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论文精选(九篇)

21世纪考试网 2023年09月08日 16:25:22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马克思原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第2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必须通过解读来实现。我们认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沿着文本与现实、返本与开新的方向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走进马克思主义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的必由之路。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现实解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被不断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史、解读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因此也表现出多种理论形式,诸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不同理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著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著,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著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转贴于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代理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要避免一种倾向,即只从实践而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和基本原理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一种“唯现实主义”,它只是片面地、相对地在实践中“发展、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而不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所在,实质上是一种文本虚无主义。所以,正确处理好解读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文本解读与现实解读的关系是异常重要的。

第3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1.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  

      4.对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类引用及其注释的讨论 

      5.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6.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7.哲学“软着陆”的初体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革命逻辑与创新精神 

      8.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

      10.“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1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 

      1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探析

      13.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14.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马克思博士论文述评

      15.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6.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17.从“自由的反面”到“自由这个对立面”——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看对偏斜概念的理解差异

      18.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1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探析 

      2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2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立场论析 

      22.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2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

      2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政治诉求

      26.论“自我意识”的政治学况味——马克思《博士论文》续探

      2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29.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 

      30.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的潜在差异——兼与罗燕明同志商榷

      31.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本体论思想初探

      32.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

      33.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得 

      34.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的解放维度 

      3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初探

      3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 

      37.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38.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39.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培养的几个问题  

      4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41.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 

      42.浅论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 

      43.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张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诉求

      4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性视域 

      47.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8.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维度——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51.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与哲学的出路——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及体系原则

      52.马克思对哲学信念与共同体的反思——对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53.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  

      54.从理想性到现实性——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 

      5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56.自我意识自由向现实自由的转变——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解读 

      57.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5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批判思想 

      5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

      6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现实实践性探析

      61.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 

      6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3.普罗米修斯意象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实践吁求

      64.被异化的“自我意识”与被照亮的思想未来——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思想解读

      65.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 

      66.隐蔽的谢林批判——马克思《博士论文》旨趣新探 

      6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68.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变奏——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6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 

      70.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71.对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7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运动学说

      73.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74.青年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论文为例 

      75.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窥新闻契约思想 

      7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探析  

      77.走出浪漫主义的端倪:重新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78.哲学的出路——读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笔记 

      79.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 

      80.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81.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8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黑格尔哲学立场论析 

      84.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

      8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86.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8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新唯物主义”萌芽

      88.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9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91.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92.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93.学生时代马克思人学思想溯源——对《中学作文》和《博士论文》的探究

      94.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95.主体性、客体性与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96.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 

      97.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构境论历史思维研究  

      98.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 

      9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契约思想研究 

      10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哲学本质的思想  

      101.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

      102.《博士论文》: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

      103.从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构感性——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启迪

      1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量分析

      105.为新时代觅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博士论文》探微

      106.马克思《博士论文》原子概念的辩证法解读 

      107.《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

      10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历史主体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1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110.自我意识哲学探源——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1.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初探 

      112.马克思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

      113.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他的异化观 

      114.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

      115.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

      116.一部充满辩证法理论光辉的杰作——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7.哲学在与现实相互作用中深化发展——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8.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9.具体的自我意识与定在的自由——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

      12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经典、当代与中国化——兼评何志钧博士等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12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鉴传今博士访谈录 

      122.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23.卡尔·马克思:自由之子——大卫·利奥波德博士访谈(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学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兼与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自由的诉求 

      127.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28.《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第4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0月14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把马克思主义列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想取得良好的指导效果,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把马列主义具体应用于实践,化为方法,在实践中实行它,丰富和发展它。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实践也主要是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大学生应该在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传播和发挥作用,不可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现代解释学的理论,任何一种作为“文本”的理论、学说、观点等等只有在一定的背景或“前结构”中才能被理解和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必然的。同时大学生应进一步去深刻理解并自觉地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这种结合是指理性光辉照耀下的、通过主体努力才能实现的结合。具体说就是既要精通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又要精通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两者的比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清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同时也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的重新塑造。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尚书》中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以及广为流传的“精忠报国”等中华民族的爱国故事都强调着一种为国献身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几千年的中华奋斗史中亦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博精神;传承着“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不畏艰难的愚公精神、不惧的抗争精神;传承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传承着“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韧品格;传承着“精忠报国”的民族激情;传承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传承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悯情怀。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中贯穿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中,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吸引力、实效性。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吸引力、实效性,是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从一个方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之中,会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更生动活泼,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这样可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吸引力。同时,它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浸染。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影响到每个人,这就扩大了其影响,使其作用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实效性。当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不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没有做到有机的融合,课程内容显得枯燥无味。

