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topics.gmw.cn提供.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逝世

  【追思】

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

——缅怀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

  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2月24日0点11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当日上午,清华大学发布消息,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这位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用自己60多年的兴趣、执着和好奇心,穿梭在历史的迷雾中,奋力找寻着中华文明隐藏其中的每一点痕迹。

  1.一个“多波段收音机”

  得知先生辞世的消息,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的电话。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逝世  

李学勤。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尽管此前先生已经因病在医院住了一年多,去年年底甚至缺席了他最珍视的清华简入藏十周年纪念会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成果发布会,但噩耗袭来,电话那头的刘国忠还是抑制不住地哽咽:“先生始终以科学之方法、进取之精神、乐观之态度积极投入科研工作,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著作等身,建树颇丰,凭的全是一腔痴迷与热爱。

  1933年,李学勤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藏书之多就超过了一般的大学教授。1951年,李学勤入读清华大学哲学系,不到两年便肄业,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多个领域研究颇深,成为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

  “我是清华哲学系的学生,金岳霖、冯友兰等先生是我的老师。1952年我到了中科院考古所做殷墟甲骨的整理。1953年底,又转到历史研究所,担当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随着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简的发现,又转去整理新出土的简牍帛书。几经转折,称为‘杂学’是最合宜的。”若干年后,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家,笑称自己是个“杂家”。

  但也正是这种丰厚的阅历和积淀,涵育了他宽广的学术视野。

  “前一分钟,他可能在从事甲骨学的研究,后一分钟就可以马上转入对清代学术的探讨,随时随地,了无滞碍。”这让刘国忠感佩不已,“他说自己像一个‘多波段收音机’,这么一拧是中波,那么一拧又到短波,可以随时进行各种调换。”

  2.始终如一的“主频率”

  尽管“波段”广博,但在李学勤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却有着始终如一的主频率——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

  “在多年‘杂学’涵泳中,我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就是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种种原因,被低估被矮化了,自然也就谈不上更好地介绍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在这方面,历史学家大有可为。”李学勤一直感慨。

  从甲骨文、青铜器到简帛,从文字、历史到古代文明……李学勤始终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而奔忙,他提出要“走出疑古时代”,还提出了“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比较考古学”等命题。近年来,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免遭秦火的战国竹简“清华简”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中。

  清华园,图书馆老馆三层一个不大的工作间,记录下李学勤不知多少个日夜的拼搏。十年间,清华简每年出版一辑整理报告,“每次分配给团队成员整理的篇目,他都是最难的部分却第一个完成,而且是又快又好”。即便是最近一年多,一直与病魔搏斗的先生依旧笔耕不辍:一篇《清华简〈摄命〉篇“粦”字质疑》发表于2018年9月的《文物》,另一篇《谈清华简〈摄命〉篇体例》发表于2018年8月的《清华大学学报》。就在一个多月前,先生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慢一点,可以慢一点。”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心疼这位“校宝”,多次劝他要慢一点,但对李学勤来说,对历史的敬畏,对历史学家身份的珍视,让他始终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2013年10月,记者曾就清华简的研究保护工作采访先生。“为何要对这批竹简耗尽心力?”“为何要读史?”面对记者的提问,先生说,读史让人知来路。两年前,又有报社同仁去探访先生,他念兹在兹的,依然是自己身为历史学者的责任与使命:“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靠的就是悠久的历史文明。如果我们不了解、不研究中国古代的文明,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无法深入理解。”

  3.热爱教育的赤子之心

  “刚进大学,已经七十高龄的先生给我们班上了整整一年的名师导引课,每节课都邀请中国文史哲界的学术大咖,每次都是亲自主持,从没有因为我们只是大一新生或自己忙而有半分懈怠。这就是大师的师德师风!”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开,一位曾选修过李先生课程的清华毕业生在朋友圈如此缅怀。

  对学术倾注心血,先生同样看重的,还有对青年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与教育。

  2003年,李学勤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从2004年的秋季学期开始,他便给文科实验班的本科生开课。他说:“带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启发他自己的观点,我愿意让他自己摸索一个题目,而不是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切一块给他。所以我们设立文科讲座,从各方面请专家来。”就在前两年,他还在家里的客厅为研究生授课。而一位曾在10年前上过课程的清华学生向记者回忆,讲座课名单网罗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各方中流砥柱,“奢侈”无比:“如果没有先生亲自出面相邀,很难一一落实。”

