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戌时

[xū shí]
十二时辰之一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戌时,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19时至21时。别称黄昏。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1]
中文名
戌时
外文名
the period between 7 p.m. and 9 p.m.
拼    音
xū shí
近义词
日夕
别    名
日暮日晚等
注    音
ㄒㄩ ㄕˊ

释义

播报
编辑
十二时辰之一。指晚上七时至九时的时间。

例句

播报
编辑
《魏书·灵征志上》:“ 孝静天平三年正月己亥戌时,东方提蒸汽有赤气,可三丈余,三食顷而灭。 ”[9]
《旧唐书·懿宗纪》:“丁酉戌时,妖星初出,如匹练亘空,化为云,没在楚分。”[3]
《朱子语类》卷二四:“到得戌时,谓之闭才阀和物,乃人消物尽之时也。”[10]
《朱子语类》卷一百:“谓如今日戌时,从此推上去,至未有天地之始;从此推下去,至人消物尽之时。”[11]
洒屑拔《宋史·天文志十》:市旬放“二年四月辛亥戌时,有星出东南,色白,坠于氐、房间。”[6]
《宋史·天文志十二》:“丁巳戌时初刻,星出东方,如杯,急流至浊没,赤黄,有尾迹。”[7]
《金史·天文志》:“五年九月戊子戌时,西北方黑云间有赤气如火,次及西南、正南、东南方皆赤,中有白气贯彻,乍隐乍见。”[5]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墓泪“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芝笑催匙无水,军不得食,市巴葛寨中大乱。”[2]
《聊斋志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4]
《绿野仙踪》第七七回:“此谕单是昨晚脚兰戌时从淮安发的,上面系如此等语,中军也不晓得是什么原故。”[8]

解释

播报
编辑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段时间狗开始守门口。

相关资料

播报
编辑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至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3时至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时至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7时至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