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 2024年05月09日 09:34:42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供大家参考!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1)

      吴冠中的画被称为是中国最贵的,生前,他的一幅画就曾拍出5000多万元,但是吴冠中却称那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他跟妻子朱碧琴依然只住在一个只有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画室”也在其中,堪称斗室,小得可怜,吃喝住行与其他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

      晚年的吴冠中,因为健康的原因,不能再继续提笔画画了。一天,国内有一家知名美术馆的馆长带着一份厚礼来拜访吴老。一番客套后,这位馆长讲明了来意——想高价收购吴冠中的一枚印章,带回去给美术馆馆藏,作为“镇馆之宝”。

      没想到吴冠中当即拒绝,他说:“谢谢您的好意,只是我都不画了,印章已无任何价值,不必再馆藏了。”并将礼物全部退还给对方。

      此后的几天里,吴冠中一直显得郁郁寡欢,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朱碧琴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心思,但他都称没事。

      直到这天吃过早饭后,朱碧琴发现丈夫正蹲在阳台上,用手使劲地朝水泥地上磨蹭什么东西,于是走过去一看究竟,结果却惊讶地发现,吴冠中正在磨自己的印章。

      “你这是干什么呀,好好的印章为什么要毁掉?”朱碧琴不解地问。

      “不用了就把它磨了,省得以后有人利用它去害人。”

      联想到几天前发生在家里的那一幕,朱碧琴立即明白了丈夫的用意——他是怕以后有人利用印章制造赝品。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2)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有对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在摆棋陈,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上前挑战,结果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块“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丢人现眼。

      没想到,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时,居然又发现了那块牌子。他很不高兴,就又去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他竟然三战三败,被杀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他很惊讶:老人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进步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请教。

      老人笑着说:“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我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必再客气了!”

      左宗棠叫后心悦诚服。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3)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

      在他任杭州刺史期间,由于他为官清廉,再加上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深受杭州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三年后,白居易辞去官职,告别杭州人民,回到家乡。

      一天,白居易吃过早饭走进书房,很自然地拿起书桌上两块从杭州天竺山的石头观赏起来。看着看着,猛地他心头一震,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感到很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满含自责的诗句。恰在此时,他的朋友刘禹锡登门拜访。他俩一见面便亲热地交谈起来,本来还在深深自责中的白居易全然忘却了刚才的事情。

      刘禹锡临走时,一眼看见书桌上的那首墨迹还没有干透的诗,吟诵后很诧异地问白居易:“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还写诗责怪自己,不值得,不值得!”说完摇摇头。白居易却不这么认为,他意味深长地对老友说:“是啊,区区小石头说明不了什么。可它是杭州人民的石头,也仅仅属于天竺山,我怎么能据为己有呢?再说,倘若每一个来天竺山游玩的游客都把天竺山的石头带回家,那哪里还有天竺山秀美的景色呢?虽说当时我只想把它们带回来作纪念,现在看来就像是我贪 污了杭州人民的千两黄金,怎么不让我感到自责呢?”一席话说得刘禹锡连连点头。

      为人要自清,为官当自廉。带回两块石头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在白居易眼里却关乎天竺山的秀美景色,关乎一个人为官之道。白居易这种“慎微”的律己精神,不仅使刘禹锡折服,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4)

      提起鲁迅,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就是严肃和沉重。在我看来,这是受了政治宣传的影响,是一种误会。

      诚然,鲁迅的小说杂文都有一种使命感,是呐喊。但鲁迅并未总是用凝重的,一本正经的笔法去表达,而是不乏以轻驭重,以喜剧的笔法来写悲剧,通过悲喜交叉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严肃的内涵。

      譬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单是名字起得就惹人发笑,其举止则更是令人捧腹,这让读者在捧读这本书的时候,无不觉得好玩儿轻松,以至当我们从头至尾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才领悟到其沉重的一面。

      再譬如,鲁迅笔下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诸如自我解嘲,自我陶醉等,无不都是用喜剧的笔法写就的,但从这些戏剧性的描述当中,读者领悟到的却是阿Q的自甘轻贱,自甘受辱的憋屈和奴性!

