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朱德指挥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磨盘战术”打败十倍之敌

党建网 2024年05月22日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的硝烟刚刚散去,蒋介石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到南昌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第三次“围剿”。他认为,前两次“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参加“围剿”的部队都不是嫡系部队,所以“围剿”不力。于是,他一面令其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周围的部队固守和恢复阵地,一面令其嫡系部队第6、第9、第10、第11、第14师由河南、湖北等省迅速进入江西,担任“围剿”主力军。这次“围剿”的总兵力达23个师又3个旅,外加5个航空兵队,共30万人。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任命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同时聘请英、日、德等国军事顾问随军筹划。

      鉴于第二次“围剿”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遭到失败,蒋介石决定这次“围剿”改取“长驱直入”的战略,首先击破红一方面军主力,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摧毁苏区。7月1日,蒋介石正式下达进攻命令。30万国民党军队分成左翼集团军和右翼集团军,以乌云压城之势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

      红军虽然早已预见到蒋介石还要进行第三次“围剿”,但没有想到会来得如此之快。从第二次反“围剿”结束到第三次“围剿”开始,中间相隔只有一个月。原以为敌人经过第二次“围剿”的失败,至少需要重振旗鼓,不可能马上组织新的进攻,所以红军尚未进行新的反“围剿”准备。以致当敌人开始进攻时,红军正分散在赣南、闽西广大地区开展群众工作。

      面对新的“围剿”,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把正在闽西的红军主力迅速收拢,绕道千里,回师赣南,诱敌深入到兴国、于都、宁都、瑞金预定的作战地区,待机破敌,以打破第三次“围剿”。

      国民党军行动迅速,很快深入苏区腹地。红军主力向赣南苏区前部和腹部集中已来不及,毛泽东、朱德当机立断,决定“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采取“磨盘战术”,红军向南迂回,避开敌军进攻锋芒,从中央苏区南部插入敌军背后。毛泽东、朱德率部队从建宁地区分路出发,侧敌行军,绕道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向西南急进,回师赣南。

      7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主力抵达于都县北面的银坑、琵琶垄、平安寨、桥头地区,隐蔽在深山峡谷中,同红3军主力、红35军和由广西突围后转战到江西的红7军会合。24日,毛泽东、朱德在于都县银坑下达《消灭由赖村进攻之敌的命令》。接着,又继续向西北隐蔽转移。28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兴国西北高兴圩地区,绕道行军数百里,完成了由闽西北向赣南战略退却任务,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面对十倍的来犯之敌,红一方面军先放弃一座座城池。而蒋介石却洋洋得意地坐在南昌行营里每天收到雪片般的捷报:广昌、宁都、富田、水南、白沙、沙溪、中沙、大金竹、陂头相继占领。当发觉红军主力已转移到其侧后的兴国地区,并判断红军可能西渡赣江,他立即命令其主力9个师的兵力分路围攻过来,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于赣江东岸。

      毛泽东、朱德获悉这一情况,立即召开会议,讨论作战方针。判断敌军虽然来势很猛,但因其在根据地被拖了近一个月,锐气已减,且其主要兵力在第一线,由富田向东的后方联络线上防守兵力比较薄弱,决定“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向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人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定此为作战之第一阶段。及敌回头北向,必甚疲劳,乘隙打其可打者,为第二阶段。此方针之中心是避敌主力,打击虚弱。”

      31日,毛泽东、朱德接到红12军军部的报告,得知敌军主力向兴国方向急进,其右侧后富田、陂头、新安一带仅留三个团防守。傍晚,毛泽东、朱德在高兴圩发布《夺取福田、新安的命令》,决定方面军“以绕入敌背捣其后路,使敌动摇震恐,然后消灭其大部队之企图,决定夺取福田、新安”。当晚,红一方面军主力奉令北进,先头部队进到石陂以北地区。这时敌军已抢先赶到富田。鉴于夺取富田的计划难以实现,毛泽东、朱德果断改变计划,率部悄然折回高兴圩地区,另寻歼敌机会。

      8月4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泰和县沙村。在这里审问由第12军送来的两个敌探,进一步证实了红军侦察排获得的情报:红军在向富田开进时,敌人的飞机侦察到红军迂回其侧后的意图,马上调动两个主力师增援富田。毛泽东、朱德当机立断,决定将迂回敌侧后的战法改为中间突破,以红军主力向兴国东部的莲塘、永丰县良村、宁都县黄陂方向突进,全歼正向莲塘方向前进的战斗力较弱的敌军,然后进击龙冈、黄陂,于运动中逐个歼灭。

