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王恽

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4],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学者、诗人兼政治家。
中统元年(1260年),王恽得到姚枢的推荐,被擢升为中书省详定官。中统二年(1262年),被授予中书省左司都事。七月进入翰林院任事。不久受李璮王文统案牵连而革职。[40]至元五年(1268年),被起用为御史台首位监察御史。之后历官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翰林待制、河南河北道按察使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拒绝卢世荣的征召,以疾回归乡里。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受董文用举荐,出任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次年请归。[39]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又以老臣的身份受征召进京。随后被授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大德五年(1301年),致仕归家。[77]大德八年(1304年)[1],病薨于汲县,终年七十八岁,谥文定。[38-39]
王恽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文大家和元世祖时期的重要文臣,在金末元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文影响遍及整个元代。一生仕宦,是元世祖、裕宗和成宗三代谏臣。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其书法遒婉。著有《秋涧先生全集》。[38]
(概述图王恽像取自明代弘治刻本《秋涧先生大全集》。)[38]
别    名
秋涧先生
仲谋
秋涧
所处时代
元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卫州路汲县
出生日期
1227年
逝世日期
1304年7月23日
主要成就
在金末元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文影响遍及整个元代。一生仕宦,是元世祖、裕宗和成宗三代谏臣
主要作品
《秋涧先生全集》
本    名
王恽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生活

金正大四年(1227年),王恽生于卫州路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少年时的他十分有才干,品行端正,好学且善于文辞,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等齐名。史天泽领兵攻宋,路过卫州,初见王恽就优加礼遇。[23]
元太宗七年(1235年),王恽父王天铎在耶律买奴幕下任行台从事,帮助耶律买奴整理诸道户口。[25-26]王恽在八九岁时在乡校读书,努力不懈,王天铎也常常勉励之。[27]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王恽跟从泌阳县令赵鹏学习词赋,[28]长进很快。[29]并且初识同县人萧辅道[30]
元太宗乃马真后二年(1243年),王恽与推氏成婚,二人共同生活四十三年之久。[31]王恽还至苏门读书。时亡金文士多在此处,故王恽得到了他们的良好教导。[32]其中包括有名的理学家姚枢,王恽也因此初次接受程朱理学。[33]
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王恽在共城从王磐[35-36]、姚枢[37]读书。[34]其间亦受到刘祁杨奂之指教。[35]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六月,王恽随父王天铎陪萧辅道与方丈南荣宴饮,同会者还有乌古论贞、董民誉、徒单公履、张善渊、王复。秋,王恽以录取诸生一事拜谒经略使史天泽,希望被录用。[41-43]秋,王恽在胙城初识刘德渊,并从刘德渊问学。[44-45]王恽还跟随周惠问学,[47]并初识赵澄。[46]
元宪宗四年(1254年)正月,王恽上书给忽必烈的幕僚张易,希望得到张易提携。[48]二月,元好问[53]张德辉路过卫州[52],王恽、雷膺拜元、张两人于宾馆并亲承指教。[49-50]十一月尾,王恽和郝经相见于卫州。[51]
元宪宗五年(1255年)三月,王恽至大名府,经过宋义墓,作《过楚卿子冠军宋义墓并序》。[54]五月五日,王恽作为史格府下的宾从,于真定北郊观看骑鞠,作《望海潮》,呈给节度使史格[55]
元宪宗八年(1258年),王恽在汲县亲仁乡的新阡安葬父亲王天铎,并将母亲靳氏一同袝葬。[56-57]

初仕坎坷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六月,王恽上书中书左丞张文谦,希求得到任用。[58]五月至七月五日间,姚枢宣抚东平,征召王恽为详议官[59-60]七月六日,王恽给左丞姚枢上书,以谢知遇之恩。[61]九月九日,王恽祖母韩氏去世。[62]九月十一日,王恽葬祖母韩氏于故乡[65],并作《先祖妣韩氏祭文》。[63-64]随后,王恽奉东平宣抚司之荐,往大都应中书省之选。[66]十月,王恽到达大都,后被擢为中书省掌记。[67]十一月十日,王磐弃职,行中书省令王恽作书挽留他。王恽建议不如从其所好,于是这件事就停止了。[68]当时中书省堂议想要再次查实所汇集的东平路的民用税赋的帐册,王恽上书劝止此事。[69]
中统二年(1262年)二月五日,行省的官员奉旨北上,王恽随行。[71]二月八日,和周止在居庸关遇到史天泽,奉旨北还。[72]二月二十一日,行省堂议下令命王恽带着起草的檄文催促史天泽率军到海州支援,启行后又止。[73]二月二十二日,朝廷命整个行省的官员北上,王恽随行。[74]四月四日向巳,王恽随窦默许衡等探望姚枢,茶毕而退。[75]四月十日,王文统、张文谦、廉希宪三位宰相和中书郎中贾居贞一起讨论政事,王恽在座陪同。[76]四月十五日,廉希宪、张易会王文统府第,呼金齿蛮使人,问其来庭之意及国俗地理等事。既而,上命刘芳使其国,都堂命王恽草诏其辞。[80]六月十五日,王恽始担任权详定官。[81-82]六月十九日,行省堂议授王恽左司都事一职[84-85],王恽推辞不受。[83]七月十八日,翰林国史院雷膺与王恽担任翰林院的属官。[86]七月二十七日,王恽与雷膺同日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84-85][87]七月二十九日,王恽上书耶律铸,感谢他的提拔。[88]
中统三年(1263年)春,王恽因受李璮王文统事件的牵连,虽然得到史天泽辨明[90],但仍被罢职。[89]王恽被免职后,于该年七八月间才返乡。[91-92]七月,作《中统神武颂并序》。[93]
中统四年(1263年)六月一日,王恽召井工在房屋南的空地凿井。六月十日,新井落成,作《新井记》。时退隐汲县。[94]十二月十五,王恽与宾客游卫州霖落山,作《游霖落山记》。[95]