      显然,鲁迅并非总是一本正经的,其作品也并非总是让人觉得那么严肃和沉重,实际上,鲁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他的作品既有重的一面也有轻的一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生活中的鲁迅呢,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5)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号山谷。他出自苏东坡门下,诗与东坡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苏黄”。黄山谷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他不只有文名,也特别的孝顺,也由于这个缘由,而遇到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进士后,二十六岁就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走出衙府,来到了一户人家前。门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张摆着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着香,一边呼喊着:“某某人!回来吃面了。”山谷不自觉的端起面来就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来后,梦中之事,历历在目,口中还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让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次天午睡梦中他又来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还留着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惊醒,飞速的爬起来穿好衣服,循着昨天日梦中所记忆的路走去,最终来到一户人家,仆人正是昨天梦中见的婆婆。山谷便问她昨日吃面之事。

      婆婆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由于她生前最喜爱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这天,我都会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来吃。”山谷问她女儿去世多久了,婆婆说:“已经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岁,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惊诧之余,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儿在世时的种种情形。

      婆婆说,她女儿在世时特别喜爱读书,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顺,在她二十六岁前还说肯定会回来看她的。婆婆并指着屋中一个大木柜说,她女儿生平所看的书,全都锁在里面,只是不知道钥匙放到哪里去了。惊奇的是,山谷那时突然记起了,以前放钥匙的地方,并且找出钥匙打开木柜,在里面发觉了很多文稿。他认真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今生每次参与考试所写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亲啊!于是将婆婆接回衙府中,奉养余年,后来他走上了参禅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在听到这个故事后,不禁叹息道:“书到今让知识带有温度。

      生读已迟”。前世今生,牵牵绊绊,看似玄奇,未必子虚。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模糊的记忆,一些反复的梦境,或许其中就包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因缘呢!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6)

      马云在一次接受记者的访谈时,曾说过这样一件事。大概是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不记得是什么原因,他和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吵了起来。这个男同学人高马大,平時喜欢欺负人,几句言语不和,就一拳打在了马云的脸上,马云的鼻子当场就流出了血。当时马云又瘦又小,再加上受到惊吓,一时愣住了。直到男同学得意洋洋地走后,马云才手忙脚乱地捂住鼻子,哭了起来。

      马云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让那名打人的男同学向马云道了歉。但马云心里却没有释然,一直觉得很委屈,一连数日都闷闷不乐。父亲得知情况后,对马云说:“你只能释然,并且原谅他。”

      “为什么?他可是打了我呀!”马云委屈地问。

      父亲接着说:“是的,你可能会因为没有还手而耿耿于怀。可是,当时你选择了告诉老师,就是把处理这件事的权力交给了老师,而老师已经处理了这件事情,所以,你就只能接受这个结果。而不是再因这件已经解决掉的事情而苦恼。”听了父亲的话,马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后来,马云一直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重大选择面前,马云都会想起父亲的话,他告诉自己,如果把处理事情的权力交给别人,就不要抱怨处理后的结果,接受并释然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不愿意接受别人处理的结果,那么,最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权力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7)

      在东吴大学,林语堂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被唱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了。

      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的,便把他们请到讲台前来,谈上几句,然后定分。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肯。”他在课堂上总是随时指认学生起立回答问题,几节课下来,他便能记住全班学生的姓名了。未到学期结束,每位学生的学力和程度,他已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和印象,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

      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考试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信服。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8)

      巴金喜欢喝茶,却不太讲究,家家户户都有的白瓷杯,就是他的茶具。泡的方法也简单,和农夫村妇一样,抓把茶叶,用开水一冲,味道自然也很一般。而且,他喜欢把茶叶丢在书柜里,这样,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外人实在难以下咽。

      好友许四海是制壶大师,实在看不下去巴金这样糟蹋茶叶。于是,他送了他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专程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为他表演茶艺。

