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www.dzllzg.com提供.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量”与“质”协同问题研究

2024-05-07  来源: 《体育学研究》 作者: ​钟 倪,任君保,张春燕,钟明宝

  质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量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是以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或在一定增长速度基础上提高发展质量[2]。体育产业在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广泛吸纳就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但要实现2035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远景目标,体育产业增加值需达到8万亿元甚至更高的门槛预期[4-5],这是体育产业发展“量”的规定性。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确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体育产业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但这种发展韧性源于“量”的贡献还是“质”的拉动,尚需做出明确的判断。

  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以2015—2021年体育产业统计结果为主要分析资料,动态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量”与“质”的变化规律与现实状况,梳理体育产业“量”与“质”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现阶段协同发展的规定性,研究“量”与“质”协同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 我国体育产业“量”与“质”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量”的贡献

  1.1.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

  从体育产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体育产业的外部结构主要反映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内部结构主要反映体育产业内部业态的协调发展状况[6]。就体育产业的外部结构而言,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提高[7],从2007年的0.468%,到2014年的0.628%,稳步提升[8]。2015年以来,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量/GDP的增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分析发现,2015年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仅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48%提升到2019年的2.99%,体育产业对GDP贡献率也从0.80%上升到1.14%,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下出现严重下滑,到2021年达1.06%,总体呈现上升发展态势。

  1.1.2 体育产业“量”的发展态势

  根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和统计指标设计,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包括3个门类和11个大类。体育产业的增长,主要源于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两大门类产业,其占体育产业的比重从2006年17.1%和79.5%[8]发展为2021年的53.2%和43.5%,其中,2018年是实现翻转的节点,但目前二者并未呈现显著分野,仍是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体育产业产出结构呈现两个“拐点”,一是2017年体育服务业快速提升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快速下降,二是2019年二者的结构出现翻转,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延缓了翻转的强度。

  1.1.3 体育产业“量”的增长态势

  体育产业产出水平是一种静态指标,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反映“量”的动态增长态势。2015年以来,体育产业增加值主要源于体育服务业的支撑,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呈现平稳增长。从增加值的结构判断,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在2015年交汇,逐步分化,同样存在两个“拐点”,即2017年开始“快速分化”,2020年“止分趋稳”。

  1.1.4 体育产业内生发展“量”的贡献

  通过体育产业3个门类对体育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反映其对体育产业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增速最高,但由于其产值很低,无法改变其对体育产业的贡献率低的现实。与此同时,3个门类对体育产业的贡献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019年达到最高的5.29%,总体上对体育产业的贡献率处于1%~5%的低水平。而体育服务业既有“量”的积累,又有发展增速的支撑,所以体育服务业对体育产业的贡献率最高。体育用品制造业仅有“量”的积累,失去了发展增速的支撑,对体育产业的贡献率明显降低,而且,2020年外部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呈现负增长态势,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影响最大,贡献率达到-54%。由此,体育产业“量”的积累是基础,但“量”的积累有其特定的限度,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值分别占体育产业的53.2%和43.5%,而其增加值分别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70.0%和28.0%,成为影响对体育产业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增长速度可以去寻求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生长点,但不能判断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为此,进一步分析其对体育产业贡献的效果,测算各大类对体育产业增长的拉动率(图4右图),其中,体育服务业的拉动率最高,其他两个门类的拉动率较低;从总体趋势分析,体育服务业与体育产业的增长同频震荡,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贡献率与体育产业的增长恰恰相反,虽然其产出量较高,但并未拉动体育产业的增长态势。从侧面反映出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尚存在严重不足,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即为思考体育产业“质”的提升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1.2 我国体育产业“质”的拉动1.2.1 体育产业综合生产率综合生产率是从总体上反映发展效率,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般用增加值率表示,从总体上度量投入产出效益和增长质量,进一步反映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其中,增加值的计算方法采用生产法来计算,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价值,得到增加价值。增加值率越高,说明中间投入越少。

  我国体育产业及其各门类的增加值率和中间投入贡献系数,二者呈现出相同的发展态势。反映体育产业综合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体育服务业震荡上升,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小幅震荡平稳发展。同时,通过中间投入系数分析,1单位的投入对体育产业增加值约为0.58的贡献,其中,体育服务业约为1.07,体育用品制造业约为0.33,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约为0.29。

