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杰明巴顿奇...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jiahao.baidu.com提供.
马克吐温曾经戏言:“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80岁,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更美好。”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倒过来,从衰老走向年轻,那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倒退人生的故事。电影的主人公本杰明巴顿出生时是老人,却越活越年轻,最后以婴儿的形态离开人世。这种逆于常人的人生,看似荒诞的想象背后,有其想表达的深意。
电影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年,导演大卫芬奇将《本杰明巴顿奇事》搬上银幕,使得这部小说原著跻身当代经典行列之中。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誉为“爵士时代”代言人,其代表作是我们熟知的世界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本杰明巴顿奇事》是菲茨杰拉德一百六十部短篇小说之中最富有奇幻特色的代表作,故事贯穿主人公本杰明与众不同的一生:从出生时的耄耋老朽,到婴儿般无知无觉的脑死亡。
一部好的改编电影不应该是简单复刻小说,而是编剧、导演在深思熟虑之后对小说进行恰当的增删或变形,使得小说与电影之间呈骨与肉、形与神的展现关系。曾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等13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卓越的改编。
短篇小说精悍却易显单薄,广阔的电影时长却足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在原著当中,菲茨杰拉德仅就社会舆论面对奇人奇事的冷嘲热讽展开了刻画,而同名改编电影则往里面填充了大量值得探究和回味的内容。 艾瑞克罗斯不愧是能写出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的“鬼才”编剧,他通过对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原有故事基调、表现手法的改编和扩展,创造出一部主题更升华、内涵更丰富的电影,将其展现在我们面前。
故事基调:小说冷峻透彻地谴责了人性自私,电影积极温暖地宣扬了人性美好
小说的设定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中本杰明心智和身体的年龄一致,他一出生就会说话,是个满腹牢骚的骄傲小老头。他小时候觉得小孩子的游戏无聊,更喜欢和爷爷一起抽雪茄;到老的时候思维水平降低,越来越喜欢和小孩玩。尽管如此,他的人生大事一件都没落下,只不过都反着来:做生意、结婚生子、参军、流连派对、上大学、上幼儿园,最后变成意识模糊的婴儿。
本杰明的一生过得并不幸福,父亲因他异于常人的长相带给自己的尴尬而不愿意接受他;他明明18岁考上耶鲁大学,却由于长着一幅48岁的脸而被同龄人嘲笑为疯子并受尽鄙夷;周遭的人则对他充满或猎奇或恐惧的心理;妻子由于本杰明的逆生长而对他渐行渐远;儿子也害怕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会影响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强求本杰明称呼自己为叔叔.....菲茨杰拉德站在冷静客观的角度上,描写出主人公人生错位的种种荒唐又可悲的场景,直指人性的自私和冷漠。熟稔的菲式反讽与调侃中,充满了世事沧桑人生如梦的慨叹,“人生一大憾事是其始也至善,一日不如一日,至其终则坏无可坏。”
电影里的本杰明,即使一开始遭遇到了父亲的遗弃,却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遇到许许多多对他充满善意和爱意的人。养母奎妮对本杰明视若己出,用爱和善陪伴他长大,鼓励他面对生活要乐观积极;矮子欧缇启发他孤独是人生常态,畏惧孤独比孤独本身更可怕;船长迈克是他成人礼的引路人;伊丽莎白让他懂得冒险和奇迹的意义;被电击了7次仍生还的老人提醒他活着本身就是幸运;女主黛西对他不离不弃的爱,更是整个电影最感人的所在。是人性的美好,让本杰明可以像个普通人一般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成长、生命、死亡......
