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书

百度百科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西汉史学著作《史记》卷二十九

同义词史记·河渠书(史记·河渠书)一般指河渠书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河渠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文章,列于《史记》卷二十九。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记述从大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及其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包括防洪、航运、灌溉等。全文所涉及的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深刻地反映了司马迁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此书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成为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作品名称
河渠书
作品别名
史记·河渠书第七
作    者
司马迁
创作年代
西汉
作品出处
《史记》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悼悼霉龙轿归河渠书

      夏书曰1:禹抑洪水十三年2,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3,山行即桥4。以别九州5,随山浚川6,任土作贡7。通九州8,陂九泽9,度九山10。然河灾衍溢11,害中国也尤甚12。唯是为务13。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14。南到华阴15,东下砥柱16,及孟津、雒汭17,至于大邳18。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19,水湍悍20,难采渗寻以行平地,数为败21,乃厮二渠以引其河22。北载之高地,过降水23,至于大陆24,播为九河25,同为逆河26,入于勃海。九川既疏27,九泽既洒,诸夏艾安28,功施于三代29。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30,以通宋、郑、陈、蔡、曹、卫31,与济、汝、淮、泗会32。于楚33,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34,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35。于吴36,则通渠三江、五湖37。于齐38,则通菑济之间39。于是,蜀守冰凿离碓40,辟沫水之害41;穿二江成都之中42。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43,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44,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45,欲罢之46,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47,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48,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49,欲以溉田。中作而觉50,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51,用注填阏之水52,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53,收皆亩一钟54。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55。

      汉兴三十九年56,孝文时河决酸枣57,东溃金堤58,于是东都大兴卒塞之59。

      其后四芝旬良十有余年60,今天子元光中61,而河决於瓠达狱兰盼子62,东南注巨野63,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64,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65,其奉邑食鄃66。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67,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68。”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69,度六月而罢70,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71,并南山下72。至三百余里,径73,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74,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作法伯表75,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76,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77:“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78,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79,引河溉汾阴、蒲板下80,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81,民茭牧其中耳82,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83。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8料签4。久之,灌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85。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86,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87,故道多阪,回远88。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89,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之绝水至斜90,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91,便于砥柱之漕雅洪签92。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93。”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印为汉中守94,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95。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96。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97,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98。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并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99,东至山岭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100。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101。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102,而梁楚之地尤甚103。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104。天了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105。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106,则还有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107。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108,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闾殚为河109!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110。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111。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112。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113!为我哀河伯兮何不仁114,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淮缓115。”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116,北渡污兮浚流难117。搴长茭兮沉美玉118,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119!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120。“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121。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122,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123。朔方、西河、河西、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1请甩24;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125;汝南、九江引淮126;东海引巨定127;泰山下引汶水128: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129,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130。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131,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132,上姑苏133,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134;北自龙门至于朔方135。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136!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夏书:记述夏代历史的书。今文《尚书》有《禹贡》《甘誓》等篇,载夏代史事。

      2.抑:遏制,堵防。

      3.毳:同“橇”,在冰雪或泥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

      4.桥:古代的一种人力登山轿。桥,“轿”的假借字。

      5.九州:相传为禹所划的九个自然区,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6.随山浚川:依山势疏通河道。

      7.任土作贡:凭依各地土质、特产规定贡物。

      8.通九道:开通九州之道路。

      9.陂(bēi)九泽:把九州低洼之地都筑堤堰围成蓄水湖泊。泽,水泽,泛指湖泊。

      10.度(duó)九山:量度出九州的山势走向以疏导河川。

      11.河灾行溢:黄河水的灾害漫延最大。

      12.中国:中原。

      13.唯是为务:唯以治水为专注的目标。是,此,指治理水灾。务,致力,专注。

      14.道:通“导”,疏导。积石:山名,即今青海境内的阿尼玛卿山,古人认为黄河发源于此。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西北。

      15.华阴:汉县名,县治即今陕西华阴。

      16.砥柱:山名,在今河南三门峡东,有山石如柱,立于黄河急流之中。

      17.雒汭(luò ruì):雒水(今洛河)入古黄河处,本在河南巩义,今已移至河南汜水西北。

      18.大邳(pī):山名,在河南汜水西北,汜口之西。

      19.所从来者高:发源地很高。

      20.湍(tuān)悍:水势急,冲力猛。

      21.数为败:屡造成水患。数,多次。

      22.“乃厮二渠”句:于是分开黄河成两条入海的干道。厮,分开,分河为二。二渠,黄河分流后的两条干道,其一出今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人海;另一即漯水(又作漯川),故道自河南没县西南经山东范县、临邑、滨县等地入海。

