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杨锡宗

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
杨锡宗(1889.12.2~),中国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南节区南蓢镇翠亨村)人。其代表作包括广州人民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十九路军坟场等。
中文名
杨锡宗
国    籍
中国
籍    贯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南节区南蓢镇翠亨村)
出生日期
1889年12月2日
职    业
中国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于广州岭南中学、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读书,后因母病南归。1913年他途径日本美国留学时,被当地的政府建筑所吸引,本想攻读经济类科目,到了康奈尔大学后便改读建筑系。在此期间,他跟吕彦直为同学,1918年学成回国。1948年,杨锡宗再以著名建筑师的身份,出任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1952年到香港……
当时,被城墙包裹下的广州很小,没有马路,现今中山四路那条3米来宽的榨粉街,在当时就是顶顶宽阔的大街了,以致不少大户人家都聚集在此。
1902年,粤督岑春煊的洋务总办温宗尧首先动议拆城墙筑马路。1917年,孙中山回到广州,军政府大有建设广州的抱负,重提拆城墙筑马路一事。翌年秋,成立“广州市政公所”专责此事。
1921年2月广州成立市政厅,厅长孙科有意物色一班留学欧美的才俊执掌市政厅各局。广州市政公所随即改为市政厅工务局,负责规划新辟街道、公园、市场等工程事项。孙科邀杨锡宗到广州市政厅工务局,初任取缔课长兼技士,后任工务局代理局长。30岁出头的杨锡宗意气风发,敢作敢为,在当局唯才是举、放手任用“洋海归”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开始他的建筑设计生涯。
1921年10月落成的“广州市第一公园”,就是由杨锡宗设计的。之后广州的几座公园,都是由杨锡宗承担设计的。
设计完广州市第一公园之后,杨锡宗受邀到福建漳州任市政总工程师及石码工务局局长,全面规划漳州市政道路建设。由于政局动荡,总体规划设计完成后,杨锡宗便辞职返回广州了。[1]
用西式建筑语汇设计中国军人坟园
早在1918年设计广州市第一公园的同时,杨锡宗还奉命设计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表墓冢、自由钟墓亭。此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各阶段设计,当局都请杨锡宗担纲,成为七十二烈士墓园的主要设计者。
1925年和1926年,杨锡宗分别参加了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竞赛。在几十个中外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南京中山陵设计图案的第三名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图案的第二名。杨锡宗在建筑设计界的名声由此鹊起。
十九路军坟场原名“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公墓”,1928年,由杨锡宗设计。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建筑中的十一军公墓遂更名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坟园原来占地广袤,10倍于现今墓园面积。
坟园北入口处为一座花岗岩砌筑的罗马式凯旋门,凯旋门东南约300米处是十九路军坟场的核心建筑纪念广场,纪念广场由圆弧形柱廊和纪念碑所组成。圆弧形柱廊由24根仿古希腊神庙石柱环绕而成,两端归束为两座简化了的古希腊神庙式的门亭,拱卫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由一根高 19.2米的古罗马式纪功柱与一个高3.15米的肩扛步枪、背系铜鼓帽(竹帽)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所组成。纪功柱、十九路军战士铜像及其身后圆弧形柱廊,共同组成了十九路军坟园的核心形象。
