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朱高煦

明朝宗室,明成祖次子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明朝宗室,封爵汉王。明成祖朱棣次子,母亲文皇后徐氏。[40][42-43][46-47]
朱高煦善骑射,有臂力[41]。早年跟随其父发动“靖难之役”并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明成祖于危难之中。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因图谋储君之位,迟迟不肯就藩。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将其改封青州,后朱高煦因图谋不轨,被安置在山东乐安州[44]。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煦企图伏击朱瞻基,结果失败。次年(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谋反,明宣宗率军出征,朱高煦无力抵抗,于是投降。后被囚禁,但仍不思悔改。
明宣宗曾多次到狱中看望朱高煦,其中一次,朱高煦伸脚将明宣宗绊倒,明宣宗大怒,命令力士用铜缸燃炭将朱高煦烤死。朱高煦有《拟古感兴诗》《怀仙歌赐周玄初》《洞天秋望赐周玄初》等作品。[45]
全    名
朱高煦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1380年12月30日[28]
逝世日期
1426年10月6日
主要成就
随父靖难,屡立战功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朱高煦是燕王朱棣的嫡次子,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28],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获封高阳郡王。[1]
朱高煦少年时曾和秦王世子朱尚炳、晋王世子朱济熺、燕王世子朱高炽(朱高煦长兄)、周王局体良世子朱有燉以及四府其余年长的王子一同在南京就学。但他生性狡黠、狠愎,和晋府王子朱济熿、周府王子朱有爋皆言行轻佻,不为祖父朱元璋所喜爱。[34]

靖难建功

主词条击霉嚷:靖难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其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并着手削藩,矛头直指燕藩。朱棣决定起兵反抗,但为了争取准备时间,和朝廷展开了一番博弈,于次年(1399年)遣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入京参加太祖周年祭。当时齐泰、徐辉祖(朱棣妻弟)等大臣都建议将朱高煦兄弟扣留在南京。但朱允炆为了麻痹朱棣[48],最终还是将他们遣返归国。[50]朱高煦临行时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还在沿途击杀驿丞,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北平(治今北京),但这也成为后来朝廷指控朱棣的一大罪状[72]。不久,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正式举兵。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则在外征战,常充前锋。[49]
建文二年(1400年),朱高煦参加了白沟河之战。当连虹照时战况异常惨烈,朱棣连换了三匹战马,射光了三筒箭,手中的宝剑也被砍断,险被南军(即朝廷军队)大将平安瞿能所伤。朱高煦在危急之际率数千精锐骑兵来援,与朱棣合兵一处,大败南军,阵斩瞿能父子。[52]是年十二月,燕军在东昌(治今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虽奋力冲出重围,但遭到了南军的追击,被“击杀者无算”。朱高煦在关键时刻率部赶至,擒获敌将数人,击退了南军,这才保护着朱棣安全撤离了战场。[51]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攻至长江北岸,准备自浦子口(在今江苏南京西北)渡江,遭到了南军的顽强抵抗。朱棣因战事不利,甚至打算议和北还。朱高煦此时引兵来援,率众殊死力战,终于扭转了败局。朱棣随后率大军渡过了长江,很快便攻入南京,在群臣拥戴下即位称帝,史称明成祖。[53]朱高煦成为了皇子。他因在靖难战场上屡立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被朱棣认为“类己”,颇以此而自负,且又恃功骄恣,因此多有不法之行。[54]后来,朱高煦又被派回了北平(后改称北京)。[56]

