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精选 2024年07月14日

      

地理教案精选

      【#实用文# #地理教案精选#】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地理教案 篇2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 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

      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地理教案 篇4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WEI508.COM)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

      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

      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

      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

      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地理教案 篇7

      【教材结构】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东南亚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资源?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进行展示:

      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风土人情: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图片,学生做小导游,展示自己搜集的东南亚资料,解说各景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东南亚,感受到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在东南亚降水丰富着呢,大家觉得这里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教师)对!由于这里水热充足,人们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同时,也能培育生长于热带的经济作物。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东南亚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学生阅读图9.12“东南亚的物产分布”,找出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学生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地理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图片):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 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 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约2.5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城市的图片。

      教师播放有关著名城市的录像或VCD,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二)第二课时

      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2、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标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毛线、皮衣等)

      小结引入: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后来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4、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1)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5、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6、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板书),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教师承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引入)。

      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教师小结补充: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同学们,你认为在服务方面可为中国的2008年的奥运会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教师提示:可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谈谈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牧业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发达的工矿业和农牧业

地理教案 篇10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具体的流域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实例学会认识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地理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清水资源现状,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的意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②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③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访调查,使生活中的地理与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养质疑、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用水的资源观,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

      3、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活动

      1、学生搜集区分有关水资源的名词。

      2、学生表述水资源的现状。

      3、调查家乡关门水库。

      4、学校、家庭用水调查。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师:(组织教学)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有的还准备了表演。现在,先看一个表演,你们会猜到什么呢?

      送水者(姚运刚):一学生头戴赵本山式的帽子,走着赵本山式的步子,肩上扛着纯净水桶,从一侧走向另一侧,口喊:“送水、送水、送水喽!”(学生能说出与水有关)

      (从生活身边的地理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直奔主题。)

      师:看,生活水平提高了,连水都成了商品。水一旦被人类利用了,就成为了资源。本节的课题就是(板书)水资源。

      师:今天就让我们以书中的内容为线索,以我班同学搜集、整理的内容为骨架,说说你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你们准备好了吗?

      (给学生适应的时间,作好准备)

      生:准备好了。

      主题一 水是宝贵的资源

      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上场。

      冯凯:我们收集了有关水的一些名词。觉得有很多同学可能对本节的课题“水资源”与平时媒体中常谈到的“水能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区别产生了兴趣。

      孙飞: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我们平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水能资源通常是指河流或潮汐运动产生的能量。它是从能否发电这个角度来说的。水利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可供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