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nwen.sogou.com提供.
263,789,370
问题已被解决
QQ一键登录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头像
匿名用户
7.58万 次浏览2022.02.23 提问

最佳答案
本回答由达人推荐

头像
2022.02.23 回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华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二十四等份,规范了二十四节气。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早期的《淮南子》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名称的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

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已统称为“节气”。


  • 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至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是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立春之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四季交替周而复始。立春期间,气温上升,日照、降雨趋于增多,对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立春即是春天的前奏。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虫类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浮游的鱼如同背负着水面的碎冰。

  • 东风解冻散为雨——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而称为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三候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水獭开始捕鱼,它们将鱼摆在岸边的样子如同先祭后食;大雁由南往北飞;草木随着大地中阳气的升腾发出嫩芽。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也是有节气特征的,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是“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

  • 最是一年春好处——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称“启蛰”,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大地回暖,长江流域天公作雷,雷声震动,万物萌动,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花鸟树木更是春意盎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对应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 三候蔷薇。”惊蛰,就意味着桃花盛开、黄鹂鸣叫、布谷鸟飞来的时节到了。

  • 春色正中分——春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从南方飞来了,雷电气象出现了。春分花信是: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从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中气温上升最快的时段。春分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大部分地区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 梨花落后清明——清明

每年在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清明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需要防止春旱的威胁。而这时的江南地区常常时阴时晴,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正是江南的气候特色。

  • 雨生百谷——谷雨

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是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谷雨后降水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追逐鸣叫,提醒人们播种,戴胜鸟落在桑树上,养蚕即将开始。谷雨时节正值暮春,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说法。

  • 绿荫冉冉遍天涯——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礼记·月令》解释立夏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这一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蚯蚓也爬出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乡间田埂的野菜日日攀长,逐渐成熟。立夏三候描述的正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意味着季节转换,夏天即将开始。人们习惯上认为立夏之后温度会升高,暑热将至,雷雨增多,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很多地方槐花正开。

  • 南风原头吹百草——小满

每年5月20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是二十四节气之小满节气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的含义即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此时苦菜繁茂,那些枝条细软的喜阴植物在强烈日照下枯萎,百谷进入成熟期。

  • 东风染尽三千顷——芒种

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是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节气开始。

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字指麦类等作物的收获,“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芒种”二字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是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节气的物候特征是:“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意思是,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感受到阴气初生,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感阴而鸣;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停止了鸣叫。

  • 冰雪在心——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每年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鹿角开始脱落;知了在夏至后鼓翼而鸣;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周代夏至祭神,意在清除疫疠与饥馑。

  • 雨声荷叶香——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小暑意为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高空活动。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

  • 忽若秋气生——大暑

每年7月22—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正值二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大暑”“小暑”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天气开始闷热,土地变得潮湿;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致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 木叶动秋声——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9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暑去凉来,禾谷成熟。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三候为:“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后,小北风带来丝丝凉意;昼夜温差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形成植物上的露珠;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好像告诉人们酷热已经过去。此时,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秋老虎”余威还在。有不少年份,立秋热,处暑依然热,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

  • 最好新秋时——处暑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处暑节气的物候特征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此时老鹰开始捕猎鸟类,万物开始凋零,五谷成熟的季节到了。处暑节气之后,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已有浓重的凉意,白昼时间减少。

  •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白露

太阳到达黄经165°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夜间水汽凝结在叶子上面,清晨时分结成露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白露三候是:“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迁移避寒,百鸟纷纷开始储备过冬食物。

白露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温度降低,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秋天的到来。白天温度虽然可达三十度以上,可是夜晚会下降到二十几度甚至更低,温差相当大。

  • 桂子飘香远——秋分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照《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所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中……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便不再打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以防寒气侵入;降雨开始减少,天气干燥,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降水,气温也随之下降,正是人们常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长江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此时的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是真正气候意义上的秋天。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结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物候的美好描述。

  • 气收天地广——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7个节气,时间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说:鸿雁排列成队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而贝壳的条纹、颜色与雀鸟相似,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此时菊花普遍开放。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如俗语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南方地区气温持续下降,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也开始飘雪。海南和西南地区此时一般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地区也会出现阴雨,对秋收秋种有一定影响。

  • 万类霜天竞自由——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节气。此时天气渐冷,初霜出现,之后就是立冬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

时值深秋,夜间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白色霜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意思是说,豺开始捕猎;树黄叶落;蜇虫也藏入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 秋冬气始交——立冬

秋去冬来,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每年11月7、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25°时为立冬节气。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旧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按气候学标准,“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相符。实际上,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外,各地的冬季并非都始于立冬日。我国最北部的漠河以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进入冬季了,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雉类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 

  • 清寒小雪前——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物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天地闭塞进入寒冬。

小雪节气,广大地区刮起西北风,白天变短,夜间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大地尚未过于寒冷,开始降雪,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人们需注意御寒保暖了。南方江淮地区开始呈现初冬景象,如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三候为:“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此时天气寒冷,寒号虫(一种鸟名)停止鸣叫;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又作蠡,即马薤,一种药材,因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的到来,预示着天气更加寒冷。这时,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通常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降雪有利于缓解冬旱,消除农田病虫等,而降雪结冰容易影响交通,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人畜安全造成威胁。冻雨对交通、电力、通讯都会造成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果树损毁。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先后会有雾凇出现。雾凇是一种自然美景,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压断树木,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在内蒙古包头河段,如果强冷空气来得晚,还可能引发流凌灾害。

  •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每年1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且越往北越短,黑夜最长。“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天文学上也把“冬至”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山中泉水开始有涌动之势。

  • 雪里已知春信至——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与大寒、小暑、大暑一样,是表示冷暖变化的节气,也是跨年的节气。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小寒的到来,标志着天气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三候为:“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大雁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喜鹊开始筑巢;雉因感到阳气生长而鸣叫。

  • 岁有大寒知——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至此,节气轮回,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新一轮的循环往复即将到来。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大寒和小寒是表示寒冷程度的节气,古人认为:“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北方正值“四九”天气,黄河以北积雪不化,更是一片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古时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猛禽,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猎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此时的冰最坚实、最厚。此外,江南一带有二十四番花信,“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也被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