      为了隐蔽红军意图,造成敌人错觉,临时总前委命令红35军、红12军第35师和部分地方武装伪装成主力红军向赣江方向佯动,迷惑敌人继续向西追击。

      5日夜间,红一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崇贤和兴国两地之间约20公里的空隙地带,冒着绵绵细雨,翻越崇山峻岭,迅速向东穿插。经过一夜又半天的急行军,于6日午时到达莲塘、官田地区,隐蔽在附近山上的密林中。对于红军的这一军事行动,蒋介石毫无察觉,仍然驱兵向西、向南昼夜行军,以为红军还在西边。

      7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在莲塘将敌第47师第2旅和由良村西出侦察的一个多营全歼,取得初战胜利。随后北进,攻打良村之敌第54师,歼灭该师大部,击毙该师副师长及参谋长。良村战斗后,红一方面军以红3军佯攻龙冈,其主力挥师东进,在宁都黄陂再歼灭敌军第8师约4个团。

      5天之内,红一方面军主力连续打了三个胜仗,共歼敌万余人,夺得了主动权。蒋介石恼羞成怒,命令各路部队迅速东进,从四面八方采取密集的大包围态势,向红一方面军主力集中地君埠以东地区围攻过来,并下令“以东固为中心,纵横25里一律平毁、格杀无余”。

      蒋介石前几次用兵都采用合围办法,结果总是被毛泽东在运动中找到空隙,化险为夷。他感到与红军较量时,时间与速度十分重要,故采取“先声夺人、四面合击”的战略。他调集重兵,分别由西北、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进追。红军再次陷入敌重兵包围之中,这是第三次反“围剿”以来最困难的时节。

      13日晚,毛泽东、朱德在君埠一座家庙里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会议决定避免同超过红军数倍的敌军决战,用一部分兵力牵制敌军,以掩护红军主力西进至兴国北部和西部隐蔽待机。会后,鉴于蒋介石害怕红军北攻临川的心理,毛泽东、朱德令红12军(欠第35师)伪装成红军主力向乐安佯动,指示其白天行军,大造红军主力北攻临川之假相,吸引敌军向东北方向调动。

      国民党军误认为红12军为红一方面军主力,并判断红军将进攻宜黄,威胁临川。蒋介石急调第10师赶回临川防守,急令第6师、第18军等部尾追。红12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故意采取走走停停的办法,同敌军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紧紧地牵着敌人的鼻子。同时,他们专走崎岖难行的山路,忽东忽西,进一步地疲惫了敌军,就这样将国民党军主力拖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掩护了红一方面军主力的西移和休整。

      朱德谈起这次突围的情景时说:我们在敌人两路夹攻、不到20里宽的区域中转移出去,进退自如,打得相当巧妙,这都是由于群众条件优越,将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弄得敌人疲惫不堪。

      国民党军主力跟在红12军后面奔波近半个月,才发现不是红军主力,只好掉头西进。而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已在兴国白石、枫边一带休整了近半个月。敌人被红军牵着鼻子在根据地里打转转,弄得饥饿沮丧,疲于奔命。正如当时缴获的国民党军官家信中所说:这一个月来,无论官兵,差不多没有不病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比出发时的人数差不多要少三分之一。

      此时,国民党军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粤桂军阀利用国民党中央军深陷苏区之际,出兵湖南,对蒋介石构成威胁,蒋介石不得不结束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下令各路军队撤退。

      红军乘胜追击退却之敌,又打了两个胜仗:9月7日,红3军、独立第5师在兴国与泰和县交界的老营盘歼灭北撤的敌第9师,全歼其独立旅3个团。15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东固以南的方石岭、张家背附近,全歼敌第52师及第9师的1个炮兵团。

      这次战斗结束后,红3军军长黄公略在指挥部队转移时,突遭敌机轰炸,不幸牺牲,时年33岁。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了5个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2万余件,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

      蒋介石哀叹:我们是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30万兵,打不过他们3万兵。针对蒋介石的疑问,毛泽东给出了答案:“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

      对这次反“围剿”,彭德怀给予高度的评价:这次战役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毛主席灵活机动之战略战术方针。三个月的艰苦战斗,战胜了十倍之敌。以相对劣势装备和绝对劣势兵力,无后方接济的作战,取得了伟大胜利,粉碎敌人的“围剿”,创造了古今中外没有过的一套崭新的战略战术。(作者: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