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news.sxrb.com提供.
黄河文化标题图文
    • 保洁阿姨的党员情结

        那天下班,刚一进小区,保洁阿姨就叫住了我,让我帮她修改修改自己刚写的入党申请书。彼时,一个怀抱孩子提着行李箱的大嫂神色慌张,焦急万分,阿姨迎上前去帮忙,原来,大嫂下车时把手机落在了车上。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遥远的炊烟

        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一张照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自山顶蜿蜒逶迤而下,一座老旧的青瓦屋伫立在山前,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瓦片上踱步,在屋后的电线杆上盘旋,凝聚成片片朦胧的温暖烟霞。”炊烟,是游子心中抹不去的乡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才是故乡。炊烟是只属于宁静乡村的独特风景,城市里是没有炊烟的。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城里的“能干豆子”

        下班路过城南小区,一股麦香直钻鼻孔,我抬头一望,大门前的水泥地上,晒着一滩小麦,估计有两千多斤。”豆子滔滔不绝, “这滩小麦,就是留给包地老人的口粮,晒干加工成面粉给他们送回去……”豆子的话没说完,我手机响了,老婆喊吃中饭,我起身告辞,豆子再三挽留,我执意离开。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春花三首

        迎春花小巧玲珑迎冷发,远看似叶近为花。桃花树树娇颜映日红,和风香醉满晴空。苹果花开满眼果花天地白,疑为瑞雪世间来。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生活需要“屏蔽力”

        这几天,朋友一直闷闷不乐。”的确,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尤其是网络上每天充斥着海量的信息,我们更要修炼自己的“屏蔽力”,有选择地筛选信息,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不被外界干扰。外甥女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但她跟我抱怨,宿舍的学习环境很差。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丁姓源头以齐国丁氏为主

        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其儿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丁”,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古代落榜生的正能量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考中进士才有官做,而进士的录取率却很低。据统计,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进士76人。这首诗为张继赢得了千古诗名,也催发出诗人强劲的积极能量,后来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考中进士,至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升任洪州(今南昌市)盐铁判官。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考取进士看脸录取

        清朝第一次科考弊案发生后,康熙、雍正、乾隆更重视“科举选士”,清光绪三年进士何刚德史料笔记《客座偶谈》卷二谓:“科举时,有举人,有进士。”就是说,科举正途出身的举人,地位和身份虽不及进士,却远比秀才好太多,既可考进士、考内阁中书,也可进入国子监就读再通过考试做官。

      2024-06-27    来源:山西晚报
    • 老太原圪蹴着的自在时刻

        老太原人把蹲下叫做“圪蹴”,也有人叫做“圪蹲”。由于坐具的发明,臀部离开了脚跟,而圪蹴又比坐着方便,所以老太原人一般不坐板凳,或着干脆圪蹴在板凳上。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爱说顺口溜的老师

        1975年,我上初二时,有幸得到一位爱说顺口溜老师的教诲,至今难忘。以后几天我都在琢磨卢老师的顺口溜,渐渐地悟出了真谛:卢老师是在告诉我,要想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前程,必须发奋努力。如果放在今天,也许有人会说,卢老师的顺口溜中多少含有一些讽刺挖苦的味道,这样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春灶炉子

        这个工作并不是特别难,但是要把炉子做好有时候可能要靠些运气,刚开始搭好的炉子并不很好用,炉子的内壁一定要用泥糊得比较光滑才行,否则烟火走偏炉子就不旺,甚至会倒着冒烟,做饭时熏得人满眼是泪。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欠一点 刚刚好

        我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是欠了一点刚刚好的。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帘洒进来,给房间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就像这夕阳下的景象,欠了一点点完美,却正因为这种不完美,才显得那么真实动人。那天早晨,山顶的风格外寒冷,我们裹着厚厚的衣服,一起看着那初升的太阳,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允许孩子歇口气

        在育儿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坚持不懈,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智力游戏。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位热衷于让孩子坚持到底的“马拉松”指导者,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孩子的呼吸有时也需要在赛道旁短暂停顿。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老兵三爷

        三爷一个人坐在墙根,木讷地抽着旱烟,村里的晚辈从三爷身边走过,总爱恭恭敬敬的叫声“爷”。生产队马棚昨夜丢失了六捆杆草,这些干草是今年新谷子掐穗后才晾晒的,新干草叶子多,是喂牲口的好料草,也是铺土炕的好材料。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时光里的顶针

        在岁月的角落里,一枚小小的顶针,承载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妇女的勤劳与温柔。妇女们熟练地摆弄着针线,顶针在她们的手指上闪烁着朴实的光芒。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农村妇女们用顶针和针线,缝补着生活的缝隙,编织着家庭的温暖。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都一样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许多欧美工程技术人员打过交道,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用左手写字,这些人是左撇子。”事已久远,可是至今,我们许多家长仍然保持改左撇子的习惯,完全不任由人,也不管改后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甚至人格(有的孩子因改左撇子成了口吃患者),而是要求“都一样”,只有“割了鼻子一般平”才好。

      2024-06-26    来源:山西晚报
    • 竖碑立亭怀聚贤

        图为卫聚贤先生纪念亭吴国荣摄位于山西运城万荣县峨嵋岭上的孤峰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孤峰山脚下东南方向有一小村庄,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名曰西杜村。

      2024-06-26    来源:山西日报
    • 抗战爆发后孝义的建党工作

        孝义在抗日战争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7年10月,邓小平率领八路军总政治部、民运部和随营学校进驻孝义。新组建的孝义县委归汾孝特委领导,原晋西特委组织部部长赵家声调任孝义县委书记,梁占祥改任孝义县委组织部部长,赵重鼎改任社会部部长,县委驻地迁到兑镇石像村。

      2024-06-26    来源:山西日报
    • 在盐城感受“铁军精神”

        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马誉炜。

      2024-06-26    来源:山西日报
    • 笔墨情缘

        人至老年,要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价值,必须有“五老”相伴。许多经典著作,成书久远,又经众人之于修订、筛选,虽文字简约,却保留了大量的社会史、哲学史的原始材料,蕴含着深厚的、丰富的、有益的文化体系,这些经典的核心精神具有超越性,铸就的时间愈久光辉愈显,享有尊崇愈烈的不朽地位。

      2024-06-26    来源:山西日报
    首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