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白肩雕

鹰科雕属鸟类
收藏
0
0
白肩雕是隼形目鹰科雕属鸟类。[7]成鸟头颈部浅棕褐色缀有褐色纵纹,额至头顶色稍深;上体深棕褐色略带紫色光泽,肩羽白色形成鲜明的白斑;尾羽和飞羽黑褐色带白色端斑;下体棕褐色,略带深色纵纹;虹膜红褐色,钩状喙黑褐色,喙基蓝灰色。幼鸟头颈部偏土褐色带深色纵纹,上体偏棕黄色,具宽的浅色羽缘;翼上具细的淡黄色横斑;下体淡棕褐色,胸腹部和胁部褐色纵纹明显;虹膜为暗褐色。
白肩雕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在中国见于新疆,越冬于青海、陕西、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州、福建等省。栖息于低山森林至草原或荒漠。常单独活动,善翱翔。以啮齿类、雉鸡、石鸡、鸭类、鸠鸽等动物为食,兼食腐肉。繁殖期在4-6月,营巢于森林中高大树木上,窝卵数2-3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化抚育,孵化期43-45天。雏鸟晚成。[8]
白肩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9]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物种。[10]
中文名
白肩雕
拉丁学名
Aquila heliaca
别    名
御雕
外文名
Asian Imperial Eagle
Eastern Imperial Eagle
Imperial Eagle
动物界
鸟纲
白肩雕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纲
今鸟亚纲
亚    种
无亚种[1]
命名者及年代
Savigny, 1809
保护级别
易危(VU)IUCN标准、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3]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白肩雕前额至头顶黑褐色,头顶后部、枕、后颈和头侧棕褐色,后颈缀细的黑褐色羽干纹。上体至背、腰和尾上覆羽均为黑褐色,微缀紫色光泽,长形肩羽纯白色,形成显著的白色肩斑她迁页;尾羽灰褐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和斑纹,并具宽阔的黑色端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亦为黑褐色,内翈基部婚兆热杂有白斑,次级飞羽暗褐色,内翈杂有淡黄白色斑。下祝殃体自颏、喉、胸、腹、两胁和覆腿羽黑褐色,尾下覆羽淡黄褐色,微缀暗褐色纵纹,翅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黑褐色,跗蹠被羽。[2]
白肩雕
幼鸟头、后颈和上背土褐色,具细的棕白色羽干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淡棕皮黄色,具宽的褐色羽缘,尾土灰褐色,具宽阔的皮黄色端斑;飞羽黑褐色,内翈基部具不规则的灰白色横斑,尖端淡黄白色,翅上覆羽暗土褐色,内侧稍淡和具棕白色羽缘,在翅上形成细的淡色横带,飞翔时极明燥挨显。下体棕褐色,颏和喉较浅淡;胸、腹和两胁缀以棕色巩篮妹喇纵纹,下腹和尾下覆羽淡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棕色,具褐色羽缘。[2]
虹膜红褐色,幼鸟为暗褐色,嘴黑褐色,桨夜茅嘴基铅蓝灰色,蜡膜和趾黄色,爪黑色。[2]
大小量度:体重♂1125克,♂2900-4000克;体长♂730-830毫米,♀787-83危糊乐5毫米;嘴峰♂41-45毫米,♀危海43-46毫米;翅♂560-600毫米,♀614-622毫米;尾♂253-285毫米,♀295-342毫米;跗蹠♂89-95毫米,♀93-106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草原和丘陵地区的开阔原野。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2]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白肩雕
白肩雕在中国是候鸟,在新疆为夏候鸟,在其他地区系冬候鸟和旅鸟。迁来和离开中国的时间因地区而不同,在北京见于9月初和11月,辽宁见于10月、11月和5月。[2]
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的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或岩石和地面上。[2]
主要以啮齿类、野兔、雉鸡、石鸡、鹌鹑、野鸭、斑鸡等小型和中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也吃爬行类和动物尸体。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多在河谷、沼泽、草地和林间空地等开阔地方觅食。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2]
快速的吠声owk, owk, owk。[2]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柬埔寨、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格鲁吉亚、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国家、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和也门。[3]
游荡:白俄罗斯、喀麦隆、塞浦路斯、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利比亚、立陶宛、马来西亚、摩洛哥、波兰、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瑞典和多哥。[3]
白肩雕分布图