  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产业增长质量逐步提高,但体育服务业生产效率最高,其他门类较低。同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率大于40%时,说明国家或企业达到很高水平[14],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00年就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率就达到60%以上[15]。与之相比,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质量严重偏低,中间投入质量是体育服务业的1/3到1/4之间,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水平。由此判断,我国体育产业整体生产率逐步提升,体育服务业的生产率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体育用品制造业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生产率几乎没有变化,即体育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体育服务业生产率的转化和带动。

  1.2.2 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16]。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体育产业的合理要素配置和要素分布,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组合关系改善,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17]。根据范松梅等[18]、蔡朋龙等[19]、杨军等[20]对体育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将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分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一般用产业结构熵进行度量,是综合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本文首先以此进行分析3个门类、11个大类,以及体育服务业内部的9个大类的结构合理化问题。

  与此同时,体育产业链同样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供需链、企业链、价值链、空间链、技术链、产品链等互联与融合发展复杂的网络系统,难以全面量化评价。其中,体育产品链是体育产业链的基础,是产品上下游关系的构成链条,其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提供满足人民对体育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也是体育产业链整合的出发点[23] 。体育产品是体育产业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直接表现形式。在此,以供需产品的总体表现形式为依据,对体育产品链进行分析。根据居民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等消费需要层次,将居民在体育产品消费的过程中形成的体育产业门类分为核心产业层(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中间产业层(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经纪与代理等活动、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体育旅游服务和运动康复服务等)、基础载体产业层(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与代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3个产业层次[22],对应了体育产业理论中的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育延伸产业。这3个产业层次的产品构成了消费需求功能由高到低的体育产品链。

  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的基本要求。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根据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二是,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规律出发,提高本体产业发展比重,提升本体产业的价值引领水平。

  总体上表现为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系数逐步上升,合理化程度日趋减弱。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当经济社会处于成长发展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要素会向新兴产业靠拢,短时期内实现产值增长,而其他产业资源会出现配置短缺,导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降低”[7],体育产业处于粗放式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25],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降低的问题即可予以解释。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判断,体育产业“量”的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其中,3个产业结构门类之间的结构相对稳定,11个产业各大类之间的结构、体育产品链结构、体育服务业内部结构之间呈现一致的震荡变化,导致总体呈现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下降趋势,反映其聚合质量差,没有呈现专业化发展的态势[26],体育产业各门类间和各大类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低,进而影响体育产业总体生产率水平有效提升。

  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分析,首先,以体育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优化显著,以本体产业为导向的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亦呈稳步上升趋势,虽然优化幅度不大,但与体育产业生产率的发展趋势一致。其中,体育服务业的结构优化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2017—2019年快速提升,主要基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驱动,结合图1可见,此期间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两个主要门类发生质的变化,占体育产业的比例发生翻转,打破原有体育产业结构比例的均衡性,进而影响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二,体育产品链结构优化问题,本体产业中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产出结构变化不大,而健身休闲活动类发展异常活跃,上升幅度是竞赛表演活动产出的20多倍,进而引起本体产业的结构变动。同样,在相关产业的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的产出结构占比显著提升,由此也带动了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其他体育服务类产出比例的上升。虽然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出量也在每年增长,其增加值的比例为28.0%,但体育服务业的增加值更大,进而影响其产业结构比例。第三,上述变化也引起了3个门类和服务业内部结构比例的变化。体育产业结构要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教育培训、体育信息服务活动类的产出结构比例的变化,这些变化又集中在体育服务业或本体产业领域,进而引起体育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逐步升高,带动了综合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体育产业规模的增长。第四,由于体育本体产业中的竞赛表演活动、健身休闲活动产出量小,对体育产业总体的产出结构影响幅度小,表现为以本体产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小。

  由此可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质”的要素中,体育服务业生产率提升、体育产业高级化水平提高,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但由于体育本体产业“量”小,并未明显呈现出这种优势,亦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质”的拉动幅度要以充裕的“量”为基础,也反映“质”的提升效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因此,强化创新驱动等方式,提高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保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提升体育本体产业的规模,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议题。

