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之二

语文网 2023年02月17日 00:24:2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通过课后练习把握一词多义。

      2、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主张──仁政。

      【教学过程】

      一、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读课文,生字正音

      弃甲曳(yè)兵

      涂(tú)有饿莩(piǎo)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无(wú)失其时

      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谷不可胜食也(shēng)

      四、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 寡人之于国也: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无意义。

      ⑵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 填然鼓之:衬字,无意义。

      ⑷ 树之以桑:衬字,无意义。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问题: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解决问题: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内容:

      孟子的仁政:

      ⑴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⑵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⑶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君王要“不扰民”、“不违农时”,要“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七、体味欣赏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八、通过背诵练习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王道之始也。

      九、学以致用,课堂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十一、结束语

      师总结全文,师生在歌声中感受孟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