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cul.news.sina.com.cn提供.

福州三坊七巷:古建筑迎新业态 闽文化展新风情

2024年05月11日 10:41新浪新闻综合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三坊七巷一景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本报记者   刘源隆

  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最早萌生于晋代,完善于唐、五代,明、清时达到鼎盛。如今坊巷内都为明清时期建筑,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则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福州市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2022年出台《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古厝保护修缮项目,不断助力三坊七巷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据了解,福州市对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累计投入超50亿元,修复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项目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以及“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施工要求,对街区内古建筑进行保护与还原。两年来,福州持续组织实施了三坊七巷内6处文保院落的修缮工程。

  沈葆桢故居是三坊七巷建设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文保单位之一。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超表示,作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沈葆桢故居于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十几年间进行过小范围修缮。2021年,福州市正式启动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之刘家大院、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陈季良故居、听雨斋保护修缮工程。

  去年,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沈葆桢故居修缮设计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随着沈葆桢故居修缮的进行,今年4月,虽然施工围挡未拆除,但故居内的流苏树已经不再有建筑遮挡,露出了“真容”,花况更胜往年,成为福州旅游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三坊七巷里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木作是这些建筑的核心。”福建省文物局专家库成员阮章魁介绍,除了大木作骨架,三坊七巷古建筑内部的装修装饰也以木构件为主。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古调神韵,修复人员既要严把材料关,还要恪守古法工艺。据了解,为了保证“修旧如旧”,沈葆桢故居的修缮人员大多是本地的民间工匠。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多措并举、不遗余力地推进三坊七巷内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魏超表示,近年来,三坊七巷已引进各类商业品牌650余个,不断优化业态布局,积极引入软木画、脱胎漆器、牛角梳、油纸伞及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牌,“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入驻街区,引进中国商印展览馆、国潮金鱼博物馆等;推出“一季一主题”文化活动概念,持续打造各类节庆活动产品;结合三坊七巷历史内涵和当地传统节日,开展丰富的文化创新节庆活动;推出“名城少年”主题研学、小黄楼沉浸式小剧场、林觉民·冰心故居AR眼镜剧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部分景区场馆还开放了夜间游览,延长旅游消费时间,活跃街区夜间消费气氛。

  今年“五一”假期,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推出以“国潮闽都·非遗古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串联三坊七巷、朱紫坊街区非遗展示点,打造国潮非遗打卡地图,推出5条主题路线,举办多场非遗展演及主题活动,引导市民、游客在坊巷中穿梭,探索三坊七巷的非遗之美、国潮之韵。

责任编辑:窦远行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