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21世纪考试网 2023年09月08日 16:33:28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话,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总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昆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7-60.

第2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互动型;教学模式

      一、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要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较低,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极大消磨了个性和创新精神,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协调紧凑的教学双边活动,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就非常必要。

      德育课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以调动师生、社会等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特征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搞好课堂内外的多方协调,调动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注重体验教育、实践教育,做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从而切实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

      (一)故事渗透式

      故事渗透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故事本身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和联想性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设置丰富的故事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教学,通过讲评故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1.操作过程:分析教材--收集故事--讲评故事--领悟故事

      2.基本要求:(1)收集和选择故事时,要求生动有趣,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组织和讨论故事时,要求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问题上,明确学习的任务,强化教学的内容。(3)点评和总结故事时,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领悟故事的深层内涵,提升思想境界。

      (二)游戏交流式

      游戏交流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围绕要探究的中心问题,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交流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思考和讨论游戏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和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操作过程: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游戏规则--参与游戏活动--交流游戏体验

      2.基本要求:(1)游戏的准备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客观物质条件,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实践。(2)游戏的开展要求突出游戏蕴藏的教育内容,使游戏活动便于学生自化、理解,内化知识和观念。(3)要求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活动和交流,注意创立合作的氛围,增强情感的体验,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使游戏活动升华。

      (三)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操作过程:引导、察觉问题--发现、提出问题--辨析、研讨问题--探求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2.基本要求:(1)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者、启发者、问题解决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2)要求学生应具有问题意识,大胆质疑;具有主体意识,自主分析问题,相互补充和发表不同意见。(3)要求师生注意问题的拓展和资源的生成,共同探究重点、难点和热点,形成良性互动。

      (四)对话论辩式

      对话论辩式教学是指师生或生生之间以某一个热点或教学内容为“话题”或“谈资”, 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沟通和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操作过程:创设情境--拟定话题--精选内容--对话论辩--总结提高

      2.基本要求:(1)话题的设计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兴趣和心理。(2)对话的内容要求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体现开发性、代表性、时代性和生成性,富于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3)对话的方式采用讨论或辩论,注意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呈现思想的多样性,同时体现合作性。(4)对话要求教师讲究方法策略,注意正确引导、有序指导,为学生创造自由的论辩空间,提高论辩的有效性,并适时启发、引导、分析、总结。

      (五)案例研讨式

      案例研讨式教学就是以案例为教学起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与教学理论相关又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课堂上营造案例研讨的氛围,置身于案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知识,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研讨和评价。

      1. 操作过程: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研讨案例--点评总结

      2.基本要求:(1)案例的选择,要求关注国内形势,现代化建设中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开放性。(2)案例的呈现,要求采取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案例的研讨,要求教师及时点拨、诱导、讲评,帮助学生明确是非,解决迷惑。

      (六)调查体验式

      调查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生活实践调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经济政治社会,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现实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深入实际,走访相关人员,在实践中收集材料,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剖析现象,归纳成因,并试图提出合理化建议。

      1. 操作过程:选题与分组--调查与体验--记录与撰写--交流与总结

      2.基本要求:(1)调查前,要求师生合作交流,细化准备工作,共同讨论专题,分解题目,最终落实到小组,制定出计划。(2)调查中,要求实事求是,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查调研,收集详实的资料,如实记录情况。(3)调查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整理材料,分析数据,撰写真实准确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孟晓乐.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讨 [J].教育与职业 2006-11-33.

第3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 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第4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事故;统计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05-0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崛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得以空前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兴起阶段,提速阶段,爆发阶段[1]。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铁建设市场[2]。截止到2013年10月份,全国有19个城市总计开通地铁运营线路72条,运营总里程达到2082.815公里,运营车站数量为1413个。极大地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促进了中国城镇化进程。

      由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技术不够熟练,工程建设经验不足[3],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着很多不安全隐患,由人为的和非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工程事故不断出现。2001至2008年国内共发生157例地铁事故,地铁事故发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多[4]。

      1 事故案例说明

      本文统计分析的轨道交通事故案例时间区间为2008至2013年,共95起,涉及22个城市。年事故发生率为15.8起,百公里事故率为7起。事故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地方反馈事故案例资料58起,?经网络、期刊及相关专家调查了解等渠道37起。

      2 事故分析

      本次统计的95起事故中,工程风险事故57起,安全生产事故28起;工程风险事件6起(未达到事故破坏等级);运营期间事故4起。

      事故等级分布情况为:48%为轻微事故,41%为一般事故,10%为较大事故,无重大事故,1起特别重大事故。

      2.1 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

      将事故按年份统计后发现,事故数量随时间呈周期性起伏变化(见图1)。通常在前一年发生事故较多的情况下,迫于政府和社会舆论压力,建设管理层会加大对施工安全的关注力度,从而后续年度的事故数量会有所下降,反之则上升。事故数量的起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管理强度、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

      2.2 事故发生的区域性规律

      将事故按不同地质区域进行统计后发现,处在复杂地质区的城市事故数量最高,冲洪积地质区城市事故数量次之,平原软土地区城市事故数量最低(见图2)。

      3 工程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 客观因素分析

      经分析发现,每起事故发生均与其所处的不利地质条件相关。不同施工方法对不利地质条件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引发工程事故的地质因素统计如下:

