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革故鼎新

[gé gù dǐng xīn]
汉语成语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革故鼎新(拼音:gé gù dǐng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周易·杂卦》。[1]
革故鼎新(革: 除去;鼎新:立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1][5]
中文名
革故鼎新
拼    音
gé gù dǐng xīn
近义词
除旧布新、吐故纳新
反义词
陈陈相因、抱残守缺
出    处
周易·杂卦》
注音字母
ㄍㄜˊ ㄍㄨˋ ㄉㄧㄥˇ ㄒㄧㄣ
语法结构
联合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先秦《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革故鼎新”。[1]

成语典故

播报
编辑
大禹建国后,继承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黄帝铸鼎的海祖整传统,并发展创新。夏朝建篮判立之后有德政,按照贡赋制度,九州的州牧(官)向朝廷进贡金(当时把铜称作金)。大禹用九州进贡来的这些金(铜),铸成九个大鼎,把各州的有害生物和恶兽神怪都寒料铸在鼎上。这九个鼎都放在朝廷大门外,几趋付让民众知晓。于是民众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迷断订盛路,就会避开那些有毒生物和恶兽神怪。大禹用探遥欠九鼎来协调朝廷和九州民众的关系,以承接天意。[2-3]
九鼎象征九州,以显示夏王为九州之主,天下统一。商时,对鼎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拥有国家政权的象征,还被神化为获得“天命”的传国宝器。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郏(今河南洛阳境内),表明是天命之所归虹棵。因此,在《周易·杂卦》酷垫腊全中记载:“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以此表示除旧布新。[2-3]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革故和鼎新是事物变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过程,革故是鼎新的前提,鼎新是革故的结果。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强调的是革故,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说的是鼎新。革故鼎新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更替,是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正如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在其著作《太玄·玄摛》中所言:“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富有创新精神,早在公元前1600年,,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字箴言刻在器皿上,用以时刻提醒自己。从《诗经·大雅》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种创新求变的理念不断被阐扬,不断告诉人们创新是革故鼎新的实质、核心和根本,也是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元素。[4]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 成文用法
“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1][5]
  • 运用示例
唐·吕岩《吕子易说》卷下:“必有信下之志而后改上之命,则命无不行,而革故鼎新之治成矣。”[1]
宋·石介《上郭殿院书》:“今年四月一日,皇帝始亲决万机,革故鼎新。”[1]
元·施耐庵、明·罗贯中《水浒传》八O回:“毋犯雷霆,当效革故鼎新之意。”[1]
元·无名氏《连环记》四折:“太师,这也唤做鼎新革故,若到的银台门登了宝位,便当遮罗天下,这一座私宅也不要他了。”[1]
清·黄图珌《苏岭募葺广福庵引》:“第开创年久,不无倾圮,于是求诸施者,欲图革旧鼎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