荒诞讽刺的小说,被改编成了温情脉脉的电影,于是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表现手法:小说单一的表现手法呈现了狭窄的生活圈,电影复杂的表现手法描述了广阔的人生
①叙事结构
原著作为一部字数有限的短篇小说,简短的篇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者采用过于复杂繁琐的表现手法。小说结构是最传统的线状结构,在叙述时也只是单一地采用了正叙的方式。线状结构,就是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正是按照从出生到死亡的顺序,将主人公的一生截取重要时间点进行描述,从而为读者展现出本杰明的一生。
相对而言,电影的叙事结构显得复杂得多。或许是因为电影更长的篇幅,也可能是为了体现更深层次的人性内涵,编剧艾瑞克罗斯在电影中运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影片中看似零碎的片段其实环环相扣,每一个都蕴含着人生哲理。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
现实与回忆的时间环扣影片中的现实与回忆,却被巧妙地设置为一个呼应的闭环。现实里,白发苍苍的黛西在弥留之际,与女儿卡若琳通过一个日记本,回忆出本杰明的一生,黛西的生命迹象逐渐微弱意味着死亡。回忆中,本杰明出生在一战结束的那一年,本杰明的到来意味新生。导演将现实里黛西的死与回忆中本杰明的生环扣,将夺走人性命的战争的结束与即将淹没城市的飓风的到来连接,用极具张力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交替的时空中,形成一个生与死的时间环扣,寓意着生死交替的无限循环。
迷雾大海与灿烂日出的场景环扣本杰明出现在迷雾大海中,是处于对人生迷茫困顿的少年时期,而灿烂日出的场景出现在他历经沧桑洗礼,看透生命本质后。拨开云雾见天明,迷雾大海象征着困顿与迷惘,灿烂日出则象征着开阔与坦然。从迷雾大海到灿烂日出,这两个自然景象对应着本杰明不同的人生阶段,将本杰明的成长经历形成一个环扣而变得完整起来。
②叙事线索和叙事角度
叙事线索可以分为时间线索、人物线索、地点线索等等。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自始至终都是以时间线索贯穿整个故事。然而原著的时间线索采用的是一条线索,影片则是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各自展开又彼此交错,在黛西的回忆中,带领我们去看本杰明的一生。
受叙事线索的影响,小说的叙事角度从第一人称本杰明自己展开,而电影由于回忆与现实穿插,叙事角度也随着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巧妙转换。
③叙事手段
和很多内涵丰富的电影一样,《本杰明巴顿奇事》影片中运用了不少的象征手法。比如:逆时针走的钟和象征永恒的蜂鸟。
逆时针走的钟在本杰明出生那年,钟表匠为纪念死于一战的儿子而建造了一个逆时针走的大钟。时间转到2002年,火车站换了新钟,次年春天,本杰明以婴儿形态死于黛西的怀中。画面再切回现实,当黛西奄奄一息,而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后,影片的最后又聚焦到那个被遗忘的钟:潮水涌来,钟又开始逆时针转动了。这个魔幻的钟,代表着本杰明的一生。它第一次走动暗指了本杰明即将开启了一段逆行的生命旅程;第二次走动则意味着本杰明与黛西这一世的结束和下一世的开始,或许他们在天堂相会,这是生和死之间的轮回。
象征永恒的蜂鸟船长告诉本杰明,蜂鸟这种动物——翅膀扇动形状像数字8,也意味着永恒。第一次出现蜂鸟,是本杰明与黛西爱情的开始;第二次出现蜂鸟,是黛西躺在病床上的弥留之际,随着蜂鸟飞走,黛西的生命走到尽头,也意味着两人爱情走到了尽头。象征着永恒的蜂鸟的背后,寓意着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黛西虽离开了这个人世,但她与本杰明的爱却是无法以有限的时间为丈量的一种永恒。
一部电影的完美呈现不仅依托于人物的完整刻画,同时需要将人物融合进设计巧妙的情景之中,结合事物的象征意义将剧情展开。小说里单一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是主角狭窄的生活圈,电影却用复杂的表现手法描述出更广阔的人生,除了本杰明之外,那些在他人生之中各个阶段起着重要作用的人们,一起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
胜于原著的改编背后,是人性主题的升华
相对于小说单调的主题,改编后的电影呈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性内涵。关于亲情、爱情、成长甚至是死亡,或许每一个人在看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①关于亲情
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亲情是母爱,整部电影都在演绎爱的形式,母爱是第一曲乐章。无论是本杰明因为生产而逝世的生母,还是怀着无限善意养育他长大的养母奎尼,她们身上母爱的神圣光辉,点亮了这部电影最初的光芒。奎尼是一个寻常女人,她善良、宽容,对于皱巴巴像个老头,被自己的生父嫌弃的本杰明,她给予了无私的母爱。因为有她的存在,即使本杰明异于常人,依旧能感受到一份完整的母爱。生活在善意与爱意中,他并没有被这个世界孤立和被遗忘,也正是这最初的爱,让他在往后的岁月中学会爱,学会宽容与原谅。奎妮的葬礼上,本杰明在她的耳畔轻言:“你才是我的母亲。”照应了电影的最后,给奎妮打上的标签:有的人,她是母亲。