      明挖法:软弱土质(59%),地下水位(29%),岩溶地层(6%),软弱夹层(6%)。

      矿山法:上层滞水(33%),松散土层(26%),高地下水位(14%),空洞(14%),砂层富水(10%),复合地层(3%)。

      盾构:软硬不均匀地层(33%),富水砂层(20%),裂隙水(13%),地下水位高(10%),淤泥质地层(7%),上层滞水(4%),断裂带(4%),球状风化地层(3%),坚硬岩层(3%),空洞(3%)。

      不利地质条件是引发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事故多发生在松散与软土地层、复合地层、岩溶、空洞、断裂带等发育的区域。其中,由地下水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所占比例非常大。

      3.2 主观因素分析

      通过对地铁施工事故原因的调查表明,主观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设计、施工不当造成的地铁施工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35%和46%[5]。引起工程事故的设计因素有:1).土体参数取值不当,2).围护结构嵌固深度不足,3).围护结构方案设计不当,4).地层加固方案设计不当,5).支撑体系设计不当,6).监测方案设计不当等。施工因素有:1).围护体施工质量不合格,2).止水帷幕施工质量不合格,3).施工工艺、工序不合理,4).对险情重视不够,5).监控量测失效,6).应急准备不足等。

      3.3 宏观因素分析

      宏观因素是指行业发展的相关宏观状况,比如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情况、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工程建设规模、工程造价、工程工期等。

      4 小结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事故控制,既要依靠技术手段也要依靠管理手段,同时还要加强风险管理[3],通过对2008~2013年的95起事故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如下:

      (1).年事故数量随时间呈周期性起伏变化。事故在数量上的起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管理强度、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工程责任,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2).处在复杂地质区的城市事故数量最高,冲洪积地质区城市事故数量次之,平原软土地区城市事故数量最低。设计施工人员应充分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和国内外类似经验提前做好安全防范,对特殊风险源特别关注,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3).不同施工方法发生事故的位置及其比例各不相同,主要危险点与其施工特点密切相关。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危险点的控制方法。

      (4).工程事故后果主要以路面破坏为主,建(构)筑物坍塌事故比例最低。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隧道区间上部和车站周边路面沉降监测,并注意及时反馈。

      (5).不利地质条件是引起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不同施工方法对不利地质条件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应加密软弱地质区域和地质变化区域岩土勘察点位,以便准确了解地质变化,规避高危风险源。

      (6).地铁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安全意识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提高技术人员能力,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明确各自责任,减少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晓光,王莹,赵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历程、问题与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59-62.

      [2] 邓小鹏,李启明,周志鹏.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规律性的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09:87-89.

      [3] 胡群芳,秦家宝.2003-2011年地铁隧道施工事故统计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03:705-710.

第5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 频发原因 特点 预防对策

      近几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呈现上升态势。例如,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省李启铭在河北大学醉酒驾车肇事,并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事件被报道后,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在一个视频网站上有一段名为“2006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部分交通事故”的4分钟视频,该视频记录了华科校园内的十多个十字路口,从2006年到2009年3年间发生的35起大小车祸。[1]河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发生的交通事故只是冰山一角,如何预防大学校园内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怎样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5项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同时,《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含义也做了解释,即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还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从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分析,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在地域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在高校单位管辖范围,并且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发生在该区域的交通事故与一般的交通事故没有差异;另一部分属于在高校单位管辖范围,但不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如在校园内一些特定路段有“校外车辆禁止入内”的标牌,发生在该特定区域的道路交通事故叫“道路”外交通事故,根据《交通安全法》第77条的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

      二、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

      道路交通是由人、车、路、交通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当大学校园内的这几个要素没有协调发展时就会发生冲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一)车的因素。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与社会的开放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许多私家轿车已经步入高校教师家庭,学生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的很多,开汽车上学也已不再是新闻。这使校园内人流量、车流量成倍增长,致使大学校园内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

      (二)路的因素。大学校园道路建设缺少人性化设计:一般大学校园内的道路通常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道没有进行隔离,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控,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有缺少或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大学校园的停车场规划也不尽如人意。

      (三)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因素。许多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认为在大学校园内的交通环境是比较安全的,因而缺少了对自己交通行为的约束。在这种不安全交通心理的支配下,许多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在大学校园里注意力不集中。例如,行人边走路边看书边听MP3,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人在随机的位置任意穿越马路现象严重,行人的异常行为比较多。交通行为细节决定交通安全,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交通行为,却往往蕴涵着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四)机动车驾驶人因素。由于大学校园内没有交通警察的现场指挥,没有非现场执法设备进行监督,此外,许多大学校园内道路的基础道路安全设施设置不合理或者缺失,在缺少交通警察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造成许多机动车驾驶人放松了安全驾驶的警惕性,有盲目侥幸心理,超速驾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在大学校园内比比皆是,因此导致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

      三、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分析

      (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侧面相撞、同向刮擦的交通事故形态居多。

      (二)无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平面交叉路口是道路网络的基本节点,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汇集着各种不同流向的交通流,致使交叉口的交通非常错综复杂。[2]当两股不同流向的交通流同时通过交叉路口时,就会产生交通冲突,这是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之一。

      (三)当事人主观过错造成的交通事故多。主要包括:疏忽大意、过于自信、操作不当,或是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行驶、突然靠边停车、车辆行经交叉路口超速行驶没有观察t望等。