短暂退隐

至元元年(1264年)五月十五日,退隐汲县的王恽创作《名王氏子说》。[100]五月二十九日,王恽得知季武去世,作《哀友生季子辞并序》来悼念他。[101]八月,史权改到东鲁坐镇,征辟王恽为幕僚。[96]该年,王恽作《卫州胙城县灵虚观碑》,纪念李仲美的功绩。[102]
至元二年(1265年)九月,王恽在张耀卿处观《僧传古坐龙图》。王恽与张耀卿在山东相聚有两月左右。[98]二月四日,王恽岳母桑氏逝世,他和其他亲人将王恽岳父推德、岳母桑氏合葬在古郭里。[97]同年,王恽和郝祯同在史权幕下,并谒拜郝祯之父郝瑨。[99]
至元三年 (1266年)初,王恽参拜孔庙,作《拜奠宣圣林墓》。[103]三月,王恽因眼疾自东鲁归家。[104][106]王恽在东鲁作幕客有近三年时间,期间结识万户李仲明。[105]王恽归家后,每天以经史自娱,于九月左右著成《汲郡志》,九月九日作《汲郡图志引》。[107]王恽创作《汲郡志》,曾得赵澄的大力支持。[108]王恽祖母的侄女韩氏从许昌到淇上,住数月后南归。[109]九月十一日,王恽为他作《春从天上来》。该年,陈佑授卫辉路总管,王恽和他朝夕出游。[110]王恽还开始编撰《文府英华》。[111]
至元四年(1267年)五月,王恽读元好问《镜略》,五月三日作《帝王镜略序》。[113]六月二十三日,为儿子王公孺聘妇展礼币事,作《告家庙文》。[112]六月左右,王恽筑醉经堂。六月中伏日,作《醉经堂记》。[114]七月三日,作《文府英华叙》。[115]七月,王恽应转运副使杨君的请求,为他作《杨氏塑马记》。[117]八月十七日,王恽为祭奠父亲去世十周年,携家人昭告家庙,并作《告家庙文》。[116]同月,王恽代替卫辉路总管陈佑等作《圣寿节贺表》。[118-119]

御史生涯

至元五年(1268年)七月,元朝开始建立御史台高鸣[124]张德辉[123]、孙公亮[125]推荐王恽担任里行之职。[121]十月,王恽赴御史台。[120]并作《上御史台书》,表述自己对御史职责的认识,同时也抒发愿意报效朝廷的心声。[122]
至元六年(1269年)冬,王恽应御史的征辟,离开真定,与张德辉交游。该年,卫辉府总管陈佑改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王恽为他撰写去思碑。[126]
至元八年(1271年) 六月十五日,王恽作《投壶引》,借投壶的游戏来阐明心正意诚的学问。[127]当时他的任期已满,便在家闲居不出[128-129]。九月二十九日,王恽拜谒左丞姚枢,并同姚枢一起观赏太保刘秉忠家藏的怀素自叙帖》。[130]九月,蒙古太庙的柱子崩坏,王恽弹劾都水监刘晸工督造的时候心术不正导致工程出现纰漏[131],刘晸不久之后在担忧中去世。[132]十一月十三日,王恽创作《镜箴》,借醉酒时候发生的糗事表述做事宜从容中道的道理。该年,许衡力辞中书左丞[135-136],王恽上奏极力挽留他。[134]

宦旅晋冀

至元九年(1272年)三月初,王恽被授予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137-139],与史天泽、王磐、许衡等诸老道别,这些前辈都勉励王恽有所作为。[140]随后王恽先回到家乡料理事务[141-142]。四月十七日,因将要赴任,王恽作《辞墓祭文》,昭告祖先之灵。[143]十九日,王恽从家乡前往平阳。[144]五月,作《谕平阳路官吏文为判官初任时作时九年五月也》,劝勉官吏恪尽职守。[145]他还下令更新平阳府内的星丸漏(计时器木漏)。[146]到官方四日,王恽奉刑部之命巡查当地的监狱,作《祭皋陶文》以求神明庇佑。[147]六月初,王恽在绛园设馆判决悬而未解的案件,[148]随后厘清了许多冤案,释放三百多人。[150]当时境内久旱,一天之内就下起了大雨。[151]六月八日,作《祭斛律丞相文》,祈求斛律神的佑护。[149]
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二十四日,平阳府新星丸漏告成,作《平阳府新修星丸漏记》以纪始末。[152]五月二日,王恽创作《待旦轩记》以自勉。[153]五月二十三日,至解梁,得王黄州所题《解池诗》,王恽作三诗以附。[154]五月,再次行县,到达蒲州。属吏告知王恽已经将二贤庙修缮一新。[155]六月六日,王恽带着下属以少牢的礼仪祭奠伯夷叔齐的在天之灵,作文记载二贤祠修缮始末。[156-157]六月二十七日,王恽达到赵城,率霍州的下属祭祀霍岳祠下。[158-160]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四日,王恽奉命签南征新军。[161]四月十二日,王恽被分派检阅泽、潞州的军队[162],乘着空闲时间与泽州知州皇甫琰到青莲寺游玩。[163]六月,王恽检点约束民田的浍沟,游览中条山的王官谷,作《游王官谷记》以纪。[164]冬,张昊请王恽记述伯夷叔齐两位先贤的事迹,王恽于两年后完成了《怀先贤记》。[165]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二十七日,受到安西王的委托,王恽在山西采集文石[167]七月二十七日,王恽到达襄陵。[166]八月二日,开工伐石。[168]八月四日至七日,王恽巡视西山。[166]九月,王恽在泽州伐石,听到有民众抱怨老虎作害,作《为虎害移泽州山灵文》以告。[168]
至元十三年 (1276年)三月初,因平阳路总管府判官任期已满,王恽回到大都,[169]作诗告别诸位同僚。[170-171]四月初三,王恽和陈佑一起河南五路儒士的考试[173],历时七十余日。[172]六月二十日,王恽陪同姚枢、许衡、许国祯朝贺太子真金[175]仪式结束后,王恽等人一起观赏交趾所进绿毛龟。[174]十二月,王恽被调进大都,与商挺一起披阅元朝缴获的宋朝的图书、礼器,撰写《书画目录序》。[220]
至元十四年(1277年)二月,王恽授翰林待制、奉训大夫。[176-178]三、四月间,王恽撰成《博古要览》并为它作序。[179]秋,王恽得到王磐的提携,创作《顺德府大开元寺重建普门塔碑铭》。该年,王恽牙齿虽牢,但不能过多进食[182],右耳听力也有所下降[181],作诗感叹。[180]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时任翰林待制的王恽目睹运到大都的珍禽奇兽。[183]秋,王恽由翰林待制授朝列大夫,担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副使。[184-186]十一月十五日,王恽到洹漳巡视,迎置姨母,并改葬外祖安阳县丞靳公。该年,为已经去世的浙东道宣慰使陈佑作神道碑铭。[187]
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王恽向南巡视,并在途中回家上坟。[188-189]九月初,王恽改授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190-191]十二月十七日夜,在中山府明新堂会见诸位下属[193],听教官滕安宣讲《周书》、《吕刑》、《论孟》诸篇。[192]十二月十九日,王恽到中山府巡视[194]并祭祀史天泽。[195]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七日,王恽陪经略史枢祭丞相史天泽墓,适平章史格自静江献黑猿至此,通议王博文命王恽赋诗以纪。[221]二月,王恽在真定任职,梦遇祖父王宇让王恽寻求王姓远祖[222],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23]三月二十日,南诏供奉大象经过安肃州,军户老殷为象束鼻而被判处死刑。王恽适睹其事,作辞以纪。[224]当在三、四月间,王恽到博野巡视,作《汉大司马博陆侯霍将军祠堂记》。[227]四月初,王恽巡视深州,作诗纪念元世祖南渡滹沱进入信都的往事。[228]四月二十四日,王恽自束鹿县进入深泽,中午在西河乡休憩,记录父老们的言语,在车中作《悯雨行》。该年,王恽应中书左丞郝祯的请求,为他作世德碑铭。[225]八月,姚枢逝世,王恽作文以示悼念之情。[226]

