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lǐ]
汉语文字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礼(拼音:lǐ)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7]。此字初文作“豊”,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还引申指“礼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引申为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神灵往往是有一套严格而隆重的仪式的,所以“礼”引申指“礼节”“礼仪”。还引申指“敬重”“以礼相待”,如“礼贤下士”。[19]
中文名
拼    音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PYNN(86、98)[4]
仓    颉
IFU[4]
郑    码
WSZ[4]
笔    顺
点、横撇、竖、点、竖弯钩[16]
字    级
一级(编号:0318)[7]
平水韵
上声八荠[2]
四角号码
3221₀[4]
统一码
U+793C[4]
总笔画数
4+1(部首+部首外)
注音字母
ㄌㄧˇ
造字法
会意字形声字
字形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异体字
豊、礼、𠃞、𤔑、𥘆、𥘍、𥝓、𥜪、𥜨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礼”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作“”,并无“示”旁。甲骨文“豊”作图1、2、3,上部是两个“玉”字(“珏”)字,当时有图A、B、C等大同小异的写法。下面部分,有两说,一说是某种高脚的盘,类似于豆,古代用作祭器;盘中放着两串“玉”,古代玉是贵重的物品,用玉敬神表示人对神的敬重。“豊”自然是在举行礼仪、敬神了。还有一说,下埋趋验面部分是“”字。壴是鼓的象形初文。古代举行祭祀仪式时,除了用贵重物品做祭品外,也必须得奏乐,而在先民们看来,物莫贵于玉,乐莫重于鼓,击鼓奏乐,捧玉奉献,无疑是最高、最神圣的仪式。由此,便有了“豊”字的构形思路。甲骨文中的“豊”字,即为一面鼓和两串玉的象形白描:下面是鼓,鼓面、支撑鼓体的架子,以及鼓体上方的标杆和装饰物;上面的标杆两侧,各有一串玉石。
发展至战国文字阶段,“豊”字下部构件被割裂为上、下两部分,下面变为一个“豆”字(图7);上面的“山”形与“珏”逐渐融合,进而演变为图8、9的形状。这个时期同时也出现了“禮”字。由于“豊”字的字义在字形上的表现不够直观,再加上字形与“豐”(丰的繁体字)极为相似,于是后人在“豊”字的基础上加上偏旁“示”,就是繁体字“禮”字。凡“示”字旁的古汉字,往往与天地鬼神祖宗有关。所以,“示”旁加一个“豊”字,更突出了与祭祀活动的密切关系。
小篆继承战国文字图8、9、10一类战国文字字形,作图11。阿驼隶书将笔画平直化,或将“豊”上部两个中竖省去一个,而作图13、15的形状。到了现代则将“禮”简化为“礼”。“礼”原是“禮”的异体字,是个“示”形、“乙”声的形影永陵声字。[3][17-18]
“豊”与“豐(丰)”本来是不同的两个字,由于近似,在周金文及战国文字中确有难以辨识之例,小篆虽然也有明确分别,但在汉魏碑铭中却多见用“豊”写“豐(丰)”的,也有用“豐”作“禮(礼)”的偏旁例子。所戒采洪拒以有学者认为“豊、豐古同字”,就是因为二者曾长期混似及互有影响之故。不过后世的楷书将它们重新分开了。[3]
“礼”的本义是举行礼仪、祭神求福。远古社会,人类总是匍匐在神明的脚汗辩犁下,对盛危协天地神祇恭敬有加。班固《东都赋》“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礼”用本义。
祭拜神灵,必须恭恭敬敬,为了表示敬意(有时是为表示隆重),往往还需要举行一些仪式。后来,凡表示敬意,举行仪式都与“礼”字攀上了关系。引申开来,“礼”成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敬礼”“礼貌”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这些仪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各自的特殊规定,为大家共同遵守,于是有了“婚礼”“丧礼”“开工典礼”等形形色色的“礼”。
中国古代社会,礼常常作为行为规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的总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从隋唐以下,礼部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臭懂一就可以看出来。
从古文字字形看,行“礼”者祭神求福,使用的是珍贵的玉。很自船民然地,在人与人之间,表示对他人的敬意也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形态——即所谓“礼物”。“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用的正是这个意义。[17][19]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文
例句
例词
动词
祭神求福。
offer
《仪礼‧觐礼》:“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汉·班固《东都赋》:“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
礼神;礼祠;礼佛
表示敬意;以礼相待
respect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礼贤者。”
《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礼交;礼待;礼遇;礼贤下士
膜拜
worship
李白《秋浦歌》:“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礼拜;礼揖
用同“理”。理睬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楔子:“你把共乳同胞亲兄弟孙二不礼,却信着这两个光棍。”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其时同僚们全然不礼。”
名词
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仪式
courtesy;
ceremony
《晏子春秋‧谏上二》:“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礼仪;典礼;婚礼;丧礼
为表示庆贺、敬意或感谢而赠送的物品
gift;
present
《礼记‧表记》:“无礼,不相见也。”