      四、预防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一)进行大学校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慢行交通(Non-motorized Traffic)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转移动力的交通。[3]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校园内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混合交通严重,造成大学校园交通事故频发。对大学校园内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进行的规划包括:第一,要注意在空间上对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进行隔离,同时注意自行车道的宽度设计;第二,注意校园内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与规划。在交叉路口要预防交通事故,涉及到交通规划设计、出行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将各个方面配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交通事故的目的;第三,设计满足行人通行要求的人行道;第四,科学设置行人交通安全设施,例如,加强设置行人过街指示标志,必要时采取机动车道路封闭设施;第五,合理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场。

      (二)加强大学校园机动车管理。

      1.加强大学校园机动车停车秩序管理。

      第一,要合理利用经济杠杆适当设置收费停车场;第二,重点进行大学校园内饭店、宾馆、学术会议中心等对外开放部门的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停车场规划应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协调一致,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第三,加强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的交通管理,防止出现交通混乱。

      2.加强大学校园机动车行驶秩序管理。

      第一,合理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例如:《上海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2007年1月22日实施)第11条规定:“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须限速行驶,出入校门限速为5公里,校本部道路限速为20公里,延长和嘉定校区道路限速为10公里。”

      第二,严格控制校外车辆随意进入校园。对教师车辆、部分走读学生车辆和学校有业务往来的车辆要办理校园车辆通行证或经过校方许可后方能进入校园;划分社会机动车完全禁止进入区域范围;对校园内使用机动车(包括学校的通勤车等公务车)情况进行摸底备案,利用校园内的监控设备等对大学校园机动车的各类违法行为或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抄告制度,并与教师和其他职工评先进等挂钩。

      第三,制定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各高校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的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

      第四,联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校园内机动车使用者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三)强化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改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4]高校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知识包括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需求比较高,但目前高校相关部门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思路,对交通安全管理也缺少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由于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因此有必要强化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在高校设立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专门管理结构。

      在高校设立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委员会的负责人由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兼任,该机构负责高校园区内的道路交通安全设计与改造,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高校道路交通安全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监管,协调高校具体的教学部门对课程的设置、教师的聘任进行考核和评价。

      2.单独设立或开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课程。

      高校应当及时开设《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课程,有条件的还可开发相关的网络课程,将其设置为选修课或必修课,课程将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而是从大学生的交通安全需求出发,科学分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积极研发和开展具有特色的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推广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贴近于大学生实际。

      3.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师资建设。

      普通高校的教师一般对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认识不深,对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的分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现象,致使授课内容缺少针对性。所以,有必要加强普通高校教师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水平的警察、公安院校交通安全方面的教官进行双向交流,从而实现师资共享。

      4.广泛发动大学生反对交通陋习,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文明行动劝导活动,做新时代交通文明的先锋。

      (四)加强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排查与分析。

      大学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形成往往是人、车、路、交通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高校负责交通安全的管理部门要组织或聘请专门人员对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进行认真的排查与分析,及时对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成因进行鉴别并对其进行改善,重点对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人、车、道路和交通条件、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反思自身在预防校园交通事故的管理措施方面是否科学和合理,进而制订预防对策和防范措施,例如,对于已发生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应在其上游根据事故成因或安全隐患类型设置相应的警告标志或者有针对性的禁令标志,以便机动车驾驶人提前作好防范;[5]或者在大学校园内增设减速垄和减速带,以降低大学校园内机动车的车速;或者采取设置阻车器、路障、道路反光镜等措施,从而达到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目的。

      (五)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一套完整的高校校园应急预案一般包括总预案和专项预案。总预案是阐明应急整体框架结构及应急的基本原则;专项预案是根据总预案的要求,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事故的种类、现场区域位置等因素,确定的子预案。[6]高校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可以作为高校校园预案的专项预案进行编制,编制时要注意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因此,研究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的规律及特点,科学地预防和控制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是政府、高校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构筑梦想,平安造就未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为构建和谐的高校交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网络视频曝光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3年35起车祸[J].http:///xwzx/shgj/gdxw/201004/21/t20100421_21304735.shtml.

      [2]徐晓慧,王德章主编.道路交通控制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7.

      [3]李晔.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刊,2008,3.

      [4]杨钧,李江平,王京等.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219.

第6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二元制抑或一元制:医疗纠纷鉴定模式的选择郭华 (8)

      司法鉴定制度完善论——以国际刑事司法鉴定人制度的特点为视角王沛 郝银钟 (16)

      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刘建伟 (22)

      有限元方法在法医损伤鉴定中的应用陈忆九 邹冬华 邵煜 (28)

      精神病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信效度多中心研究 (33)

      死后大鼠脾脏组织FTIR测量结果的法医学分析黄平 余荣军 李立 柯咏 樊拴良 王振原 (38)

      高校司法鉴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第二届全国高校司法鉴定论坛综述朱淳良 贾治辉 (32)

      “南天明鉴文件制成时间检验系统”获国家专利朱淳良 徐代化 (42)

      2010《中国司法鉴定》理事年会在新疆召开 (F0002)

      第二届全国高校司法鉴定论坛在渝举行 (F0002)

      上海公信中南会计师事务所 (F0003)

      山西家豪司法鉴定中心 (F0004)

      利用唾液斑DNA上12S rRNA基因片段进行动物种属鉴定黄娅琳 (43)

      不同通信系统下的说话人识别探究杨俊杰 李红明 岳玮 胡耀民 杨运生 李靖伟 李小勇 (45)

      利用Exif信息内容鉴定数码照片刘猜 (49)

