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睡地”...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ah.people.com.cn提供.

安徽宣城:“睡地”生金记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2024年07月10日09:50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一亩地的产值空间有多大?亩均税收又有几何?

在宣城高新区,正在试生产状态的安徽振申新材料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660万、30万+”。

这两组数字,怎么来的?安徽振申新材料是宣城高新区新引进的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签订投资协议之初,就承诺将充分利用120亩“低效用地”新建多层厂房、布局新材料。

初步估算,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亩均税收能超30万元。

什么概念?要知道,这120亩地在“前任”手中,10多年时间投闲置散,亩均产值和税收一度几乎为0。

同样一块地,换了“打开方式”,画风截然不同。近年来,这样“旧瓶装新酒”的故事不断在宣城市上演。

俯瞰安徽振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建厂房。宣城市自规局供图

俯瞰安徽振申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建厂房。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重组盘活

在宣城高新区,不时呼啸而过的商合杭高铁,为园区平添了发展活力。

紧挨高铁西侧,一栋24米高的多层厂房拔地而起,让沉睡10多年的闲置地块得以重新被“唤醒”。

“钢筋混凝土结构共计三层,单层1.2万平方米,旁边还有两层的原料仓库,均已竣工验收,土地资源由平面开发转为立体利用,目前正处在半试生产状态。”宣城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童伟介绍,按当前的进度,今年下半年有望全部投产。

在沉睡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多层厂房。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在沉睡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多层厂房。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童伟是宣城高新区低效用地处置专班负责人,参与了安徽振申所在地块的“盘活”。

他告诉记者,“过去是一块专门生产保冷材料的工业用地,规划面积270亩,原企业通过‘招拍挂’先后取得165亩土地,但因自身经营不善,被依法裁定合并破产重整。”

宣城高新区管委会通过对接长三角“小巨人”企业,利用同类产品优势,从浙江嘉兴引来浙江振申绝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原企业批而未建的地块,宣城高新区联合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在高效完成地块注销后,重新出让给浙江振申在安徽投资的全资子公司,建设深冷聚氨酯复合材料项目,总投资6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有望达到8个亿。

要知道,之前的企业年产值只有2000万。通过项目重组、盘活,土地开发强度、产出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局长艾明荣告诉记者:“因为浙江振申的落户,不仅盘活了老厂房,还盘活了原有企业,也盘活了闲置地块。”

破立并举

走进广德电子电路智谷园,若非刻意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家玩具厂的旧厂房,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企业倒闭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为提升工业用地亩产效益,广德市经开区联合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转变思路,为闲置资产建“户口”、找“婆家”,充分发挥嫁接招商的作用,唤醒“沉睡”资产。

2017年,广德市经开区通过收储后公开出让的方式,完成存量资源的盘活再造,引进安徽广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电子电路智谷园。

广德电子电路智谷园已经入住了23家企业。广德市自规局供图

广德电子电路智谷园已经入驻了23家企业。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安徽广能电子科技负责人胡益翔告诉记者,整个园区分两期建设,总占地148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共建有14栋标准化厂房、1栋研发车间和2栋宿舍楼,还专门配备了职工食堂和污水处理厂,第一批企业于2021年入驻。

“园区土地资源有限,过去摊大饼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让优质、专业的产业链在这里做大做强。”广德市经开区项目服务中心项目一科科长袁万龙介绍,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根据企业实际及开发区产业定位,以电子电路为重点招引方向。

如果说“工业上楼”是纵向的空间放大拓展,那么“产业链整合”就是横向的产业布局优化。

“把电子电路企业集聚起来,抱团发展。”胡益翔思路清晰,在他看来,智谷园就相当于PCB企业的孵化园,而他就是孵化园的“园长”。

经过几年的发展,园区内企业已经形成上下游关系,有专门钻孔的、有专攻电镀的、还有主营线路搭接的。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共计23家,容积率2.06,光是安徽广能每年纳税就达2000多万,园区亩均税收超50万元。”袁万龙告诉记者,厂房或租或售,目前只剩最后5000平方待租,全部投产后,智谷园年产值可达15个亿。

有机更新

每周一早上9点,唐传金准时出现在位于郎溪经开区十字园区的办公室,开始新一周的跨省上班之旅。

自从安徽高润广科纺织有限公司落地以来,身为总经理的唐传金,就开始了自己的“双城记”生活,工作在郎溪,周末回嘉兴。

坚持以存量换增量,完善政策支持……近年来,郎溪县不断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新方式,高润广科的落户,正是盘活存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成功实践。

通过嫁接模式,高润广科已经在郎溪落户生产。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通过嫁接模式,高润广科已经在郎溪落户生产。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今年4月份正式投产,目前经编和纬编生产线都已搬到郎溪。”唐传金坦言,虽然离嘉兴有200公里的距离,但企业面临扩产,土地是最大的瓶颈。

2022年6月,高润广科从安徽祝成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嫁接20亩土地,含厂房和辅助房在内,全部转到名下。

“过去的单层钢混结构拆除后,均新建了多层厂房。目前,1号车间全部在产,2号车间计划8月下旬设备进场。”站在新厂房前,唐传金告诉记者,“之前嘉兴的车间只有2300平方米,现在加上研发楼和配电房,共计2.7万平方米。满产的情况下,能达到年产6000万米布的产能。”

其实,从祝成动力嫁接地块的,不只是高润广科。2017年嫁接48亩给宣城欧岱金属制品有限公司,2021年又嫁接50亩给安徽金月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在唐传金看来,通过嫁接的方式,让闲置和低效地获得“新生”,也让众多企业有了用武之地。如今,150亩土地,从原先1家企业变成了4家企业。

企业节余用地、闲置用地就是沉睡的“金土地”,宣城市推出的分割收储、腾笼换鸟等创新模式,既盘活了企业的存量土地资源,使得企业获得一部分资金回报,也增加了政府可统筹的产业发展空间。

(责编:关飞、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