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单元

百度百科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地理领域术语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地貌单元(Geomorphology unit)是指地貌成因—形态分类的单元。地貌单元的大小因分类的繁简或地貌图比例尺的大小而不同,地理地貌尽收眼底。

中文名
地貌单元
外文名
Geomorphology unit
学    科
地貌学
本    质
地貌成因—形态分类的单元
区    别
分类的繁简或地貌图比例尺的大小
性    质
地貌学及第四纪学术语

目录

  1.       1简介
  2.       2主要特征
  3.       3分类
  1.       ▪构造剥蚀地貌
  2.       ▪山麓斜坡堆积
  3.       ▪河流侵蚀堆积
  4.       ▪河流堆积地貌
  1.       ▪停滞水堆积
  2.       ▪岩溶地貌

简介

播报

      编辑

      地貌单元是指地貌按成因形态及发展过程划分的单位。按规模大小可分为若干等级,如山地可划为一个较大的地貌单元,而山地河谷是山地中次一级的地貌单元。

主要特征

播报

      编辑

      迎霉地貌单元是由各脚嫌艰种地貌要素(面付杠重桨、线、点)所燥寻船构成愉项兆的地貌形态组合乌屑。小的地貌单元,由面积不大的单一地貌形态所构成。例如促芝,河谷炼道迎可划分为谷底和谷坡两个地貌单元。大的地貌单元则是若干个单一地貌形态的组合构成。如大陆(陆地平原及大陆架)和海洋(洋底)是地球表面最大的两个地貌单元。

分类

播报

      编辑

      构造剥蚀地貌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3.丘陵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1]

      山麓斜坡堆积

      1.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物的颗粒粗大,且多呈亚角形,中部颗粒较细,多为块石、碎石、圆砾、角砾及砂等,尾部颗粒更细,多为细砂、粉砂、粉土和粉质粘土等,有时还有淤泥等软土。

      洪积扇的地下水位在顶部埋藏较深,向中部及尾部变浅,在尾部及边缘地带常出露地表,形成条带状均沼泽地。

      2.坡积裙

      坡积裙是由山坡上的面流将风化碎屑物质,携带到山坡下,并围绕坡脚堆积,形成的裙状地貌。坡积裙的物质组成直接来源于山坡,因此,一般分选性差,细小和粗大的颗粒相互夹杂在一起。有时由于重力作用,粗颗粒堆积在紧邻山麓,细颗粒则堆积得稍远一点。

      3.山前平原

      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暂时水流在山前堆积了大量的洪积物,这些洪积物和山坡上面流所挟带下来的坡积物汇合起来,形成了宽广平坦的山前平原。

      山前平原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外貌上看,环绕着山前地带成一狭长地形,靠近山麓地形较高,由于山前平原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所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地形。

      山前平原堆积物的岩性和山区岩层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如山区岩层中有煤系地层分布时,在山前平原上则广泛分布着夹杂煤屑的粉质粘土层。

      在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洪积扇向山麓的下方移动, 因此山前平原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果山区在上升过程中曾有过间歇,在山前平原上就产生了高差明显的山麓阶地。

      4.山间凹地

      被环绕的山地所包围而形成的堆积盆地,称为山间凹地。山间凹地由周围的山前平原继续扩大所组成,凹地边缘颗粒粗大,一般呈亚角形,四地中心,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浅,有时形成大片沼泽洼地。

      河流侵蚀堆积

      1、河谷

      (1)河谷的分类

      ①侵蚀河谷:由地表水流所切割成的河谷。

      ②构造河谷:由地壳错动所产生的低地,后来又经流水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③火山河谷:分布在火山裂隙处的河谷。

      ④冰川河谷:经过冰川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⑤岩溶河谷:在岩溶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活动所形成的河谷。

      ⑥凤成河谷:由风力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2)河谷的发育阶段

      ①少年期河谷:河床坡度陡,流速大,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加深加长,河谷成“V”字形,出现陡崖深谷。

      (a)隘谷:具有垂直深切的崖壁,谷底宽度与上部大致相同,谷形狭窄,谷坡陡立、谷底完全被水淹没。

      (b)嶂谷:两侧谷坡分得较开,坡麓具有陡壁或有缓坡,谷底部分被水淹没。

      (c)峡谷:是嵌入岩层很深的河谷,两壁陡峭,谷底狭窄,大多数狭谷的底部被水淹没。

      ②壮年期河谷:河谷纵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往往成不对际的“U”字形,侧向侵蚀为主,河曲发育,晚期有蛇曲及牛轭湖生成,原始地形受到强烈破坏。

      (a)河曲:由于河流侧向侵蚀时,若一岸遇到坚硬岩石,水流冲击坚硬岩石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冲刷对岸,久而久之,河谷变得弯弯曲曲,这样的河谷称为河曲。