      液压断线钳与普通断线钳剪切痕迹的检验及应用夏小玲 刘伟平 (52)

      中国人群亲权鉴定常用STR基因座平均突变率的估计蔡颖 周广彪 赵书民 陈文婉 陈其生 许如苏 梁希扬 (56)

      华东汉族人群乙醇代谢酶相关SNP位点的多态性赵珍敏 李莉 向平 张素华 施妍 邵伟波 (60)

      眼外伤后眼压增高法医学鉴定32例分析李红心 (64)

      车辆碰撞痕迹的同一性认定李丽莉 张思尧 杨飞飞 (67)

      数字化技术在法医颅脑损伤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刘宁国 陈忆九 邹冬华 郑剑 (71)

      声调特征在言语识别技术中的价值季云起 (75)

      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柯昌林 (79)

      对公安机关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陈龙鑫 (83)

      卫生系统司法鉴定机构的特点和应关注的问题张德雨 张纯兵 朱建华 陈明娣 陈文花 王澎 (87)

      浅谈监管场所在押人员死亡案件的法律监督——附12例在押人员死亡原因鉴定回顾性分析谢一恒 乔秀杨 (90)

      错误司法鉴定意见的民事责任初探——以房地产估价为视角王胜斌 (93)

      积极探索司法鉴定行业党建工作——以福建省司法鉴定行业为背景卓利营 沈海生 (I0001)

      论我国高校司法鉴定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徐振鲁 张广政 魏海深 董子明 (I0004)

      杀人后自杀命案现场重建分析1例李坤明 (I0007)

      两椎体水平裂骨折的法医学鉴定1例李倩倩 罗承良 刘小琴 陈溪萍 (I0010)

      论司法鉴定机构及其设置陈俊生 包建明 吴何坚 (1)

      司法鉴定的立法思考程军伟 (6)

      论高校司法鉴定机构之定位易旻 吴玲 喻彦林 (11)

      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应对市场化的初探陈立杭 (16)

      紫外激光技术显现潜在指印的研究蔡能斌 黄晓春 温思博 (20)

      利用不同鞋种鞋印长度推断身高差值探究高毅 (23)

      腐败血液中乙醇的顶空气相色谱分析刘兆 杨瑞琴 温永启 张惠芹 (26)

      司法鉴定技术指导工作研讨在司鉴所召开朱淳良 (22)

      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成立 (58)

      2010年中国司法鉴定论坛在沪举办 (F0002)

      北京明正司法鉴定中心 (F0004)

      《司法鉴定机构执业条件评估标准》旨要沈敏 陈俊生 (29)

      司法鉴定机构执业条件评估标准(草案) (32)

      道路交通事故眼损伤伤残评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夏文涛 陈捷敏 刘瑞珏 (47)

      利用车辆动力性原理计算事故车车速误差的探究张志勇 黄海波 (52)

      车外人员撞击伤特点分析邹冬华 陈忆九 刘宁国 陈建国 (55)

      非法偷猎、走私野生动物案件的现场勘查林建新 (59)

      利用邮件头分析电子邮件的真伪郭弘 金波 (63)

      针式打印文件检验的探讨王迪 张晓霞 (69)

      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接伤残等级评定66例分析李红梅 施晓玲 (72)

      法系不同 本质相同——对司法会计与法务会计的认识赵如兰 (75)

      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的规范邢永杰 (77)

      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改革刍议裴小梅 (80)

      试论人身伤害案件中参与度鉴定的完善杜国明 金洪年 (85)

      论我国诉讼中的技术顾问制度的完善马兵 (88)

      精神科医患法律关系初探张文婷 曲畅 (91)

      《计算机司法鉴定标准》获奖 (95)

      保障司法鉴定的独立性袁军 尹君 庄宇莉 (I0001)

      建筑物采光权纠纷鉴定及其结论解读郭献芳 刘月君 (I0003)

      我国鉴定人出庭注意事项杨圣军 罗缅 (I0005)

      常染色体STR、X染色体STR鉴定姐妹关系一例唐泽英 陆惠玲 (I0007)

      2009年度全国“三大类”司法鉴定情况统计分析李禹 王奕森 (I0009)

      能力验证:司法鉴定质量的保障——2010中国司法鉴定论坛会议综述朱淳良 陈邦达 (I0012)

      刑事强制鉴定制度初探卞建林 李婵媛 (1)

      论司法鉴定人的注意义务赵杰 (6)

      司法鉴定中的专业判断许为安 (11)

      论法官直接认知与司法鉴定的界分邱爱民 常林 (15)

      正常人蓝/黄颜色刺激事件相关电位的探讨曹强强 李倩倩 陈溪萍 (20)

      颅脑外伤致运动和感觉障碍的评残时机李春晓 张运阁 管国富 张慰良 (24)

      固相微萃取技术在毛发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孙英英 沈敏 (27)

      构建我国计算机仿真取证标准的思考王俊 (33)

      一种高强度汽车车轮螺栓的异常断裂周华 金应荣 刘锦云 (41)

      正交试验设计辅助Pc-Crash实现事故再现分析邹铁方 余志 蔡铭 刘济科 (45)

      利用恒锐痕检/文检图像处理系统鉴定合成照片苏祎芳 (49)

      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法医病理学分析郭昭全 邓志新 徐德 (52)

      一例因福尔马林治疗肝包虫病引发的医疗纠纷——以医学与法学为视角王晓磊 郑玉荣 (55)

