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歇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收藏
0
0
同义词歇山式(歇山式)一般指歇山顶
歇山顶[1],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歇山顶是仅次于庑殿顶的高级形式。从外形上看,歇山顶是由悬山顶和庑殿顶组成,歇山顶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不断发展,明清时期不仅继承前一时期的技术,而且在其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创新,明清时期的官式做法使用踩步金与草架柱子使得歇山加大,使收山缩小,正脊加长。[5]
中文名
歇山顶
外文名
Gable-on-hip roof[4]
别    名
九脊顶入母屋造(日本)
分    类
单檐重檐
发源地
中国
著名建筑
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歇山顶
歇山顶历史久远,在中国呈现出自南向北传播发展的趋势。关于歇山顶的起源,梁思成等学者认为,它是由两坡的悬山顶四周围以披檐而构成的,最早的歇山顶大致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出现,例如江西清江县已经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建筑形象就属于原戏榆始探影樱的歇山顶。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看似和南方政权互相对立,实则在彼此竞争的状态下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尤其北魏后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力行汉化,在建筑方面着力效法当时汉文化的代表城市——南朝建康的城市、宫室的制度和建筑式样。如《南齐书》记载的当时的哲匠蒋少游在出使南朝建康后,密观京师(当时与北魏对诗的南宋政权首都建康)回来后负责规划设计并建设了北魏洛阳城和宫室。与此相印证的是,此后中原出现了歇山形象,并有流行的趋势。在中原及甘肃天水、兰州、敦煌等地的石篇壁画、雕刻和其他出土明器、碑刻上,都分别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时间的转折点,出现了歇山顶,而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之前,则一无歇山式样。迁都前,于首都平城(大同)开菌的云冈石篇中,建筑形象于屋顶就只有庞殿、悬山等样式,却没有歇山顶。迁都之后,在洛阳龙门石篇古阳洞中就出现了歇山顶。显然,歇山顶是北魏效法南朝汉文化在建筑上的一个典型表现,而歇山彼时又称“汉殿”,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它是这时崇尚汉文化的一个产物。[8]间接资料见于汉代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甘肃敦煌北魏428窟)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等。木建筑物则还没有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更早的实例。[2]
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
隋朝时期歇山顶大为流行。现收藏于陕西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馆的九件隋朝时的建筑明器中有七件属于歇山顶样式,敦煌莫高窟的隋朝壁画中,歇山顶样式由少到多,反映了当时的流行状况。到了宋代歇山顶这一建筑形式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的官方建筑里的一种重要的建筑样式。北宋崇宁浆旋雄二年颁布的《营造法式》中称歇山顶为“厦两头造”,而且一些建筑群的主殿已经开始使用重檐歇山顶代替单檐庑殿顶。
明代的建筑技术使得这时的歇山顶在悼拘外观和相应的构造上都和前期有一定的差别,随建筑的举高加大与其收山的减少,使歇山顶正立面的宽度加大,产生了更陡的坡度,从而展现了一种凝重高峻的艺术效果。使明代歇山顶建筑的艺术特仔拘婆征有别于曾经的歇山顶建姜辨懂寒筑。此时歇山顶的主要变化在于梢间架构。[6]
到了清代,“九脊殿”或是“厦两头造”才被称呼为“歇海去山顶”,并且在做法上也出现了一些改变,通常清代的官式歇山顶射禁元建筑的做法为横贯稍间使用顺扒梁或者是顺挑尖梁。[6]

样式分类

播报
编辑
通常可以分为单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式样,单檐歇山顶仅有一重屋顶,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单檐歇山顶为五台山唐代南禅寺大殿。重檐歇山顶则是在单檐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与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如天安门,故宫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等,都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顶。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亦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角楼是典型代表。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这种屋顶比较柔和,富于变化,常用于非正式皇室离宫。如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就多卷棚歇山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则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有些民宅也开始使用歇山顶。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7]

等级象征

播报
编辑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结构

播报
编辑
就形式来说,歇山顶较人字顶多了山面位置与转角的变化。就柱网关系来看,歇山顶两山出披檐的方式,有仅在两山加披檐(即所谓“厦两头”)及建筑四周均加出檐两种方式。因之,对歇山顶构架形式的分析,除主体构架外,实需要关注披檐与转角的作法。[9]

装饰

播报
编辑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若加上山面的二条博脊,则共应该有脊十一条。[2]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歇山顶 山花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是,这种做法叫收山
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应用发展

