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21世纪考试网 2023年09月21日 18:23:08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它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身心健康、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为使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拼搏,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展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及创造美,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人们在欣赏时完全陶醉其中,整个心情都感到非常的快乐。伟大的美术作品有优美的特征,这种美对唤起人们美的追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是美感训练的最佳途径。在接受美术教育时,学生通过对客观形式的对称、均衡以及统一,节奏与韵律等规律的感悟,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这对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审美理念。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渗透着审美教育。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在美术课堂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自己的创作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学生在绘画、手工创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发现工具特殊的用法以及材料的新用途,另辟蹊径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新颖作品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各种手工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作品。学生通过参阅有关资料正确理解美术作品,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是美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同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美术感兴趣,才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观察力也会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才能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完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是最基本的。在美术教育中,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故事,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利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复杂的人生以及纷繁的社会,从而感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欣赏油画《父亲》,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农民身上的那种善良、淳朴、勤劳的优秀品质,以及父亲那如山一般深沉伟大的爱,这种美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情感力量;从希斯金、列宾及列维坦等那些关注自然的淳朴画风中,能够唤醒学生对大自然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题材中,可以引发学生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有助于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树立。此外,艺术作品对引起欣赏者激动和共鸣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发欣赏者美好、兴奋、悲痛、伤心等种种情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有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精神、团结精神、坚定不移与奉献的品质,这些优秀美好的品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塑造,将其融入艺术作品当中,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总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从视觉方面促进审美文化的普及也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美术教育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适应当今现实社会、创造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顺应时展,为祖国的未来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明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第2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美育 素质教育

      1 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如美术和音乐。但我们千万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音乐、美术课能够完成的。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

      4 美育的作用

      4.1 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康德认为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革命导师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标准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活动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艺术的审美活动尤其如此。美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净化,从而情操得到陶冶。

      4.2 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如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4.3 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互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指用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美育是将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其初步的、低级的感觉、知觉、表象发展为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直觉。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和感性形象性等一般直觉的特征,同时,它又是积淀有高度理智的高级意识活动。爱因斯坦终生热爱音乐,在他看来演奏小提琴远比解开一道科学难题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相互完美交融的时代中,完成了相对论。舒伯特从莱斯塔勃的诗歌中产生《小夜曲》的创作灵感。这都是美育的功劳。

      4.4 美育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

      从美育特征上看,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4.5 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包含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要依靠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5 当前美育中存在的问题

      5.1 对美育重视不够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应试教育仍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流畅地运转,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坚决克服这种错误倾向。一要消除智育即升学率为学校工作重点的想法,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二是要确立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念,把四育融为一个整体,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融合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注重美育在德智体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2 对美育存在错误理解

      对美育存在的错误理解很多,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艺术就是美,从而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结果,持此观点的人们就歪曲了美育的意义,美育就变成诸如书法、美术、音乐课等孤立、单一的任务。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集中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悲剧美等等,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将艺术教育与之区分开来。

      5. 3 美育途径单一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是进行系统、全面的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有责任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美育教育,为提高下一代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造未来美好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这是我们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单一的途径。进行美育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良好环境、和谐气氛及家庭成员的内在美、形象美的展现,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中的美育能够巩固学校美育的成果。

      家庭和学校都只是美育的小环境,只有社会是大环境。学生总有脱离家庭、学校的一天,但作为社会成员,他一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鞭挞、惩治假、丑、恶,利用多种社会活动、多种宣传、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美育活动的减少与美育效果的减弱就意味着丑与恶的滋长与蔓延。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通过美育,使我们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因而,我们说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加强美育,就是要使人们更广泛地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同样,美育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2] 张琪、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J],2001(4)

      [3] 蒋冰海.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福州师专学报 [J],2000(2)

第3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改革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40-01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下,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不再仅仅是小学生娱乐的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它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认识小学美术学科的本质,正确而辩证的看待小学美术的课程性质,是很好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始终是在学科内发展,美术的教育教学始终停留在了技术的层面,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注重学生的美育素质。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几次的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面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整个现代文化氛围下的社会文化。而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即是在遵照教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大部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必要的美术手段与方法,使受教育者感受艺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它表现的的范畴很广,而且还在不断地向边界扩展。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展示了视觉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具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灵魂,从而让他们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升华。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慢慢消除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消极抵抗心理,同时还让学生们对校园生活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养成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审美能力为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创造力,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改革美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要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专业的工作者都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培养形式,儿童纯真养成的的主要环节,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健全而良好的艺术素质的养成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美术教育的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从大多数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大胆尝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实现由教师独霸评价权转向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转变。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独霸评价权,无论是课堂组织还是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一人说了算。无论教师的观点对与错不允许学生反驳,更不允许学生参与评价。但凡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总会以老师的身份进行指导和强制的的纠正,直到学生低头接受方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多地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矫正只要学生用心去画,用心去感受,用心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得到支持和理解,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美术思维。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并非美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的创新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结语

      在当代素质教育盛行的情况下,美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与完善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春.对当代美术教育的新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01).

