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中国史学会

非盈利学术团体
中国史学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Historians)是经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的全国史学工作者自愿组成的非盈利学术团体。
学会成立于1949年7月1日,原名为中国新史学研究会;1951年7月,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定名为中国史学会。[1]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下设二个分支机构。[1]
中文名
中国史学会
外文名
Association of Chinese Historians
简    称
ACH
创办时间
1949年7月1日
学校特色
非营利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
主管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任领导
会长:张海鹏
地    址
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1号

发展历史

播报
编辑
1949年7月1日,学会成立,原名为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社会科学界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9月,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作为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成员,参加了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1年7月,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定名为中国史学会;1951年9月17日中国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学会章程。[2]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会停止活动。
1980年,学会恢复活动。
1982年,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接纳中国史学会为该会会员。[1]
1993年8月19日,史学理论分会成立。[2]
1995年2月28日,中国社科院科研局批准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2]
2023年10月,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济南举行。[8]

组织体系

播报
编辑

代表大会

  • 会员代表大会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①制定和修改章程;
②选举和罢免理事;
③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④决定学会的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
⑤决定终止事宜;
⑥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 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的职权是:
①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②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聘请名誉理事;
③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④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⑤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⑥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⑦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⑧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⑩决定其他重大事项。[3]

机构设置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下设二个分支机构。[1]
分会:史学理论分会
工作委员会:清宫史研究委员会

组织成员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30个历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和当代中国研究所是它的团体会员。[1]
单位会员一览表
北京历史学会
天津历史学会
河北历史学会
山西历史学会
内蒙古历史学会
辽宁历史学会
吉林历史学会
黑龙江历史学会
上海历史学会
江苏历史学会
浙江历史学会
安徽历史学会
福建历史学会
江西历史学会
山东历史学会
河南历史学会
湖北中国历史学会
湖北世界历史学会
湖南历史学会
广东历史学会
广西历史学会
重庆历史学会
四川历史学会
贵州历史学会
云南历史学会
陕西历史学会
甘肃历史学会
青海历史学会
宁夏历史学会
新疆历史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4]

业务范围

①组织和推动历史科学的研究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②举办学术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③与国际史学团体保持联系,开展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④编印符合学会宗旨的出版物。[3]

学术成就

播报
编辑

学术合作

  • 综述
中国史学会领导受邀参加会议1949年7月1日,中国史学界组织了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作为社会科学界代表之一,参加了于9月21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951年7月,中国史学会正式成立,郭沫若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任副主席。
中国史学会还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如1958年9月的《纪念戊戌变法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1961年4月的《纪念巴黎公社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5月的《纪念太平天国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以及10月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等。
十年浩劫期间,中国史学会停止了活动。粉碎“四人帮”后,史学界积极投入了批判“影射史学”和打破禁区的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各省、市、自治区历史学会大多恢复活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日渐增多的情况下,1980年4月,各地史学界代表齐集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既要成为历史研究工作的向导,也要不断用历史科学和其他学科所提供的新成果来丰富自己。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些改进历史教学和历史著作出版工作的建议。大会还通过了《致台湾历史学界书》,指出史家之责,在明治乱之迹,通古今之变;研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 促进祖国统一早日实现,为我历史学界同仁神圣职责。
自1980年以后,中国史学会召开过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即1983年4月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8年7月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3年11月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1998年9月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史学会多次组织了学术讨论会,并在1991年和1996年分别在西安和合肥举办了两次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会议。除推动国内的史学研究以外,中国史学会还积极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活动,曾先后四次组团出席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即1980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十五届、1985年在联邦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第十六届、1990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十七届以及199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
  • 全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
引导史学同仁系统地思考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建设之关系,进而思考新形势下历史学科的功能、历史学家的使命与责任,尤其是史学研究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与方法。[5]
全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

学术刊物

中国史学会人员参加北洋海军学术研讨会中国史学会的出版物有:《中国历史学年鉴》,自1980年起每年出版一册、九十万字左右,主要栏目有史学研究,新书选介,史学界动态,考古文物新发现,研究、教学机构简介,已故历史学家介绍,中外学术交流简讯等。内容较丰富,信息量较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较高评价。《史学情报》(季刊)每期十四万字,是《中国历史学年鉴》的辅助性刊物。主要栏目有文摘、学术动态、国内外书讯等;1982年创刊,共出版二十八期,1988年停刊。[1]

资料出版

中国史学会自筹备会成立起,团结全国史学工作者,在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组成由徐特立、范文澜、翦伯赞、陈垣、郑振铎、向达、胡绳、吕振羽、华岗、邵循正、白寿彝组成的编委会,着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陆续出版了《义和团》《太平天国》《回民起义》《戊戌变法》《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辛亥革命》《捻军》《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北洋军阀》等12个选题的资料,总计2500万字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在1951至1958年期间完成的。这些资料的出版,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工作的进展。[6]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精神宗旨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提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以促进历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成立以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并编印与该学会任务有关的出版物。[3]

现任领导

播报
编辑
会长:张海鹏
副会长:于沛、马敏、邓小南、李捷、陈春声、陈祖武、郑师渠、徐蓝、熊月之
秘书长:王建朗
副秘书长:汪朝光、陈星灿、杨群、姜南、唐斫、黄朴民、楼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