      4.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需要通过民族化来实现其世界化。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华民族化,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这必然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富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古老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要中华民族化,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的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在不同时期思考与讨论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括大致是相同的。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是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的,是经过了科学的概括和论证的;这种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原理、每一个命题之中。纵观中国哲学史,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统一的传统。如荀子哲学达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荀子不仅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论》)。韩非也是一位拥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他的朴素唯物主义集中表现在天道观方而,他认为“道”是“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解老》)。王夫之哲学可以说代表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发展的最高水平,他通过有无、虚实关系,论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国由于封建社会历史冗长,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传统也特别悠久而深厚,这种深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一定的契合性。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观上的相通。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正确地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实践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是相对于“知”提出来的,并把“知”与“行”相提并论,强调“知”必须落实到“行”中。如儒家思想主张“学以致用”;宋代朱熹立足于理学,提出“知行常相须”学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存在相通性。

      3.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理想”的共鸣。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人类的理想社会是最终消灭私有制,走向自由王国,实现共产主义,获得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世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共鸣。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依据他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提出过各种社会理想,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大同理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美好社会理想,它鼓舞着人们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而进行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也就缘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有着共鸣之处。虽然中国“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设计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理论上,中国追求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存在共鸣,使许多中国人将两者相提并论,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人类走向“大同”。

      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1.首先要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育人,关键在教师,育人为本,关键也在教师。对教师而言,除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对学生有大爱。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除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外,还须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贯穿教育,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知道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相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相近、相通的观点,以及反映这些观点的思想、古诗、名句、寓言、故事等,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就能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资源,用最有民族意蕴的形式和风格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既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其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2.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引用、运用深入人心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观念和语言,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逻辑内容。还可采取保留传统文化的旧形式,赋予新内涵的方法,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仅可以使传统观点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层面,而且也比较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例如“实事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意是指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这个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科学解释,使得这一古老的概念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成为了我们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精确概括,也成了大学生活学活用的处理问题的一种唯物辩证方法。

      3.把网络教育作为重要载体。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拓宽,教育手段也从过去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可以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相结合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开展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习讨论,也可以建立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丰富的主题网站,让大学生既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基本价值认同的前提下,把其内在的精神理念和道德含量提炼出来,放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中把握其精髓和实质,以达到贯穿教育的目的;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并注意更多地采用民族文化的形式,从而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更加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4.运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有效途径。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马克思基本原理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注重利用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努力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还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主题活动要精心策划,富有创意,使传统文化能渗透大学生的心灵,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能在活动中得到感悟,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5.积极营造富有浓郁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对待传统与现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

      要积极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外部环境。用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录装饰校园,用名篇佳句美化环境。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的品性,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其次,着力打造以修身立德为核心的校园内部环境。通过各种活动,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纪念日、各种宣传日等适时进行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既了解国际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又感悟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5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教育课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高校学生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基础》等理论教学方式来奠定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最基础理论课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特点和文化素质,推动高校学生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特点,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基础》理论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最终能够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以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我国革命历史和现代社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正确、科学的指导作用。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马克思主义立场、世界观、价值观等的主要理论表达。同时涉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潮的关系研究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得是高校教育者对青年学生展开关于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指导规范,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采用一定的层次性和计划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从而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新时期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时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革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侧重创新思路的教育;二是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点;三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四是以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五是完善自我网络道德素养;六是构建法律思维实现法制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在于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需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依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能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国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

      2.符合建设师生共同思想的需要

      共同思想是事物价值尺度的标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构建师生的共同思想和共同理想,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发展,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师生拥有一样的理想目标,坚持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3.符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深入发展,要求高校学生拥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精神等能力的提高,培养自我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从而为学生未来社会生活提供坚定的素质后盾。

      4.符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着改革创新的要求。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培育,在新时期中以创新探究精神、和谐社会精神、可持续发展思维等的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标准为主要目的。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有先进的经济政治理论、科学的哲学观点和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因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从而对高校学生发挥正确的人生导向作用。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理论思想,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规律,进行优化升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校学生改革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辨证思想推动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的发展,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思想推动学生形成“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兼顾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投身于社会事物的改革创新。三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思想推动学生形成“矛盾”观点看待社会,在解决问题时正确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思想,引领高校学生养成改革创新思维,把握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学生在当前社会发展历程中,实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点,抛弃阶级革命。