      竖心旁笔顺判断方法申泽波 (59)

      试析涉案会计事实证明中有关“查账”的两个疑难问题杨为忠 (63)

      论反倾销应诉中司法会计数据的可采性张磊 (65)

      司法鉴定机构投诉实务探究包建明 (67)

      浅析我国司法鉴定管理制度孙墨丛 (71)

      法院能否对司法鉴定机构实行核查陈平 (74)

      对测绘司法鉴定管理的思考赵保萍 郭罡 (77)

      论被告人受审能力的鉴定——以美国法为参考吴常青 (80)

      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权配置探析王瑞恒 任媛媛 (84)

      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相关法律问题施晓玲 (87)

      赋予刑事当事人司法鉴定启动权的构想陈柏新 (90)

      试论交通事故再现的诉讼应用丁芝华 (93)

      交通事故司法鉴定的特点及问题探讨杜心全 (I0001)

      论产品质量司法鉴定问题韩永明 (I0004)

      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书复核审查的思考柴振兴 (I0006)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到司鉴所调研王洁 (F0002)

      新疆中信司法鉴定中心 (F0003)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F0004)

      德国司法鉴定制度 (I0008)

      建立完善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体制——访霍宪丹局长朱淳良 (1)

      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重心的转换李明 林东泉 (5)

      略论重新鉴定胡锡庆 陈邦达 (11)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反思龚卫 (16)

      鉴定人执业的刑事责任注意苏宏峰 (20)

      双溶剂提取法判定印泥印文形成时间的初探李彪 王相臣 谢朋 孙添铖 (23)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检测车辆油漆金属元素马栋 沈敏 罗仪文 卓先义 向平 (27)

      医疗损害责任评析朱产友 (31)

      对医疗损害责任相关问题的探讨王岳 (34)

      论医疗损害举证责任分配张滨 胡亚林 (38)

      医疗损害责任立法若干问题思考刘鑫 杨鑫鑫 (41)

      评《侵权责任法》中的医疗损害责任赵存喜 (45)

      道路交通事故伤残等级评定中的手功能评估王旭 (48)

      个人言语风格识别应用于案件侦查王少仿 (53)

      电子数据鉴定体系建设构想郭秋香 朱金义 (57)

      由“华山”笔迹鉴定案件反思鉴定若干理论问题程军伟 (61)

      从法医角度看医疗纠纷及其产生的原因与防范刘光旭 张广政 郭淑香 张文娟 赵祖亮 (65)

      交通事故致癫痫大发作伤残等级鉴定43例分析陆晓 高东 万雷 (68)

      检视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张迎涛 (71)

      司法鉴定行业发展中要关注的问题——以日照市司法鉴定现状为视野王智 (74)

      关于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反思李本 (76)

      质疑司法会计鉴定“参考证据”一说——与于朝同志商榷郑谊英 (78)

      浅析出台全国性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的必要性商艳军 沙统一 刘昶忠 (80)

      论独立鉴定杨进友 李德营 徐平 (82)

      浅论测绘司法鉴定若干问题夏友青 姜茵 (86)

      本色木上的指印显现刘波涛 冯文军 陆文武 张丹丹 (90)

      疑难亲子鉴定案1例李海霞 孙宏钰 吴小洁 陆惠玲 童大跃 吕德坚 (92)

      湖州司法鉴定机构互签同业协定严防不正当竞争 (91)

      国际会讯 (F0002)

      第二届全国高校司法鉴定论坛 (F0002)

      司法部召开全国司法鉴定管理处长会议朱淳良 (F0002)

      广东康怡司法鉴定中心东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学鉴定中心 (F0003)

      迪安司法鉴定所 (F0004)

      论刑事鉴定启动权制度樊崇义 郭华 (1)

      论我国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贾治辉 朱兰 易旻 陈如超 (7)

      论我国不宜引入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邓晓霞 (12)

      浅论鉴定人的法庭位置邹积超 (18)

      血液中乙醇检测结果的法医学分析卓先义 卜俊 向平 沈保华 陈聪 (22)

      保存犬尸体中自生醇的研究刘晓霞 乔君元 贠克明 张大明 尉志文 安建康 王玉瑾 (26)

      乙醇、乙醛慢代谢与酒后驾车肇事李莉 李成涛 赵书民 张素华 向平 (30)

      血液乙醇同源化合物分析及其法医学意义谢英 邓振华 (33)

      上海市浦东新区1050例涉嫌酒后驾驶鉴定的统计分析陈聪 卓先义 沈保华 (37)

      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黄思兴 张先国 孔斌 邓振华 (40)

      道路交通事故致足弓结构破坏伤残评定张晓彤 吴军 顾湘杰 赵子琴 (43)

      医疗侵权过错司法鉴定之缺陷与改革宋平 (46)

      鉴定中的阳光:折射优于直射刘建华 周洋 (49)

      再议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吴真 (52)

      现代材料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的运用阮炯正 段文峰 黄德馨 夏宗禹 (55)

      X—STR基因座的法医学应用研究进展曾祥培 李海霞 孙宏钰 (58)

      创伤科病历书写相关缺陷及其对司法鉴定的影响刘爱平 (63)

      签字笔笔痕同一认定充分条件的分析王相臣 (65)

      横式行草书设计签名笔迹检验探析任玉苓 张立刚 (68)

