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

查字典网

      北京3月2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证券市场周刊》主编助理李德林为您揭开:高盛的秘密。

      李德林:“史密斯太幼稚了。”纽约市长布伦伯格略带嘲笑地跟高盛的交易员们说,“高盛是一家公司,赚钱是他们的天职。”高盛伦敦执行董事格雷格·史密斯的一封公开辞职信,揭开了高盛神秘的面纱,华尔街的大佬再无神话。

      史密斯,12年前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在那个眼热的夏天到高盛做了实习生。对于史密斯来说,自己是幸运的。当年,高盛在全美高校进行海选实习生,数千人的海选队伍中,史密斯是入围的80位幸运儿,他最终留在高盛,一干就是12年。曾经,史密斯豪情万丈,现在他已经无法面对自己招来的实习生们那善良的眼睛,因为高盛现在已经道德沦丧,客户在他们眼中只是白痴,从客户身上赚钱是唯一目的,客户利益至上的文化已死。

      翩翩美少年到绝望的中年男人,史密斯在高盛卖命的12年间,他从美洲转战欧洲、中东和非洲,他主要分管高盛区域市场的衍生品业务,他在亚洲还担任两家主权基金的顾问。他在公开辞职之前是高盛伦敦的执行董事。

      现在的史密斯厌倦了他曾经无比膜拜的高盛,他甚至很厌恶地说:“我在这里工作了足够长时间,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理解其员工和身份。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破坏性的。”“文化是高盛能实现今日辉煌的秘密武器,也是其143年来一直能获得客户信赖的原因。”史密斯很是伤悲,因为他现在放眼四顾,竟找不到曾支撑我倾心为这家公司效力这么多年的文化的踪影。

      失去文化的高盛令史密斯有一种失去信仰的伤感。史密斯错了,我在《高盛阴谋》一书中详细披露所谓高盛文化形成的一段秘闻,当年高盛之父西德尼·温伯格向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偷师学艺之前,高盛根本就没有客户利益至上这一企业文化,有的只是高盛创始人勾心斗角、跟雷曼兄弟分分合合。

      布伦伯格说得很对,高盛是一家公司,赚钱是他们的天职,对于员工、股东来说,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都是耍流氓。高盛的客户利益至上只是一说法,别当真。高盛对于那种只有一次性利用价值的客户,比如中国的太子奶集团,那就是他们内部所说的白痴客户,自然利用完了就让客户下地狱,管他身后洪水滔天。对于拥有政府背景,甚至政党背景,比如韩国现代集团、国民银行这样的客户,那就是长期战略合作者。高盛对客户可谓三六九等,拥有政府背景的客户也是千差万别。比如利比亚主权基金,当白宫要干掉卡扎菲的时候,高盛就是切断卡扎菲流动性的急先锋,亏掉你的现金,让你们的现金流完蛋。比如短短几年成为全球航油豪门的中航油,尽管拥有中国政府背景,对不起,威胁到了美国航油的核心利益,高盛就直接将中航油神话创造者陈久霖送进监狱。

      客户利益至上的信仰,就如同手纸一般,史密斯怎能不伤悲呢?布伦伯格嘲笑史密斯的同时,痛批史密斯不讲政治,没有大局意识:“高盛是构成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对于公司的无端攻击将最终伤害每一位纽约人。”别忘了,布伦伯格现在是一政客,奥巴马上台背后,这位爷可是犹太人财团重要的集资推手,跟跟高盛的掌门人布兰克费恩情同兄弟,在那个空气清新的早餐会上,布伦伯格跟布兰克费恩为奥巴马募集到一大笔犹太人资金。

      史密斯只是一个小角色,高盛集团像他这样的小角色有1.2万名,但是他们是直接跟白痴客户对接的排头兵,只是干技术活儿的。高盛的区域战略、国家大投行战略已经不再是让一个客户破产那么小儿科的技术问题,从温伯格打通了华尔街的旋转门的时候,高盛已经跟白宫成为一个利益同盟,他们在关键时刻是白宫放在全球的吸血乌贼,高盛不再是简单的投行了,史密斯真的幼稚了。

      人物信息:

      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证券市场周刊》编委、主编助理,“《 南方周末》致敬2008年度经济报道”、“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年度经济报道”、“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奖获得者。2004年出版《德隆内幕》,荣获该年度“最受中国企业家欢迎的十大商业图书”。著有《阴谋》《阴谋2》《天下第一庄》《迷影豪庄》《帝国沧桑》《黄光裕真相》《干掉一切对手》《高盛阴谋》《我所知道的国美真相》、《暗战1840》(上部)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