  1.2.3 体育产业发展韧性从2017年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开始,经过3年的发展,体育产业发展韧性不断提升。其中,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总体目标聚焦于增加体育产业总规模、提升体育产业增加值等,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布局,特别要求在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强调以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拉动体育消费,采取“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体教融合”等措施,形成一种推动健身领域发展导向。这是国家针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性发展政策,激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对外部环境因素干扰,提升体育产业发展韧性。

  在政策环境影响下,2019年体育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引起体育产品链和产业结构的韧性下滑,但通过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和政策的保障,以及高质量发展要素的合理布局,呈现快速反弹的态势,这种态势也经历了2020年外部环境的洗礼,有效抵抗住了各种干扰,实现平稳过渡,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质”的重要贡献。但体育产业结构韧性和体育产品链韧性,就像两只“飞鸟”,体育产业结构韧性是一只右倾低飞的大鸟,而体育产品链韧性是一只左倾高飞的大鸟,与体育产业韧性发展一样,呈现奋力向上爬升的态势。因此,以体育产品链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对需求侧的把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更具有现实指导价值。但体育本体产业在体育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未能有效反弹,主要由于自身量小“体弱”,免疫能力不强。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产业链韧性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强度以及产业链内部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的中间品附加值提高时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处于市场竞争劣势会导致产业链韧性下降[29-30]。体育产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体育产业链内部之间的关联性日趋紧密,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与体育相关产业之间形成良性运转,使整个产业链处于相对稳定安全状态。但体育延伸产业市场竞争压力大,加上自身创新能力弱[10],在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体育产业链的韧性研究与路径设计,提高体育产业大类之间的关联性,推进产业内部的协同发展。

  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协同存在的问题对照上文现状分析,剖析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量”与“质”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体育产业“量”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体育产业专门政策颁布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体育产业整体生产率逐步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逐步提高,体育产业发展韧性呈现上升态势,即体育产业在“量”的发展基础上,“质”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目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量”与“质”的协同主要表现在体育服务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他产业门类仍然存在特定的问题,整体表现为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充分,各门类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内生驱动力。①体育服务业“量”贡献率高,其他门类的贡献率低,且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发展不稳定;②体育产业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源于体育服务业生产率的转化,其他门类的发展水平较低;③以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以本体产业为导向的结构高级化程度低,本体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其发展状态说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尚未有效建立;④本体产业的体育竞赛与表演活动,在同样的发展环境影响下,不仅“量”的积累小,也制约了其他相关产业领域的协同发展;⑤体育产业各大类的发展过程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及其销售领域依然是体育产业“量”的贡献的重要领域,但其生产效率等“质”的发展程度却很低。因此,在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把握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规律,明确“量”与“质”协同的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

  2 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量”与“质”协同的规定性

  2.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与“量”协同的总体目标要求第一,保障“量”的有效增长。目前体育产业规模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要实现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标,必须有效促进“量”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同时,“量”的增长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提供依托,也为“质”的提升提供物质保障。

  第二,保持“量”的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不是说量的扩张不重要,而是要继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31]体育产业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驱动体育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等,但要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必须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体育产业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的发展,才能把体育产业的蛋糕持续做大,实现体育产业的稳增长。

  第三,保证“质”的有序推进。“量”与“质”是矛盾的统一体,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以“质”的提升推动“量”的合理增长。然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化发展体系尚不健全[32],“量”的快速增长是前期发展的主旋律,“质”的提升需要一个有序推进的过程。不同领域“质”的发展强度不同,需要以不同领域不同强度“质”的发展,推进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才能强优势补短板,形成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目标的战略定力。

  第四,保守“质的稳步提升”底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效提高生产率,使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产出。就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最终都会遇到发展瓶颈与市场波动,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有效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就是说,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脚到“质的稳步提升”。

  2.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量”与“质”协同的机制“量”与“质”是体育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两个指标,共同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复杂系统,需要借助协同论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找出影响系统有序发展的控制因素,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33]。

