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行车道的城市

2015年第22期(总第214期...

      

      ◎草威

      金九银十,北京最对得起人的天儿便是这两个月了。为了不浪费这番冬夏之间的好意,我决定不再挤公交和地铁了——我给自己买了辆自行车。
      真正上路的感觉却不怎么美妙。很多时候的路面状况,让人分辨不出白线一侧窄窄的一条通道究竟是自行车道还是汽车停车位。当我下班回家时,往往我的左边是艰难蠕动着的机动车,右边是停下来的机动车,自行车被彻底抛弃在车道外,只得穿花绕柳,看上去不像是一种惯常的交通工具,倒像某种能在夹缝和拥堵中继续前行的代步神器。
      有时候你好端端地骑在自行车道上,尾气和粗口还是不住地涌来;有时候明明是机动车占了你的地方,可司机却理直气壮地在你身后狂按喇叭,催促你闪到一旁。说不准有谁,会在什么时候就猛然出现在你面前,带来意外的惊喜:公交车上突然下车的乘客,斜后方杀过来的汽车,阳光帅气的轮滑少年,不走寻常路的行人……他们全都可以临时充当单车杀手的角色。骑在混乱的路面上,时常有种在球场上过人的感觉。要想在路上找点乐趣,得有点浪漫主义情怀。
      观察一下,路面上的形势一目了然:有点钱的,买辆汽车,就有了些安全感;有很多钱的,买辆好车,就有了些许奢侈感,甚至多了点权利感;没有买车钱的,就坐公交车,人多力量大,公交优先,也能保障通行中的基本权益。但你要是一穷二白还单枪匹马,想找到立足之地可就难了,你被挤到马路的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弱者”。
      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骑自行车的“弱者”们比起汽车司机来,似乎更大无畏一些。我经常看到他们在明明有自行车道可走的情况下窜到机动车道上,在汽车的鼻子前走一遭,不经意间完成一次挑衅。大多数骑车人都认为交通规则所约束的人群不包括自己,这点连交警都认同,因为我很少看到过交警对闯红灯的骑手们进行制止。对广大单车使用者来说,想要不触犯交通规则简直太难了,信号灯说白了也就是个参考,大家过马路的方式都是审时度势,见缝插针。
      其实并不难理解,自身权利得不到尊重的人,自然不太会尊重秩序。经常看到涌动的车潮中,若隐若现一个逆流的骑手,他或者是潇洒地停下来藐视所有人恼怒的目光,或者慌张地顾盼,像是溺水的孩子。他们对自身的危险以及对别人造成的危险,似乎全都无所谓。他们就像游离于这座城市之外,权利和安危被人视若无睹;他们也不在乎是否被这个世界接纳,因为身边的车流人群对于他们,好像从来都不存在。
      对弱者关不关心,是否尊重他们的权益,是一个城市的尊严问题,关乎它对弱者是敞开怀抱还是冷眼以对,是向着一视同仁努力还是朝着厚此薄彼发展。我知道很多城市的自行车道都在被慢慢吞没,可问题是这种交通工具并没有被取代,它依然是一些人的代步工具和生活方式。自行车并不会给现代化进程添堵,相反,有些缺乏合理设计的道路现代化却给骑车的人和开车的人都添了堵。让自行车道消失,从现在来看,这不是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化的误解。

      (摘自《青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