参与夺嫡

永乐元年(1403年),朱高煦出镇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并节制武安侯郑亨、武城侯王聪、安平侯李远,伺机进讨北元。[59]但因屡有天象示警,朱棣命朱高煦率诸将回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屯田,不久又将他调回了北京。[60-61]当时,朝廷正商议立储之事。以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王宁为首的勋戚都支持朱高煦,常在朱棣面前称其功高。但世子朱高炽乃是朱棣的嫡长子,又是太祖所确立的继承人,素有仁贤之名,还得到了解缙、黄淮等阁臣的支持[57-58]。朱棣一时间难以决断。[55]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将朱高炽、朱高煦由北京召至南京,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又封朱高煦为汉王。[64]朱高煦的藩国被封在云南。但他不肯就藩,还道:“我有什么罪过,要被赶到万里之外。”朱棣也就任由朱高煦一直留在南京,还在其请求下,于次年(1405年)改大宁前卫、济州卫、天策卫为汉府三护卫[62]。朱高煦由此更坚定了夺嫡之心,常以唐太宗自比。此后,朱棣或留居南京,或巡狩北京,或远征漠北。朱高煦都跟在他的身边,多次挑拨是非,陷害朱高炽。[2]解缙及侍郎陈寿马京许思温等太子一派的大臣皆因朱高煦的诬陷而入狱,最终死于狱中。[65-66]
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高煦护送母亲仁孝皇后的梓宫,由南京前往北京安葬。[67]朱棣随后亦进抵北京。[68]但朱高煦却再三请求,执意要带世子朱瞻壑一同返回南京。朱棣只得于次年(1414年)正月允其南还。[69]后来,朱棣北征班师,因朱高炽“遣使迎驾缓”,在朱高煦的谗间下[70],将黄淮、杨士奇、金问、杨溥、芮善等东宫属官全部下狱。[71]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命在青州修建汉王府,改以青州为朱高煦的封国。[73]朱高煦还是不肯就藩,怏怏不乐道:“我有什么罪过,要将我置于贫瘠之地。”[74]他表示愿常侍父亲左右。但朱棣因朱高煦之前“力请并其子归南京”一事,对他已有不满,下诏斥责:“你既然已受藩封,岂可再常居京中。此前封于云南,你嫌远不去,现在改到青州,你又想找借口。你若是诚心留侍,为何去年非要南归,我让你留下世子你都不肯。可见留侍之言,绝非实意。青州之命,更不可辞。”[75]但朱高煦仍然滞留于南京,还私自在各卫所挑选健壮军士[76],又招募三千私兵藏于王府,不在兵部登记备案。他还侵占各公主府的牧地及大量民田,又将屡次劝诫的王府纪善周岐凤投入锦衣卫狱。监国太子朱高炽虽知周岐凤被冤,但又担心朱高煦不肯罢休,于是将其贬为县教谕。朱高煦由此更加肆无忌惮,纵容护卫军在京城内外劫掠商民,肢解无罪之人投于江中,还逮捕并击杀了依法纠治的兵马指挥徐野驴。他甚至僭用皇帝专用的乘舆器物,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教习水战,种种不法之事不胜枚举。[77]

就藩乐安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朱棣面前极力请求。朱棣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随后又于次年(1417年)三月将其徙封到乐安州,并勒令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3]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继位,史称明仁宗。而朱高煦则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但朱高炽却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随后命其归藩乐安。十月,朱高炽又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为翻朽厦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4]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在北京病逝。当时,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夏元吉等大臣担心朱高煦会伺机作乱,于是秘不发丧,同时召朱瞻基迅速北上,直到朱瞻基抵达距离北京不远的良乡,这才对外公布朱高炽的死讯。他的这一系列举措直接挫败了朱高煦半路截杀朱瞻基的计划[80],因此遭到朱高煦的忌恨。[79]不久,朱瞻基继位,史称明宣宗,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5]后来,朱高煦向朱瞻基提出请求,敷陈利国安民四事。朱瞻基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朱瞻基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朱高煦却认为朱瞻基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6]

叛乱及败降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7]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朱瞻基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惧,只好返回京师。朱瞻基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8]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多有指斥之词。朱瞻基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朱瞻基道:“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乱,但我刚刚继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9]
朱高煦起朽拔初听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及至得知朱瞻基亲征,方才害怕。后来,朱瞻基致信给朱高煦道:“张敖失国夜白背,酷故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10]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11]。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朱瞻基,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朱瞻基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劝阻,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12]

