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不应成为冷冰冰的“私”交车

评论频道 2018年10月30日

      近日,长沙市发生的一件事引发了广大网友讨论。两名十岁左右的女童搭乘公交车去上舞蹈培训班途中,因购票问题和司机发生争执,被公交车司机赶下车。

      到底司机应不应该赶女孩下车,网友们各执己见。有的说:被赶下车就是司机对这两个小女孩的不负责任,司机社会公德不过关。还有的说,公交车也有规定,如果没零钱也给坐,那么定车票钱干嘛?

      监控录像显示,事件的起因是两个孩子忘带公交卡,两人坐车时加起来只投币两元。公交车司机解释,按照规章制度两人应该共投币四元,之后两个孩子一共只补投了一元钱,且并未解释为何少投钱。司机由此认定两个孩子不诚实,在气愤之余将孩子中途“甩站”。

      不管怎么说,公交车司机确实按规矩办事,但面对未成年人,做法多少有些“缺少温度”。社会需要规则来维系秩序,遵守规则也无可厚非。但规则不应该仅仅是死板条文的强制约束,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应该灵活变通,考虑人性、人心。毕竟两个孩子是未成年人,虽然她们没有按照规定去足额买票,但是在晚上贸然将孩子驱赶下车,也许会发生危及孩子安全的事情。如果孩子发生意外,司机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没有过错?虽然司机在当时感觉被欺骗的愤怒情绪驱使下可能产生一种赌气的成分,但如果采取一种更温和的方法,比如在当时给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沟通此事,也许会比单纯赶孩子下车更有效果。

      未成年人的尊严不容忽视和侵犯。公共交通是运输系统,也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对幼、老、孕和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不应只拿车票和规则做唯一的准入标准,让公交车变成了用金钱衡量的“私”交车,甚至在“有理就可任性”思维下,对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进行“暴力育人”,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两个小姑娘进行训斥,显得有些失理、失态和失范。公交司机完全可以用柔化的方式对她们进行规则教育,比起把她们赶下车,更能彰显一个城市的温度。

      不得不说,这件事还反映出未成年人应急教育的缺失。当孩子坐车遇到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独立解决,而是选择了逃避。两个女孩如果可以向司机坦言身上没带够钱,或者请求车上其他人帮忙,未必会是这样的结果。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在孩子去坐车之前,提醒或者检查好孩子身上是否携带公交卡或者足够的零钱,此事也就不会发生。

      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美丽误会”,各方都存在过错,如果相互之间多些包容,推己及人,类似的事件一定会少一些,再少一些。(央视网评论员 木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