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精选6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 2024年05月20日 16:40:59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精选6篇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6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 1

      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

      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 “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 2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第11篇的内容——《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令我感触特别深,引发了我对教学工作的一些思考。每次读到这一篇,我都在反思,我的语文课教给孩子什么?他们“储存”的知识有没有得到“流通”呢?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有没有与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相关联呢?结合教学实际,我有以下两方面的感悟:

      一、既要教会“存储”,也要教会“流通”

      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让学生读、写、背、悟,也就是知识的存储。如古诗、名言、各种类型的词语等,我们都要求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这样考试的时候就能有个好成绩。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时候,我们让学生积累词汇和优美句段。这些知识就像“存储”起来的“货物”,如果不能进行“周转”和生长新的知识,学习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改变这一状态,我们需要抓住机会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存储”的知识“流通”起来。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秋天别样的风景,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积累9个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把秋天的古诗和词语都背会了,怎么流通呢?恰好当时正是金秋时节,让学生周末去观察宝鸡的秋天有什么特点,再尝试运用积累的词汇和课文的构段方式,修辞手法,描写自己眼中的秋天。等到周一,孩子们呈现出的习作有廊桥下如一大片粉色云彩的粉黛子;有硖石的红枫大道如新娘嫁衣般火红的枫叶,让人想起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层林尽染的秦岭……随机抽读几个学生的习作,及时评价优缺点,对学生能把积累的词汇在习作中恰当运用这一行为进行强化。

      教材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做,学生必会因此兴趣高涨,渐渐喜欢上写作文,学会用存储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知识就不仅是目的,也是获取新知识,提升能力的手段。

      二、知识要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相关联

      我在这学期三年级的期末考试卷中,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一道仿写句子题,原题是:妈妈累得气喘吁吁。仿写:得。有一个班的孩子全部写的是: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很多老师在后期复习时,把一些考点做了梳理,并让学生读熟背会,考试就用这个标准答案。但是这样的方式,学生思维被固定住,学习过程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学习体验,无疑是非常无趣乏味的,难怪复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兴致缺缺,十分浮躁。

      相反有一个班的试卷中,这一道题孩子们答得各不相同,极有个性,如:“妹妹哭得泪如雨下”,“他跑得比兔子还快”,“教室干净得一尘不染”……很显然,这个班的老师没有禁锢孩子的思想,知识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相关联,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孩子们的答案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最典型的是我们教材中三至六年级,下册中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分别是“中华传统节日”、“轻叩诗歌大门”、“我爱你,汉字”、“奋斗的历程”、“难忘小学生活”。如果我们按照教材要求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收集、整理资料,合作交流,撰写研究报告,将对孩子的精神生活、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产生多大的助力呀!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学生的学习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的目的,而要成为手段,要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触碰。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 3

      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充盈自己的心灵。放假前名师引领共同体推荐的假期阅读经典教育名著是《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通过阅读我受益匪浅。我把这篇心得的题目拟定为“给自己的建议”,是因为在读《给教师的建议》时,内心颇受震撼,读了这本书后结合自身的工作与书中给出的建议,我深刻认识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在很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十分可行的答案。这本书不是空谈教育理想的空中楼阁,而是对每位教育一线的教师真正发挥启迪和指引的明灯。非常荣幸读了这本经典著作,接下来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和个性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和潜移默化的。通过书中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教师如何以身作则、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激励着我,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使命和影响力。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孩子身上全是真、善、美,他们身上还会有消极、孤独、失望、冷漠等不好的特质。教师要做的,正是帮助他们逐步战胜或克服那些“病菌”的消极作用,强化有益部分。书中的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梦想和困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这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最后,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教育其实就是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讲,都是这样。“我们工作的对象——学生——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和昨天就不一样。”用昨天的知识无法教好今天的孩子。要想给学生提供的永远是清澈的、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必须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学习保持自己的“水源的清洁”。书中的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他们注重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这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是一个永远学习的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上述就是读完这本书我最直观和深刻的体会,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我们塑造的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被塑造着,我想,这种被塑造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如果一个教师追求自我成长,我想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 4

