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为底色,“一带一路”也有“诗和远方”

评论频道 2019年04月28日

      “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把绿色作为底色”的号召,为“一带一路”步入“工笔画”阶段指明了路径与方向。厚植生态文明,精雕美丽丝路——让生态文明之光洒遍“一带一路”,让新丝路有互联互通,有协作发展,也有“诗和远方”。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华文明自古就崇尚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这些道法自然的理念浸润在五千年文明之中。放眼国际,当世界步入后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主张,回应了时代与各国人民的呼声,与发展潮流相契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洁而鲜明的话语,理清了发展与环保的辩证关系,也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从“八八战略”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万千个“开门见山,推窗闻青”美丽村庄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人们明白这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留住绿水青山,“诗与远方”就在家门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三江源的生态加快修复到塞罕坝荣获“地球卫士奖”,中华大地上绿色传奇在不断书写新的篇章,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写进亿万人民心里,中国的绿色担当赢得了世界广泛赞誉。中国提前三年完成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迄今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多边国际公约或议定书。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对美好生态的不懈求索,也是“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人民的共同心声。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日起,坚持绿色发展、守护好新丝路上绿水青山就是中方一贯倡导的理念。习近平主席在两年前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就提出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倡议。而今,“把绿色作为底色”的提出,意味着在“一带一路”步入“工笔画”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被赋予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从顶层设计来说,中国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3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而今,从共建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从继续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到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一个又一个实打实方案,让“一带一路”建设保持“绿色底色”有着坚实的制度依托,让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会偏离绿色轨道。

      从实践来说,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经验交流到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从绿色产能及装备制造合作到推进绿色金融、绿色贸易体系的发展,几年来中国携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将“一带一路”建设成绿色之路。中国还将建设一批绿色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绿色技术交流与转移基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科技园区等国际绿色产业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平台,开展国家公园建设合作交流。人们注意到,肯尼亚蒙内铁路桥下,中国建设者们为长颈鹿穿越打造“量高定制”的桥洞;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太阳能电站,光伏板下长草种瓜......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都成为“一带一路”上最为世人瞩目的“绿色样板”。

      保持绿色底色,擘画美丽丝路。在“一带一路”精雕细刻“工笔画”的新征途上,只要我们携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经济协作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新丝路上的“诗和远方”不是梦,一幅美美与共新画卷,必将在全世界波澜壮阔地铺展开来。(特约评论员 东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