      23.降水:古漳、降二水的通称。降水源出今山西屯留,东流入水,又入古黄河。

      24.大陆:古泽薮名,又名广阿泽、巨鹿泽,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之间。

      25.九河:指黄河下游今山东德州至河北天津间一带数百里内的许多支派。

      26.逆河:穿渠使水经高地面入海之河。

      27.九川:九州的大川。“九”代指众多。

      28.艾(yì)安:平安无水患。

      29.施(yì):延及。

      30.荥(xíng)阳:汉县名,县治在今河南荥阳东北。鸿沟:春秋时所修运河,起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开封北折向南经河南通许东、太康西,至河南准阳东南入类水。

      31.宋、郑、陈、蔡、曹、卫:均周代封国,地当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之交的河淮之间地区。

      32.济、淮、泗:均水名。济水有两源,其东源出今山东定陶北,东北会于汶水,又东北入海;北源出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下流屡有变迁,秦汉时在今河南武陟南入黄河。准即今准河。源于河南桐相山。,准河下部一大文流,今称河。

      33.楚:地区名,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及河南安徽南部一带。

      34.通渠:开挖渠道,硫导积水。汉水:即今汉江,发源于陕、甘交界处,流经陕西南部至汉口入长江。云梦:古泽薮名,在今湖北监利一带。

      35.江淮之间:长江淮河之间,泛指豫南、皖南、苏北一带。

      36.吴:地区名,泛指今苏南和浙北一带。

      37.三江、五湖:泛指江浙境内的川流湖泊。据《汉书·地理志》,三江为长江、吴淞江以及一条沟通长江至太湖的引水河。古代称这三江为北江、南江、中江。五湖,指太湖及其周围的湖泊。

      38.齐:地区名,指今山东大部分地区。

      39.菑(zī):水名,即今山东的淄河。

      40.离碓(duì):秦蜀郡太守李冰所凿的灌溉渠,今名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西南岷江分流处。

      41.沫水:即今大渡河。沫水出眠山西,东流经蒙山,其山上合下开水流漂疾,覆没舟船,历代为害,李冰疏正水路,避免了水害。

      42.二江:古代郫、检二江的总称。李冰修都江堰,分岷江为二支,北支叫郫江,又名北江;南支叫检江,又名流江、南江。

      43.田畴:田地。

      44.漳水:即今漳河,源出山西东南,在河北南部人卫河。邺:古县名,县治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45.秦之好兴事:秦国好为土木之事。

      46.欲罢之:欲疲劳秦国,使之不能东伐。

      47.郑国:韩人。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间说(shuì):从事间课活动。

      48.泾水:即今陕西之泾河。中山:又名仲山,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瓠(hù)口:即谷口,在今陕西泾阳。

      49.洛:即今陕西北洛河。

      50.中作而觉:工程进行一半才发觉郑国是韩之秘谍。

      51.渠就:渠成。

      52.用注填阏之水:用新开渠道引低洼地积水。

      53.泽卤之地:不生谷物的咸卤地。

      54.钟:古容量单位,即六斛四斗,合今二百一十九市斤。

      55.郑国渠:古代著名的人工灌溉渠道,位于关中平原,自今陕西泾阳引泾水东流,经富平、蒲城等地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灌溉面积约二百八十万亩。唐代以后,因发展白渠,郑国渠逐渐堙废。

      56.汉兴三十九年:时当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

      57.酸枣:汉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延津西南。

      58.金堤:又名千里堤,在今河南滑县境内。

      59.东郡:汉郡名,郡治浪阳,在今河南阳西南。卒:役使治河的民夫。

      60.其后四有余年:指元光三年(前133)。从文帝十二年至此是三十六年。四十,乃“三十”之误。古代数字写法,四十作“卌”,三十作“卅”,形近易误。

      61.今天子:指汉武帝。元光之中:即元光三年,《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是年五月丙子,河决于瓠子。

