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云南丨农文旅融...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yn.people.com.cn提供.

品牌云南丨农文旅融合 助力美丽乡村经济“长红”

人民网“行进中国”云南调研采访团
2024年06月21日08:19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红瓦房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漫步村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返青的稻田一片碧绿,三三两两的游客撑伞走在村道上。

老房子改造成的旅居小院。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老房子改造成的旅居小院。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以前的红瓦房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干旱天吃灰,下雨天踩泥,走一次怕一次”。

2023年以来,红瓦房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盘活村内老宅、古树等资源,农文旅协同发展,打造特色品牌。

这一年,红瓦房村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名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农户收益实现双提升。“红瓦房”成了“网红村”。

如何从“网红”走向“长红”?坚持“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理念,红瓦房村不断探索着一条乡村建设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教授团队指导下,红瓦房村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依托“利用田园村落山水的自然环境本底,有效承接区域农耕、民族等多元文化特质表达”的发展思路,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

守住“绿色”乡愁——红瓦房村注重保护山水林田湖的生态风貌,用好村内古树名木、池塘、水库等自然资源,“就地取材”改造公共空间,呈现出一幅山水人文农耕相结合的美丽画卷。如今,村内挂牌名木古树23株,最古老的一棵黄连木树龄达650年,承载着久远的历史和人文风情。

红瓦房村内百年古树。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红瓦房村内的百年古树。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深挖文化特质——抓住以乡土为母体、农业为根基的文化特质,建设红瓦咖啡小院、红瓦研学基地、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农耕体验区等文旅场景,成为好学尚文人群好去处。“留住那些承载历史的老物件,让年轻人看看老祖宗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更是一种历史传承。”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馆长对记者说道。

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秦华摄

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宋美琪摄

激活农民主体动力——红瓦房村坚持以农民为决策和建设主体,建立“规、审、建、管、验”一体化监管制度;坚持以农民为经营和受益主体,成立村办企业,请有多年经营经验的、愿意返乡带村民致富的人任“乡村CEO”,运营各个发展业态。村办企业年利润的40%作为村级集体收入,另外60%分给村民,激励大伙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据估算,村办企业每年利润预计能有25万元,村民可分红15万元。”红瓦房村“乡村CEO”赵家宏说。

文旅品牌的打造让村民得以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文旅品牌的打造让村民得以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红瓦房村离城近,开园后游客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天接待了上万人。在村党组织发动下,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在“家门口”做起小生意。在外务工的赵德瑞一家听说村里的变化后,回家开起农家乐。“比在外面打工挣得还多些,回家了能和老人小孩在一起,很开心。”赵德瑞说,村民是最大受益者。

改造完成的红瓦房村,游客除了能逛古树公园、住民宿小院,还能到咖啡屋品咖啡,到露营地露营,到珠源匾额民俗博物馆感受牌匾文化,到生态菜园里体验农耕文明……总有适合游客参观体验的项目。

红瓦房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红瓦房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让“网红村”“长红”,更需要沉下心来,不断挖掘乡村资源、优化配套,提高发展质量,让宜居宜业、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画卷越铺越长。(何晶茹、秦华、黄玉琦、任一林、李发兴、程浩、符皓、蔡树菁)

相关新闻:

品牌云南|一杯咖啡的“双向奔赴”

品牌云南|口岸加速 跑向“榴莲自由”

品牌云南|从“一枝花”到“亿枝花”

品牌云南|斗南“花经济” 越夜越美丽

品牌云南丨“鲜花经济”的“美丽密码”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