游离朝野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十七日前后,王恽授中议大夫、治书侍御史,虽有赴任准备,但终未能到扬州上任。[196]三月十七日夜,王恽创作《义侠行》纪念刺杀阿合马的王著。[197]当在三、四月间,作《便民三十五事》。[198]十月十二日,王恽第二次以《承华事略》进呈太子真金,太子赐酒,沾醉而出,作诗以纪。[199]十二月二十一日,应太一教六代师萧全佑的邀请[202],为太一教五代祖萧居寿作行状。[200-201]冬,在大都道宫借宿,与凝寂大师卫辉路道教都提点张居佑谈及万灵坑事。[203]在大都,王恽曾与奉议梁秉常谈论剑戒的事情。[204-205]他与怀庆路前州将刘晖同在大都间,谈及修武县庙学建造的来龙去脉。
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王恽在大都与怀州节度使刘晖相会,以梦中之事询问他。[206]四月五日,王恽将回归故里,辞别商挺[208]时翻阅杨凝式誊写的《维摩》等经。[207]六月十七日,为《调元事鉴》一书作序。[209]得伏日,为所着《颜鲁公书谱》作序。[210]六月底,王恽在改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前,向詹丞张九思上书,既对张九思的照顾表示谢意,又对未能当面表示谢意而致歉。[211]六月底左右,王恽改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215]七月四日,王恽赴任济南。途中经过藁邑西南乡,看到农人用锄头打理田地,为之赋诗。[212]八月,王恽到达济南。[213]与镇阳诸公话别,作诗以纪。[214]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四日前后[230],王恽生病,友人前来探望,他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29]四月,唯王恽自泰安、平阴、东阿向西,检查桑田的受灾情况,时间约一月左右。[232]王恽在此时拜访了徐世隆[231]五月,到达黄石公祠下[234-235],环顾山川,书写《黄石公说》。[233]五月七日,王恽在检复桑灾途中借得刘泽家的树荫来乘凉,甚为惬意,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36]五月后,王恽辞职还家,与韩弘一起着《编年纪事》。该年,卫州创建紫极宫成,王恽为他作碑铭。[237]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春,朝廷以左司郎中召用王恽[216],他没有前往赴职[217],作《答客问》来解答非议。[218]春,王恽在王氏安仁西里居住处建成春露堂,春露二字取霜露既降、感时思亲的含义。[219]八月一日,同高仁甫、李靖伯、史润之为韩天麟[239]践行。[238]八月九日晚,王恽披衣在家中庭院漫步,作《感皇恩》以纪。[240]十月二十一日,王恽与友人游筠溪亭,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41]十月,作《春露堂记》,纪建成春露堂事。[242]十一月十五日,王恽与友人游共西龙门山,撰写文章作为纪念。该年,为丁居实作墓碑铭。[243]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一月十二日,王恽在祖坟安葬夫人推氏,并作文以祭奠。该年,商挺送王恽“春露堂”三大字,王恽刻而榜之。该年,宋衜赵良弼[245]逝世,王恽作文来悼念他们。[244]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二月十七日,王恽祭奠亡妻推氏。[246]三月三日,与友人禊饮林氏花圃。[248]席间,李兰英以歌曲侑觞,醉中恳求乐府,三月十八日,观稼西畴,至安厘王陵下,恐世间所传竹书误人,作诗以纪。[249]夏仲日,为《编年纪事》作序。[250]五月二十一日,王恽作文为弟王忱庆寿。[253-254]五月,农使荀正甫得瑞麦一株,王恽作诗以纪。[251]六月十八日,王恽作文叙述推氏姓氏来历,并告于夫人推氏之灵。[252]王恽赋《鹧鸪天》以歌之。[247]九月二十四日,为王复庆寿,得观大龟,王恽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55]十月一日,作《王氏冬藏图说》,述冬藏之道。[256-257]十一月一日,作《老境六适并序》,阐述养生之道。[258]十二月二十八日,作《透月岩记》,记述故人子也鲜伯家的奇石。[259]冬,王恽梦游石林。[260]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二月十七日夜,王恽梦到元世祖在端门内彤台上询问条支国的事情。次日,查条支国相关情况。[261]二月一十五日,王恽为与其父王天铎合著的《王氏易学集说》作序。[262]三月十九日,中丞王复令李师中携名酒、洛花馈赠王恽,王恽作诗酬谢。[263]四月十一日晨,王恽作《体认》,阐述体认前言往行以酬酢应变的重要性[264]。四月二十五日,王恽应太一教六祖萧全佑的请求作《清跸殿记》,纪卫州府太一广福万寿宫修建清跸行殿的往事。[265]五、六月间,中丞王复丧子,王恽王恽致书以慰之[267],时王恽患目疾。[266]王恽愈后作《目疾自警效乐天体》[268]、《病目书怀效乐天体》[269]、《和干臣以目疾诗相儆》[270]、《题哀江南赋后示韩陈二生》。六月入伏三日,司录判官赵寓将星丸木漏放在汲门上,王恽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71]六月庚伏七日,王恽作《屏杂说》,阐述治学宜专不宜杂的道理。[272]六月,卫州官员重修录事司厅,王恽为它作记。[273]
七月一日,王恽作《题郎官石柱记后》,阐述对书法的认识。[278]七月二日,王恽作《政问》,追忆诸位勉励自己之事。[279]七月二十六日,王恽为自己家中的扶疏轩题名,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77]八月一日,为金朝礼部尚书赵思文文集作序。[276]八月五日,王恽梦到先前的老师赵鹏,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75]八月十二日,王恽与姬思诚谈三命的道理。[280]八月十三日夜,王恽送真定姬思诚上路,就枕熟睡。[281]醒后作文记梦中之事。[282]八月二十日晨起,王恽记录了早年间他往年对翰长之问事,作《对鲁公问》。[283]九月十日,王恽撰写《鹘叹》,称颂志士的壮烈,批评小人阿谀逢迎的卑鄙。[284]
八月十日,王恽偶然遇见江外鸟使,追作《宫羽小谱》,记述之前在大都所见诸禽。[274]十一月一日晨起,有感于韩愈之事,作《裴中立不引韩愈共事》。[289]十一月十八日夜,王恽作文阐述有关阴阳的道理。[285]十一月,应荏平郡从事崔文的请求,为重修唐中书令赠尚书右仆射马周祠堂作记。[286]十二月二日,作《玉堂嘉话序》。[290]十二月五日,作《遗山先生口诲》,追述宪宗四年自己受教于元好问与张德辉的往事。[287]十二月八日,王恽作《分绝》。[288]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八月三日,王恽被授予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291]八月四日,王恽昭告王氏三代祖宗、祖妣之灵。[292]九月二十六日,王恽将赴任福唐,拜辞先祖坟墓[294],并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93]十月二十六日,王恽赴任途中经过睢阳,祭奠唐朝名将张巡许远并撰写文章作为纪念。[295]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八月八日,王恽于雨中作诗,抒发思乡之情。[296]九月五日,王恽称病北归,摩挲曾巩的题刻,留诗而去。[297-298]九月九日,王恽经过南剑州,撰写文章作为纪念。[306]九月二十八日夜,书《跋文公与子晋伯謨二帖》于府集思堂。[299]当在九月份前,作《书归去来偶题于后》,抒向往归隐之心。[305]十月十五日,王恽同友人游柯山宝严寺,作诗以纪。[300]十月二十日,王恽路经临安,漕运副使乔篑成以山谷《苦筍赋帖》赠王恽。[303]又闻表忠观碑事,撰写文章作为纪念。[302]十月二十二日,行到赤岸[304],作诗赠两浙提刑按察司的属吏侯仲卿。冬,王恽自福建北归,当时他年迈且疾病缠身,万念俱灰。[301]