      62.瓠子:古水名,此指瓠子口。元光三年,河决于此,其地在今河南濮阳南。

      63.巨野:古泽薮名,即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

      64.汲黯、郑当时:两人为武帝时的九卿大臣,合传。事详《汲郑列传》。

      65.田蚡(fén):一位跋扈的外威,官至丞相,封武安侯。事详《魏其武安侯列传》。

      66.鄃(shū):汉县名,县治在今山东平原西南,黄河之北。

      67.天事:天意,上天的安排。

      68.未必应天:不一定符合天意。

      69.异时:从前。漕粟从渭中上:指漕运路线经三门峡后转渭水方至长安。

      70.度六月而罢:漕运一次须六个月才能完成。度,估计。

      71.穿渠:开挖渠。长安:西汉都城。旧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72.并南山:顺着南山。南山,即今陕西西安南的终南山。

      73.径:捷便。

      74.损漕省卒:缩短漕运路程,节约人力。损,减少。

      75.表:勘查渠道所立的标记。

      76.漕渠:即上文郑当时所建言的新渠,起长安昆明池南,东接潼关黄河,全长三百余里。

      77.河东:汉郡名,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78.更砥柱之限:要经过砥柱急流的危险。更,经过。限,即“险”。

      79.汾:水名,即今山西的汾河。皮氏:汉县名,县治在今山西河津西。汾阴:汉县名,县治在今山西万荣西南。

      80.蒲坂:汉县名,县治在今山西水济西蒲州镇。

      81.“五千顷”句:这五千顷土地都是原先不耕种的河边地。故,原先。河堧(ruán):河边湿软之地。

      82.茭:可作草料的苇类植物。

      83.作渠田:开渠垦田。

      84.不能偿种:收获的粮少于种子粮。

      85.“予越人”句:把渠田给予善种水田的江浙移民,只收少量租税以充少府的收入。越人,居于江浙两广的部族民。这里指移居于河东的越人。

      86.褒斜道:关中穿秦岭往陕南汉中的谷道之一。褒斜为二水名,同源而分流。褒水南流入两,其谷为褒谷,谷口在陕南褒城北。斜水北流入渭,其谷为斜谷,谷口在关中眉县西南。

      87.故道:又名陈仓道,起今陕西宝鸡西南人褒谷抵汉中。

      88.回远:迂回辽远。

      89.沔(miǎn):水名,即今汉江上游。

      90.南阳:汉郡名,郡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91.无限:没有险阻。

      92.便于砥柱之漕:指从南阳经汉中越秦岭的运粮路线比走砥柱的漕运要安全。便,方便,安全。这只是一种估计,实际此路艰险,不便运输。

      93.拟:相比并。

      94.卬(áng):张卬,张汤之子,任汉中太守。

      95.不可漕:因水急石多不能通漕运。

      96.临晋:汉县名,县治在今陕西大荔东。洛:即今映西北洛河。重泉:汉县名,县治在今陕西大荔西。

      97.穿渠:即凿修龙首渠。

      98.征:汉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澄城西南。商颜:今称铁镰山,在今陕西大荔北。

      99.颓:水从地下穿流。

      100.井渠:水行地道中,以井相连,俗称坎儿井。

      101.龙首渠:汉武帝时开凿。起自今陕西澄城西南引北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水。其中铁镰山下十余里地段,全为地下井渠通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

      102.岁因以数不登:庄稼收成连年不好,屡闹灾荒。

      103.梁楚:地区名,因陈胜建楚、汉封梁国而得名,指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一带。

      104.干封少雨:大早少雨的原因,据说是上天为了烘干封禅之土,故封禅后大旱。

      105.汲仁:汲黯弟,位至九卿,事见《汲郑列传》。郭昌:官至光禄大夫。

      106.用事万里沙: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东巡无名,乃祷于万里沙,事详《封禅书》。用事,指进行祭祀之事。万里沙,地名,在今山东招远境临近渤海。

      107.“而下”句:言因填决口致使木料短缺,不得不用竹子代替。淇园,苑名,在今河南淇县境内。楗(jiàn),用以堵决口的木桩,即树柱于水抛以土石。此指竹编之笼,内装石头以代木楗堵水。

      108.悼:悲伤。

      109.晧(hào)晧旰(ɡàn)旰:即浩浩瀚瀚,形容河港广摸边。闾殚为河:过去的村镇全部被河水吞没。闾,门闾,代指村镇。

      110.“功无已时兮”句:凿山填河功尚未成啊,鱼由已凿平。吾山,指东郡之鱼山。

      111.“吾山平兮”二句:鱼山凿平了啊,巨野泽又洪水四溢;到处是鱼的乐园,时节又迫近冬天。冬日水应枯,此言已近冬日,仍洪水泛滥,遍地游鱼。沸郁,旺盛的样子。柏,通“迫”。