  从甲骨文到青铜器到金文,先生给学生开过很多课。他希望能给学生丰厚的滋养:“在基础课之外,老师和学生还能有广泛的学术交流,这是我最希望形成的一种风气。”

  多位清华学生向记者回忆,上课时,无论主讲老师是谁,先生都特别谦逊地坐在一边认真听。有时,台上学者讲课,怕大一学生们听不懂生僻的学术词语,先生还会走到黑板边默默帮主讲者板书。“有一次,我们做社会学的小课题向先生请教,他还特意在课余时间骑车来给我们讲解。”毕业已10年,这些仍是清华2004级文科实验班最温暖的回忆。

  先生为人治学的风骨,也通过这一堂堂课绵延相传。

  “大一时在三教上课,先生双手平端从讲台一端走向另一端,小心翼翼演示如何双手持文物的那个可爱的小老头的样子,我永远忘不了。”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杰从清华艺术史论专业毕业已经有16年了,当年在长长的阶梯教室,先生亲身为学生们演示的情形他还历历在目,“‘文物再小,藏品再薄,也不能用一只手拿。’先生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

  纯粹、谦和的人生自得圆满。几年前,先生曾向有关部门建议,建立口述历史的研究中心,“去找各方面上了年纪的研究者谈他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对于这样一个求仁得仁的人,他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又会是什么?

  众多留言中,有人为先生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新建的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而感慨,还有人为清华简的保护研究工作刚过半程而扼腕。但对于先生自己,或许只会豁然一笑。

  不信?请看先生曾经的感言——

  “我们处在黄金时代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更重大的发现、更深入的研究应该在未来……文明史上的诸多问题,应该在今后解决,特别是在21世纪。我自己可能是看不见,可是在座的很多朋友一定会亲自看到它的辉煌成绩。”

  一生从历史中找寻,把一切交还给历史——他也把自己写进了历史。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5日 08版)

已有 人参与

【祝贺!#全红婵陈芋汐包揽10米台金银#】#一起关注巴黎奥运会# 巴黎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跳水决赛,中国选手@全红婵 获得金牌,陈芋汐@陈乐乐Diving 获得银牌。姑娘们超棒,为跳水梦之队点赞!(央视) ​

8月6日 22:15转发|评论

#晚安光明日报# 岩石上 苔藓静静生长 它们多么微小 却又充满力量 晚安 梦爽 2024.8.6 ​

8月6日 22:00转发|评论

【#用突破的眼光看待奥运的意义#】#一起关注巴黎奥运会# 100米栏选手徐卓一,以13秒40的成绩位列小组第一晋级。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徐卓一一出场便刷新了我们的认知——“看上去是奥数赛道的,怎么上了奥运赛道”“戴最斯文的眼镜跨最猛的栏”“以为是文臣,却是武将”。 #光明微评#:徐卓一戴着眼镜 ​

8月6日 21:20转发|评论

【明日立秋,#艺起来画# 蓝雪花】在画里,邂逅那一抹静谧的幽蓝~#24节气时令花#(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艺珣) http://t.cn/A68H99Zm ​

8月6日 19:00转发|评论

【祝贺!#国乒男团进八强#】#一起关注巴黎奥运会#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赛首轮比赛中,马龙/王楚钦以3-0合力拿下首场双打比赛。樊振东战胜对手拿下第二场单打。王楚钦拿下第三场。恭喜由@樊振东、马龙@captain龙 、@王楚钦___ 、@乒乓球梁靖崑 (P卡:替补队员)组成的中国队战胜印度队成功晋级。 ​

8月6日 17:46转发|评论

【#中国女排遗憾止步8强#】#一起关注巴黎奥运会# 在巴黎奥运会女排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2-3不敌土耳其队,无缘晋级半决赛。姑娘们继续加油! ​​​(新华社) ​

8月6日 17:32转发|评论

【#钙钛矿电池性能获提升#】#聊点科技# 浙江大学硅及先进半导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杨德仁院士团队研究员薛晶晶与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王睿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名为“Py3”的新型分子材料,可有效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研究结果表明 ​

8月6日 17:00转发|评论

#这么拍有看头#【#陕北的丹霞有多美#】提起丹霞地貌,很多人会想到张掖的七彩丹霞。其实在陕西榆林,同样有着一片以红砂岩层为主的丹霞美景。行走其间,好像漫步火星表面,照片拍出来极为震撼。 http://t.cn/A68HIot7 ​