中国

分布于新疆天山,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文县、甘南、河西、阿克塞、碌曲、玛曲,青海青海湖,陕西,辽宁旅顺,福建,广东,宁夏。[2][4]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高大的松树、槲树和杨树上,在稀疏树木的空旷地区,也多营巢于孤立的树上,偶尔也营巢于悬崖岩石上。巢多置于树的顶端枝杈多的地方,距地高一般为10-20米,随环境和树的情况而变化,有时亦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呈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以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巢的大小通常为直径1-1.5米,高0.5-1.0米。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还继续被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巢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很庞大。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大小为70.1-78.5毫米×56.9-62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43-45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后的雏鸟被有白色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55-60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可离巢。[2]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易危(VU)。[3]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2]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6]

种群现状

繁殖地的影响主要来自山区森林密集度减少的原因,以及低地大量原生树木的短缺(例如非法砍伐树木影响了俄罗斯的和保加利亚的森林)。该物种对人类干扰非常敏感,这意味着它的繁殖范围可能受到中欧人类开发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严重限制(2016年)。基础设施和人类居住区是匈牙利平原30%以上潜在栖息地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2009年)。[3]
其他威胁包括生存栖息地的丧失和改变,中小型猎食物种,特别是地松鼠的短缺,鸟巢毁损和非法交易,捕杀,中毒,电力线电击以及与车辆碰撞。在2009年阿尔泰地区的繁殖季节,平均有大约450只白肩雕被电力线杀死,占该地区总数量的25%。与农业扩张相关的栖息地改变威胁到前分布范围国家的历史和潜在繁殖地点。在中欧,因为捕食中毒成为2006年以来死亡的第一原因,仅在匈牙利10年内就有80多只标本。狩猎,中毒,猎物消耗和其他死亡因素也可能对迁徙路线和越冬地区构成威胁。据报道,在俄罗斯的阿尔泰地区,有乌雕与其巢穴竞争(2009年)。[3]
1990年成立的东鹰皇工作小组于2006年提出保护行动进行调查,在亚洲(特别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以确定白肩雕繁殖和越冬地和迁徙路线实现有益的林业政策。提高公众意识,参与保护活动。[5]
非法砍伐树木影响了白肩雕的生存,导致其生存生境的丧失和改变,人为的干扰,毁坏鸟巢和捕捉非法贸易加上农业扩张威胁等。再加上人类的狩猎,及其他死亡因素也可能构成它们的迁徙路线和越冬区威胁。[2]
1994年被评为全球性易危物种。不常见的季候鸟,种群数量仍在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有时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及福建和广东。每年有少量至香港。见“达贲湖自然保护区”。中国各地发现白肩雕的记录,显示1994年调查总共在6个地点发现11只次。白肩雕在深圳湾东侧的双子鲤鱼山有7只。2005年兴凯湖候鸟迁徙简报记载,发现白肩雕2只。2013年9月在北京门头沟区东灵山风景区,发现2只白肩雕,一雌一雄。[2]

相关知识

播报
编辑
美国普渡大学科学家对鸟类的羽毛进行DNA分析后发现,中亚地区的白肩雕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实的鸟类。研究人员分析了留在鸟巢中的羽毛DNA后,在哈萨克斯坦一个自然栖息地发现一个单独的白肩雕部落。分析显示,没有一只成年鹰会与自己的配偶失散,这种高度的忠实度在鸟类中非常少见,因为绝大部分鸟类会有多个配偶和儿女。
对白肩雕的观察性研究显示,这种最大型的捕食鸟属于单配性动物,即雄性和雌性整个哺育期都会在一起,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