第4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关 键 词:美术鉴赏 高校 素质教育 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5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美术;水彩;素质教育

      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广义的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进行艺术熏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一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机构的宣传辅导工作等多种形式,其中,学校美术课的开设是重要环节。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丰子恺在《的序曲》中说过:“艺术教育是很重大很广泛的一种人的教育。”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站在这样的角度审视水彩画教学,感到是很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美术课程内容:其一,水彩画工具材料的方便易携带;其二,水彩画特性与中国画接近且在中国迅速发展;其三,水彩画的基础训练,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水彩画的发展优势,促使我们对水彩画教学方法和作用进行探究和思考。水彩画也是提高学生造型、色彩及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这里必须以改革和调整水彩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前提,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根本。

      水彩课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决色彩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什么是美术素养?一是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二对美术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三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技法和过程有所了解,四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所了解,美术的基本素养不但是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美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作为一个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美术素养主要体现为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水平等。水彩写生训练过程就是为了提高以上的能力。通过水彩画教学,学习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以色彩表现物、境、人及较为复杂关系的造型,发挥学生各自的艺术素质,为进行水彩画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水彩画的写生和创作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调动人的潜能。”在水彩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可通过欣赏教学及评述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临摹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水彩语言;通过写生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6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美术鉴赏课大学生素质教育经历了素质教育改革以后,高等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不再单纯地仅仅关注于自己的本专业的学习,而是全方位发展,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多样条件,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的熏陶下,会得到新的收获,美术鉴赏课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艺术美学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一个具备艺术涵养的学生才会呈现出更大的魅力,才能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美术鉴赏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高度重视高校美术鉴赏课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术鉴赏课在高校中的普及现状

      首先,没有对美术鉴赏课形成充分的重视。在当今大多数校园里,美术鉴赏教育依然限制在专业学生范围内,对于那些偏理工科目的学生来说,仍然没有足够的机会涉入其中,进行深入鉴赏,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在左右遥望,一方面,是因为主观方面他们在以往的教育中迫于升学的压力,没有精力深入对美术的研究,没有形成足够的艺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对于面向非专业学生的美术公开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没有形成科学又完善的教学体制,在美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单纯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设置,轻视人文素养的偏颇等等,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和老师未能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把美术鉴赏课当成一个娱乐性质的科目。

      其次,美术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均衡,表现在:不同的学校设置的课程的种类数量存在很大差异,门类不全时,学生就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一些学校的美术学时过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达到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有一些学校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欣赏一部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学的鉴赏,还关系到作品的作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等方面,如果美术课时设置不能达到一定要求,就无法全面把握教学,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停留在肤浅的认识阶段,无法深入对作品深入的分析,失去了学生学习的意义。

      此外,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缺乏综合性,很多美术鉴赏课都强调的是美术史的研究,这就导致了一些专业外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美术作品内部蕴含的不仅仅是艺术知识,而且应该将这种鉴赏扩展到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达到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意义,吸引不同学科的学生投入到美术鉴赏中来,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熏陶,让他们在更高层面,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鉴赏课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美术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为我们放眼望世界提供了一双慧眼,因为在美术作品中通常呈现的是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不仅是外在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美术作品中渗透这任务的情绪、愿望以及理想等内心世界的表露,美术作品打破了文字描述的局限,人们能够通过视觉来感受人物情感、体验精神世界,不断开拓眼界,丰富人们的知识面。

      例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人们通过观察能够感受到蒙娜丽莎心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观察出蒙娜丽莎的不同的微笑,得出不同的观赏效果,从中领悟到蒙娜丽莎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果深入了解这部名作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心境,等等,就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丰富了自身的知识,正是在这种鉴赏中人们获得了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和感受,用全新的感觉和态度来审视周围的一切事物,获得全新的洞察力和领悟能力。

      其次,美术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都有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处于青年时代更是无限地追求美,要想具备审美能力,就要经过大量的实践锻炼,美术欣赏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空间,学生通过大量欣赏艺术作品,就能提高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在美学的熏陶下,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道德修养而且也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于学生的品德以及修养方面的影响是逐步渐进的,在这些美术作品的熏染下,学生就会养成对美的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美化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状态下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

      此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思想境界甚至历史背景等等丰富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美学熏染的同时也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启迪了人生智慧,提高了审美情趣。