  第一,体育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外部力量(外生变量)促进“量”的积累。从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系统分析,体育系统通过外来能量的作用能促进“量”的发展,当其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各要素会产生协同作用,成为体育产业系统发生质变的内驱力,使系统从混沌无序地变成有序稳定的结构,即有序的高质量发展的稳定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的重构。一方面,需要体育产业自身的优化配置,实现内生增长;另一方面,需要政策引领、创新驱动、资金投入、技术引进等外部力量,促使各要素的协同。

  第二,体育产业内生变量决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式转变。根据协同论的伺服原理,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过程中,外生变量作为一种快变量,能有效促进“量”的增长;而体育产业内生变量是一种反映“质”的发展变量,决定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质”的转变方向与进程。但体育产业制度创新、发展生态与产业文化营造等内生变量是一种慢变量,需要与外生变量综合作用而形成一种序参量,才能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由量变到质变。

  第三,内生增长机制的建立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归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的自组织过程,既要通过外生变量的作用与内生变量协同形成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更要通过逐步积累和酝酿,促进内外部因素协同,推进形成内生增长机制,才能发生向高质量的实质性转变,并为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因为体育产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会因缺乏外力的作用而导致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由此可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协同,最终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

  第四,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在我国体育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量”与“质”的协同,不是简单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或优化,而是体育产业“量”与“质”各发展要素综合作用的边际效用调整过程。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初期,“量”与“质”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当外生变量发挥的作用显现,逐步开始产生量变,以此推动体育产业内生变量逐步发展,培育和提升体育产业内生变量的发展质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2.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量”与“质”协同的规定性第一,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或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基础上提高发展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虽然体育产业发展的“量”与“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逐步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但是体育产业“量”的发展与“质”的提升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由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为基础,明确问题指向,把握“量”与“质”的协同发展,对症下药,有效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有效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以实现“量”的快速增长为逻辑起点。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增长,是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量”与“质”协同的逻辑起点。与此同时,体育产业除2020年外,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1.6%以上,总体呈现一种快速发展状态,处于由导入期向成长期发展的过渡阶段[34],实现“量”的扩张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产业规模和增长速度仍然是体育产业发展所追求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指标,拓展市场需求,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尽可能提高增长速度,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与发展的现实诉求。

  第三,以提质增量为现阶段目标。首先,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体育产业各大类“量”的发展水平存在严重不平衡问题,体育本体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产出比仅为1.0%,与之密切相关的体育经纪代理与广告、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排列在后三位。其次,体育产业“质”的拉动效果不平衡不充分。竞赛表演业及其相关大类增速虽有提升,生产率虽有提高,由于量的积累太小,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贡献率都在最低水平徘徊。再次,低效率的“质”的发展问题,制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有效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质”的充分发展来提升“量”的增长,才能形成发展定力,增强产业发展的韧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追求的目标[35],但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体育产业在关注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大众的健康水平和体育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体育生产效率的提升,积极扩大内需,提高生产率,推进规模的增长与增速的提高。所以,体育产业通过“质”的有效提升,积极引领“量”的合理增长,实现提质增量。

  第四,以创新驱动“质”的有效提升为根本动力。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首先,立足体育产业生产效率不高,尤其是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体育品牌产品或企业少[36],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数字体育、智慧体育、数字化生产与销售、智慧化体育公共服务、智慧体育场馆等[37-39],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与个性化制造转变,提高产品质量,也为参与国际竞争做好“质”铺垫;然后,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加强创新,构建以新型的体育举国体制为支撑,以提供良好的专业性政策为保障,促进体育本体产业“量”的合理发展;最后,针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专业化发展不足,构建体育产业链创新发展机制,进行产业链的现代化发展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需要有效的创新驱动,提升高质量发展“质”的水平。其中,通过简政放权,降低产业流通过程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创新驱动,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建立体育产业全领域创新机制,激发各发展要素活力;通过高质量发展生态的营造,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破除制约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市场主体敢于发展与创新,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第五,以分类发展为推进机制。体育产品的生产、营销、消费等领域发展参差不齐。一方面,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低,本体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各大类产业之间相互延伸程度不够,体育休闲健身活动各部门的资源转换能力差,深加过程严重不足,产业附加量低,仍呈粗放型发展状态[25]。另一方面,体育产品链发展韧性强但发展程度低,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但发展韧性差、生产率发展水平低,体育服务业技术水平和进入门槛低,在市场繁荣的背后,“短链”“断链”与竞争激烈等问题依然突出,等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成熟度不一致,“量”与“质”协同推进机制就很难按照统一的模式搭建,需要按照分类发展的要求构建其推进机制,既要有“体育+”和“+体育”的横向拓展,又要有从体育大产业业态向各大类业态深耕细作深化。同时,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构建更高效率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体育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国内消费大市场的需求潜力,以扩大需求支持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我们追求体育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梳理体育产品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既要有高端体育产品与技术等“质”的发展机制,也要有大众消费等基础体育产品“量”与“质”协同的供给机制,以分类发展为指导,构建“量”与“质”协同的发展机制。