      (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力量源泉,推动高校学生团结合作关系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强调历史的不是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同时强调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因而在高校学生在唯物历史观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抛弃英雄主义,实现师生、生生等的团结合作关系,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改革活动。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能够引导高校开展历史精神宣讲会,运用长征精神、抗震精神、抗洪精神等来引导高校学生养成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构建维系整个社会精神的基础,使高校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丰富高校的文化氛围,增加高校文化生活等的创造活力,鼓励高校学生展开积极的社会活动,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思想为发展方向,引领高校学生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同时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为发展方向,能够引领高校学生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生拥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新年,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观点。因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推动高校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观点为发展方面,创新改革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生态循环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

      (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加强高校学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

      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建立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解放心思、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具体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要求高校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待问题,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观点看待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以科学的社会主义观点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指导,加强高校学生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参与到民主活动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体系。当前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长久性、社会共同思想的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新时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推动高校学生能够养成唯物辨证观、唯物历史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待问题,推动高校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看待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推动高校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学习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朝着中级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郑自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张文富,屈彩霞.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

      [5]李玲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D].中北大学,2014年.

第6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280-01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世界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精神”两个原理之中。这一原理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世界观。在目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时候,要求进行一个整体理论的把握,也就是说虽然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部分,但是却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分析的,那就是对共产主义的构建和分析。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的整体把握,其实并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进行简单的想加,而且要对这三个部分中的综合部分,或者说对三个部分共同描述的主题进行概括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当作是实践总结的经验而非指导理论,采取以点带全以及中国化研究视角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仅仅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践成功的具体案例当作是某种经验方法的总结,仅仅是从实践层次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抽象概念和个别原理进行论述,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角度上开展相应的研究。尽管经验方法论可以解决中国当前的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够从整体方向上引领中国向前发展,也不能够就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解释,更不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中的作用。我国学术界把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一个经验命题,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成果,是经历一次次革命与战争证明出来的。这种基于经验方法论的研究缺乏历史总体性的研究和思想史的反思,不能系统完善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果展现出来。这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适应中国需求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实践经验,更是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想指导。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说,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作是理论命题,才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才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具有普适性以及广泛性的思想指导。而中国的无产阶级思想家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本质,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运用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在地区传播与发展中强调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将马克思主义中先进的人文性以及社会性思想对于中华文化进行改造,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要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适应,才能够实现对于中国的旧经济、旧政治和旧文化的改造,打破我国固有的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推进过程不是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吸收、发扬与改造,将新时期中华文化提升到世界文明发展的水平,提高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接轨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雷声.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7,(8).

第7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发展;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3―0012―06科学处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的重要问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何为真坚持,何为真发展,是界划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科学处理坚持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成败的关键所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与实践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科学地总结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经验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因此,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实践特色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同构。

      一、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本质特征的科学界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其实内含着系列深刻的哲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落叶,主要不是因为“十月革命”的外在“输送”作用。从归根结底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契合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人民群众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能仁志士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最初的“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致力于西方先进制度文明的学习,所有实践结果都无一例外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中国革命发展需要有新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在所有主客观条件都基本具备之后,“十月革命”的“外因”通过与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因”相结合,使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此,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赋予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据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成为时代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历史的呼声。作为科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其由多方面内容组成,蕴含着众多基本原理、概念和结论。对于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成为必须要认真加以对待的关键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底要坚持什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宽范围、多层次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其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逻辑构架。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这一问题各陈其是。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实践特色的着力点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践的结合。但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当下关于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受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思维方式的制约,分门别类地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语料库”汲取界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质料”;从原理中挑选基本原理,即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原理进行罗列,并依据“裁断者”所设定的标准从中进行攫取;缺乏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性被人为割裂,甚至出现基本原理脱离具体历史语境的“存在性”。

      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之所以存在分歧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立论各方基于不同判断标准,即有的站在广义角度立论、有的则站在狭义角度阐释。因此,明确区分广义和狭义角度可以为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指导。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理”二字之上,不能仅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原理之中挑选出自认为是最基本的原理。这从根本上说,尚未超出“原理”的层面,从原理中挑选原理。我们以为,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而非量的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划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如一的东西,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最基本精神。所以,从广义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是同义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其学说的过程,还是以后的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都一以贯之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狭义意义上而言,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否则也不能称其为马克思主义。但是,这并不表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都当成基本原理来加以坚持。我们在这里,还是比较倾向于如下观点: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结论(个别、一般结论是针对具体特殊情况所作出的,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不能当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而重大结论比一般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可以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加以坚持。[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结论,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可以当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不可以当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同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根据实践过程中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不断修正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结论的看法。我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做法,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指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说指定了哪几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方法,即首先必须符合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如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结论,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是真理才能视作基本原理加以坚持。也就是说,我们提出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标准只是为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支撑。

