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eibo.com提供.
【哟嗬嗬,#这长盛不衰的乌兰牧骑##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黄鬃马,膘肥体壮,是我遥远路途上的伙伴;心上人,身在遥远的他乡,心里是否想起过我……”夏日里的北疆草原绿浪翻腾,一曲悠远深情的蒙古族长调蓦地响起,穿透清风的吟唱、骏马的嘶鸣,瞬间抓住了我们的心。循着歌声走进一个蒙古包,一支文艺团队正在演出。几名身着蒙古族服饰的姑娘婀娜起舞,年轻的马头琴手拉动弓弦,一位黑红脸庞的老人站在场地中央,微闭双眼,张开双臂,陶醉地纵情放歌……向身边一位敦实小伙儿询问这是哪里的演出队伍,他低声告诉我们:“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大名鼎鼎的乌兰牧骑,记者早有耳闻——从1957年起,为了让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牧区群众能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演出,内蒙古自治区决定建立一批“装备轻便、便于流动、水平专业”的小型文化工作队,这就是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至今,他们已在送文艺下乡的路上走过67年,成为备受农牧民们喜爱的“红色文艺轻骑兵”。O网页链接L光明日报的微博视频
欢迎新用户

正在加载,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