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山麻雀

雀科麻雀属鸟类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山麻雀(学名:Passer cinnamomeus)是雀科、麻雀属鸟类,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中等体型,雌雄异型。雄鸟喙黑色,虹膜暗褐色,眼先黑色,颊、耳羽及颈侧污白色;顶冠及上体栗红色,上背具黑色纵纹,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颏、喉中央具一黑斑;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脚黄褐色。雌鸟体色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头顶灰褐色,具黄白色眉纹和黑褐色贯眼纹;颏、喉无黑色,上体大部羽色浅灰褐色,具黑褐色条纹。[8]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开阔林地、灌丛、农田及村寨。性胆大不惧人,常集群活动。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巢营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营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繁殖期为4-8月,每年2-3窝,每窝产卵4-6枚。
山麻雀分布在东亚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地区。在喜马拉雅山脉,山麻雀从印度东北部繁殖,穿过西藏东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的北阿坎德邦和喜马偕尔邦,再到阿富汗的克什米尔和努里斯坦。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部和东南部至青海南部,向东至西南、华中、华东、东南及华南地区以及台湾。
中文名
山麻雀
拉丁学名
Passer cinnamomeus
外文名
Russet Sparrow
同义学名
Passer rutilans(Temminck, 1836)
国际濒危等级
无危(LC)[1]
动物界
鸟纲
山麻雀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纲
今鸟亚纲
亚    种
3亚种[4]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36)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18符奔多35年12月,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在伦敦动物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描述了在喜马拉雅山采集的一种赤褐色麻雀标本,并命名为"Pyrgita cinnamomea"(山麻雀)。他的描述被收录在1836年4月8日出版的该协会1835年会议记录中。它的具体名称来自新拉丁语欢和"cinnamome户欠捉us"(肉桂色)。荷兰动物学家科恩拉德·雅各布·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根据在日本采集的标本,将山麻雀描述为"Fringilla rutilan归删兰舟s"。[6]
特明克的描述包含在他的《Nouveau recueil de planches coloriées d'oiseaux》(新的彩色鸟类种群)中,该书在1820年至1839年间以102册或部分版本发行。人们一度认为,包含山麻雀描述的书籍是在1835年发行的,但它现在已确定它出现于1836年的某个时间,但由于根据《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则无法得知确切的日期,因此被认为是于1836年12月31日出版的。大多数分类学家优先考虑古尔德的出版物,并使用二项式名称"Passer cinnamomeus"狱棕趋来表示山麻雀。[6]
山麻旋备乌雀通常被归入麻雀属,在该属中,它被视为“古北界黑嘴麻雀”组的一部分,该组包括生活在欧亚的树麻雀家麻雀。山麻雀通常被视为家麻雀的近亲,甚至认为它与索马里麻雀是同一物种,索马里麻雀是家麻雀的近亲之一。然而,线粒体DNA的研究表明,山麻雀是古北界黑嘴麻雀的早期分支或基础种。虽然线粒体DNA表明雀鸟的物种形成发生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但英国鸟类学家J·丹尼斯·萨默斯·史密斯(J.Denis Summers-Smith)估计,山麻雀与其他古北界黑嘴麻雀分离于大约在25000-15000年前,即末次冰期期间。在此期间,麻雀会被隔离在无冰的避难所中,例如长江下游流域,萨默斯-史密斯认为那里最有可能是山麻雀的进化中心。[6]
山麻雀已描述了13个亚种,但只有3个得到广泛认可,这些亚种的主要区别在于下体的颜色。指名亚种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及东南部和中部繁殖。1922年,来自云南的沃尔特·罗斯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描述了西南亚种,在中国西南部以及印度、缅甸、老挝和越南的部分地区繁殖。在四川大部分地区与指名亚种强烈交错。东亚亚种和许多亚种名称已被提议用于跨级。古尔德描述的山麻雀指名亚种来自喜马拉雅山西北部,地迁从藏南地区北部到阿富汗的努罪挨里斯坦繁殖。[6]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雄鸟上体从额、头顶、后颈一直到背和腰概为栗红色,上背内翈具黑色条纹,背、腰外翈具窄的土黄色羽缘和羽端。尾上覆羽黄褐色,尾暗褐色或褐色亦具土黄色羽缘,中央尾羽边缘稍红。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棕白色,翅上小覆羽栗红色,中覆羽黑栗色,每片羽毛中央有一楔状栗色斑,两侧黑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黑栗色具宽阔的栗红色至栗黄色羽缘,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色,具宽阔的栗黄色羽缘,初级飞羽外翈基部有二道棕白色横斑。眼先和眼后黑色,颊、耳羽、头侧白色或淡灰白色。颏和喉部中央黑色,喉侧、颈侧和下体灰白色有时微沾黄色,覆腿羽栗色。腋羽灰白色沾黄。[2]
  • 山麻雀
  • 山麻雀
  • 山麻雀
  • 山麻雀
  • 山麻雀山麻雀山麻雀
山麻雀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沙褐色,上背满杂以棕褐与黑色斑纹,腰栗红色,眼先和贯眼纹褐色,一直向后延伸至颈侧。眉纹皮黄白色或土黄色、长而宽阔。颊、头侧、颏、喉皮黄色或皮黄白色,下体淡灰棕色,腹部中央白色,两翅和尾颜色同雄鸟。[2]
虹膜红栗褐色或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黄褐色。[2]
大小量度:体重♂15-21克,♀16-29克;体长♂120-140毫米,♀113-138毫米;嘴峰♂10.4-12毫米,♀10.2-12.8毫米;翅♂68-73毫米,♀62-72.3毫米;尾♂47-54毫米,♀42-52毫米;跗蹠♂15.6-19毫米,♀15.4-19毫米(指名亚种)。(注:♂雄性;♀雌性)[2]
两性的羽毛不同,或者具二态性,并且与相应性别的家麻雀具有相似的图案。三个亚种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尤其是下体的颜色。东亚亚种的鸟类脸颊和颈部两侧呈灰白色,下体呈浅灰色。西南亚种的鸟类下体和脸颊有浅黄色,上体颜色较深,而指名亚种的下体有浓黄色调。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山麻雀
体量
体重♂15-21克,♀16-29克;
体长♂120-140毫米,♀113-138毫米。
体重♂16-30克,♀24-30克;
体长♂136-160毫米,♀135-148毫米。
特征
雄鸟喙黑色,虹膜暗褐色,眼先黑色,颊、耳羽及颈侧污白色;顶冠及上体栗红色,上背具黑色纵纹,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颏、喉中央具一黑斑;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脚黄褐色。
雌鸟体色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头顶灰褐色,具黄白色眉纹和黑褐色贯眼纹;颏、喉无黑色,上体大部羽色浅灰褐色,具黑褐色条纹。[2]
雄鸟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两侧具皮黄色纵纹;颏、喉和上胸黑色,脸颊白色,其余下体白色,翅上具白色带斑。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
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5]
图片
山麻雀
家麻雀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米的各林带间。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2]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习性