三仕入朝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六月二十八日,王恽作文于春露堂之扶疏轩,记述得到《表忠观碑》始末。[307]十月二十日,王恽受朝廷的征召[308],与胡祗遹[311]姚燧、雷膺、陈天祥杨恭懿、高凝、陈俨、赵居信等十人北上大都。[309-310]十月二十日后几日,王恽北上至磁州,作文纪念杨威先生。[312]冬,王恽到达大都,为玄逸真人张志仙作《老子衍义序》。[313]
至元三十年(1293年)二月四日,王恽在柳林行宫拜谒元世祖,撰写文章作为纪念。[314]王恽还透彻陈述当时政治弊端[315],世祖赞许并采纳,授予他翰林学士[316]、嘉议大夫。该年,朝廷在崇真宫设,王恽作文以告。[317]他还为史天泽祠堂作碑铭。[318]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初,元世祖驾崩。正月二十三日,王恽作文为中书右丞何荣祖贺寿。[320]正月二十四日,王恽与百官祭奠元世祖后,作挽章八首以记述世祖的功绩。[319]二月一日,王恽随翰林、集贤两院学士观御史中丞崔彧进献的传国玉玺[322],作《传国玉玺记》。[321]三月三日,王恽应左署郎官刘源的请求,作《汉大司马博陆侯霍将军祠堂记》。[323]四月十四日,元成宗即位,上《登宝位贺表》。[324]成宗即位后,王恽献《守成事鉴》。[325-326]五月九日前后,作《皇太后玉册文》。[327]九月十五日,与友人讨论金朝正闰之事,撰写文章作为纪念。[328]九月二十八日,王恽迎谒元成宗的车骑,撰写文章作为纪念。[329]十一月,作《改元诏》。[330]十月二十七日,应万寿主僧圆让的请求,为雪庭裕公和尚语录及诗集作序。[331]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正月,王恽被加官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333],奉旨纂修《世祖实录》。他从中集录《圣训》六卷进呈皇帝。[332]四月九日,王恽陪右相张九思祭奠司徒忠懿公巩公墓,又与诸友游觉山寺,作文六月十一日,《世祖实录》成,王恽作《进呈世祖皇帝实录表》。撰写文章作为纪念。[334]
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一日,王恽作门帖子,有回家的打算。[335]三月一日,王恽作文记述与佛智大师沙罗巴聚会事。[336]九月十五日,王恽应太一教六祖萧全佑的请求,作文记述宛平县建太一集仙观事。该年,应陈德定的请求,为全真教故掌教尹志平作道行碑铭。[337]同年,王恽进官中奉大夫。[338-339]
大德二年(1297年)该年,朝廷赐钞万贯。王恽请求退休,未获批准。[340-341]七月上旬,王恽脑后病疮,至八月初病情方缓,撰写文章作为纪念。[342]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三日,王恽应幕僚井德常的请求,作文记述卫州青岩山道院兴建始末。[351]当于此时,王恽将往年所作《游金山寺寺名龙游旧名浮玉庚寅岁十一月二日来游二十八韵》赠给井德常。[352]正月一日,作《己亥岁门帖子》,愿国泰民安。[343]
大德四年(1300年)正月一日,王恽作《庚子岁门帖子》,以表对朝廷的丹心。[353]二、三月间,王恽应孙拱的请求,为其父孙公亮作神道碑铭。[354]夏,王恽应史馆检阅王子宪的请求,为其子起名。[355]十二月二十日,王恽应侍仪舍人周之翰的请求,为《朝仪备录》作叙。[356]冬,作《跋诸葛公远涉帖》。该年,王恽应参知政事姚天福的请求,为其家作先德碑铭。[357]

