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带手机进校被要求扔进水桶销毁,手机进校园问题该怎么管?

学生带手机进校被要... 2024年05月24日 20:03

      央视网消息(记者/杜安琪):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西某初中7名学生偷带手机进学校,被班里老师要求排队将手机扔进水桶销毁。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而一些学校却通过扔进水桶、摔手机等方式进行强制管理,被网友吐槽是“浪费钱财”“治标不治本”。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沈永辉向央视网《新闻+》记者表示,将手机扔进水桶这种管理方式,至少存在法律和教育两个方面的问题。“法律层面,手机属于私人财产,教师没有权利私毁或者强制学生毁损私人财产。”

      在教育层面,首先应该判断扔手机是教育管理的需要,还是教师个人情绪的宣泄。如果是为了进行管理,这样的方式能否达到教育的目的?“青春期的学生处于自我认同建构的特殊时期,好面子、个性强、情绪控制力较弱。要求学生在全班或者全校师生面前把手机扔到水桶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教育方式。学生可能因为面子受挫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自伤行为,同时也可能造成学生更加厌恶学习、厌恶学校和教师,学校更难对学生进行管理。”

      据媒体报道,该校有学生家长表示,同意将手机扔进水桶的处理方式,并称此前老师已经多次叮嘱过不让带手机的问题,但是总有学生不听。对此,沈永辉认为,即使家长同意老师的做法,扔手机的行为也不具有合理性,这反而体现出家长教育手段的匮乏。“家长是在让渡自己对于孩子家庭教育的权利,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家长的不作为。”

      沈永辉表示,这样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应该出现在校园之中。“我们需要明确,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目标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果仅仅从手机影响课堂教学的狭隘目标出发,管理的手段就容易变形。要把学生当做受教育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对象。”

      教育部在《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推进》中也强调:强化柔性管理,把“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落实好,做到禁止性和灵活性相统一,防止简单生硬管理。沈永辉指出:“但是,一些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更多基于学校管理的便利性、绩效等工具性目的来进行管理,而忽视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个最根源的目的,往往就导致在政策执行中手段不达目的。”

      沈永辉认为,校园内的手机治理工作,不应是一个彼此对立、自上而下的教育过程,而应该是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不健康使用手机的课题展开讨论,并以此制定推行校本政策和班级公约,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的治理过程当中。如果有违反规定的情况,需要实施惩戒,也应该以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方式,制定一个学生认可、家长放心的基于民主自决的处置方式。

      引导学生放下手机,应回归教育本身,围绕合理使用手机开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技术工具(手机、网络)的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素养。“信息时代,我们对技术的基本态度和处理能力是这个时代的基础素养。当学生缺乏这些基本技能、基础素养,外在行为才会偏离方向。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提高自身基础素养,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给孩子进行正确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