  3 “量”与“质”协同推进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1 优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持续扩大内需第一,以国内体育产业大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市场需求拉动供给与供给扩大需求相互促进,实现供需两端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是经济循环畅通的核心逻辑[40]。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需要构建促进体育消费的市场机制,挖掘国内体育市场潜力,构建国内统一的体育大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发展动力,进而持续扩大内需。

  第二,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生态建设。良好的体育产业政策供给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自身高质量发展动能积蓄不充分,极易受外部因素扰动,因此,必须强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度生态建设。其中,在继续推进体育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关注体育本体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动产业链的升级。

  第三,积极营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生态。以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为导向,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相关的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为引领[41],在“量”的发展基础上,关注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效益提升、韧性增强等质量意识的形成,使之成为一种体育产业发展文化,以这种文化的渗透力,提高体育产业“质”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四,不断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生态。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产业创新、技术进步的体育产业发展氛围,以良好的发展生态激发体育产业内部各门类、各大类、各要素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激活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协调,制定体育产业的区域重大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全国一盘棋,依托国内体育产业大循环的支撑,有效转化为持续不断地增长动力,不断提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3.2 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要素的协同,提升产业链韧性第一,重构体育产业链。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协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结合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完全均衡发展的结构合理化要求尚不到时机。由图5、图7可以发现,以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推进,其产业链韧性却呈动态下降趋势;而以本体产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程度不足,产业链韧性却呈动态上升趋势。加强体育服务业发展的专门性政策供给,但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不强,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动力不足。所以,重视体育产业链的发展,重构体育产业链发展体系,形成体育产业要素有效协同机制。

  第二,依托国内大市场,促进体育产业链的根植性。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业链的根植性不断增强[42]。面对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全球产业链重构等因素,引发产业链外迁,增加产业链的不安全性,这就需要依托建设国内体育统一大市场,增强产业链的根植性。一是,在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要素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体育高素质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水平,在技术、大数据、市场等方面形成发展动力,提升产业的根植性,预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迁移。二是,建设国内大体育市场的良好发展生态,使上下游配套投入品更易获取,技术信息流动和协作更顺畅[43],有效降低成本。三是,营造良好的体育高级人才发展环境。因为产业外迁的核心是高素质人才的外迁,需要提升知识、技术、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既能培养人才,更能留住人才,形成稳定的体育产业链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三,激活体育上游产业的发展动力。产业链相关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上游产业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和引擎,会有效带动中下游产业的发展,由此,需要激活体育上游产业。体育本体产业是体育产业垂直生产供应链中的上游产业,现实发展中的体育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延伸产业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促进,发展韧性强,但由于体育本体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动力机制,对体育产业的贡献率低。所以,通过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两个领域激活,增强其发展动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要素的协同,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第四,培育体育产业链“链长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体育产业发展必须积极应对我国体育产业链“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及其产业链不长、生产效率低的现实。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企业要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所以,要积极运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构建现代化的中国式新型体育产业发展举国体制,培育体育全产业链,集中力量培育体育产业链的“链长企业”,站在产业链安全、技术前沿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积极发挥体育领域国有企业在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方面的优势,破解技术瓶颈,带动基础软硬件突破,强化战略性需求牵引,填补产业共性技术缺口[44],增强体育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与安全水平。