致仕归里

大德五年(1301年)二月二十四日,王恽应彰德监尹脱里不花和廉访使完闾的请求,为胡祗遹的祠堂作记。[344]四月一日,王恽应石承宗的请求,为其父义斋先生石鹏撰写《四书家训》题辞。[345]七月二日,王恽应赵澄的请求,作文述其平生。[350]七月二十三日,王恽应湖广儒学提举戴月涧的请求,为崇真万寿宫都监冯君祈晴诗作序。[349]秋,王恽应卫辉人民的请求,为卫辉路创建三皇庙碑作铭。[346]
大德七年(1307年) ,王恽再上书乞退,朝廷准许,并授其子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就近奉养。[347-348]

生荣死哀

大德八年(1304年)六月,王恽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九月,王恽被葬于河西里的家族墓地,夫人推氏祔葬。[24]王恽逝世后,陈俨、刘敏中、孙愻、王德渊、刘赓、王约、韩从益、畅师文、张养浩、程钜夫等挽诗追悼。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朝廷赠王恽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夫人推氏追封太原郡夫人。[24]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政治

王恽仕宦四十余年,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史称“恽有才干,操履端方”,担任过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两朝谏臣。王恽自入仕以后,半生多在地方任副职,且多数时间赋闲在家。但他在职期间,一直积极用世,弹精竭虑,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 直言敢谏
王恽知无不言,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都水刘晸交结权势,受到重用,损失官粮四十余万石,王恽弹劾、揭发其营私谋利的罪行。王恽说:“刘晸监修的太庙,仅过了几年,梁柱便腐朽毁坏了。这是对祖宗的不敬,应依法论罪。”刘晸忧愤而死,权贵们也感到恐惧不安。[133]
王恽于至元五年至八年(1268-1271年)担任监察御史,从至元十五年(1278年)起,先后任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副使等职务,在职期间,他不畏权贵,秉公直言,多次弹劾官员不法行为。[70]当时大兴府徇私选官,擅自将报过司吏韩仲礼拟作首领官,就受到了王恽的弹劾。对于那些横暴民间、祸害百姓、劣迹斑斑的县官,王恽认为不能姑息养奸,也多次上书弹劾。[70]
王恽常说治国之本在于得人材,他建议朝廷:“福建管辖着五十多个县,连山靠海,是边境重地。但自该地区平定以来,贪官横行,鱼肉百姓。百姓过不下去日子,往往聚集为寇,一些无知之民也响应附和,以至抢掠村落。朝廷派兵镇压时,又过于残暴,掠夺百姓财富,这并非是朝廷的本意。虽然朝廷无法逐一任命郡县的诸如太守、县令等主官,但行省的主要官员,如行省平章政事、行台省尚书左丞这些职务,应选派素有文韬武略之人,使之镇守边防,福建会被治理的更好。”当时行省镇压钟明亮反叛无功,王恽再条陈其利害说:“当初福建一带归附的民众有几百万,然而黄华一起义,百分之四五十的民众都逃亡了。当下钟明亮叛乱势头汹涌,再加上黄华叛乱,形势已经比平常要危险的多。况且福建地形险峻崎岖,在东面被击败的匪徒则从西面逃走,动向无迹可寻,招安不降,围攻不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朝廷应委任重臣担任主帅,挑选精兵,严明纪律,一支精兵强将的队伍才可能取胜。”[70]
王恽的谏政,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专门将他传至京城召见。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政见恳切
王恽主张礼下庶人,刑上大夫,强调治理混乱的财政。左丞姚枢任东平宣抚使时,荐举他为评议官。当时元朝政府初建,令各路推荐一名善于管理财政的官吏,王恽被推荐至大都。王恽到京后上书评议当时政治,因而与渤海周正并提升为中书省评定官。中统二年(1261年)转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王恽善于管理财政,识别和任用人材,评议典礼,研考制度,同僚无不佩服。
至元五年(1268年),元世祖设立御史台,任命王恽为监察御史。在他任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绛州太平县有一陈氏杀了自己的哥哥,事后行贿官府,使三百多人无辜蒙冤,长达五年无法结案。皇帝派王恽前往亲审此案,经过访查、审讯,释放了全部受冤遭株连的平民百姓。[70]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王恽任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时,当时沿海政局混乱,官吏缺额很多。他向皇上上疏要求选拔人才到沿海填补空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果断罢黜了四十多名贪官污吏,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职,使这里平静安定下来;并在福建沿海建造营房,让戍兵居住,改变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习,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并肃清冤狱,在福建沿海创建营屋给戍兵居住,改变此前官兵寓于民家的陋习,还提出大作水军的建议。[70]
  • 体察民情
王恽作为深受忽必烈信任的监察御史,经常到各地体察民情。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燕南一带冬春遭旱,秋季庄稼又遭水灾,王恽察访民情回到大都(今北京)以后,有一高官宴请百官,请他赴宴。入席后,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名酿佳肴、奇珍海味,如坐针毡,感到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控制为民请命的感情,写了长篇免租谣,希词恳情切,皇上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70]
王恽还经常考察官员政绩,并上文提出对政事的意见,以期能够及时将政局现状反映到执政者那里,为皇帝分忧解难。如元初官僚机构的庞大,也给政府财政收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支付官僚的俸禄,元廷开始向百姓征收俸钞。中统元年,然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从赋税中支付官俸,今后乞请将随路百姓纳到俸钱行收,专以按月支付。这意味着地方官的俸禄须由随路百姓负担,凡包银民户,每四两外增纳一两,引起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王恽曾撰《论削去科帖俸名》主张应当废除这样的规定。[70]
王恽任职从政期间,时常忧国忧民,把历代明君贤相勤劳思政、治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整理成章,用“顺谏”的方式,奏疏给尚未登基的皇太子参阅——即《承华事略》二十篇,计为: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裕宗真金非常赏识他的这种见解,除自己学习外,还将《承华事略》各篇发给皇孙们传读。裕宗真金早薨,他的儿子成宗铁穆耳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70]

