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之官本船贸易

查字典文档网

        中国民间研究最热门的两件事,一是红学,另一个就是『郑和』。邓小平说,郑和代表一种开放思想,这幅字挂在浏家港墙上时,距离郑和下西洋,已经将近六百年了,若是没有借鉴历史的真实教训,就是中国的不幸了。我在网络上发表过一系列的『郑和下西洋』,是从我在广州遭遇到『昆仑奴』开始的。汉代的广州,已成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市。富商巨贾、豪强地主透过海外贸易广求异物,甚至蓄养黑奴。这时的黑奴主要来于南洋的土著民族,是印度商人贩卖过来的。唐宋设市舶司,管航海通商事务,各舟舶司舵的千里眼、顺风耳盖为昆仑奴(文献)。郑和下西洋的领航员、翻译,应该就是昆仑奴。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大小航舰约共二百七十艘,每船载运七百到一千人不等,每趟逾两万余兵员参加,其中『舌人』应包括南洋诸岛和波斯、印度、回族等,土著语言就是由昆仑奴担任『舌人』翻译。昆仑奴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岛上有安海村,曾助阮王复国,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著,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

        当时中国沿海禁海,『海盗』横行,舰队出航,的确是一种安全的模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采取『无限制潜水艇』的战术,盟国的对策就是『护航舰队』。当时,郑和的舰队是官派的,但不是巡洋战舰,顶多是运兵舰,为何从南京出发后,再从太仓起锚?原因很简单,太仓是粮仓,当时的船速太慢,这样庞大的军队,需要长时间所需的补给,『大军未发,粮草先行。』船上瓷器、丝绸、器具等宝货,航程所需补给,很容易计算出,郑和的船队吃水多重,是否足以横渡大洋,远征印度洋,因此,以当时的明朝的船只规模,可以进行的征战非常有限。所以,郑和舰队,根本不是一种征服舰队,就算抵达地中海,也没有『宣扬国威』的战力,最多是和平的殖民贸易与通使,通商目的一般相信最有可能,或许就是对元朝马可波罗介绍的西方、波斯市场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明朝的版图很小,比宋朝还要小一些。北抵长城,东北仅及辽东沈阳一带,南及海南岛,西部除河西走廊不出四川,台湾、高丽都不在版图之内,当时虽已驱逐元朝,毕竟蒙古的四大汗国依然存在于西域,这也是一般认为郑和寻找西方通路的原因,不过,仔细看南方的安南,出了镇南关、谅山就不是中国明朝的版图,这和唐、宋朝的版图有着相当的出入,原来成吉思汗除了两次远征日本失败,忽必烈死在云南?是唯一的记载,其后元世祖继二次征日本失败后,三次征越也失败,这究竟怎么一回事?

        郑和首航从刘家港(1405年5月)停驻五虎门(广州太平)11月出发,于(1405,12,24)抵达占城,次年(1406,6,30)抵达爪哇。

        根据越史记载,元朝三次征越,都被宋朝联合安南王朝打败,且前后不理会元朝觐见朝贡的招谕,越南因此而独立,迄于明末。所谓的拒不朝贡,始于元朝。

        陈朝外戚黎季犁篡位,与子胡汉苍同朝听政,时明建文帝正应付朱隶未暇处理,1403年成祖篡位号永乐,胡汉苍遣使往贺登基,成祖遣行人扬渤、赍勒,谕陪臣父老,询以陈嗣有无及汉苍诚假,各以实闻,汉苍复遣使随递陪臣父老结状,如汉苍所称。此后明使往来络绎,有征求者有责问者,汉苍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永乐二年(1404)秋八月,裨将裴伯耆间关北上燕京,作申包胥之哭秦庭,未几有陈添平者由老挝宣慰使送燕京。永乐三年(1405)春二月,越遣黄晦卿为割地使,还明广西边鄙思禄州古楼洞五十九屯,再密令土人鸩杀明所设州官。永乐四年(1406)夏四月明送添平回越交纳汉苍,汉苍斩添平。这一段叙述,极像是两国间的情报行动,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