  3.3 实现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提质增量,挖掘发展新动能第一,培养健身休闲活动新产品研发理念。目前我国基层健身休闲活动的主要产品还停留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推广、消费层面;近些年来借鉴国外的体能训练技术与方法形成的体能训练产品,开拓大量的健身市场,但门槛低,竞争压力大,效益低;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充斥着我国的健身市场,也冲击中华传统体育市场的发展等。其实,中华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养生价值、康复价值、健身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克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维惯性,要有民族文化自信,通过自力更生研发健身、养生等新产品,至少引领一个时代乃至更长时间的市场发展。

  第二,立足体育产业价值实现,拓宽健身休闲活动发展空间。体育产业发展从“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配角,经历“+体育”逐步走向“体育+”,变成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角。但我们也必须明确地看到,在“体医融合”“体旅融合”等“体育+”产业活动中,体育产业仍处于一种配角的发展阶段,期冀尽快通过这种融合过程培育体育本体产业产品,引领整个产业链的新发展。

  第三,以“人民体育”定位,提升健身休闲活动生产效益。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服务人民健康需求,从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中寻求经济效益发展新的动能。其中,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的产品,“三高”运动干预的精细化控制产品等,通过“体育+”过程研发,变成可复制能推广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在推广服务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第四,以区域协同机制,构建健身休闲活动国内大市场。健身休闲活动发展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45-46],这亦成为构建新型体育举国体制重点关注的领域。需要全国一盘棋,健身休闲活动产品的公共服务、配套研发与生产、推广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发展过程,要打破领域限制、区域控制、行业垄断,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充分扩大内需,扩大健身休闲活动发展规模,实现“量”的快速发展。

  3.4 破解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发展的瓶颈,增强发展动力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主要链条表现为上游的竞赛表演活动生产-中游的赛事宣传推广媒体传播-下游的受众观赛与衍生产品消费,但体育赛事市场尚不完善,体育赛事市场缺乏可供交易的产品,导致与其他产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关联[47]。根据我国“上游行业行政垄断,下游行业市场竞争”的非对称特征[48]分析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发展的瓶颈,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竞赛表演活动产品的质量制约,二是传播路径的垄断,导致产业发展门槛过高,公众的体育赛事消费市场不稳定。

  第一,体育竞赛表演活动要输出高质量的产品。打破体育行业管理过程中的垄断,简政放权,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尤其是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项目,也是世界第一大体育产业,英国有3万余支业余足球俱乐部和300万俱乐部会员的基础,支撑着英国足球产业与文化的不断发展,被誉为“足球工业”。中国足球的某些乱象,主要源于我国对竞赛表演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行业垄断性,影响竞赛表演活动的产品生产与质量提升。这需要我们通过简政,把更多的经营权下放给市场,把更多的管理重心放到公益性、基础性、关键性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推广上,实现政府和行业管理与市场发展协同推进。

  第二,破解传播过程的垄断性。破解体育传播过程中的垄断,不是不尊重赛事的知识产权,而是通过国家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积极融合,国营媒体与民营媒体的有效合作,发挥民营媒体发展的灵活性,实现竞赛表演活动信息的畅通与更广泛领域的传播,形成共赢的发展生态。我们不提倡靠垄断提高传播收益的路径,从国内大市场角度分析,这种收益仅仅是一种低效益的局部垄断收益,也不利于拓展竞赛表演活动的大市场构建,反过来影响自身收益可持续性和增长性,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积极推进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孵化产业发展的新生长点。体育产业各门类各大类发展,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经纪代理与广告、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产出持续增长,其中体育产业产出比,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经纪代理与广告、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分别增长了5.2倍、4.0倍、5.7倍,位列增速的第一集团序列。其中体育教育培训一直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发展基数较大,而体育经纪代理与广告、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的产出量已经占到体育产业的3.4%,具备体育产业新生长点的重要培育领域的条件,体育经纪代理与广告业可以作为体育产业新生长点积极孵化。孵化和培育这些新生长点,需要竞赛表演活动市场规范化发展的支撑,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