播报
编辑
四面歇山顶的北京故宫角楼
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加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所谓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也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的角楼是典型代表。
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这种屋顶比较柔和,富于变化,常用于非正式的皇室离宫,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就多卷棚歇山。
屋顶形制
在明清时代,许多苏州园林在亭的建造过程中,也应用了歇山顶这样的形制。苏州明清园林中尚存的较具代表性的歇山顶亭,多集中分布在古城区保存较好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尤以较具代表性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怡园等大型私家园林为常见,这些园林中的歇山顶亭种类繁多,文化与艺术价值也更高。此外,在一些大型风景园林中歇山顶亭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如虎丘风景区中的真娘墓亭、天平山风景区中的逍遥亭及恩纶亭等。
苏州园林
这些歇山顶亭既具有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普遍表象,又各自有着一定的差异,形成丰富的建筑文化特征。
歇山顶亭平面形状较为简单,一般选取矩形或方形,亦有少量为扇形及组合形。矩形平面在歇山顶亭中运用最多,一般为四柱构成的单开间,但亦有三开间,亭的开间与进深尺度选取十分灵活。扇形平面在苏州明清园林歇山顶亭中并不多见,较典型的为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其扇形的弧面形状与池岸相协调,典雅中透着柔美,充满诗情画意。该亭不论形式上还是做法上均较为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学术研究价值。还有的歇山顶亭平面形状为方形(或矩形)与方形(或矩形)相叠加组合而成,如拙政园中的涵青亭、听枫园中的适然亭。组合形平面的歇山顶亭布局灵活,体型变化多样,使歇山顶亭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3]

建造方法

播报
编辑
“歇山顶”是清代的称呼,宋代称此种屋顶为“九脊殿”或“厦两头造”。
厦两头造的具体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没有正面述及,按照实例,当时的结构方式大致是在建筑山面柱头铺作之上施用乳献或丁状,横跨稍间与相邻一缝屋架相交。丁状是一头搭在山面的斗棋或糖柱上,另一头搭在横梁上与其丁字相交的梁;乳状则是一头搭在山面的斗烘或糖柱上,另一头搭在内柱的铺作上或插入内柱柱身的梁。在丁献或乳献上放置矮柱或其他支撑构件(如札牵、斗棋等)。在矮柱或其他构件上,与屋身梁献方向一致,施一平博,以承担山面糖橡的尾部,在矮柱上再施一道乳状,其上放置必要的构件以承担与屋身梁状方向一致的相应橡数的梁桩。在此梁献以上横跨稍间的搏子乃要出际,出际的尺寸由此架梁算起,无论是殿堂还是厅堂,均为一百五十分,出际的博头上要安搏风板,搏风板的尺寸可参照悬山顶部分。
清代官式歇山顶的通常做法是横贯稍间使用顺扒梁或顺挑尖梁,顺扒梁是两端一端或放在桥或梁上并与正身梁架成垂直交角的梁,顺挑尖梁一头放在柱头柱上一头搭在桁或梁上与主要梁架成垂直交角的梁。顺扒梁或顺挑尖梁的断面高为六点五斗口,宽为五点二斗口。在顺梁上退入一步架处,安放交金墩,交金墩上承采步金梁,与顺梁垂直,采步金上皮与下金桥上皮平,两头与桁相交,采步金梁头做成桁的样子,称作假桁头。在采步金梁的外侧,按照橡子分位打出一列洞以承两山橡尾。采步金上在与屋中部梁架相应的位置叠架瓜柱和梁,各梁的名称与相对应的梁架名称相同,最上面施三架梁和脊瓜柱交金墩的高按照具体情况定出,长为四点五斗口,宽比上层梁宽少两寸。采步金的断面高七斗口加上长的百分之一,宽为六斗口。
歇山顶上半部分类似悬山顶,其挑山桥外端由山面的正心桁中心起向内收一桁径,这种做法谓之“收山”,收山做法可使挑山桥挑出的不致过远,从而保证构架的稳定性。挑山桁下用燕尾坊,外安搏风板。也可将歇山顶的上半部分做成硬山的样子,即由山面正心中心起向内收一桁径施踏脚木,踏脚木正中施草架柱子,柱上端顶住脊桁,柱的中部在与金桁相应的分位施穿梁,穿梁两端与金桁头相交。这种做法可以解决因挑山太远挑山桁不胜重负的问题,较之悬山式的处理更为结实牢靠。脊桁、金桥端头要与踏脚木外皮取齐,并沿着脊和金桥的端头施搏风板,在搏风板与踏脚木围成的三角形间,用山花板将草架柱子和穿梁等封在里面,山花板外皮与踏脚木外皮齐。踏脚木断面高四点五斗口,宽三点六斗口。草架柱子断面宽二点三斗口,厚一点八斗口。穿梁断面高二点三斗口,宽一点八斗口。山花板厚为一斗口。
施用山花板的做法是一种较为高级华丽的处理方式。民间的歇山顶做法不一定与上叙方式相同。在江南一带,我们常可以看到将稍间做的较窄,建筑前后均做轩,由截直接架在角柱和靠近角柱的金柱之上,而山面的糖橡尾则搭在次间的梁架上,歇山顶的上半部分的擦条也可以不挑出,成为硬山顶的样子。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构成歇山顶的结构方式,一般说来,民间工匠所建造的歇山顶形象比较轻巧活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