      再次,通过美术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经典的美术作品的艺术气息的熏染下不仅能够收获舒服快乐的好心情,而且通过观察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等的变化会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人们会不禁产生联想,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现代派的抽象作品都能让人们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满足,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蕴含悲剧性质的作品,会让欣赏的人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也许是悲悯也许是忧伤,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泄,伴随着情感的变化,人们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在继承人们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到艺术创作中。

      此外,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还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提升人的人格魅力,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进展,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黎林.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8,(5)

第7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关 键 词:美术院校 基础教学 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质呈现出下降趋势。因为现在的学生入学前大多只经过美术补习班、考前强化班等短、平、快的专业培训。不过,我们现在不必用传统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从整体情况看,学生的素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发挥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美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任务

      1.培养造型能力,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造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打好专业基础是美术院校的基本功能,也是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

      近几年美术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原因源于多方面。其中一个是入学动机因素。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报考美术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美术,而是由于文化课欠佳或是迫于家长的选择,这也影响到他们入学后的学习心态。另一个因素是学生在入学前的基础训练是一种应试的训练,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因此在教学上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当前美术院校的教师对基础教学的认识有两种大的倾向:一种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无论什么专业,只有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搞好创作;另一种是新的教学主张,认为基础教学应与国际接轨,应强调个性化教学,有些专业甚至可以取消素描课。

      笔者认为,前一种看法是对基本功的片面理解,认为学生在低年级的主要任务只是素描、色彩等基础的训练,只有到高年级才有必要去进行创作、研究,去寻找自己的个性。于是在基础教学中按相同的模式和套路进行单一的基础训练,忽视专业的特点与区别,造成基础教学与各专业的创作相互脱节,违背了基础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后一种看法则不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盲目模仿国外的教学模式,过早地强调结合专业,过分地强调艺术个性在基础阶段的张扬,忽视了基础教学的功能,从而削弱了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

      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美术院校本科阶段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必须从本科基础教学质量抓起。现在的基础教学既不应该是只强调素描、色彩等单一、狭隘的基础训练,而忽视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也不应该因过分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而削弱必需的基本功的训练。不同学科、专业对基础有不同的要求,但造型艺术有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基础教学应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学科基础课程之间的互相协调和渗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即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拓展,找出基础教学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使学生拥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在掌握造型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了宽泛的专业基础。

      2.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基础教学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对艺术美的感受、想象和鉴赏能力。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诸如静物的有机组合、人物动态的生动自然、色彩关系的合理表达、造型语言的个性化表现等等都是“美”的内容。艺术造型是一个感受生命、感受形式、感受画面和感受意境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要注重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对艺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艺术表现规律的理解。

      “人们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1]低年级学生除了学习造型技法,还应该全面了解艺术史。基础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不但有技能、艺术思维方面的,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如果在基础教学中将艺术史与专业基础课紧密结合,让艺术史生动起来,让艺术史成为活的参照,就会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

      3.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美术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需求,为整个社会的建设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基础教学中就要把握好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科学的基础训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开发。所以基础教学既要突出其实用性与针对性,又要倡导基础与创作的衔接,促进基础与创作的互动。这样,基础教学就不再停留在过去简单、狭隘的层面上,不再死板、不再教条。经过严格和科学的基础训练,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后,逐步提高其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灵活运用和发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

      二、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常所说的人的素质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为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就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能协调一致发展。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与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的增加、美术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美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换。高等美术院校本科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的专门美术人才。美术院校的专业应该面向整个社会,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要使素质教育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要将素质教育真正深入到具体的课程中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基础教学是美术院校本科阶段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基础教学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打好专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基础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基础教学在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把素质教育深入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探索美术教育的规律,重视基础课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反映在教学上要有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情感化的教学过程。因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而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种理念,应当体现在各项教育制度的设计理念中,反映在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3]

      把素质教育深入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方面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在一起、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美术人才,也就真正体现了基础教学在高等美术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美育 内涵 综合素质

      一、美育具有的特质和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人和动物的生产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强调了,爱美之心,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存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类才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除了适用以外,还有审美的要求。当人类有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要求时,人类开始对美有追求的愿望。如今人类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的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正因如此,里德才说:“人的个体的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而,也难以使人的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近年来对美育价值的认识趋于综合,并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美的教育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播范围里,对于人性的完善发生持久牢固的作用

      美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力量去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和美化人的生活,培养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2、通过其艺术作品陶冶,将产生敏锐的美、感能力和对美的执著追求,从而形成强烈的科学创造动机

      并且通过实践去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发展美和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正如列宁说过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而也不可能有人对美的追求。”