      所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理论伊始就存在的、始终不变的理论“内核”。那么,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需要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不是对广义上基本精神的发展,而是集中在对狭义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这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结论不能当作基本原理来坚持;二是针对在实践中经过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狭义上)的内涵;三是对于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新的重大结论,只要是实践证明正确,就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加以坚持。

      三、张力关系:“理论先行”与“实践第一”的双向互动

      坚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必须科学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不难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理论先行”原则成为证明社会主义实践“合法性”的关键,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指导下进行具体实践;另一方面实践则具有变动性与复杂性,在现实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彰显出强烈的个性化冲动,如何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的规定性与实践的个性化色彩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必须要认真加以处理的关键问题。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是“非法的”;而以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规定扼杀现实实践的个性化冲动,以理论束缚现实则不仅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也封闭了理论前行的道路。因为实践必须要以理论为先导,而理论的生命力和永恒性在根本上则源于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特定的目标导向性,实现预定目标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成为盲目的实践。当然,不可否认,推动实践能力提高有两种途径:一是实践实践实践,即不断通过实践锻炼、积累经验,提高具体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但是,这种提高仅仅局限于量上的积累和单纯操作能力的提升,仅仅停留于经验层面的重复、积累,而缺乏质上的提升。并且,倘若遇到新的实践活动,那么其原有单纯实践经验的积累、重复所导致的实践水平的有限性,必然会在新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得“捉襟见肘”。公式中的三个“实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没有增加新的内涵。因此,第一种方式仅仅是单纯量的积累和实践活动的简单重复,不能达到质的提升和新的内容的注入,可以将这种方式看作是简单的“圆形”运动,最终实践活动在“位置”(即内涵)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实践理论实践,即通过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实践,提升实践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并且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新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实践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实践,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能使实践面貌焕然一新。”[7]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获得成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表现出其特有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革命成功的胜利之路,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另一方面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的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理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基础上的指导。其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全新的探索之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必然在很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存在不一致甚至是直接相反之处。正如邓小平晚年在总结中苏两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争论”时所指出的那样,“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8]29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其内在独特规定性,决定了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前所述,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方式。然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具有两种途径:一是理论理论理论,即通过理论工作者对某一理论的内涵、外延的扩充或者是对某一理论难点的解疑而推动理论的发展。但这仅仅停留在原先理论基本框架内的扩充,对原先理论构架并未起到质性改变。公式中的三个“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仅仅是理论的外延或内涵的基本提升、补充或修饰,并没有产生突破性发展。二是理论实践理论,即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提升到理论高度获得新的理论质性,使得原先理论发生突破性发展。因此,公式中的两个“理论”,其内涵并非完全等同,前者通过与实践相结合,吸收了实践过程中的新因素,并且在理论上得到某种程度的反映,也因此突破了原先理论的基本构架,形成了对原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可见,在推动理论发展的两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是对理论在量上的提升,其起的作用是完善与充实,很难对理论有突破性或创造性发现;而第二种方式通过与实践相结合,赋予理论以新的构架、因子,从而有助于理论创新态的形成。因此,从本质上而言,要想真正推动理论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重大发展的关头,都是由革命实践活动所推动的。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不是通过从文本到文本的演变,也主要不是从纯粹的书斋出发通过单纯的理论研究就能达及,更不是纯粹理论家单纯逻辑演绎或理论推演的结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然居于指导性地位,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仅仅是经典理论在理论逻辑上的延伸或推进,其更多地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是对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述。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另一方面其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实践过程中新经验作出科学及时总结,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当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并不意味着强调实践特色而用实践否定理论特色,不是以实践因子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也不是经验主义的复归,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内具的强烈实践特色,并使这种实践特色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相应反映或彰显。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并不会因为后者的内在特殊性而减弱或丧失,反而会进一步增强。因为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理论的指导,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哲理内在规定了必须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特殊性。因此,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是建立在对“理论先行”原则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然后突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性特色。

      总而言之,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首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对“理论优先”原则的高度弘扬,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在此基础之上,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对实践经验科学、及时的理论总结,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实践特色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即理论源于实践。参考文献:[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林元论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J]江海学刊,200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辞海(1999年缩印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6]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第8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实践观点;论坛哲学