本杰明与父亲之间的爱,建立在原谅和理解之上。因为本杰明怪异的长相和妻子难产过世的迁怒而抛弃孩子的父亲,一生都活在愧疚当中,他一直在本杰明不知道的地方默默地关注着他的儿子。在一轮暖阳下,本杰明坐在苍老的父亲身边,陪他度过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背叛也好,伤害也罢,在时光的流逝里最终都会化为尘埃,唯有爱,才会成为永恒。
②关于爱情
这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让人无力的爱情,爱情本身没有错,然而错位的人生,总是让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里不断地错过。初见的时候,她娇俏可爱,他却鹤发苍颜;再见时,她身边已经有了他人;总算摆脱一切干扰在一起,女儿的出生又成为新的壁垒,然后他远走他乡,她另嫁他人。所幸上天垂怜,他们终于还是重逢了,尽管在最后的时光,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人生的倒计时。本杰明的悲伤在于,他与黛西的爱情,是交叉而过然后渐行渐远永不交集的两条线,他们能够相处的时光与漫长的一生相比较,是如此短暂。返老还童并非是个好事,倒行的生命轨迹并不幸福,尤其是在与心爱的人背道而驰的时候。
③关于成长
当本杰明背上包袱去冒险的时候,他也踏上了成长之路。异于常人的身体让他不可能经历一个正常孩子该有的人生。他无法复制任何一个同龄人的成长轨迹,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得靠他自己去思考探索。这一路上,他做了各种工作,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为梦想披荆斩棘的执着努力,体会到了肆意人生的快乐洒脱,也最终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如影片最后所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可以悠闲地坐在河边;有些人,会被闪电击中;有些人,会音乐;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将;有些人,懂纽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亚;有些人,是妈妈;有些人,是舞者。”
这个世界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所要的生活,达成他的生活目标。所以,没必要去评判别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明白这一点,再晚都可以去做。
这是本杰明写给女儿的话,也是电影通过他想要告诉我们的话,“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④关于死亡
影片故事的设定始于死亡,本杰明从垂垂老矣到宛如稚子的状态,原本就是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而从小生活在老人院的本杰明,更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与他人的生死分离。在这里,死亡如同空气,因太常见而寻常。你会在某一天,发现大厅里空出了一把椅子,或是清晨缭绕的音乐忽然消失了,或者在某一天醒来,发现隔壁的房间忽然空了,不久后又住进了新的人们。也许因为对死亡司空见惯,周围人的悲伤就不再明目张胆,而是藏在那些深刻的皱纹下,埋在浑浊的眼神里。
最初的本杰明并不知晓死亡的寓意,是教本杰明弹琴的老人,告诉了本杰明,死亡对生命的意义,“我们生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重要?”我们太多时候都在思考活着的意义,很少有人去想死亡的意义是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说,死是生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死亡,人们就不会珍惜活着的时光。
结语
这部电影用一个倒叙的故事讲述一个倒叙的人生,影片用166分钟让人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那场奇幻的人生,由耄耋老人变成青葱少年,经历着爱恨离别。影片结尾,病床上的黛西望着窗外的暴雨,一只蜂鸟扑打着翅膀在窗户上停留了几秒便被大风卷走了,黛西安详地看着这一切,轻轻地说:“晚安,本杰明。”便永远闭上了双眼。
在这个关于时间的流逝和爱的永恒的故事里,有人读懂了爱情,有人读懂了成长,有人读懂了生命与死亡,有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读到不一样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艾瑞克罗斯的改编赋予了它全新的魅力,因为他深知,唯有丰富文学作品的主题,才能从电影功能上给予视觉表达以更多的选项,价值形态的传输也才有更强的张力。
如果说一部好的电影,每个人都能透过它看到自己的人生,那么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应如是。
举报/反馈

小墨谈

3209获赞 315粉丝
情感,故事,成长,我想和你谈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