      112.“延道弛兮”二句:河水正道废抛啊水横流,蛟龙得意啊正远游。延道弛兮,《汉书·沟洫志》作“正道弛”,指河水正道废弛。

      113.“归旧川兮”二句:水还旧道啊神灵保佑,若不封禅啊怎知外边有灾难。

      114.河伯:黄河水神。

      115.“齧(niè)桑浮兮”二句:齧桑被水淹啊,淮、泗又将泛滥;河水长久不回故道啊,越流越泛滥。齧桑,古地名,在今江苏沛县西南。水维缓,水的钢维换散了,即水失去了约束,越来越泛滥。

      116.潺湲:水连续流动的样子,即波涛滚滚。

      117.“北渡”句:《汉书》作“北渡回兮迅流难”,意谓北去迁远的河水愈来愈泛滥。污,通",远。

      118.茭:晒干的苇类水草。

      119.“薪不属分”二句:塞河柴薪供不上啊卫人将遭罪,柴薪不够烧啊,唉,拿什么来塞河!卫人,卫地之人,指今河南淇县、滑县、濮阳一带水患最烈地区的居民。

      120.“颓林竹兮”二句:只好砍光竹林作楗啊,再加石为柱;一定要塞住宣房啊,使万福来。石菑,下石楗。插木为柱日菑。

      121.宣房宫:取义宣导防塞。

      122.“而道”二句:开二渠引导河水北行,回到大禹所疏的旧河道。行,开。道,通“导”。

      123.用事者:指执政者,当权者。水利:修治河渠堤坝,使民食得交通与概田的便利之事。

      124.朔方、西河、酒泉:皆郡名。河西:泛指甘青两省黄河以西之地。《水经·河水注》调朔方临戎县故城西有铜口支渠,东注以灌田;河水北经北地、富平县西、上河城东、典农城东,所在皆漑田。

      125.辅渠:古代关中六条人工渠道的总称,又名六渠。汉元鼎六年(前111)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歯的六条小渠,以辅漑郑国渠不能到达的高地。起今陕西淳化西南,至径阳西北的云阳镇北。灵朝:渠名,在今陜西周至境。堵水:枳滞的水。

      126.汝南:汉郡名,郡治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九江:汉郡名,郡治寿春,即今安徽寿县。

      127.东海:汉郡名,郡治县,在今山东郊城北。巨定:古湖名,在今山东广烧东北。

      128.汶水:即今山东境内的大汶河。

      129.佗:通“他”,其他。披:开凿。

      130.著者:出名的,较大的水利工程。宣房:此指堵塞瓠子决口的水利工程,因汉武帝在此建宣房宫而得名。

      131.庐山:山名,在江西鄱阳湖西岸西北。

      132.太湟(huáng):当是会稽山附近的水名。湟,《集解》引徐广的话说:“作湿。”

      133.姑苏: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又名姑胥山、姑余山。

      134.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出使巴、蜀,到过这些地方。

      135.龙门:山名,跨黄河两岸,其东在今山西河津北,其西在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从巡武帝封禅,历北边九原,曾到此地。

      136.为利害:即为利、为害。 [2-4]

      白话译文

      《尚书·夏书》记载:禹治理洪水十三年,其间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看望亲人。行陆路时就乘车,行水路时就乘船,行泥路时就乘橇,行山路时就坐轿。从而划分了九州边界,随山势地形疏通河道,根据土地物产确定了赋税等级。开通九州的道路,筑起九州的泽岸,度量九州的山势。然而还有黄河泛滥成灾,给中国造成很大危害。于是集中力量治理黄河,引导河水自积石山经过龙门,南行到华阴县,东下经砥柱山和孟津、雒汭,到达大邳山。禹以为大邳以上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高,水流湍急,难以在大邳以东的平地经过,否则会时常败堤破岸,造成水灾,于是将黄河分流成二条河以减小水势,并引水北行,从地势较高的冀州地区流过,经降水,到大陆泽,以下开九条大河,共同迎受黄河之水,流入勃海。九州河川都已疏通,九州大泽都筑了障水堤岸,华夏诸国得到治理而安定,其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

      后人又自荥阳以下引河水东南流,成为鸿沟,把宋、郑、陈、蔡、曹、卫各国连结起来,分别与济、汝、淮、泗诸水系交会。在楚地,西方在汉水和云梦泽之间修渠连通,东方则在江淮之间用沟渠相连。在吴地于三江、五湖间开凿河渠。在齐则于菑、济二水间修渠。在蜀,有蜀守李冰凿开离堆,以避沫水造成的水灾;又在成都一带开凿二条江水支流。这些河渠水深都能行舟,有余 就用来灌溉农田,百姓获利不小。至于渠水所过地区,人们往往又开凿一些支渠引渠水灌田,数目之多不下千千万万,但工程小,不足数计。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县的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