      建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屡经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展开了许多探索,展望未来,改革应当在多方面同时着力:在内容上逐步强调实践观点的首要地位,在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同时突出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问题体现在“千书一面”,尤其是本科和专科生用教材,一般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内容上较为僵化,研究生用教材编写较为灵活,状况相对较好。教学内容方面,表现为陈旧过时,吸收新成果较少,且“讲坛哲学”多于“论坛哲学”,即讲授多而讨论少。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为僵化死板,教学艺术欠缺,重视观点灌输而不重视讲清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说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问题,而应当放在整个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去认识。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其实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其他哲学二级学科中也同样存在,甚至也是当代中国所有人文学科共有的问题。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有地位,尤其是作为各类高校和各级党校的公共课,问题反映的更为集中和明显。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哲学教育观念的偏颇,即长期将哲学教育混同于知识教育或知识传授,这种现象在所有人文学科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长期以来,我们不注意区分人文学科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特点,也不注意区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教学特点。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即表现为统编教材、统一体系,强调共识的内容而引入新内容少,多采用灌输教学而讨论少,尤其是在考核方法上,本专科生教学中甚至还普遍使用客观考试方法,大量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核,以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作为客观知识体系而非哲学。[1]

      二、以实践观点为首要观点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逐渐形成了以实践观点为首要观点、核心范式和建构原则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学者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深入解读了马克思哲学原著;二是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的启发,其对社会存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实践观点等的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三是中国学界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关于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不断深化。[2]马克思本人考察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以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其具体哲学观如世界观、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都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得以呈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中是一种哲学范式,是其逻辑起点和内在线索,也是其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既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也要回到现实世界,不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不回到现实世界,就无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这两个回归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相对于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重视改变世界,世界自身发展出了“人”这一否定性的存在物,并最终使“人”的尺度高于“物”的尺度,改变世界即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人的实践,这里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人及其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也在改造主观世界,从而使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重新实现有机统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必须在对人所处时代及面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中前进和发展,不关注现实问题和时代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势必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必然要回到现实世界,教导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自觉树立而非被迫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首要观点,最终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具有综合性、当代性和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综合性”是指以实践观点为原则,打破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的壁垒,将从属于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围绕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主题加以有机糅合,形成整体。“当代性”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延伸至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语境中,融入现代观点,关注现实发展。“开放性”是指以实践观点为建构原则,充分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将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充分涉及或展开的基本原理根据实践需要加以详细阐释。[3]

      三、以“三新”模式替代“三老”模式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主要沿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三老”模式。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即原理课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是相对偏狭和贫乏的,从而导致“不原也不全”的情况。因此,有些学者呼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保持开放性和批判性。[4]由此,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的“三新”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新模式未必适合于从本、专科到研究生教学的所有阶段,对于研究生教学尤其是博士生教学,这种模式较为合适,因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本、专科生本身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如果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研究能力都较为有限,未必能够理解专题讲授的精髓,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也未必能满足专题教学的需要。所以本、专科阶段是否采用专题讲授模式尚需思考和检验。如果采用“三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课的作用就更为凸显,因为原著能够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涵义,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为全面和准确。但同时,在众多的经典原著中,如何取舍也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可分为早期著作、部分读书笔记和札记手稿、论战性著作、成熟而比较完整的论著等四类。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最适合作为原著课基本教材,原因是这两部著作论述全面成熟且难度适中。[5]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本专科和硕士阶段,以这两部著作作为原著课教材是合适的,但在博士生阶段,考虑到博士生所应具备的哲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则以《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作为原著教材更为合适,这两部著作具有更大的哲学张力,也是近年来高水平哲学论文频繁引用的重要文献,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哲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走向对话,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走向对话是必然的趋势,对话既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社会批判理论和实践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因此教学中主体与客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为必然的要求。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是对话的基础,这就势必改变以往灌输教育中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局面,而是双方都主动思考和讨论,从而调动主客体双方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其发展历程也是与其他哲学思想甚至自然科学频繁交流和论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因其真理性和价值性而确定的,而真理性和价值性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种交流和论战,因为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想,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各类二级学科不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固步自封,就有丧失传统思想阵地和舆论阵地的危险。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与传统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进行对话,也要与当代的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思潮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批判和借鉴,最终使学生在各种思想的比较中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话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是论坛,也有人将这种交流模式称之为“论坛哲学”,反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称之为“讲坛哲学”。近年来,各类高校和各级党校都很流行论坛,甚至有人提出干脆以“论坛哲学”取代“讲坛哲学”,这是狭隘和急功近利的观点,“论坛哲学”和“讲坛哲学”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论坛哲学”能够活跃学术氛围,但观点杂乱,并不具备“讲坛哲学”的严整性,过度强调“论坛哲学”只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反而无益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二者只能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以上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目标、措施进行的粗略分析,未必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完整的规律和实际。这些改革不仅对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果能够实行将极大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思想的理解,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参考文献:

      [1]汪信砚.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3,(5):3.

