兵团推动农田残膜实...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xj.people.com.cn提供.

兵团推动农田残膜实现“绿色重生”

2024年07月09日11:02 | 来源:兵团日报
小字号

从田间回收的混着泥土的残膜废料,被一台机器“吃”进去,变成可利用的粒料后,从机器另一端“吐”出来。整个过程不用一滴水,泥土就能被清理掉。7月8日,记者走进兵团六师芳草湖农场合盛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目睹了魔术般的农田残膜加工过程。

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该合作社理事长杨龙介绍:“这套设备的核心技术叫回收地膜干法清理加工法,由新疆农垦科学院自主研发。有了它,我们再也不用为‘白色污染’发愁了。”

杨龙说的“白色污染”是指农田残膜污染。白色的地膜能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助力农业增产增收。然而,随着地膜广泛使用,其难回收、难降解、难利用等弊端日益凸显。统计数据显示,地膜在新疆和兵团应用面积超过5500万亩,年使用量约25万吨,夹带尘土和杂质的残膜每年回收堆存近100万吨。

“目前,农田地膜基本实现机械化回收,受技术、效益等因素制约,残膜无法再利用,被废弃堆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卢勇涛说。

据了解,以往残膜处理是湿法造粒,需增加清洗和粉碎次数除杂,耗电耗水量大,运行成本高,难以市场化推广。

解决残膜“无处可去”这一“卡脖子”难题,不仅要算生态账,还要算经济账。卢勇涛率领“回收地膜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从拓宽地膜再利用范围角度出发,创制出集多级抛切和除杂、自热成粒等技术于一体的干法清理加工装备系统,成本降低、产值更高。

杨龙算了笔账,这套设备投资150万元,是水洗造粒装备的四成,年加工残膜粒料超过500吨,每吨纯利润达1000元。

残膜粒料销往何处?记者在石河子开发区锐益达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通过由新疆农垦科学院和该公司联合研发的复合材料加工设备,一袋袋残膜及棉秆粒料“华丽变身”,成为户外步道板材。这套设备采用热熔成型技术,将残膜及棉秆粒料加工成道路隔离栏、载物筐等产品,让“白色污染”实现“绿色重生”。

“使用这套装备系统,残膜及棉秆粒料占母料的95%以上,制作出的复合材料产品相较传统产品性价比更高。”锐益达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凤玲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振江认为,“回收地膜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多个装备系统,在兵团成功构建“地膜机械化回收——回收地膜干法清理制粒——复合材料加工”农田残膜污染闭环治理技术体系,为推进农田残膜污染全链条治理提供了新方案。(冯骏 赵优)

(责编:陈新辉、韩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