《晋书‧陆纳传》:“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礼物;礼券;财礼;贺礼
表示尊敬的态度或动作
courtesy;
etiquette;
manness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礼节;礼貌;敬礼;无礼;彬彬有礼
儒家经典名。《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孟子‧公孙丑下》:“《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礼志;礼书;礼传;礼经;礼学
宴饮
《仪礼·觐礼》:“飨礼乃归。”郑玄注:“礼,谓食燕也。”
《仪礼·聘礼》:“主人毕归礼。”
通“醴”。甜酒
《仪礼‧士冠礼》:“礼于阼。”郑玄注:“今文礼作醴。”
《仪礼‧士昏礼》:“如初礼。”郑玄注:“古文礼为醴。”
(Lǐ)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8]《现代汉语词典》[9]《汉语大字典》[10]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一】【示部】禮·灵启切(lǐ)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𠃞/礼),古文禮。[13]

说文解字注

“履也”注:见《礼记·祭义》、《周易·序卦》传。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履,履也。礼,履也。履同而义不同。
“所㠯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注:“礼有五经,莫重於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丰亦声,灵启切,十五部。[1]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部】 礼
《集韵》:禮,古作礼。注详十三画。[12]
【午集下】【示部】 禮(礼)
古文:礼、𠃞、𤔑
《广韵》卢启切。《集韵》《韵会》里弟切。《正韵》良以切。並音蠡。《说文》:禮(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禮(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韵会》: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盖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叙之谓禮(礼)。
又姓。《左传》:卫大夫禮(礼)孔。徐铉曰:五禮(礼)莫重於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11]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笔顺演示(简体)
“礻”“乚”宽窄相当,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乚”略高。“礻”,㇇(横撇)与竖相接在横中线。“乚”,竖段在竖中线右侧。[16]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l
iər
王力系统
l
iei
董同龢系统
l
ied
周法高系统
l
er
李方桂系统
l
idx
西汉
东汉
iəi
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后期北齐
iəi
齐梁陈北周隋
iæ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iei
拟音/王力系统
l
iei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iɛi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iɛi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iei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iei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5][15]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十一荠
开口呼
次浊
卢启切
liɛi
上声
十一荠
开口呼
次浊
卢启切
liɛi
集韵
上声
六止
开口呼
次浊
邻以切
lie
上声
十一荠
开口呼
次浊
里弟切
lɛi
上声
十一荠
开口呼
次浊
里弟切
lɛi
礼部韵略
上声
里弟切
增韵
上声
里弟切
增韵
上声
里弟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齐微
次浊
li
中州音韵
上声
齐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韵
上声
三荠
次浊
良以切
li
分韵撮要
阳上
第二威伟畏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5-6]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区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北京官话
北京
li
214
上声
冀鲁官话
济南
li
55
上声
中原官话
西安
li
53
上声
西南官话
武汉
ni
42
上声
西南官话
成都
ni
53
上声
江淮官话
合肥
ɿ
24
上声
江淮官话
扬州
li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li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li
52
上声
吴语
温州
lei
34
阳上
湘语
长沙
li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li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li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li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lɐi
23
阳上
粤语
阳江
lɐi
21
上声
闽语
潮州
li
53
阴上
文读
loi
53
阴上
白读
闽语
厦门
le
51
上声
闽语
福州
31
上声
闽语
建瓯
li
21
上声
文读
lai
42
阳入
白读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6]、《汉语方音字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