      [2]袁贵仁,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下)[J].哲学研究,2011,(11):16.

      [3]丰子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建构的实践观点再析[J].哲学动态,2013,(12):8.

      [4]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模式和结构性变革[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33.

第9篇:马克思原理论文范文

      专业名称

      星期六(10月19日)

      星期日(10月20日)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B020106  金融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金融(00076)  金融市场学(00077)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110  国际贸易  国际运输与保险(00100)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企业会计学(00055)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世界市场行情(00102)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114  农 业经济管理  农学概论(00127)  农业技术经济学(一)(001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畜牧学(00133)  B020115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计量经济学(0014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 )  英语(二)(00015)  经济思想史(0014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119  餐饮管理  国外饮食文化(00989)  中国饮食文化(00986)  餐饮美学(00987)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B020202  工 商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204  会计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B020208  市场营销  国际商务谈判(00186)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B020210  旅游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旅游文化学(061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旅游景区管理(06153)  世界旅游地理(06151)    旅游公共关系学(06177)    B020218  人力资源管 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绩效管理(05963)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11760)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06089)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6090)  B020229  物流管理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        B020256  项目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项目管理学(050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管理数量方法(05058)  项目范围管理(05060)  项目成本管理(05061)  项目论证与评估(05066)  C030106  法律  合同法(00230)  公司法(00227)  外国法制史(00263)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监狱法学(06154)    婚姻家庭法(05680)    B030109  监所管理  罪犯劳动改造学(00928)  狱内侦查学(00932)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罪犯改造心理学 (00933)  B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发展社会学(00287)  社区社会工作(00281)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社会行政(00283)        中国福利思想(00285)  B030207  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00287)  人口社会学(00302)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组织社会学(00311)  城市社会学(二)(003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B030302  行政管理学  财务管理学(00067)  行政组织理论(00319)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英语(二)(00015)  领导科学(00320)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政治学概论(003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行政史(00322)        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星期六(10月 19日)

      星期日(10月20 日)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C030401  公安管理  公安信息学(00372)  犯罪学(一)(002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大学语文(04729)  涉外警务概论(00373)  B040102  学前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0040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00403)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00881)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8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前教育心理学(00882)  B040107  教育管理  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4)  教育经济学(00451)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学前教育管理(00457)  高等教育管理(0045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B040108  教育学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教育学原理(00469)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认知心理(00471)  B040112  小学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英语(二)(00015)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03330)  文学概论(二)(005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33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B040125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09294)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09295)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B040125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09297)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0929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B040125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09291)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0929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B040125  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方向)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义务教育班级管理(09335)  B040202  思 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  科学思维方法论(00483)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生哲学(00482)  欧洲哲学史(含欧洲哲学史原著选读)(000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政治学概论(00312)  B040302  体育教育  心理学(00031)  体育保健学(00495)  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00500)  英语(二)(00015)  体育测量与评价(0049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体育教育学(005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C050105  汉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史(00540)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0617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语言学概论(00541)        汉字学概论(00820)  C050201  英语  高级英语(00600)  第二外语(日语)(00840)  外语教学法(00833)  英语写作(006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第二外语(法语)(00841)  语言与文化(00838)  外刊经贸选读(008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C050305  新闻学  文学概论(一)(00529)  新闻摄影(00659)  公共关系学(00182)  英语(二)(00015)  新闻事业管理(00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外国新闻事业史(0066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B050309  公共关系  领导科学(00320)  现代媒体总论(03300)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二)(00015)  人际关系学(03291)    国际公共关系(0329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B050410  美术教育  美术鉴赏(00744)  中国画论(00745)  美育概论(00746)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美术教育学(00747)  B050433  视觉传达设 计  现代设计史(05544)  视觉表述(05545)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创意网页设计(0555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广告设计与创意(00755)  B060202  档案学  外国档案管理(00789)  中国档案事业史(00785)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英语(二)(00015)  科技档案编研(007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行政史(00322)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星期六(10月19日)

      星期日(10月20日)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