      还别说,制壶大师确实有一手,用特别的手法冲泡的茶,还未喝,香味已经在房间里弥漫,巴金喜不自禁,一边喝一边感叹:“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一口气喝了好几杯。

      老舍则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觉得不解渴。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饮茶,可以说是老舍一生的嗜好。他在《多鼠斋杂谈》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热水瓶。老舍颇为开心,赶紧泡好一杯茶,准备慢慢品。没想到,刚喝了几口,一不注意,服务员端起杯子给倒掉了,老舍很生气:“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实,这是东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为老舍喝剩了,很体贴地倒掉呢。

      后来,嗜茶如命的老舍居然提出要戒茶,原因是物价高涨,“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粮食涨,茶也凑热闹,茶和粮食确实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只是叫嚷一阵,并不见他真正戒茶。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9)

      1948年秋的一天,上级打电话给洛川县委书记张俊贤,通知说彭德怀回延安时要经过洛川,请接待一下。张俊贤考虑彭德怀整日行军打仗十分辛苦,应该借这个机会慰劳一下,便请厨师准备了两桌饭菜,每桌炒了八个菜。

      大约中午时分,彭德怀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当他走进饭堂看到两桌丰盛的饭菜后,本来谈笑风生的他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扭头就走。他坐在院中树下,拿出随身带着的干粮吃了起来。

      张俊贤很是不安,便上前轻声劝说:“您一路辛苦,我们做好了准备,还是吃点吧!”

      彭德怀严肃地说:“战争年代,群众吃糠咽菜,我们怎么能大吃大喝?”张俊贤忙解释:“我们特为您准备的,平日,我们同群众生活是一样的……”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彭德怀就批评他:“给我准备的更不行。我是前线总指挥,更应该带头过艰苦生活。”他缓和了一下语气,又说:“群众生活还很苦,你为我准备这样丰盛的菜,我能吃下去吗?我们共产党人应当‘后天下之乐而乐’。你们这样搞,严格说是铺张浪费。你们要做出保证,以后决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这件事,张俊贤记了一辈子。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10)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经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他是唐朝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

      让知识带有温度。高峰,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殊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知他:“这鸟是古代传奇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当像凤凰,对不对。”父亲兴奋地摩挲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抱负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终抒发怀抱:做人肯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特别兴奋,从今以后就更加专心培育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经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肯定要有他在场,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经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名流,有幸观赏了名噪一时的唱歌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许多见识。他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国家发生-,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11)

      吕蒙正正是宋朝的大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

      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的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12)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13)

      在曾国藩小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给他布置了家庭作业——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背书,如果你聪明才智较高,那么背这些四书五经应该不在话下,而曾却用了足足一晚上,这可苦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原来那天凑巧有一小偷来光顾他家,在曾家一夜游的同时顺便带点纪念品回去。这位小偷很早就潜入他家,埋伏在床底下心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等这书呆子一睡,我就捞上一笔”

      一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不停的传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背书声。

      忍耐!

      两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仍不停的听到这同样的背书词。

      再忍耐!

      三个小时过去了,同样的背书词从同一个人口中读出——曾国藩还是没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终于,那个人抑扬顿挫的将古诗词一字不漏的背出,可惜这个人不是曾国藩,而是一直潜伏在他家,手脚快发麻的小偷。忍耐到了极限,无需再忍。这个小偷见这书呆子悟性如此之低,而自已却陪着他傻等了一晚,实在不值,撤手不干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小偷的记忆力很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天分很高,但是遗憾的是他的天分没有加上勤奋,所以他只能是个小偷。而曾国藩虽然没有小偷那样的天分,却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成为一位连主席都钦佩的人。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天分并不等于成功,只有勤奋才能让“天才”变成“人才”。”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14)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著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

中国励志名人简要事迹(精选篇15)

      扁鹊是我国古代的名医,他家兄弟三人,都以从医为生。

      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呢?”

      扁鹊回答说:“大哥,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既然你最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