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之临夏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

中国甘肃网 2024年04月03日 09:43

      原标题:红色记忆之临夏市胡廷珍烈士纪念馆

胡廷珍烈士纪念馆馆内照片

胡廷珍烈士生平

      胡廷珍,生于1902年,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早期杰出领导人,优秀的共产党员。1919年,考入兰州法政专门学校(现为兰州大学)攻读。1921年,赴北平朝阳大学(现中国人民大学)求学。1924年,胡廷珍在李大钊同志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甘肃早期的中共党员。

      1926年,南下广州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926年6月,参加了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底,从广州来到西安,在“国民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刘伯坚同志领导下工作。1927年3月,受刘伯坚、邓小平派遣,以国民党“西北政治委员会特派甘肃省党务委员”身份来到兰州,开展党在甘肃的工作,并组建了中共兰州特支,胡廷珍任书记。

      1927年4月,胡廷珍以国民党特派员身份到临夏视察工作,指导建立了“中共导河特别支部”“导河青年社”等,使临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甘肃进行早期革命活动的三个地区之一。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了李大钊同志。噩耗传来,胡廷珍领导临夏各族群众600多人在东关庙广场举行追悼大会,号召家乡人民继承和发扬李大钊烈士的革命精神,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

      1927年秋,导河县(今临夏市)反动当局没收胡廷珍家产,并出动军警,日夜搜捕胡廷珍,使他在家乡无法安身,辗转到华亭等地开展斗争。

      1929年春,胡廷珍化名何文,转移到永靖、永登和青海省循化、保安等地活动,在保安组织农民暴动,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及反动当局的疯狂反扑,最终失败。

      1930年2月,胡廷珍远赴甘肃张掖、新疆,继续进行党的革命活动。

      1933年3月,在新疆绥来县(今玛纳斯县)被反动当局杀害,时年31岁。

      纪念馆基本情况

      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郊公园内,占地面积约10亩,纪念馆由塑像园和展馆两部分组成,展馆分为少年廷珍、法政学潮、坚信马列、声讨列强、投身北伐、陇原播火、重振旗鼓、艰苦兵运、血铸丰碑、今朝临夏及建馆史等多个展区,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品,情景模拟、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法,再现了烈士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展现了胡廷珍烈士光辉而短暂的革命历程。

      为继承和弘扬胡廷珍烈士的革命精神,临夏州、市党委政府于1993年6月30日,在东郊公园修建了胡廷珍烈士纪念碑;2000年11月23日,在东郊公园内建成胡廷珍烈士塑像园;2013年7月,临夏州、市党委政府决定修建胡廷珍烈士纪念馆,2013年11月开工建设,2014年4月建成开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馆内现有珍贵可移动文物16件,其中二级文物5件:《梅》《兰》《竹》《菊》4幅条屏和1幅中堂《神鹰独立》,三级文物9件:砚台、黄釉笔洗、墨盒、油灯、牛皮手提箱、故居大门、八仙桌、剃须刀、酱釉笔洗,一般文物2件:算盘、瓢(pia)子。年均接待量达15万人次以上,纪念馆为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

      目前,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甘肃省党史教育基地、武警甘肃省总队红色教育基地、兰州大学师德涵育基地、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临夏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纪念馆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作用,立足自身实际,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平台

      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以讲好党史和胡廷珍烈士的革命事迹为职责,热情接待省内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临部队等社会各界群众参观瞻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设计印制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宣传册和文创产品,赠送给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类团体。精选红色影片,制作专题片,在纪念馆放映厅滚动播放,积极组织前来参观瞻仰的人员观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生及社会各界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临夏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临夏市王坪小学、临夏县漫路初级中学等21所州内中小学和活动中心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热情接待兄弟县市各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陈展,每年根据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临夏市发展现状,对馆内今朝临夏板块和部分展板进行提升改造,纪念馆成为临夏市乃至全州全省党员干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报到地”,也成为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打卡点”。

      弘扬红色文化

      创新宣教形式

      充分利用临夏市唯一红色纪念馆的资源优势,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创新宣教方式,采取迎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在做好对前来参观人员讲解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村(社)、进文化广场等宣讲活动。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到北京、广州、新疆等烈士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寻访烈士足迹,到张掖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省内红色纪念馆开展馆际交流,学习先进纪念馆在布展方式、宣传形式、管理经验及挖掘红色资源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纪念馆工作再上新台阶。

      利用新媒体平台

      打造线上宣传阵地

      为更好发挥主阵地作用,扩大宣传面,不断丰富胡廷珍烈士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内容,定期发布胡廷珍烈士的革命事迹和纪念馆工作动态,转载临夏籍红色人物事迹;开发了VR全景展示,可以在网上浏览胡廷珍烈士纪念馆陈展内容、并聆听各位讲解员不同风格的讲解;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线上《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课进校园》活动,在每年清明节期间,开展《年年清明节 岁岁祭忠魂》活动,与临夏市老干部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线上《革命往事》征文活动,举办了《红色家书诵读》活动;与临夏市融媒体中心共同完成了向人生宣誓《临夏正能量》拍摄工作和《老王讲故事》栏目,共播出胡廷珍烈士革命事迹24期;制作胡廷珍烈士革命事迹宣传片长视频1集、短视频11条,在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扩大对外宣传,积极打造线上学习宣传阵地。

      挖掘红色资源

      丰富宣传内容

      组织工作人员到庆阳宁县王孝锡故居,走访王孝锡烈士后裔及当地党史专家,搜集胡廷珍烈士相关资料和遗作,通过走访,征集到烈士遗留画作《梅》《兰》《竹》《菊》四条屏和中堂《神鹰独立》共5幅,上报省文物局鉴定,经鉴定为二级珍贵可移动文物,丰富了馆藏内容。组织相关人员到兰州大学档案馆查阅搜集胡廷珍烈士在兰州大学求学期间的相关资料,并与校方相关部门交流座谈,搜集到胡廷珍烈士在兰州大学求学期间的成绩单和修业证明,进一步完善了纪念馆的馆藏资料和红色教育素材。从党史资料、党报党刊及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收集到《胡廷珍井内藏身记》《兰州大学第一份通知书》《雪地上的那一抹鲜红》等关于胡廷珍烈士的故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了以“铭记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红色故事演讲活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组织工作人员从《甘肃党史》《临夏文史资料》《临夏文艺》等刊物和党史专家手中搜集胡廷珍烈士关联人物、诗集等资料进行整理,认真编纂撰写完《碧血丹心—胡廷珍烈士事迹录》,供内部交流学习。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水平

      为不断完善纪念馆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对塑像园进祭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在馆内外和烈士塑像园安装了监控设备、微型消防站,并设立了游客服务中心,购置自动饮水机、手机充电宝等设施,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类团体和各界群众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

      (鸣谢:胡廷珍烈士纪念馆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