      模糊图像的最大熵恢复陈春涛 黄步根 (72)

      聚焦司法鉴定过程生成的鉴定人民事责任钱松 (75)

      司法鉴定高级职称评审会在上海召开 (78)

      浅析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韩文彦 (79)

      从一起个案评析骨龄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李小荣 (82)

      法医尸检程序规则问题的初探邹晓华 (84)

      法医学鉴定中医学伦理学问题探讨黄平 (86)

      应用X染色体STR进行祖母与孙女鉴定1例刘秋玲 吕德坚 赵虎 (89)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疑为金属夹子残留1例毛峥嵘 徐英含 (91)

      北京明正司法鉴定中心通过两项认证认可朱淳良 (90)

      《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征稿、征订启事 (94)

      卷首语陈光中 (F0002)

第7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法医;尸体检验;伤情鉴定;致死原因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多见死者体表及体内多处损伤痕迹,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所使用的手段、工具等皆有不同。在此类案件中,容易出现对损伤判断不清而导致的错误案情分析,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罪行,逃避打击,也常会利用这一条件隐瞒案件实情。在实际案例中,有时会出现犯罪嫌疑人承认有侵害发生但拒不承认死者的死亡是由自己的伤害行为造成的,在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往往虚报、瞒报案情,企图在案件侦查的前期将自己从侦查人员的视线中脱离开来,从而得以逃避法律的惩处。对此,在针对疑似故意伤害致死案件中,通过科学细致的法医尸检,查明被害人的准确致死原因,能够更准确的确定侦查方向,对于此类案件的侦破能够起到积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笔者曾处理一起疑似交通事故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以下是对本案的介绍与分析。

      简要案情:某日凌晨,某市一建筑工地报警称:该工地大门被一给工地送木材货车撞坏大门后逃逸,出警民警到达现场了解情况时又接到报警,一路人发现距该工地约1.5公里处公路上躺着一人,怀疑交通事故而报警,后经查实该死者为张xx(男、汉族、49岁、该工地保管员),因怀疑送木材货车所送木材数量有问题,在车厢上验货时,该货车强行开出工地,人车去向不明。经过现场勘验检查,发现尸体现场位于该工地南侧约1.5公里公路中央,血泊于死者头部呈流淌状,未见喷溅状血迹分布。

      调查情况:四名犯罪嫌疑人(一名司机、三名嫌疑人在车厢内)在讯问时一口咬定,因所送木材(四棱方木,长短不一,短者一米左右)数量上存有猫腻被受害人怀疑而强行将车开走,受害人在车辆行驶状态中强行跳车(该车为东风八平,车厢板上缘距地面约3米,双手抓厢板沿身体下垂松手落地)摔伤头部死亡,在车厢内未对受害人实施打击行为,四人因害怕而驾车逃逸,致使调查陷入僵局。

      案情研究:此案中,先假设嫌疑人陈述成立,受害人是自己跳车,那么受害人在运动状态下的车上强行跳车,摔跌方式为以下几种可能:一是在车后厢板骑跨时不慎头向下呈“倒栽葱”式头部先着地,紧接着身体其他部位着地受伤、二是手抓厢板沿,身体自然下垂,因厢板高度而双脚无法接触地面,松开双手身体下落双脚先着地、三是背向车头跳车。

      此三类损伤前提是必须要符合高坠、撞击所造成的一侧性、一次性等损伤特点。

      在该案中,通过尸体检验可见死者额、面部、左颞部及双手、左膝部表皮擦伤及擦挫伤、皮下出血,其中额、面、左颞部损伤未在一作用平面,擦挫伤无方向性表现,损伤不具有一次性损伤特点,损伤不具有交通事故车辆撞击所致皮肤擦划损伤特点。

      对以上几种可能导致的受伤方式进行分析,检验中见左颞部骨折为中心部位,可确定为直接受力部位,即打击点或受力点,如果受害人是第一类方式着地受伤,多见于头顶或枕部等处先着地,即便是左颞部先着地,因惯性作用必定会造成左耳廓的纵向擦伤,同时左肩峰部应同样出现损伤;如果是第二类方式着地受伤,双脚先着地,紧接着膝部、胸部、面部依次着地,不论是面部着地还是左颞部着地,势必会造成与第一种着地方式同样的损伤;如果受害人是第三种方式着地,头部的着地部位只能是头枕部、背部,左颞部不能与地面接触,不可能出现受力骨折的损伤情况。基于以上尸检状况分析,此三种假设皆可排除,据此,可判断犯罪嫌疑人所提供证词不实,被害人并非自己跳车导致死亡。