留鸟,部分迁徙。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不依赖树木,在房子周围繁殖,在街上吃残羹剩饭。在冬季,该物种也出现在开阔的耕地和河边草原上,但从不远离灌木或树木。[2]

食性

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2]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世界

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朝鲜、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泰国和越南。
旅鸟阿富汗。[1]

中国

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地,北达黄河下游、山东半岛、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秦岭、宁夏径源和甘肃南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和西藏东部,南至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地。[2]
山麻雀分布图[1]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厘米×8.8厘米和9厘米×13厘米,内径5.2厘米×6.1厘米和7厘米×9厘米,高9.7和6厘米,深2.8和2.5厘米。每窝产卵4-6枚,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2]

亚种分化

播报
编辑
山麻雀(3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asser cinnamomeus cinnamomeus
(Gould,1836)
3
Passer cinnamomeus intensior
Rothschild,1922
4
山麻雀东亚亚种
Passer cinnamomeus rutilans
(Temminck,1836)
[3]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1]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7]

种群保护

山麻雀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常见或当地常见,尽管在其分布范围的某些部分稀缺,而全球种群估计包括: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在中国约1000-10000只;台湾约小于100对繁殖对;平均10000-100000对繁殖对;在韩国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和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在日本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和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俄罗斯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Brazil 2009年)。
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认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