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考城

原安徽省凤阳县考城乡,一说位于盱眙县王店乡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指安徽省凤阳县考城乡。1992年撤区并乡时原考城乡并入凤阳县西泉镇。东晋,始见考城之名,为县,属盱眙郡。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载,考城为乔县。一说位于盱眙县王店乡陡山村韩郢组。[7]
即今安徽凤阳县西南六十六里考城乡。《方舆纪要》卷21怀远县:考城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本汉陈留郡属县,江左侨置于此。沈约《志》:考城县,属盱眙郡,萧齐因之,后废”。[1]
距江苏省盱眙县城南六十里的天泉湖镇境内,盱眙王锡元编撰的《盱眙县志稿》之古迹篇,对“古城”作了考证。“考城故城,治西南。《东晋疆域志》引图经‘考城’侨县,《一统志》有古城在县西南六十里,接滁州来安界。”《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晋、宋、齐、梁、陈之疆域图,考城的地理位置在今盱眙县天泉湖镇古城街道附近(毗邻江苏省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古城”当为东晋、南朝时期的考城县治。[4]
中文名
考城
别    名
考城乡考城县
所属地区
安徽省凤阳县考城乡(古代盱眙郡[1]
著名景点
考城遗址[2]考城古镇[10]

概述

播报
编辑
东晋,始见考城之名,为县,属盱眙郡。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载,考城为乔县。
南北朝时,仍为县,时属南朝,时属北朝。
隋初,为县,属扬州。[8]
永嘉之乱后,东晋义熙年间,东晋政权在江淮地区施行了侨置制度。此间陈留郡考城县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考城街现址的南面设立侨置考城县治,后来演变为凤阳县考城乡。[9]1992撤区并乡时原考城乡、宫集乡两乡合并一处,镇政府座落在西泉自然村,故取名为今天的“西泉镇”。

古城的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考城’县名来源,说法不一。考城有南北考城之分,先有北考城,后有南考城。[12]
梁朝沈约所编撰的《晋书》、《宋书》,均载有考城县的首次置立时间为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析分临淮郡盱眙以县置郡。辖考城(县治今王店乡古城)、直渎(县东北,治疑土只城,今维桥乡附近。《宋书》卷九十一孝行篇载:王彭,盱眙直渎人,少丧母。元嘉初,父又丧亡,家贫力弱,无以营葬。兄弟二人,昼则佣力,夜则号感。乡里并哀之,乃各夫力,助作砖。,砖须水而天旱,穿井数十丈,泉不出。墓处离淮五里,荷担远汲,困而不周。彭号天自诉,如此积日。一旦大雾,雾歇,砖灶前忽生泉水。乡邻历之者,并叹神异,县邑近远,俱往观之,葬事既竟,水便自竭。元嘉九年,太守刘伯龙依事表言,该其里为通灵里。)、阳城(睢陵故城,今安徽省明光市潘村镇潘村高地附近)。宋末又立信都县、睢陵县(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属盱眙郡。《南齐州郡志》<南兖州下>,盱眙郡治考城,领县五:考城、盱眙、阳城、直渎、长乐。其时考城为盱眙郡治所。梁武帝末549年,淮南地区为东魏占领,后入北齐,考城仍属盱眙郡。北“考城“改为成安县。陈太建五年(573年)八月,盱眙郡入于陈,考城县属盱眙。陈太建十一年(579年)盱眙郡入于周,考城县仍属之。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年,废盱眙郡,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并入盱眙县,属江都郡。考城自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立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历经县治、郡治173年,可谓繁华一时。后历经战乱,城垣颓败,仅以“古城”称之。[3]

考城古镇

播报
编辑
考城古镇,位于中都古城凤阳县西泉镇西南部,地处滁州、蚌埠、淮南三市交界处,西靠姚郢山,南临洪山水库,是一座有17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始建于东晋,是我国侨置制度的产物。永嘉之乱后,东晋义熙年间,东晋政权在江淮地区施行了侨置制度。此间陈留郡考城县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考城街现址的南面设立侨置考城县治,后来演变为凤阳县考城乡,1992撤区并乡时原考城乡、宫集乡两乡合并一处,镇政府座落在西泉自然村,故取名为今天的“西泉镇”。一说侨置考城县隶属于盱眙郡,治所在今盱眙县南五十里古城乡,隋初废入盱眙县。[11]

考城遗址

播报
编辑
考城遗址又名古城岗遗址,位于盱眙县王店乡陡山村韩郢组。遗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有大量战国至汉代瓦砾堆积,厚约1-1.5米,有筒瓦、板瓦、花纹砖、夹砂陶、泥质灰陶缸、圜底罐、豆、盆残片。据当地村民反映,以前,大雨过后,山坡上经常可以拾到蚁鼻钱。遗址未经考古勘探发掘,保存较好。[6]

历史名人

播报
编辑
古代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