      疑点分析:在本案的鉴定过程中,曾有人对案情和尸检结果提出不同见解,认为颅骨骨折形态具有颅骨损伤整体变形特征,额部损伤应在车厢内打击时造成,而结合左面部擦伤、左侧肋骨骨折具有一侧性特点提出摔跌形成意见,认为受害人可能在车厢内遭伤害后并未死亡,而是因为躲避危害而跳车导致死亡。对此,笔者认为受害人系被打击头部致死,与摔跌无因果关系。首先,受害人体表多处损伤,分布广泛,不排除在车厢内头部曾受到打击,其中双手擦伤为防护时被打击造成,用摔跌形成不能解释;其二,以摔跌着地方式及部位分析,受害人左耳廓无损伤,但其上方颞骨骨折,如在静止的车上跳下,左颞部着地可造成该处颅骨骨折,左耳廓可能未受伤,但在运动的车上跳下,因惯性作用,认为左耳廓不会受伤无法解释;其三,左侧肋骨骨折位于腋前线,左上臂近腋窝处皮肤青紫,虽高坠、车辆撞击等能够造成骨折,但双下肢无骨折、擦伤等情况,未发现交通事故车辆撞击损伤特点,因此可排除受害人下车后二次被车辆撞击的可能,而左上臂近腋窝处青紫位于较特殊部位,在平坦路面上摔跌不能磕碰到此部位,解剖见除骨折部位外,胸部、背部高出部位无任何皮下出血及擦伤,因此用摔跌解释依据不足;其四,此案中头颅损伤具有外轻内重特点,颅骨骨折较为严重,虽具有颅骨骨折整体变形特点,但颅内损伤无减速运动所造成的损伤特点;通过以上首先可证实车厢内三名嫌疑人为虚假陈述,其次可排除受害人下车后二次交通事故受伤死亡的可能。

      由以上案例可见,对于伤害致人死亡类型的案件的侦查和技术检验是十分复杂且大多具有迷惑性的,在此类案件的技术检验中,可能出现对于伤情的多种不同判断和假设,而检验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假设逐个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判断,运用技术手段和专业知识对检验结果作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找出被害人死亡的真实原因,还原案件的事实真相。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在刑事案件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处理此类案件时,对于被害人死亡原因的判断极其重要。此类案件的侦破离不开法医的准确尸体检验,在此类案件中,法医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的详细特点和特征,并在尸体检验过程中做到全面、细致、认真、客观的对待被害人伤情及致死原因的检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法医尸检对案件侦查的正确导向性,对案件的及时侦破、准确侦破提供应有的支持和推动。(作者单位:昌吉市公安局)

      参考文献:

      [1]邓怀云.三例故意伤害致死案例的分析[D].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2]李维宁.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D].湘潭大学,2006年

      [3]牛秀兰.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理论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01期

第8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 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

      1.引言

      目前,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一线体育教师的积极探索下,案例研究正逐步成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体育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使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策略,使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并驾齐驱。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案例设计法。

      3.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3.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在案例的策划准备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价值意义所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为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准备。通俗说指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3.2分析研讨,拟订方案。

      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初步拟定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

      3.3亲自动手,撰写案例。

      方案确定后,就进入案例的撰写阶段。在对案例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或模式进行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时要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描述真实具体,详略得当,情节跌宕起浮、合情合理,素材取舍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简洁生动,文笔表达流畅。

      3.4总结反馈,分析评价。

      在案例设计的总结阶段,要根据案例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分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地方,总结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需要把它总结深化,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实现质的飞跃,以便指导后继的教学实践。

      3.5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3.5.1鲜明主题。

      体育教学案例总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借助主题反映事件的内容或形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个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3.5.2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亦即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三言两语即可,不要啰唆。主要描述事件的大概场景,概括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问题。引言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目的是使读者做好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5.3案例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轻的新教师任课;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5.4细节描述。

      主题确定后,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细节描述是整个案例的主体部分,切忌在叙述上简单化、表面化,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具体情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撰写时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描述。

      3.5.5案例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思路,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还要交代最后的结果,即采取多种形式的某种教学措施后的即时效果。它不仅包括学生反应,还包括教师的基本感受,因为让读者了解或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解。

      3.5.6分析点评。

      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撰写者要有一定的观点和分析,尤其是对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评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点评时,要在叙述、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3.6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评价的指标。

      尽管目前对案例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前体育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其评价“标准”至少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

      3.6.1对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

      从整体看,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选题的本土化、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布局的合理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案例决策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案例素材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翔实性;案例表述的逻辑性、可读性和流畅性;案例撰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3.6.2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

      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思考讨论题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程度、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分析的深浅清晰程度、课堂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3.7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注意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案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7.1注意案例的广泛性。

      成功的案例教学,仅仅依靠教科书或案例库中现成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资料,将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搜集起来。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吸收进来。这既能增强案例的广泛性,又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3.7.2在案例中故意设置悬念。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和路径,从而检验和实践已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恰当巧妙地在案例里设置一些不同的悬念或陷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已学过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设置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展开了讨论,巩固了学过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7.3案例要能引起争议,有分析阐述。

      案例内容越是有争议,案例的层次、角度越复杂,越能引起师生的思考与共鸣,激发学生的争议与讨论,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更进一步地引起大家的思考。因此教学案例写作,不仅要对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而且要有教学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学现象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这样在有争议又有分析的教学案例中,能引导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展开思考,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更加深入、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7.4加强案例库的建设管理,并及时调整与更新。

      案例选择离不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则为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应对搜集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整理,制作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体系严谨的案例库,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第9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直流系统;典型案例;配置问题 ;二十五项反措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32-01

      1 直流系统概述

      直流系统一般由蓄电池组、充电装置、监控装置、稳压装置、母线及馈线等部分构成。蓄电池组是用电气方式连接起来的用作能源的两个或多个单体蓄电池,常用的蓄电池一般有固定型排气式铅酸电池、阀控式铅酸电池和镉镍电池,目前,绝大多数电厂均使用阀控式。充电设备是直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设备,充电方式通常有三种:初充电、浮充电和均衡充电。平时由交流电源通过充电装置对控制系统与保护装置供电,并对蓄电池充电,当系统发生故障使交流电失去时,由蓄电池继续为控制系统与保护装置提供电源。直流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影响着发电厂、变电站的运行,关系着整个电网的安全生产[1]。直流系统的供电对象主要有: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信号设备、通信系统、开关电器操作、直流动力负荷、事故照明等等。