      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欲用来灌溉农田。渠未成,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要杀他,郑国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秦国以为他说得对,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没有饥荒年成,秦国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建立后三十九年,到孝文帝时黄河堤决于酸枣县,向东冲溃金堤,于是东郡动员了许多兵卒堵塞决口。

      此后过了四十多年,到本朝天子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向东南流入巨野泽,将淮河、泗水连成一片。于是天子命汲黯、郑当时调发人夫、罪徒堵塞决口,往往堵塞以后又被冲坏。那时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蚡,他的奉邑是鄃县,以鄃县租税为食。而鄃县在黄河以北,黄河决口水向南流,鄃县没有水灾,收成很好。所以田蚡对皇帝说:“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事,不易用人力强加堵塞,即便将决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望云气和以术数占卜的人也都这样说。因此天子很长时间没有提堵塞决口的事。

      那时郑当时任大司农职,说道:“往常从关东漕运的粮食是沿渭水逆流而上,运到长安估计要用六个月,水路全程九百多里,途中还有许多难行的地方。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直到黄河才三百多里,是一条直道,容易行船,估计可使漕船三个月运到;而且沿渠农田一万多顷得到灌溉。这样既能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省开支,又能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多打粮食。”天子认为说得对,命来自齐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测地势,确定河道走向,动员全部兵卒数万人开凿漕渠,历时三年完工,通水后,用来漕运,果然十分便利。此后漕渠渐渐多起来,渠下的老百姓都颇能得到以水溉田的利益。

      后来河东守番系说:“从山东漕运粮米西行入关,每年一百多万石,中间经过砥柱这个行船的禁限地区,有许多漕船船坏人亡,而且运费也太大。若穿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估计可以造田五千顷。这五千顷田原来都是河边被遗弃的荒地,老百姓只在其中打草放牧,如今加以灌溉耕种,估计可得粮食二百万石以上。这些粮食沿渭水运入长安,与直接从关中收获的没有两样,而不再从砥柱以东漕粮入关。”天子同意他的意见,动员兵卒数万人造渠田。几年以后,黄河改道,渠无水,种渠田的连政府贷给的种子也难以偿还。久而久之,河东渠田完全报废,朝廷把它分给从越地内迁的百姓耕种,使少府能从中得到一点微薄的租赋收入。

      以后有人上书,是为了想打通褒斜道以及漕运的事,天子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张汤详细了解后,说道:“从汉中入蜀向来走故道,故道有许多山坂大坡,曲折路远。今若凿穿褒斜道,山坂坡路少,比故道近四百里的路程;而且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与渭水相通,都能通行漕船。漕船从南阳沿沔水上行驶入褒水,从褒水登陆到斜水旱路一百多里,以车转运,再下船顺斜水下行驶入渭水。这样不但汉中的粮食可以运来,山东的粮食从沔水而上没有禁限,比经砥柱漕运方便。而且褒斜地区的木材箭竹,其富饶可以与巴蜀相比拟。”天子认为有道理,封张汤的儿子张卬为汉中郡太守,调发数万人开出一条长五百多里的褒斜道。果然方便而且路程近,但是水流湍急多石,不能通漕。

      此后庄熊罴说:“临晋地区的老百姓愿意凿穿洛水筑成水渠,用来灌溉重泉以东原有的一万多顷盐碱地。倘若果然能得水灌溉,可使每亩产量达到十石。”于是调发兵卒一万多人开渠,自徵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下。由于土岸容易塌方,于是沿流凿井,最深有的达到四十多丈。许多地方都凿了井,井下相互连通,使水通行。水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从此产生了井渠。凿渠时曾掘出了龙骨,所以给此渠命名为龙首渠。这条渠筑了十多年,颇有些地方通了水,但是并未得到太大的好处。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每年土地都因水涝没有好收成,梁楚地区更为严重。天子既已封禅,并巡祭了天下名山大川,第二年,天由于要晒干泰山封土而少雨。于是命汲仁、郭昌调发兵卒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阻止水涝,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的路上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于河中祭奠河神,命群臣及随从官员自将军衔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当时东郡百姓以草为炊,柴薪很少,因而命砍伐淇园的竹子作为塞决口的楗。