      3、掌握美的规律,具有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活动主体的必备素养。而仅仅重视科学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二、美育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它四育之中,影响且规定着其它四育及其功效,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

      我们要深入地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美育贯穿在其中。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大大推进一步。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为此,就需要把素质教育与美育拧成一条线,把各种课程串连起来,引入正轨的教学实践中。以美育指导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美育,正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视点的转移,整体地渗入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去汲取,去探求,去自觉地接受沐浴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净化。美育是润滑剂,美育是催化剂,美育是加速器。

      1、从智育方面来看,美育与智育是研究美与真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科学与美是一致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客观世界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是真,而真与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黄金分割线”之所以被称之为“美线”,就是因为这样的比例表现出一种“和谐”。而且,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在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美育与智育不仅存在着本质上和思维上的一致性,同时,美育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育运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态、强壮的体魄和动作灵活的优美体形

      体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对意志与情操的锻炼。人体的美可以表现为力量、敏捷、协调,同时更可以表现出内在美好品质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因此中国前女排的“拼搏”精神深入人心,女足“铿锵玫瑰”的美喻传遍大江南北。

      3、劳动的审美属性体现在劳动过程的有序性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中

      从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来看,则不应该仅仅进行纯技能的教育,应该将美育渗透其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在劳动技能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在其中获得劳动有序性的美感享受。

      美育的本质正是由“五育”这个整体决定的,是这个整体的性质,而绝非是由它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绝非是指它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这是因为,作为美育本体存在的整体,是美学方面内容的多元综合教育的结构整体,它是由美学方面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用现行的提法即美的教育或立美教育、美感或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美学理论经教育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彼此交融而共同组成的统一的有机的结构整体。

      各个方面作为美育整体的组成部分、结构要素,必然在相互作用中消融到这个有机整体之中,在整体规定下,随整体而运转,统归于整体名下。这样才能看到美育作为多元综合结构整体的性质,整体的规律、整体的功能、整体的价值、整体的地位,看到美育整体的完全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力量,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由此可见,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总之,素质教育则是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特征的教育。其实质就是“用人类创造的传统文明去充分、合理地开发新一代的素质潜能,继而创造新文明的系统工程”。而在这个系统过程中,即:在造就高素质现代人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黑格尔也曾说过,审美带有全人类解放的性质。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表现与观赏,去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美育有赖于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激发的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把握能力,使人们能更全面、更直接、更迅速地悟出客观存在的本质,从而促进了认知和发现。

      三、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黑格尔指出:“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美育之所以对于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因为其可以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并统一于真正的真实之上。

      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努力提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促使社会审美意识趋向高雅。这就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这不仅包括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审美价值评价尺度,这种价值评价尺度首先是审美的,同时包含了真与善。因为它的获得必须来自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也只有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这种审美价值评价尺度。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美育的本质决定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美的形式的教育或情感教育,而且包含着德育与智育的因素。这是因为,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虽然不等于认知活动和道德意志活动,却往往包含着对真理与道德的评价。所以,美育虽然主要表现为美的形式的教育和情感教育,但却同时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尤其是在完整的现代文化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美育的这种综合、协调作用是其他几育所不可替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美育远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体现并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的教育艺术或教育方法。

      四、美育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美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会与促进作用。美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使其大脑两 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因 此,有远见的教师,必须注意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和以此开发学生智力的主导意识,学习美育知识,提高美育 素养,掌握美育方法,坚持学校美育的全面性、实践性、多样化、形象性等原则,通过优美环境、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途径,审美过程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思想分析与艺 术鉴赏相结合、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活动, 培养审美情趣,明确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树立审美理想,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健康的、智力发达的审美主体。

      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1、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就社会来说,爱,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理想的合理的社会,应是充满爱心的社会。

      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2、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

      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是创造力。创造力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新的产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

      创造力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在人的活动包括审美活动中显示出来。人类不同活动中的创造力虽在形式与内容上有所不同,却是相通的。正因为此,我们认为,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力对人类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需要指出提,德育、智育、体育虽然渗透着美育的功能、实现着美育的部分目的,但只是附带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育。如果说德育是行为的教育,智育是知识和智力的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那么美育就是陶冶情感和心灵的教育,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不像德育那样采取有约束力的强制的措施,或运用社会规范进行说服和限制;也不像智育那样靠逻辑论证。要求受教育者有意地理解记忆。不同于其它教育那种自外而内的灌输,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动自由地在审美愉悦,审美享受中,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得到情感的深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美育的这种情感力量,是其它教学无法相比的。美育的这种既与德、智、体三育相关联,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任务的特点,使它具有一种全面教育的性质。

      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第9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范文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发布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