      2 直流系统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出现多起因直流系统原因导致的变压器设备损毁、大面积停电以及发电厂运行机组“非停”事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就2016年上半年国内发生的两起典型直流系统事故案例,结合事故调查报告,进行讨论分析。

      (1)陕西某变电站主变烧损事故

      ①情况描述:

      18日0时25分10秒,韦曲变35千伏韦里III线发生故障;27秒后,故障发展至110千伏系统;132秒后,故障继续发展至南郊变330千伏系统;0时27分25秒故障切除,持续时间共计2分15秒。事故造成#1、#2变喷油;#3、#4、#5变变烧损;部分相关避雷器、母线、开关与刀闸不同程度损伤。同时造成330千伏南郊变及110千伏多个变电站失压,共计损失负荷24.3万千瓦;停电用户达8.65万。

      ②事故原因:

      据调查报告,事故起因是35千伏电缆中间头爆炸,同时电缆沟道内存在可燃气体,发生闪爆。事故主要原因是由于站外35千伏韦里III线故障,330千伏南郊变#1、#2、#0站用变因低压脱扣全部失电,直流系统失去交流电源,另外,改造更换后的两组新蓄电池未与直流母线导通,充电屏交流电源失去后,造成直流母线失压,导致全站保护及控制回路失去直流电源,造成故障越级。

      (2)辽宁某大型机组直流系统失电跳闸事故

      ①情况描述:

      2016年2月29日13时39分,辽宁某厂在轮换#1机组#1给水泵时,AST电磁阀失电保护动作,汽机跳闸,机热工保护动作,最终造成机组跳闸停机和设备损坏,其中:中压14~19级隔板的叶顶汽封有磨损;中压后汽封有轻微磨损;#2轴瓦钨金脱胎,#1轴瓦钨金磨损严重,#3、#4、#5轴瓦轻微磨损;#2内外油挡石墨环损坏。

      ②原因分析:

      #1机组直流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为两路交流电源供电,蓄电池组浮充运行。2016年2月4日时,#1机组直流系统接地报警,经现场检查确认#1机组直流蓄电池组内部发生接地故障,已经不具备运行条件,退出运行。直流电源屏两路交流电源分别取自380V厂用段,2016年2月29日给水泵启动过程中,6KV厂用母线电压降低,380V厂用段电压随之下降,充电模块在超出允许工作电压范围(323V-475V)会闭锁充电模块输出,造成#1机组直流系统交流充电装置停止输出,导致直流母线电压消失,所有直流负荷全部停电,AST电磁阀失电保护动作,尔后热工保护动作,6KV厂用母线电压升高后,直流模块不再闭锁输出,开关得电跳闸,且由于快切装置在直流母线首次失电时已闭锁,6kV厂用IA、IB段母线同时失压,6kV各负荷开关低电压保护动作跳闸、380V厂用系统PCIA、IB段母线失压,造成DCS失电、直流系统的两路交流电源失电,导致直流母线第二次失压,380V厂用BZT装置无法动作,低压母线失电。由于油泵因电源问题没有及时启动,因此造成大机划瓦事故。

      (3)两起事故的共同之处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起事故均是由于直流系统中蓄电池组退出运行所致。

      虽然两起事故时间和地点截然不同,但反映出的问题却是相似的。首先就是直流专业管理薄弱,直流系统技术监督不到位;其次,对直流系统退出运行会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后,直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对设备性能掌握不牢。

      3 直流系统常见配置问题

      目前,直流系统从设计、采购、安装到运行管理基本都已标准化、定型化[2],但是,在实际配置中,仍有许多单位与国家能源局《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能安全〔2014〕161号)要求不符[3],结合现场检查,发现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1)发电厂发电机组用直流系统与升压站用直流系统共用一套,未能做到相互独立。

      (2)直流系统配置未充分考虑设备检修时的冗余,充电、浮充电装置、蓄电池组数量及与母线的连接方式,不符合要求。

      (3)变电站直流系统采用直流小母线供电方式对负荷供电,未设置分电屏。

      (4)新、扩建或改造的直流系统用断路器使用普通交流断路器,未采用具有自动脱扣功能的直流断路器。

      (5)新建或改造的直流系统未进行直流断路器的级差配合试验。

      (6)现场端子箱交、直流混装,交、直流接线出现在同一段或串端子排上,存交流窜入直流故障隐患。

      (7)新投入或改造后的直流电源系统绝缘监测装置,仍然采用交流注入法,未按要求更换为直流原理测量直流系统绝缘状态,且不具备交流窜直流故障的测记和报警功能。

      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老设备和新规程不对接;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对直流系统重视不够,对新标准规程理解不透以及对直流系统设备性能掌握不牢。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各节论述,本文阐明了近年来国内两起典型的直流系统事故案例,并对两起案例的共同之处及经验教训进行了论述。同时,对直流系统配置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国家能源局《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的常见典型问题,进行了列举说明。最后希望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切实加强直流系统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保证直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于海.直流系统接地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11年.

      [2]白忠敏.电力工程直流系统当前问题极其建议.直流电源电源产品应用,2007年第4期.

      [3]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直流部分). 国能安全〔201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