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破岗渎

[pò gǎng dú]
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派校尉陈勋率屯田兵三万在句容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凿一条人工航道
收藏
0
0
破岗渎是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派校尉陈勋率屯田兵三万在句容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凿一条人工航道,对储蓄水源,调节水利,开发赤山湖,促进句容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积极作用。
中文名
破岗渎
外文名
Pogangdu
来    源
三国时期
全    长
30多里

简介

播报
编辑
三泪拘恋记国时期,吴抹夜主孙权放鸦派校尉陈勋率屯田兵习她甩三万在句剃付拒容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凿一条人工航道——破岗渎。
破岗渎属梯级运河,从今春城小溪村向东经何庄、毕墟、鼍龙庙、城盖、吕坊寺到南塘庄入宝堰通济河,长三十多华里,共分十三段,筑十四道土埭,保持各段水位。从小溪到毕墟七埭,水位提高十六至十八米。毕墟至鼍龙庙地势最高,也是水位最高河段。从鼍龙庙至南塘庄七埭,水位逐埭下降。从小溪向西,经淤乡、三岔、湖熟、湖西村柏岗埭、龙都到方山埭入长江,把秦淮河与通济河连接起来。
破境篮骗岗渎自淤乡(今被句容市二圣桥水库淹没),向东经小溪、何庄庙、毕墟、鼍龙祖乘钻庙、城盖、吕坊寺、南塘庄下接宝堰河,长30多里,鼍龙庙至城盖地势最高为切岭段,东西各设七埭,东七埭入宝堰通济河,西七埭经赤山湖下接秦淮河。经这条梯级水运航道,比起太湖经徒阳运河、京口入江击仔至建业,航程短且安全,成为沟通都城和三吴(吴郡、吴兴和会稽)地区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吴以后的晋朝及南朝宋、齐、陈均运行破岗渎。[1]
在南朝《异苑》一书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陈勋在带兵凿岗切岭时,“竟掘得一物,无有首尾,形如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或谓是水脉”。“破岗渎将龙体凿断”这个说法,一直在城盖村周围数十里民间流传,当地民众怕破坏了这里的风水,捐款建了座“鼍龙庙”。每年正月十二,附近民众都来这里赶庙会,烧香拜佛、唱大戏、做买卖,从早到晚,非常热闹。直到1952年,“鼍龙庙”才被拆除。[1]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三国时,据有江东的东吴,最初建都在京口(今镇江);而东吴的主要经济区在太湖流域,此时利用原有的运道,就能解决京口与东南诸郡的联系。东吴后来定都建业(今南京)。这时,如若照旧利用原有水道,就只有借长江江流联系建业与京口了。但是这一线路要通过长江,特别是其中的镇江河段有风涛之险。为解决这一困难,在赤乌八年(公元二四五年),孙权便派遣陈勋率屯田等兵士三万人开凿句容中道,就是有名的破岗渎。这条运河起于小其(在今句容东南,有破岗埭,离城二十五里),向东穿过山岗,越镇江南境,到今丹阳境内的云阳西城(在今丹阳县延陵镇南)。与原有运道衔接。东吴役使三万兵开凿这一山岗,可见工程之庞大与艰巨。山岗开断后,河道纵坡仍很陡,只好沿途修建十四个用以蓄水的埭①[注:《太平御览》卷七十三,堰埭条,引《吴录》作“开水道立十二埭”。]。由于渠身不够宽敞,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到梁代时便废弃了。梁代又在其南另开了一条“上容渎”。该运河从句容县东南五里的地方开始,实行“顶上分流”:一支东南流,长三十里,沿程筑了十六个埭,都在丹阳界内;一支西南流,长二十里,沿程筑了五个埭。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到陈朝,上容渎也堙塞,转而修复破岗渎。到隋文帝平陈后,把建康城彻底平毁,因而二渎也废了。