8月6日 16:00转发|评论

【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 ​

8月6日 15:08转发|评论

【#成都世运会吉祥物首次公开亮相#】8月6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吉祥物“蜀宝、锦仔”首次公开亮相,口号“运动无限,气象万千”(Boundless Sports,Countless Wonders)也正式对外发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岩、李晓东、周洪双) http://t.cn/A68Ht5bE ​

8月6日 14:58转发|评论

【#怎样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光明视野# 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孩子刚接触一项运动时往往充满热情,‌但随着时间推移,‌热情逐渐消退,坚持和毅力就成为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巴黎奥运会期间,媒体对于运动员训练故事、成长经历的报道,可以让孩子深刻感受到运动员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以及 ​

8月6日 14:00转发|评论

【#孩子们暑期体育作业是怎样的#】#光明视野#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中小学将每日的运动健身视为学生暑期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学生成长和身体发育特点,分学段、分年级为孩子们安排了易学易会、科学安全又不乏特色的暑期运动套餐。 “与可以‘体现在纸面’的学科作业相比,体育作业的完成更需要家 ​

8月6日 13:00转发|评论

【#河套首班深港跨境巴士发往香港#】#湾区观察#深港之间又多了一条快速通道。8月5日,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一周年之际,河套首班深港跨境巴士发往香港。从香港来河套创业的香港青年表示:“从‘一号通道’开车往返河套的公司和香港的家,跟以前相比时间约缩减一半,真 ​

8月6日 10:52转发|评论

【向新向优,向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调研#】#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创新”“质优”“先进生产力”如何落实?“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如何彰显?“ ​

8月6日 09:00转发|评论

#看了幅画# 全民健身好热闹。(作者:李传真等·中国画)#光明微展览# ​

8月6日 08:05转发|评论

#晚安光明日报# 夏日露营 帐篷的一抹柔光 诉说着入夜时分的 温暖与安宁 康薇薇 2024.8.5 ​

8月5日 22:00转发|评论

【#温儒敏忆老同学吴福辉#】#光明学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老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长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数十年中,他接触过很多第一手资料,认识和访问过很多文艺界的元老和名家,可谓见多识广,也形成了审美的多样性和生活化。他的很多文章都是随性自在的,自由放达的。如大 ​

8月5日 21:00转发|评论

#一起关注巴黎奥运会#【#张博恒体操男子单杠铜牌#】巴黎当地时间8月5日下午,巴黎奥运会竞技体操项目最后一个比赛日在贝尔希体育馆进行。在男子单杠决赛中,中国选手张博恒夺得铜牌,收获了自己在本届奥运会上第三枚奖牌。祝贺!(人民日报) ​

8月5日 20:47转发|评论

【#无人机编队将在深圳龙岗常态化展演#】#打卡好地方# 流星划过天空、充满畅想的五线谱、莫比乌斯环......8月3日晚,2000架无人机在深圳市龙岗区大运中心的夜空中作画,绘制出“夜空中的浪漫”。为促进低空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未来,无人机编队表演将在龙岗常态化展演,在各重要节点日期绽放精彩。( ​

8月5日 20:06转发|评论

【#西藏发现细石叶技术遗址#】#聊点科技# 近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腹地取得重大考古发现。该团队在西藏自治区色林错南岸的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发现了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 ​

8月5日 20:00转发|评论

  • 卫星测控专家
    (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
  • 中国著名翻译家
    (1937年-2019年6月27日)
  • 中国第一位女轮机长
    (1930年—2019年3月3日)
  • 中国戏剧史研究专家
    (1932年—2019年3月5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10月4日—2019年2月22日)
  • 历史学家
    (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
  •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19年7月28日—2018年12月9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 新闻教育家
    (1931年—2018年11月16日)
  • 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
    (1935年5月20日—2018年11月7日)
  •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3年11月28日—2018年10月31日)
  • 著名文艺理论家
    (1927年12月11日—2018年10月29日)
  •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1953年4月—2018年9月28日)
  • 著名物理学家
    (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
  •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1941年—2018年9月7日)
  • 评书表演艺术家
    (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
  • 相声表演艺术家
    (1930年12月—2018年9月7日)
  • 漫画家
    (1918年10月—2018年8月22日)
  • 铸造领域育人大家
    (1927年05月—2018年07月30日)
  • 《驿路梨花》作者
    (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 武侠小说泰斗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