幽囚与被杀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朱瞻腊煮辨朽基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朱瞻基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13]
返回北京后,朱瞻基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14]
后来,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朱瞻基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15-16]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徐辉祖: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35]
高岱:高煦之征,役不逾时,兵不血刃,而罪人斯得者,何成功之速哉?盖鉴前事之失而得处置之宜也。……使宣宗不决计亲征而命将出师,人将惩往策而持二端,天下事未可知矣。[32]
焦竑:其凶横、淫荒、狡黠、险狼、跋扈,不可御久矣。靖难兵起,仁宗居守,庶人有膂力,善骑射,从行颇有功。[29]
陈懿典:高煦材武,胶西、任城之流,一将之任也。靖难虽功多,亦以所从者武,所摧者瑕,然较于居守,则根本为钜。且闻是时,四年间所破城邑,旋破旋守,独仰给北平、永平,则国本之定,盖亦城守有功焉,非独嫡长也。而煦竟妄意天策上将之事,自取大僇。自是之后,国家永绝吴濞之谋,独正德两见而两败矣。夫以康陵而摧二凶如拉朽,况宣庙之英特哉。[32]
钱谦益:高煦,太宗第二子,倚恃靖难功,倾动东朝,太宗几为所惑。……煦在藩邸,制《拟古感兴诗》二十八篇,其臣僚镂版行之,盛称其英资睿智,雄才盖世,合二圣之规模,成一代之制作。盖其夺嫡深谋,颇见于此。而史称其日事游嬉,不肯学问,史家严辞溢恶,或未可尽信也。[25]
谈迁:汉庶人死不足惜,第太宗皇帝之肉未寒,燔其血脉,独无遗憯之甚耶?周公诛管蔡,犹昆弟也,在今日而叔矣。终老幽圄,天日永隔,以此毕庶人,或情之不掩于法也。[63]
查继佐:魏国辉祖请留汉煦京师,意良善。嗣北平勇索子,何以应?是与燕以兵名也。宜明告燕:吾令辉祖善师傅教尔煦,必玉成之,随曲与恩谊,而微诫辉祖毋纵煦归,一再不率,然后持之,曰:“父不能教,吾乃善燕后而不能也。”且质子事,古有之矣。他日燕即起,亦或瞻顾。即不念其子,而无策胡骑后至者。煦白沟小河不力,可无人物便入金川。洪武时,外防切,故雄燕北平。永乐末年,内防急,遂狭汉乐安。幸文皇久,不作恶监国,倘酷爱煦,即不入丘福、王宁之谮,而仍王煦汉,或真比皇考之于建文矣。然而煦残无谋,不能用人,寡助,徒一往为伸足之计,即汉无能为也。[30]
谷应泰:高煦为文皇第二子,强力善骑射。燕藩兵起,摧锋陷敌,从征有功。而仁宗之在青宫也,性仁柔,体肥足壖,高煦轻之,以为可取而代也。于是潜谋夺长,飞语倾危,私造兵器,阴养死士,中伤东宫官属,自比天策上将。而驸马王宁、淇国公丘福,亦复官府交通,阴图翼戴。自非居守功高,嫡长分定,又且张妃执爨,阴教克修,则成师名子,如意类吾,文皇之意亦未保其克终也。然而煦者,不过桀骜不臣,非有深图远算,特以成祖喜其猛鸷,昭帝曲加友爱,于时父兄见骄,恃爱肆奸。封云南,则恚怒不去,封青州,则托故不行。支解无罪,僭用乘舆,逆节所萌,有自来矣。然而煦之谋,非有湘东刻檀之狡也;煦之才,非有曹植自试之铭也;地不过乐安,煦非有吴、楚七国之强也;人不过王斌、朱烜,煦非有贯高、伍被之佐也。乃以宣宗初御,轻其年少,陈兵踞坐,声罪朝廷。所幸神机内断,亲督六师。煦不先争济南,转躏河北,而困守孤城,束身就缚,岂非外多夸诈,内实怯懦,宣宗料敌真神算也。……其后逍遥城中,煦婴锁絷。槛猿未尝不牢,缚虎未尝不急,而忽伸一足,勾上踣地,以致铜缸燃炭,身首为灰。彼岂真有阍戕戴吴,筑击秦庭之智哉!要不过桀骜不臣,适以杀其躯耳。虽然,高煦之后,朱寘鐇、宸濠,反者踵起,岂前车之鉴,不足慑以天诛,抑靖难之风,若或贻以家法。盖观于汉庶人之变,而叹蜾蠃之类我也。[17]
蔡东藩:① 庸材也欲逞强梁,暴骨扬灰枉自伤。莫向釜中悲煮豆,追原祸始是文皇。② 高煦不道,竟欲上效乃父,藉口除奸,幸宣宗从谏如流,决意亲征,六师一至,煦即失措,出城乞降,席藁待罪,彼才智不逮成祖,而君非建文,臣非齐黄,多见其速毙已也。厥后铜缸燃炭,身首成灰,何莫非煦之自取乎?[24]
张永山:朱高煦不过是一个在政治上怀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制造叛乱,违逆军心民意的野心家。在军事上,朱高煦是无谋无断、无深图远算之人。他在违逆形势的情况下发动叛乱,既在政治上负叛乱之名,又在军事上仓促盲动,困守乐安,自取灭亡。[18]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兄弟不和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多次营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据说朱棣曾抚摸着他的背,勉励道:“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36]朱高煦因此萌生夺嫡之心,对朱高炽很不恭敬,常在朱棣面前说其坏话。朱允炆曾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命人持书信前往北平,策反负责留守的朱高炽,同时也离间朱棣、朱高炽的父子关系。朱高炽收到书信并不启封,直接将书信连同信使一同送往朱棣军前。但宦官黄俨素与朱高炽不睦,早已抢先密报朱棣,称“世子且反”。朱棣犹疑不定。朱高煦趁机进言:“世子以前在京城,确与皇太孙(指朱允炆)交好。”就在这时,朱高炽的使者来到,呈上书信。朱棣大叹:“嗟乎!几杀吾子!”[37]
但朱棣即位后,仍旧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其中一条理由便是朱高炽仁孝。朱高煦为此不满,曾作诗称“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有讥讽朱高炽且挟恨朱棣之意。[38]后来,朱高煦和朱高炽同去拜谒孝陵(朱元璋陵寝)。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有足疾,由两个太监搀扶着行走,还是不慎跌了个跟头。朱高煦在后讪笑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朱瞻基当时正跟在朱高煦身后,应声答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失色。[39]