自破岗渎经方山埭西接秦淮河。相传秦淮河到建业城内还向东北开了一段直通仓城的渠道。城内的青溪,相传是赤乌四年(公元二四一年)开凿,以泄玄武湖水通秦淮河的[注:《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转引唐许嵩《建康实录》。]。除此以外,建康附近,六朝时有许多沟渎,如直渎(在今南京东三十二里),班渎(在今南京北)等等,相传大半也是人工开的。孙吴末,建衡三年(公元二七一年)曾凿过圣溪运河,北通江淮。发动了一万壮丁,由于大石太多,没有成功。这条渠是沟通长兴县的荆溪(和宜兴荆溪有别)和广德县的郎溪。荆溪通苕溪和太湖。郎溪通水阳江和长江。
破岗渎总长不过四、五十里,上边有十四个埭。埭就是横拦渠道的坝,渠道纵坡太陡,用堰分成梯级,可以蓄水、平水,保证通航。船过堰时需要拖上坝,再下放于相邻段内。拖船上下坝最初用人力,后来用牛拉。用牛拉的叫牛埭。小船可以直接拖,大船就需要绞盘等简单机械,可以算作最初的升船机。破岗渎的埭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埭。四、五十里内设了十四个,平均三,四里路一个,这已不很象是初步使用的建筑物了。这些埭中最有名的是靠渎东端的长冈埭,和西端的破岗埭。还有秦淮河上游支流句容河上的方山埭(在今南京市东南四十五里),相传也是赤乌八年,陈勋建造的[注:方山埭,柏岗埭参看本章第一节。]。另外有控制赤山湖的柏岗埭。这些埭因为是通建康的要道,所以常见记载。
有名的堰埭还有在京口(今镇江市)南面,运河上的丁夘埭是东晋初年建造的。从会稽郡(约相当今绍兴、宁波两专区)到吴兴郡(约相当于今杭州市及嘉兴专区)的水路有四个主要的埭。从东往西是浦阳南津埭(后名梁湖堰在今上虞县城附近),浦阳北津埭(后名曹娥堰亦在今上虞县城附近),西陵埭(后名西兴堰,在今肖山县西十二里),柳浦埭(在今杭州市东南钱塘江边)。南齐时四个埭都是牛埭。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西陵埭每天税额是三千五百。当时因会稽丰收,吴兴欠收,商旅往来特多。实际上税可多收一倍。有人建议增税额,一个埭每年多收百万,四个埭都增税额就是四百万。连原税额共收八百万。这是一笔大收入。于是上面惊动了最高统治者,皇帝,下令访察落实②[注:《甫齐书·顾宪之传》]。
正因为水运发达,堰埭有利可图。大小水道上堰埭比较普遍。以致设立过多,皇帝下诏禁止随便建埭。梁大同十一年(公元五四五年)梁武帝下诏清除不便航行的一些设施:“四方所立屯(屯田)、传(驿站:)、邸(官舍)、冶(冶铸),市(集市),埭(堰埭)、桁(浮桥)、渡(渡船),津(渡口)税,田园……”[注:《梁书·武帝纪》]堰埭是其中的一项。皇帝想更多搜刮民财时,也在堰埭上打主意。如南齐永元三年(公元五零一年)为了皇帝吃穿玩乐把在扬州、南徐州(今南京市及镇江专区)的桥、浮桥,陂塘、堰埭上服役的民丁,按应出的工折成现钱收归政府。这样陂塘、堰渎无人管理维修,毁了不少①[注:《南齐书·东昏侯纪》]。由此可见民丁出工维修,政府净收过堰商运税款,还嫌不够,又进一步剥削农民,等于加了一种赋税。实际商船过埭时靠自己找劳动力拖船②[注:《宋书·郭世道传》约在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左右],大概只牛埭上的牛是政府喂养的。于是厚利所在,官吏是少不了贪污的。梁武帝天监十七年(公元五一八年)下了一道宽恤诏③[注:《梁书·武帝纪》],特别提到,凡是管理市(集市)、埭的官吏因为贪污被抄家的,要留一部分“田宅车牛”等叫他们谋生活。可见当时贪污普遍,也可见堰埭之多。这些堰埭需要时是可以随时开放,放水的。一般由地方官吏决定,管理人员无权[注:《宋书·郭世道传》约在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左右]。 [2]

作用

播报
编辑
吴国从京口(镇江)迁都建邺(今南京)后,从苏杭一带调运军需进京,增加了一百多公里路程。为保证都城需要,缩短运输里程,避开长江逆行风险,同时也是防范曹操水军袭击,吴国开凿了这条便捷航道,对储蓄水源,调节水利,开发赤山湖,促进句容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积极作用。
隋开皇年间,迁都西安,破岗渎地位下降,但在一段时间内仍能通航。唐武德七年(624)辅公柘起义失败,曾从江宁经破岗渎败走丹阳。唐大历年间,颜真卿在《送刘太冲序》的诗中写道:
江月弦魄,秦淮顶潮。
君行句溪,正及春水。
说明春汛期间破岗渎尚可季节通航。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岗渎终至湮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