  3.5 实施体育产业全领域创新,催化高质量发展活力催化体育产业发展活力表现为有效控制低效益的发展,加快高效益、高效率的产业领域发展。在催化活动过程中,创新是第一动力,包括宏观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建设[49]、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构建[50]、体育制度建设[41]、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51]等创新理念、创新生态、创新体系、创新保障等。诚然,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大课题,谨以微观的创新领域进行列举式阐释。

  第一,健身服务业的创新。在现有健身项目培训、体能训练等领域市场开发的基础上,在“体医融合”过程中关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产品研发,如以各种身体活动有效改进异常体态引发的肢体疼痛,以肌力平衡训练改进颈椎异常诱发的各种疾病,以肌肉拉伸与激活改善对神经或血管卡压引起的器官功能性障碍,等等,由此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总结运动功能性训练的路径与方法,创新形成一系列的新产品,由此可以催生新的产业链,催化全产业链的发展活力。

  第二,竞赛表演活动的创新。从一般形式上讲,竞赛表演活动往往是指面对面的竞技或展示,需要多主体参与,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拓宽传统竞赛的传播渠道,扩大受众群体。同时,疫情期间创新性地出现了一种线上竞赛的新形式,这给予我们很多的思考,运用大数据、新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发我们身边的赛事、人人都能参与的赛事、虚拟场景赛事等,以新型的竞赛参与过程创建新产业链或新业态。

  第三,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创新。体育用品与相关产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与新生产技术的挖掘,以及与之相关的营销理念与方式的创新,诸如温州产品全面进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等;同时,应进一步提升与体育功能的关联性,诸如改善体态、运动功能训练等可穿戴产品的研发,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型健身器材设计生产、数字赋能新产品的研发等,并以此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保障体育用品制造业“量”的快速发展和“质”的有效提升,进而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体育产业创新催化,需要构建体育领域新型举国体制,在创新资源配置、技术路线设计、发展方向把握等宏观问题上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建立市场供求、竞争、激励等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资源配置的协调、协同能力;需要在积极的宏观调控下,构建以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将创新成果进行有效的市场转化;需要加强体育创新的专门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构建有效的创新制度体系,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等,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各相关主体的创造性,全方位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

  4 结语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量”与“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等“量”的指标水平不断提高,也存在较为突出的要素发展不平衡问题,生产率、结构优化、发展韧性等“质”的指标水平日益提升,却呈现各要素“质”的提升幅度不平衡与引领发展不充分现象,表现出“量”与“质”协同发展的不足,其核心问题表现为本体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产业价值引领严重不足,体育制造业生产效率低下,产业内部要素协同机制不完善等,基于此从学理上研究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量”与“质”的协同发展机制,并立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与规律,探讨其协同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力求回答新时期体育产业如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证“量”的合理发展为前提,以“质”的充分发展为推进机制,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助力体育强国远景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略)


  钟 倪,任君保,张春燕,钟明宝

  第一作者单位:原单位为山东土地城乡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现单位为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把增强政治定力摆在突出位置

    在本次党纪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增强政治定力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躬身实践,在深学、细照、笃行中不断巩固自身党性修养,以砥柱中流、坚如磐石的心态和定力奔赴新征程、开创新胜利。[详细]

    05-06 10-05学习时报
  • 推动交流互鉴,丰富文明色彩

    以文明交流交融破除“文明冲突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必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详细]

    04-30 14-04人民日报
  •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把握“大与小”,平衡“快与慢”,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抓好城[详细]

    04-29 16-04人民日报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成都厂将牢牢抓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塑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走好符合企业实际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扎实贡献。[详细]

    04-28 15-04学习时报
  • 开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创新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创新局面。[详细]

    04-28 10-04学习时报
  • 善谋善为 向“新”而行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着眼未来,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节奏、把握政策尺度,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推进科技创新,就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详细]

    04-26 10-04大众网
  • 筑牢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强化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加大对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责任,就能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社会共识,汇聚[详细]

    04-26 10-04人民日报
  • 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详细]

    04-24 10-04人民日报
  • 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

    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详细]

    04-24 10-04人民日报
  • 开放不止步,内陆变前沿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打通堵点、填补空白,加强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夯实相关政策和法律基础,才能迈向对外开放新境界[详细]

    04-23 10-04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