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慕容详

播报上传视频
后燕第三位皇帝
收藏
0
0
慕容详(?~397年8月),祖籍昌黎郡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后燕宗室大臣,官至上谷太守,封爵开封公。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曾孙,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堂侄孙,南安王慕容青之弟。[16-17]
慕容详残忍凶狠,荒淫无度。后燕建兴年间,慕容详官至上谷太守,封爵开封公,驻守于上谷郡。永康元年(396年),北魏名将王建率军攻打后燕,斩杀广宁太守刘亢泥,慕容详听闻刘亢泥被杀,遂放弃上谷郡逃跑。永康二年(397年),后燕惠愍帝慕容宝无法抵挡北魏的攻势,率众撤离中山,后城内大乱。慕容详未及撤离,遂自立为帝,年号建始,设置百官。重用新平公可足浑谭,杀害秦愍王拓跋觚、中山尹苻谟,屠灭库傉官氏。为政滥杀无辜,骄奢淫逸,不恤百姓,官民离心。
建始元年(397年),慕容详为赵王慕容麟所杀,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克中山,发掘慕容详的坟墓,将其尸首砍断。[13][15]
全    名
慕容详
所处时代
东晋十六国
民族族群
鲜卑族
逝世日期
397年8月
在位时间
公元397年6月登基(在位2月)
爵    位
开封公
朝    代
后燕
年    号
建始
籍    贯
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弃郡逃走

慕容详初任上谷太守,封爵开封公。太元二十一年六月初一日(396年7月22日),北魏皇帝拓跋珪派遣将军王建等人袭击后燕广宁太守刘亢泥,将其杀死,并把他所属的部落迁到平城。慕容详闻讯,放弃上谷郡逃走。[1]

拥戴统帅

隆安元年(397年),北魏军队大举进攻后燕,后燕因不敌魏军攻势,后燕皇帝慕容宝等人撤出都城中山,中山城内大乱,慕容详当时来不及跟随慕容宝撤退,城中的军民便拥戴他做统帅,关闭城门抵御魏军进攻。[2]
慕容宝逃出中山后,和赵王慕容麟在〈阝开〉城相遇,慕容麟没有想到慕容宝会来这里,大惊失色,赶紧率领部众逃向蒲阴,然后来到望都驻扎。当地人还给他提供粮草。慕容详派兵袭击慕容麟,抓获慕容麟的妻子儿女,慕容麟自己则逃脱,进入山中。[3]

杀会兵败

隆安元年四月(397年5月),慕容宝之子清河王慕容会反叛。不久,慕容会被高云击败,带领十几名骑兵逃奔中山,慕容详趁机将其杀死。[4]
当时拓跋珪因军队中的粮食供应不足,命令东平公拓跋仪离开邺城,迁到钜鹿驻扎,并把粮食补给等聚积在杨城。慕容详派出六千步兵,等待机会乘虚袭击搔扰魏军的几个驻地。拓跋珪击败慕容详军,杀死五千人,活捉七百人,并把这些俘虏全部释放。[5]

自立为帝

隆安元年五月(397年6月),后燕西河公库傉官骥进入中山,与慕容详互相攻打,慕容详杀死库傉官骥,并把整个库傉官氏全部诛杀。慕容详接着杀死中山尹苻谟,屠杀中山城内的苻谟家族。中山城中没有一个主事人,居民们害怕北魏军队乘虚攻进城来,男女老幼自愿结起盟约,各自单独作战。五月初七日(397年6月18日),拓跋珪撤除对中山的包围,开往河间郡征粮,督促各郡义务献粮。[6]
慕容详自认为能使魏军撤退,他的声威与恩德已经重振,于是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建始,设置文武百官[7],任命新平公可足浑谭为车骑大将军、尚书令,并杀死原来扣押在中山的拓跋珪之弟拓跋觚,以此来稳定人心。[8]

残暴遭杀

隆安元年七月(397年8月),慕容详杀死可足浑谭。慕容详嗜酒如命,奢侈荒淫,从不体恤士人、百姓,施刑屠戮没有法度,遭他杀害的自王公以下有五百多人,以致各级僚属和下层军民都和他离心离德。城中发生饥荒,慕容详不允许人们出城采集野草和野生的粮食,因此饿死者尸横遍地,全城上下的人们都在希望设法把慕容麟迎请回来。慕容详派遣辅国将军张骧率领五千多人前往常山督促人们缴纳粮租,慕容麟从丁零部落那里暗中潜入张骧的军中,偷袭中山,城门没有关闭,慕容麟抓住慕容详,将慕容详及其党羽三百多人全部诛杀,而后自立为帝。[9-10]
后拓跋珪平定中山,发掘慕容详的棺材,砍断尸体,逮捕商议谋害拓跋觚的高霸、程同等人,用大刀全部砍杀死。以礼改葬拓跋觚,追赠秦愍王。[11]

为政举措

播报
编辑
慕容详即位之初,重用大臣可足浑谭、杀害北魏人质拓跋觚,以此来稳定人心。[8]然而慕容详嗜酒如命,奢侈荒淫,不体恤百姓,施刑屠戮没有法度,残杀自王公以下五百余人。城中发生饥荒,他不允许人们出城寻找食物,因此饿死者尸横遍地。慕容详的种种暴行,致使官员、军民与他离心离德,最终遭慕容麟诛杀。[10]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房玄龄晋书》:“荒酒奢淫,杀戮无度,诛其王公以下五百余人,内外震局,莫敢忤视。”[12]
司马光资治通鉴》:“详嗜酒奢浮,不恤士民,刑杀无度,所诛王公以下五百馀人,群下离心。”[13]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曾祖父:慕容皝,前燕文明帝。[14]
兄长:慕容青,后燕南安王。[14]

史籍索引

播报
编辑
晋书·卷一百二十四·载记第二十四》[12]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14]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