文学

王恽诗作存世极多,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涵蓄,雍容而不迫切,实是元代“举世宗唐”诗风之先行者。其诗作以七绝为主,存世有二十一卷之多,为元诗之最。王恽又注重纪录社会现实,有刻意模仿杜诗痕迹,唐人风采时有闪现。其七言律诗成就较大,诸种近体诗受元好问影响,古诗师法韩愈,其中反映现实作品可称佳作。[38]
王恽词学观念与诗文大略相同,提倡中和醇正,继承苏、辛、元风采气骨,又不乏清新自然。上承两宋金源,下开元代文士词风,可谓引领一时风气。[38]
王恽论文,主张自得有用为主,为文朴实刚健、中和沉稳,不作艰深含混之语,其文得苏轼之才气,又有欧阳修平淡之美,受元好问影响很深。王恽在为实用文章之主张下,碑志、事状、序记、札记、题跋记述广泛,对文章之技巧也较为重视,作传记不拘泥于固定格式,文中既有史家之笔法,又有小说家之风致,其碑文深得中和之旨,行文生动有趣,而又有神采。[38]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 远见识人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春,召为左司郎。当时右丞卢世荣大肆搜括民财而被朝廷重用,因此,虽多次催王恽赴任,他始终不应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卢世荣本无能之辈,而担此理财重任,不过是剥削民众以肥己而已,像这样的人没听说能保持名节的,离他远的人还怕受其不好的影响,同他一块共事又怎能避免!”卢世荣终于身败名裂,众人都佩服王恽的卓识远见。[79]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王公孺:先考文定公人品高古,才气英迈,勤学好问,敏于制作。下笔便欲追配古人,腾芳百代,务去陈言,辝必巳出,以自得有用为主。精粹醇正,非他人所可拟。自其弱冠,巳嘗请教于紫阳、遗山、鹿庵、神川诸名公,爱其不凢,提诲指授,所得为多。及壮,周旋于徒单侍讲、曹南湖、高吏部、郝陵川、王西溪、胡紫山之间,天资既异。师问讲习者,又至继之,以勤苦不辍,致博学能文之誉,闻于逺近。其后五任风宪,三入翰林,遇事论列,随时记载,未嘗一日停笔。平生底緼,虽略施设。然素抱经纶,心存致泽桑榆,景迫有志,未遂一留意于文字间。义理辝语,愈通贯精熟矣。故学者以正传,名家推尊之。(《秋涧集·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后序》)[359]
王庭筠:文章与时高,下陋乎宋而追乎唐。人材随世污,隆尊其官而羙其謚。佥谓贲戋之信度大兹,涣号以杨庭故,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王恽,团学修能,雄文逸气。五持宪节,诛鋤吏弊,而翼植民彛,三入词林,敷皇猷而表章帝典,进承华之昭鉴,恢储圣之良规。劝其遗书,盖抱经纶之志。询夫成绩,岂徒黼黻之才。[359]
李谦: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秋涧王公长予六年,今平头七十,神明不襄,事理至精。熟下笔作文,不减平昔,至其论古今,利害援引,据理有条不紊。每宾友期集,未嘗后约而至,歩轻便不事,杖䇿行且曵之,而铿然作声。院属闻之,知为公矣。其以学问丗其家,晚景㤗然,顺适所欲,寿祉方隆,未有涯也。(《寿七十诗卷序》)[359]
阎复:七十人生福寿隆,耆英才入书图中。静吟秋涧云泉绿,安步花砖晓日红。玉树芝兰方秀发,词源笔力愈清雄。鹿巷慎独传芳狐,会见遐龄继两公。(《王秋涧七十大寿》)[359]
张养浩:束发耽经晚益勤,平生精力尽斯文。先朝十老今余几,当代三王独数君。李贺屡烦韩愈驾,羊昙空阻谢安坟。玉堂寥索人何在,落日淇川满白云。(《挽王恽》)[359]
王构:①文衡始字文康公,敬斋姚枢鹿庵王磐声望隆。共城三王稍后出,秋涧早直蓬莱宫。升华屡赴延英召,下笔咸推言语妙。边臣谕相臣奖麻,百粤三韩同答诏。乌台初立公选抡,辍之持宪材益伸。宗佑不严考工罪,忠言亹亹逹枫宸。绣衣山东又河北,民不偷浮吏奸戢。累笺进上青宫图,玉裕渊冲垂典则。出处平生唯自足,使节何堪上闽蜀。搜穷学海思遒赡,练多世事机圆熟。天朝养贤恩礼殊,中统而后元贞初。东门赐金开祖幄,西园束帛随征书。重来地尊年未老,积行弸中外敷藻。钩深辑略手编研,谨而月之仍细考。共山不烦频勒移,耆英今日非公谁。九十司徒昔嘗有,康强七十归岂宜。晚生幸际扶摇便,前軰风流亲接见。中州元气三数公,介寿同飨公堂燕。[359]②恽之著述不泛不杂,有补世教,其意之远,立之妙,自成一家,可俪于前修,可则于后世。王秉舞称其语性理则以周邵程朱为宗,论文章则以韩柳欧苏为法。才思泉涌,下笔辄数千,星回汉翻,韶鸣风跃,千变万状,可骇可愕,文中巨擘也。[359]
李翰(明代河南副使):秋涧先生名著于元,生长于汲。先生之文行不于故址而表章之,无以风动乡之大夫士民,以兹乡英贤高行兴起,其士夫趋向之正,非直以其文词藻赡纯粹之取也。(引自《王秋涧先生文集序》)[359]
车玺(明代弘治年间河南按察司副使):在省院则有纶黼黻之才,任䑓则有弹撃平反之誉。其散见于奏札、诗文,各极其忠荩体裁之工。史称其有材干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真实录也。斯人也,岂徒为一乡一邑之模范而巳邪?(《王秋涧先生文集序》)[360]
王秉彛:翰林文定王公卫之名儒秋涧其号也,从游遗山鹿庵紫阳神川四先生之门,讲贯渐磨,深造阃域。语性理则以周邵程朱为宗,论文章则以韩桞欧苏为法。才思泉涌,下笔輒数千言。星回汉翻,韶鸣鳯跃。千变万状,可骇可愕,文中巨擘也。学古入官历清要。内而金马玉堂,外而豸冠绣斧,所至有令誉。虽公务填咽,手不释卷,耽书嗜古,天性然也。(《秋涧集·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后序》)[359]
纪昀等:文章自谓学于元好问,故其波澜意度,皆不失前人矩矱。诗篇笔力坚浑,亦能嗣响遗山。史称恽有材干,集中闗系,政治诸作,尤为疏达详明,了如指掌。[2]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著述