      河流受冲刷的一岸,弧形内侧朝向河床,称为凹岸;其相对的另一岸则为堆积的一岸,弧形内侧反向河床,称为凸岸。

      (b)蛇曲:侧向侵蚀的继续发展,使河谷愈来愈宽,而河床则在河谷底部弯来弯去,这种河谷的地貌形态称为蛇曲。

      ③老年期河谷:整个河流均达平衡剖面,侵蚀作用几乎停止而堆积作用特别显著。河谷特别宽阔,阶地完整,牛轭湖和蛇曲特别发育,巨大的河流则出现广阔的冲积平原。

      (3)河谷内各地貌单元的特征

      ①河床:河床是谷底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河床由于受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来弯去,经常改变河道的位置,这样,河床底部的冲积物就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的岩石或者是大块的碎石、卵石,但由于侧向侵蚀的结果常带来大量的细小颗粒,并可能有软土存在。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河流挟带来的粗大颗粒交错在一起,使河床下的堆积物复杂化。

      山区河流河床底部的堆积物本身也往往是不固定的,当下一次较大的洪水下来时,原来堆积的物质被搬运走了,而又雄积下来新的物质。平原地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

      ②河漫滩: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称为河漫滩。河流上游,河漫滩往往由大块碎石所组成,但是是不稳定的,再一次洪水到来时可能把它冲走。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河_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河漫滩的地下水位一般都较浅,在干旱地区往往形成盐渍地。由于河流挟带的碎屑物不断堆积在河床的两侧,这样有时靠河床一侧的河漫滩地形较其他部分为高,河漫滩上的低洼部分则逐渐形成河漫滩湖泊或河漫滩沼泽地。

      ③牛轭湖:牛轭湖是河流产生蛇曲的结果。当河流弯曲得十分厉害,一旦河流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淤塞,就成了牛轭湖。在枯水和平水期间j牛轭湖内长满了水草,渐渐淤积成为沼泽。在洪水期间,牛轭湖有时就和河流相接成为溢洪区,牛轭湖一般是泥炭、淤泥堆积的地区。

      ④阶地:阶地是地壳上片、河流下切形成的地貌。当上升过程中有几次停顿的阶段,就形成几级阶地。阶地由河漫滩以上算起,分别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等。阶地愈高,形成的时代愈老,这样,高阶地上土的密度就比较大,压缩性也比较低。但是,高阶地靠山坡的一侧也可能有新近堆积的坡积层、洪积层,其压缩性高,结构强度反而低。在低阶地上,土的密度就较高阶地为小,地下水位也较浅,特别要注意低阶。

      地上地形比较低洼的地段。这些地方有时积水,生长一些水草。这往往曾是河漫滩湖泊和牛轭湖的地方。有时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堆积物埋藏很深,成为透镜体或条带状的淤泥。

      (4)阶地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

      (a)横阶地:垂直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高度相差很大,一般位于谷底有坚硬岩石的地区,也往往产生在构造变动的地方。河水从高阶地上往下流形成了巨大的瀑布、跌水或急滩。

      (b)纵阶地:平行于河流方向的阶地。阶地面比较平缓,成狭长的条带形,呈台阶式,每一级阶地都有前缘、阶坡、阶地面和后缘。前缘或后缘冲沟一般较发育,常有滑坡分布。

      纵阶地又可根据其成因分为:

      1)侵蚀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侵蚀阶地。这种阶地只有在山区河流中才能见到。

      2)堆积阶地:河流最早切割成为广阔的河谷,再在其上进行堆积,待地壳上升时,河流在堆积物中所切割出来的阶地,称为堆积阶地。

      堆积阶地根据堆积的形式又可分为:

      1)上叠阶地:河流在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逐渐减小,侧向侵蚀也不能达到它原有的范围,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上叠阶地。

      2)内叠阶地:河流切割河床堆积物时,切割的深度超过了原有堆积物的厚度,甚至切割了基岩,这种形式的阶地称为内叠阶地。

      3)基座阶地:岩石面上切割出来的阶地,其上又覆盖着河流的堆积物,这种成因的阶地称为基座阶地。

      2、河间地块

      河谷相互之间所隔开的广阔地段,称为分水岭。在山区,分水岭通常是峻高的山脊;在平原地区,分水岭常表现为较平坦的地形,外表上不很明显,水仅从一个微高的地段流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称为河间地块。河间地块本身的地质构成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原先是构造平原,受相反方向两条河流的切割而成为剥蚀准平原类型,有的原先是洪积扇或阶地,为几条吏流同时切割而成了河间地块。河间地块的地表水分别流入各自的河流,地下水也分别补给各自的河流,地表水的分水岭常和地下水的分水岭相一致(岩溶地区除外),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平原

      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开阔,堆积作用十分强烈。每当雨季,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降低,堆积大量碎屑物,在两岸逐渐形成了天然堤。当洪水继续向河床以外广大面积上淹没时,流速愈来愈小,堆积了更为细小的物质,形成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或者,当河流的阶地达到非常大的面积时,这个具有平缓的微微切割的广大地区也称为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上岩石埋藏一般很深,第四纪堆积物很厚,细颗粒多,地下水位浅,地基土的承载力较低。在冲积平原上,凡是地形比较低洼或水草茂盛的地方,过去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常有较厚的带状淤泥分布。冲积平原上有时被风成砂所掩盖,形成了复杂的砂丘地貌。