      天子既然亲临决河处,悼念塞河不能成功,作歌道:“瓠子河决啊有何办法,浩浩汗汗啊民居已尽为河。尽为河啊地方不安,河工无休止啊吾山已经凿平。吾山已平啊钜野泽外流,水族喧嚷啊迫天齐日。河道废弛啊水离常流,蛟龙驰骋啊正远游。水归旧道啊神福滂沛,若不封禅啊怎知此事!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泛滥不止啊愁煞人。河浸齧桑啊淮、泗水满,久不归故道啊唯愿水流稍缓。”又说:“河水汤汤啊流急,北渡回曲啊疏浚难。揭草埽于决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纵许息水啊奈薪柴不足。薪柴不足啊卫人获罪,民烧柴尚不足啊如何御水!伐淇园之竹啊楗阻石柱,堵塞宣房啊万福来。”于是塞住了瓠子决河,在决口处筑了一座宫殿,取名为宣房宫。并修二条渠引河水北行,恢复了禹时的样子,梁、楚地区重又得到安宁,没有水灾了。

      从此以后,负责河渠事的官员争相建议修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都引黄河以及川谷中的水灌溉农田;而关中的辅渠、灵轵渠引诸川中的水;汝南、九江地区引淮河水;东海郡引钜定泽水;泰山周围地区引汶水。各自所开渠都能灌溉农田万余顷。其他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不可尽言。但工程最大的还是宣房治河的工程。

      太史公说:我曾南行登上庐山,观看禹疏导九江的遗迹,随后到会稽太湟,上姑苏台,眺望五湖;东行考察了洛汭、大邳,逆河而上,走过淮、泗、济、漯、洛诸水;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区的岷山和离堆;北行自龙门走到朔方。深切感到:水与人的利害关系太大了!我随从皇帝参加了负薪塞宣房宫附近的黄河决口那件事,为皇帝所作《瓠子》之诗感到悲伤而写作《河渠书》。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水利工程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传说大禹治水得天下,从此,历代帝王治水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治政措施。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是从汉武帝开始的。通渭,引汾,开褒斜之道,穿洛,塞河,都是大工程。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从奉封禅回京,亲率百官临赴瓠子口塞河工程的现场,令从巡官员自将军以下与士卒一同负薪塞河,二十余年的黄河大决口,终于堵塞了。司马迁亲身经历了这场斗争,追想大禹治水的功业,回顾三代以来治水的经验,面对汉代治水的辉煌成就,他感奋异常,创作了《河渠书》。 [4]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河渠书》第一部分写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和伟大事业,功垂后世。第二部分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概况,表彰李冰、西门豹、郑国等人的功业。第三部分写汉武帝因漕运而大兴水利,引渠灌田,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第四部分写汉武帝封禅安外,关心民瘼,亲率百官堵塞黄河瓠子决口,取得成功。最后补充记载了作者对全国水利的考察,对汉武帝亲临塞河的赞叹,用以表明水利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河渠书》的主旨是赞扬大禹和汉武帝兴修水利、关心民生的伟大业绩。其主要艺术特点是前简后繁,这也是整个《史记》呈现的一种风格:善于以生动简练的语言叙述复杂的事情,即在此书中司马迁通常以具体事情或整体事件的一部分凸现整个时代或整个事件中的治水状况,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体大思精。《河渠书》在时间上囊括由禹至汉两千多年的水利情况,在空间上包括了东至大海、南至珠江、西至秦地、北至长城的广大领域内的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反映出司马迁所搜集的史料的丰富及其本人学识的渊博。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它系统介绍了古代中国水利情况,堪称水利史学的奠基石,其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引导了当时史学新的风气,为后人了解由大禹至汉武帝时的水利状况提供了资料,起到了拓陈发新的作用。

      《河渠书》的开创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总结了水的利害关系问题,提出了在治水上的见解,成为第一部水利史;同时还重视黄河水患的治理要采取积极的主张,武帝时期关中灌溉渠系的兴建,西北屯田水利,淮河水利等等,据司马迁的记载可以看出,武帝发扬重视水利建设的传统。 [4-5]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冯班钝吟杂录》:“水患莫大于河,故最详,国用莫急于漕,而民间所急在水利。事错综成文,语脉复井井。”

      清代牛运震史记评注》:“《河渠书》叙次地理水道处,井井条晰,而句法极简峭,可悟作志书图经之法。”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以河为经,渠为纬,大禹为首尾回环,是有条理文。” [3-5]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