王恽受刘祁、元好问等人影响,“平生著述,光明正大,关系政教,尝蒙乙览,致有弘毅。”即使是在闲居退隐期间,他仍“円以书史振励志,因睹古人临大节,处大事,征伐号令,涣汗云为之际,含章时发,以之功业成而声名白者,良窃慨慕焉。”[70]
  • 传世著作
秋涧先生大全集》一百卷(又名《秋涧先生大全文集》、《王文定公秋涧集》,简称《秋涧集》)。由王恽长于王公孺收集其生前著作汇编而成,前七十七卷为诗文杂著,包括诗、词、歌、赋、疏、议、碑铭、墓志、记、序、跋、行状、辨、说、祭文等,多记金末元初之事;后二十卷为恽之专著,包括《承华事略》与《元贞守成事鉴》二卷、《中堂事记》三卷、《乌台笔补》十卷、《玉堂嘉话》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著录,又见于明朝冯从吾《元儒考略》一卷,四部丛刊本集部另有附录一卷。
秋涧乐府》四卷。又名《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乐府》,辑自百卷本《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四库总目》收录。包括水调歌头木兰花慢、感皇恩、鹧鸪弓、太常引、浣溪纱、西江月、鹊桥仙、点锋唇等四十余种曲牌名,内容丰富,词风近似苏、辛,清丽雅正,平易畅达,早年词作因社会动荡而多发人事沧桑之慨,晚年作品因元朝一统而趋平和清淡,多应酬之作。又有吴昌绶辑、陶湘续辑《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清末民初朱祖谋辑录《疆村丛书》本附有校记一卷。
《书画目录》一卷。元代书画目录作品,又称《元破临安所得故宋书画目》,专记元代宫廷接收亡宋所藏之唐至宋珍贵书画,辑自《玉堂嘉话》。[358]先书法后名画,按朝代先后顺序记录在案,所记有详有略,除作者、作品名称外,个别作品还附有作者小传、作品内容、艺术特点、题跋、用印、装裱等,以南宋宫廷著录为详,蕴涵了王恽个人书画见地。清人孙承泽撰《研山斋珍赏历代名贤墨迹》(南图)有收录。
《玉堂嘉话佚文》一卷。清王仁俊辑,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经籍佚文》。
《王恽诗》。《补辽金元艺文志》著录,未见传本,王恽诗俱载于《秋涧大全集》。
《古今画记》。《千顷堂书目》卷十五类书目著录,又见于《古今汇说》卷十八。该书与《古今书记》同见著录,而厘为二书,且书名称古今,则所记书画当及元代作品,与《元人破临安所得故宋书画》有异,故另列,以俟参考。
《古今书记》。《千顷堂书目》卷十五类书目著录,又与《古今己》同见于《古今汇说》卷十八。
《秋涧杂记》。清朝黄虞稷撰,高震川、韩振刚编《千顷堂书目索引》著录。
《王秋涧诗文》。见于清抄本《钦训堂秘笈》。
《王秋涧先生题跋》。见于清抄本《钦训堂秘笈》。
《彭蠡小龙记》一卷。《五朝小说大观宋人百家小说偏录家》收录。一说实为沈括撰,见《梦溪笔谈》卷二十(胡道静校本第三四五条),又见宋朝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卷七《笔谈》。[70]
  • 参与编著
《世祖实录》二百一十卷。另附《事目》五十四卷,《圣训》六卷。至元三十一年六月,以姚燧为总裁主持编修,王恽、赵孟頫、张九思、孛术鲁挪、李之绍、马绍、李谦、张升、董文用、王构等参与纂修,采摭于时政之编,参取于起居之注,于大德八年二月完成。己佚。[70]