自纪念广场始,一条长300米、宽14米的墓道自北向南串联起了“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和抗日亭,成为整座坟园的中轴线。从空中俯瞰,这条中轴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感叹号”东侧有将军墓、将士墓和先烈纪念馆;西侧则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和航空纪念碑。整座坟园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以古希腊神庙为范式设计坟园的核心建筑,以罗马凯旋门为榜样设计坟园的大门,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它已成为广州不可多得的地标式的历史文化符号。[1]
设计了广州最早一批西式高层建筑
除了用西洋范式设计十九路军坟场等建筑以外,杨锡宗还率先引进欧美高层建筑的设计意念,设计了广州市最早的一组商用高层建筑“嘉南堂”。
上世纪20年代初,有教会背景的嘉南堂置业公司投资百余万元,兴建南楼(今人民南路口东侧的新华酒店)和西楼(新亚大酒店对面的南方服装店),后又兴建南华第一楼(今新亚大酒店等),这三幢建筑合称为“嘉南堂”。
“嘉南堂”1922年动工,1925年建成,是广州最早的西式高层建筑。“嘉南堂”东、南、西三座大厦雄踞于太平南(今人民南路)与西濠口交界处,成为当时广州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民国期间“嘉南堂”被评为广州市十大建筑之一。
“嘉南堂”的首层均以石砌拱券形柱廊跨建在人行道上,尤其是南楼那气势宏伟的连拱廊外立面,能勾起人们对古罗马竞技场外立面的联想。广泛地运用拱券、拱廊是杨锡宗建筑设计中的一大特色。“嘉南堂”的石砌拱券形柱廊还是广州早期骑楼中的“豪华版”,直至今天还是广州市最耐看、最漂亮的骑楼。两年前的文物普查中,广州市政府将“嘉南堂”列为20世纪的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并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嘉南堂”同期设计的还有位于北京路财厅前的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今北京路科技书店)。这座楼房高4层,外立面的线条十分精细,有明显的哥特式教堂印记。楼内设计也很气派,每一层的楼梯都是左右对称分立的,接地处都作散开裙摆状,给人以富丽堂皇、典雅舒适的感觉,极具西洋古典美。[1]
将木棉花图案融入古罗马凯旋门
参加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竞赛之后,杨锡宗受政府推崇的中国固有建筑样式的引导,设计风格开始从纯西式向中西结合转变。1927年,杨锡宗以西式外立面与中国式屋顶相结合的手法,设计了广州培正中学的美洲堂。1928年,应李济深之邀,设计了仲元图书馆(今广州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美术馆展区)。1930年底,设计了岭南大学校园中轴线上的地标性水塔。1932年,完成了中山大学石牌新校(今华南理工大学)的总体规划以及第一期工程的设计。
中山大学新校的石牌坊(今华南理工大学校门石牌坊)可以说是这种转变中的一个亮点。这个石牌坊长约22.5米,宽约5米,高约6米,12柱5开间。乍看是一个纯中国式的石牌坊,走近细看才明白它有别于纯中国式的石牌坊,它是双体的,是凯旋门的变体。杨锡宗在“凯旋门”的框架之外,“变化”出用木棉花图案雕刻的石鼓、以龙为主体的图腾碣,以及云纹、海浪纹、海日等雕刻图案,使整座石牌坊充满“中国特色”。把中国的石牌坊与古罗马的凯旋门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之成为中国牌坊中之经典。
杨锡宗还担纲设计了广州的一个模范小区。上世纪30年代前,东山马棚岗竹丝岗这片,原本是一个小山村以及大片乱葬岗,经过杨锡宗的规划设计,出现了连片的小洋楼和别墅式的住宅,且区内道路规范,林木扶疏,成为达官贵人、华侨富商的聚居地。[1]
杨锡宗门
杨锡宗对公共建筑大门的设计是颇费心思的。除十九路军坟场的凯旋门和中山大学校门的双体石牌坊之外,杨锡宗为广州市第一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仲元图书馆所设计的大门也十分经典。
第一公园的大门是纯西方巴洛克式的,它由4根石立柱加弧形铁拱券门楣以及通花大铁门(这道通花大铁门早已失落)所构成。石立柱分大小两对一字排开。大立柱的柱身装饰性很强,由绶带和花环簇拥着柱顶的阶梯状四方台,四方台上再顶着一个圆球做柱头饰。杨锡宗把所能调动的几何线段都集中在大立柱身上了。小立柱则以一只尖顶的花盆作柱头饰,用以衬托和呼应大立柱的圆球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红铁门,与广州市第一公园大门相仿,二者都是以方形石立柱加弧形铁拱券门楣及相配的通花大铁门所构成。区别在于第一公园大门牌坊的石立柱是纯西洋巴洛克式的,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红铁门石牌坊则加进了诸如“中国结”、“金钱”、“狮子”等许多中国文化符号。[1]

主要代表作

播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