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新增社融2.07万亿元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证券日报网 2024年06月14日 23:41

      本报记者 刘琪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的2024年5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

      具体到5月份来看,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同比少增4100亿元;新增社融2.07万亿元,同比增加5100亿元。

      民生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增信贷和货币供应量数据表面上虽然增量不大,但效率更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后续,伴随货币政策适时加力、财政政策效果释放,以及房地产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撑大宗消费,需求端有望逐步好转,信贷增量将相应加大。

      新增信贷同比减少

      但信贷质效更高

      根据央行数据,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从5月份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同比少增4100亿元,环比增加2200亿元。

      分部门看,5月份,住户贷款增加7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14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4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7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63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5月份新增信贷同比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实体融资需求依然较弱,另一方面则源于金融“防空转”。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票据融资规模较高,虽然存在一定的“冲量”因素,但也应当辩证看待票据融资在信贷总量中的占比变化,正视票据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预计未来票据融资的规模和占比都有提升空间。

      温彬认为,5月份新增信贷环比多增,同比虽有所减少但信贷质效更高。当前,金融机构正逐步摒弃“规模情结”,促进信贷供需更加匹配;禁止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套利,企业信贷还款和不续作增多;叠加实体有效融资需求仍不足,尤其是传统行业和个人领域,项目储备减少、早偿压力抬头,信贷投放强度向历史同期均值水平回归。此外,部分企业加大发债力度替换贷款和年中票据融资面临集中到期压力,也对5月份新增信贷造成扰动。

      “分部门看,5月份对公贷款相对稳定,企业中长贷仍为重要拉动力量,零售贷款延续偏弱,票据冲量力度相应加大。”温彬表示,5月份居民端信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偏弱,生产到消费的传导需加快畅通。展望后期,在低利率环境和稳地产、促消费等政策组合拉动下,居民消费和信贷倾向或延续平稳修复态势,但力度和可持续性仍主要受就业、收入等长期变量影响。

      年内社融增速或呈现

      先升后降的震荡走势

      央行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4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52万亿元;2024年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从5月份来看,当月新增社融2.07万亿元,同比增加5100亿元,环比大幅增加2.14万亿元。

      “同比看,政府债和企业债融资为主要拉动因素;环比看,政府债融资、表内信贷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形成主要推动。”温彬表示,近期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融增速形成稳定支撑,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财政政策正加快落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不断优化。伴随专项债继续放量提速、超长期特别国债延续发行、表内贷款投放企稳,年内社融增速或呈现先升后降的震荡走势。

      另据央行数据,5月末,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前5个月净投放现金3618亿元。

      明明认为,5月份M1同比下降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M1统计口径不包含居民活期存款等资金,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动更为敏感,参考意义弱化;二是叫停存款“手工补息”的影响,这一点从当月居民和企业存款同比少增近8000亿元,而非银存款多增8400亿元中可以侧面印证;三是目前企业预期偏弱,资金的活化程度较低。

      在温彬看来,5月份以来,叫停存款“手工补息”的影响仍在发酵,除居民存款在价差优势下继续向非银存款转移外,部分对公存款也有“脱媒”倾向。伴随增量信用扩张从表内转向表外,对应的货币派生节奏趋缓,M2增长延续承压;5月份政府债发行提速和集中税收缴款推升财政存款,也对M2有所拖累。同时,随着协定、通知等对公“类活期”存款付息率出现明显下行,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虚增部分正逐步压降,这一过程也对M1增长形成较大扰动。

      温彬进一步表示,部分资金从存款分流到理财后,虽不再纳入M2统计,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实、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