      2、河口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了大量的碎屑物,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地段,称为河口三角洲。由于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最末端,人海处经常受到海浪或湖汐的顶托,流速几乎为零,使淤泥等最细小的颗粒能全部堆积下来,形成巨厚的淤泥层。河口三角洲地下水位一般很浅,地基土的承载力比较低,常为软土地基。

      新构造运动上升的地区,海岸线不断往海域方向扩张,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日益扩大,反之,则渐趋缩小。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时期,流速迅速减小,产生了大量的分流,形成一个复杂的水系网。小的分流往往成为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沟,这些小河沟后来又被河流冲积物所掩盖,成为暗浜或暗沟。

      停滞水堆积

      1、湖泊平原

      由于地表水流将大量的凤化碎屑物带到湖泊洼地,使湖岸堆积、湖边堆积和湖心堆积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形成了大片向湖心倾斜的平原,称为湖泊平原。

      湖泊平原由于是在静水条件下堆积起来的,淤泥和泥炭的总厚度很大,其中往往夹有数层很薄的水平层理的细砂或粘土夹层,很少见到圆砾或卵石。土的颗粒由湖岸向湖心逐渐变细。湖泊平原上地下水位一般都很浅,土质也软弱。

      2、沼泽地

      湖泊洼地中水草茂盛,大量有机物在洼地中积聚,久而久之产生了湖泊的沼泽化。当喜水植物渐渐长满了整个湖泊洼地,便形成了沼泽地。在平原上河流弯曲的地段,容易产生沼泽地,大多曾是河漫滩湖泊或牛轭湖的地方。另一方面,当河流流经沼泽地时,由于沼泽地的土质松软,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往往迂回曲折,有时形成许多小的牛轭湖。在山区山坡较平缓的地段,由于地表水排泄不畅或由于地下水的出露亦可形成沼泽地。

      岩溶地貌

      1、岩溶盆地

      岩溶盆地是一种漏斗状或盆状的凹地,常以较高、较陡的悬崖与周围相隔离。盆地的规模大小不一,形态上变化也很大,有时由数个岩溶盆地串通而成狭长形的带状地。

      岩溶盆地的底部比较平坦(底部低洼部分常有软土、淤泥存在)。地表河流或地下暗河流经其中,常有漏斗、竖井、落水洞等分布。盆地边缘常有石灰岩的风化残积物(红粘土)及悬崖崩塌物的堆积;

      岩溶盆地的周围常有各种形式的岩溶下降泉出露,地表水及周围的下降泉均由无数的落水洞或暗河所排泄。当洪水期间,这些落水洞或暗河被堵,排泄不畅时,则形成暂时积水,淹没盆地底部或成为一个季节性的岩溶湖泊。

      岩溶盆地常一连串地沿着断层线、褶皱轴或主要节理方向上发育,因这些构造形迹的存在,使岩溶盆地更易发育。

      落水洞、竖井:是由于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凹地、高倾角节理、裂隙密集交叉处溶蚀扩大而成,起着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作用者称落水洞;不起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通道作用者,称竖井或天然井。

      漏斗:为倒圆锥状或漏斗状的低洼地形,由于水的侵蚀并伴随着塌陷而成。

      溶洞、暗河:是以岩溶水的溶蚀作用为主,间有潜蚀和机械塌陷作用而造成的近于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称溶洞。当溶洞中有经常性的水流,而流量又较大(大于50L/s)时,则称力暗河。

      2、峰林地形

      岩溶盆地的边缘进一步受到溶蚀破坏,使连续的石灰岩悬崖切割分离而成柱形或锥形的陡峭石峰,就形成了峰林地形。

      许多石峰分布在一起的称峰丛或峰林。当峰林地形形成后,由于地表河流的侧蚀作用和进一步的溶蚀作用,石峰的高度减低,相互间的距离增大,形成了孤立挺拔的孤峰,有时称为残峰。在厚层水平的石灰岩地区,当垂直节理发育时,经强烈的溶蚀作用而成密集壁立的石峰称为石林。峰林地区的地面常崎岖不平,常有石芽发育,并有漏斗、竖井、落水洞、暗河等分布。峰林往往顺岩层走向排列,在背斜的轴部峰林最易形成,而且发育也较完善。在产状平缓、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地区,峰林则常成星点状分布。

      3、石芽残丘

      当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表面或裂隙流动时,常将岩石溶切成很深的槽沟,共长度小于五倍宽度者,称为溶沟,大于五倍者称为溶槽。溶沟之间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石芽分布在石灰岩裸露的地面上,成为石芽残丘。石芽的形态表现多种多样,有山脊式、棋盘式和石林式;或裸露于地面,或隐伏于地下。石芽之间溶沟底部的红粘土,一般含水量较大,土质较软。

      4、溶蚀准平原

      岩溶盆地经过长期的溶蚀破坏,形成比较开阔的平原称溶蚀准平原。其上常有稀落低矮的残峰分布,地表为河流冲积层或石灰岩的凤化残积物(红粘土)所覆盖,河流两旁或河床底部有时有灰岩出露,地面分布着漏斗或落水洞,或有石芽出露地表。暗河时出时没,常见有地表塌陷及造成塌陷的土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