父子交恶

朱高煦的次子朱瞻圻因追憾其母为父所杀,故屡次向朱棣上奏其父的过恶,皆外人所不得闻者。朱棣为此称“尔父子何忍也”[22],朱高煦对此也都知道。[21]
朱棣病逝时,朱瞻圻正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辄潜遣人驰报朱高煦,甚至一昼夜能发出六七道消息,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但朱高煦迫于压力入朝后,却在朱高炽面前出卖了朱瞻圻,拿出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朱高炽召朱瞻圻,指责道:“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高煦则称:“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即大行皇帝,指朱棣)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但朱高炽却以“稚子不足诛”,只是将朱瞻圻废为庶人,贬到凤阳看守皇陵。[23]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妻妾

  • 正妃韦氏,出身不详,朱高煦早年所娶,在永乐二年(1404年)时获封汉王妃,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27]
  • 庶妃郭氏,武定侯郭英的孙女,仁宗郭贵妃(即恭肃贵妃)的妹妹。[26]

儿子

  1. 1.
    朱瞻壑,封汉王世子,永乐十九年(1421年)病逝,赐谥懿庄。[33]
  2. 2.
    朱瞻圻,后因不孝被废为庶人,贬往凤阳守皇陵,朱高煦死后亦被杀。[1][23]
  3. 3.
    朱瞻坦,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嗣封汉王世子,先于朱高煦而死。[1]
  4. 4.
    朱瞻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济阳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5. 5.
    朱瞻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临淄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6. 6.
    朱瞻垶,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昌乐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7. 7.
    朱瞻墿,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淄川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8. 8.
    朱瞻坪,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齐东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9. 9.
    朱瞻壔,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任城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10. 10.
    朱瞻㙊,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海丰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11. 11.
    朱瞻垹,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封新泰王,最终和朱高煦一同被杀。[1][31]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二十》
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三》
国朝献徵录·卷二·宗室二·汉庶人传》[20]
名山藏·卷三十九·分藩记四》
罪惟录·卷四·诸王列传·太宗二王》[30]
明书·卷八十八·记一·皇子诸王宗室记三》[78]
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19]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影视形象
1987
张会波
1995
2005
大明天子
2006
传国玺
2008
大明奇才
2009
2015
锦衣夜行
2016
极品家丁
2019
英雄诀
2018
大明风华
2022
山河月明
2022
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