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分类作为文明养成的良好契机

评论频道 2019年07月04日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不久,上海就在推行垃圾分类方面迈开了坚实一步。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当地垃圾分类进入“硬约束”时代。为此,上海市相关部门做足了准备,不仅提前在全市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规则和知识,还完成了1.3万个分类投放点改造,更新完善道路废物箱标识4万余只,并制定了多项配套文件。良好的设施改造和完善的配套举措为顺利推行垃圾分类奠定了基础。令出如山,据报道,推行垃圾分类第一天,上海市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600人次,检查各类单位4216家,教育劝阻881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623起。

网上热传的“垃圾分类”款包包

      与上海市相关部门的严阵以待相比,民间则围绕垃圾分类掀起了一阵狂欢。浏览最近的舆论热点,很多是关于垃圾分类的。有人斜挎新款垃圾分类腰包出行;有人为演示垃圾分类不惜准备了一桌大餐,然后对餐后垃圾进行“教科书”般分类;甚至还有人因为小龙虾的不同部位分别属于哪类垃圾而争得不可开交……欢乐之余,垃圾分类的规则和知识在更大范围得以普及,垃圾分类作为一件“时尚”的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接纳并积极响应。

微博网友“魏泽楷”演示“教科书”般垃圾分类

      百姓对垃圾分类积极响应的程度,让人意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大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催生了人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和热情。可以说,推行垃圾分类是人们力所能及的环保“小事”,人人可以参与;但这“小事”又不小,它关系到数以万吨计的垃圾能不能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更关系到近14亿人生活环境的改善,因而需要人人参与。

      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垃圾分类是全民参与的事,且体现着社会的文明水平,它不失为一次敦促人们养成文明习惯、提升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良好契机。推行垃圾分类,首先,有助于人们提升文明自觉、养成文明习惯。例如,乱丢垃圾、遛狗不捡屎等不文明行为在我们周边并不鲜见,这反映出一些人的文明程度还有待提升。此次在上海乃至更多城市推行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对个体而言,其实是一次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文明“体检”,将使文明者更为文明、使不文明者不得不文明,否则,就要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买单”。其次,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一旦垃圾分类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要步骤,就会连带着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社区环境等向好发展,进而引发生态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连锁反应,就如同网友所说,“垃圾分类一小步、文明提升一大步”。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尽管个体文明和社会文明都难以在一朝一夕间养成,但有了好的开头、有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这件事一定能办好,生态文明乃至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也将指日可待。未来,将有更多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好,社会的文明程度会更高。(央视网评论员 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