诗文

王恽为元初名臣,学识广博,也是元初台阁文人中最值得重视的人物之。其传世著作《秋涧集》百分之七十是杂著诗文,统称为《秋涧集·诗文》,包括诗、词、歌、赋以及其他文体,多为抒发感情之作,也兼记金末元初事,一定的文学和史学价值。《秋涧集》前七十七卷收录王恽杂著文稿,其中词作四卷,诗歌三十三卷,包括五言古诗、诗、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 言绝句;其余四十卷是颂、赋、书、记、序、辩说、杂著、说、行状、传、碑铭、碣、文、祭文、箴、疏、题跋等共十八种文体。[70]
王恽作品摘选目录
分类
名目
文赋
记体类
《洄溪记》《醉经堂记》《杨氏塑马记》《殷比干庙肇祀记》《平阳新星丸漏记》《天井关夫子庙记》《万寿宫方丈记》《种柳记社坛记》《殷太师庙建外门记》《游玉泉山记》《登鹤雀楼记》《游林落山记》《传国玉玺记》《博望侯庙记》《柏卿新建文庙记》《荣大师寿堂记》《汉大司马霍将军祠堂记》《宛平县建集仙观记》《威卫府整暇堂记》《建伊洛五贤祠记》《紫山胡公祠堂记》《胙城县庙学记》《汴梁路城隍庙记》《唐中书令赠尚书右仆射马公祠堂记》《真常观记》《青岩山道院记》《御史箴后记》《熙春阁遗制记》《征梦记》《清跸殿记》《移忠堂记》《林氏酴醾记》《抉疏轩记》《宜逺楼记》《游华不注山记》《重修录事司厅壁记》《春露堂记》《均干堂记》《祥露记》《游东山记》《透月岩记》
诗歌
《题玉石莲花洞道院壁》《御骠出厩图题吕充隠和陶诗》《柏亭叹九门道中》《舂榆叹折齿吟》《舒辟剑》《飞豹行》《金马门行》《南风谣》《长剑行》《涌金亭》《听讲吕刑诸篇谢人赠砚》《挽漕篇元日示孙阿鞬》《赠仲温教授泛漳篇》《秦川行》《条侯祠泥阻大小西门道中》《出香竒石洗砚示孙阿鞬》《野河渡菊叹》《送韩茂卿北上》《春夜宴史左丞宅》《读韩子有感董大夫庙》《送韩云卿赴䑓》《谒武惠鲁公林墓《桑虫叹灵光塔》《相从行》《送李中北还》《赠周曲山》《梦入闽清府》《谒光武庙》《寿徒单颙轩》
表格参考资料: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远祖
金天会间积劳至杞县尉。[5]
高祖
王仲英
为郡吏,官至河平军节度府都目官[7],年三十八得暴疾而卒。[6]
曾祖
王经
不仕,隐居读书,乡党化其德。[8]谥文元先生。[9]
曾祖妣
吕氏
新中临清关宋汲郡公吕氏之裔。[8]
祖父
王宇
官至金朝敦武校尉。赠集贤侍读学士、大中大夫,追封太原郡侯。[10]
祖妣
孟氏
孟氏为县南草市榆林坊富家,姿贞顺,配祖德良称。[11]追封太原郡夫人。[10]
韩氏
卫人,晚嗜道教,道号妙清。追封太原郡夫人。[11]
父亲
王天铎
金正大初以律学中首选,历官金朝户部主事、忠显校尉。[12-13]中年折节读书,务教子起宗,所交皆海内名士,易名文通先生。用公贵,赠正奉大夫、大司农卿,追封太原郡公,谥庄靖。[15]
母亲
靳氏
相州永和人进士靳子玄之孙,安阳丞靳显思之次女。[14]贞静淑善,光备妇道。[13]追封太原郡夫人。[15]
推氏
共城人,尚医推德之女。[18]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孟冬卒。[16]
子辈
王公孺
历官任秘书监、著作佐郎、著作郎、卫州推官、翰林应奉、颍州知州、翰林待制。[18]妻石氏。[19]
王公仪
女侍所生。官承务郎、同知磁州事。[21]
王公说
官卫辉路儒学学正。[21]
孙辈
王笴
王公孺之子,官秘书郎。后累官朝列大夫、中书刑部郎官。[18]
王诜诜
王公孺之子。
王侃侃
女孙
适耶律楷。
适宁氏子。
重孙
男王汉璋、王德璋、王润璋。女重孙二,生平不详。
曾孙
以荫授侍仪司通事舍人。历隰州判官、大宁县尹,擢狭西行台监察御史,累迁佥汉中、河西、山北三道肃政廉访司事,入为工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拜监察御史。后除太府少监,出为江西廉访副使,召佥太常礼仪院事。京城不守,自投井中死。[22]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 墓地
王恽墓
王恽墓在卫州路汲县河西乡(今河南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距县城十华里。墓地前沿有神道,两旁为石刻仪仗,对称排列。[78]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 《新元史·列传第八十五·王恽传》[3]
  • 《元史·列传第五十四·王恽传》[17]
  • 《河南通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