      在寒假期间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翻开书的第一页,目录映入眼帘,多个标题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看到这些标题,我仿佛找到多年挚友,感叹为何“一个上世纪的前苏联教师”,他的观点和建议放在当下,竟一点儿也不过时!并能解决我当前教学中的许多困境!读着书中的建议,再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解读,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和境界都得以提升和进化。

      读到给教师建议的第33条,突然眼前一亮——《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发源地》。“兴趣”这个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常被大家提起,也是每位初中音乐教师追求的目标,音乐课堂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翻到第93页,我内心充满好奇与期待……。

      通过深入研读《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发源地》这一章节,让我对音乐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无穷的魅力,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源地。

      在我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记得有一次,我教授了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歌曲的内涵,我特意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通过讲述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我发现学生们对这首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学习,还在课后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排练。

      此外,我还尝试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会引入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通过音乐的渲染,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时,我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音乐元素和风格,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无限可能。同时,我也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展示,让他们在音乐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把学生引向兴趣发源地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源地。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爱去育,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热爱音乐、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学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 5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这个学期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单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范文 6

      世人皆将教师美誉为“红烛”、“春蚕”、“灵魂工程师”,称教师这一行业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相信每一位教师同仁,最初都是怀揣着无限的憧憬与渴望入行的,我们期待着站在这一方神圣的三尺讲台前,圆满的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天职,早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读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也将能够更清晰深刻的领悟到,到底什么才是能令我们长久立足于教坛的“基本法则”。

      教师,以热爱为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爱是最好的教育”,热爱其实是我们教师身上最宝贵,最基础的品质,是平地起高楼的“基石”。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今后我会继续弘扬敬业爱岗的校园文化,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管理,引领学校的每一位老师怀揣着一颗纯粹无瑕的心,全力以赴的完成好自己分内的任务,毫无保留的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要时刻谨记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而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在诱惑频出的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虔诚热爱,一定会是帮助我们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的一块天然基石。

      教师,以积累为要务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经常感慨自己的时间不知道去哪儿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开会、培训……“忙”是我对个人日常的最简单概括。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时间仿佛是格外充裕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上课的同时,还要研究儿童思维,要举办各种活动,要从事专业书籍的写作,同为校长,他的时间似乎有着特别高的利用率,他坚持每天最好能听上2节课,一年下来大约要听400多节课,他一直将听课、分析课堂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他看来,听课不仅是了解一位教师的必要途径,还是滋养自身灵魂的源泉,所以他甘愿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听课上花时间,继而在大量听课的基础上实现“厚积薄发”。

      时间是公平公正的,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我们一天的时间都只有24小时,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多了,那方面可用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而想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每天都能抽出空闲来听课,我们就必须制定好每日的工作规划,并且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相信只要一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我们一定就能在潜移默化的积累中拥有雄厚的专业资本。

      教师,以反思为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甚至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在引领学生学会思考的同时,也要努力让自己学会反思与总结,缺失了这一环节,学习和成长也必将成为天方夜谭,因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阶梯”没了。

      在小学教育领域,一直有着很多偏见,一些从业多年的老教师,心中的刻板印象就更多。他们在某一时刻形成的观念,即便过了很多年都不会改变,他们对某个学生一直有着固定的看法,在做某件事时,也始终遵循着固定的流程,比如上课,备课,他们一直习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哪怕知道自己还存在不足之处,也不会想到去反思改进,时间一长,与新教师相比,他们反而会渐渐原地踏步,失去了入行时间久的优势。

      教师,以阅读为滋养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粱谋”,对于读书,中国人长期以来的观点是相对“功利”的,多数人是为了实质的利益而去读书,而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虽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但他的想法却相对“单纯”,是出于教师本身提升素养,滋养灵魂的需要,我们才需要多读书。

      回想走入校园的这些年,朝夕相处的除去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热情友善的同事们,真的就只有一本本沉默无言的书了,它们是一个个不会说话的良师,在我遇到困难时帮助我,陷入迷惘时指点我,情绪低落时鼓励我,在书的陪伴下,我不仅拥有了更高的教育素养,而且心灵的“内核”也更稳定了,整个人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气息。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名孩子,注重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学会反思与总结,真正的爱上读书,这是我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领悟到教育真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愿在今后的日子里,身体力行的将真理融入实践,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追逐桃李满天下的“园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