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hé]
犬科貉属动物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貉是犬科、貉属的哺乳动物。体长45-66厘米;尾长16-22厘米;体重3-6千克。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小于犬、狐。体色乌棕。吻部白色;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脸部有一块黑色的“海盗似的面罩”。
栖息于阔叶林中开阔、接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带和芦苇地;很少见于高山的茂密森林。以成对或临时式的家族群体生活。夜行性,沿着河岸、湖边以及海边觅食,食谱广泛,取食范围从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直至水果。比较善于爬树,会游泳。貉也是犬科动物中唯一一种在冬季休眠的动物,在秋季大量取食,直到体重比原来增加50%为止。
貉是东亚特有动物,原产于俄罗斯和亚洲的朝鲜、日本、中国、蒙古等国,1927-1957年间被引入欧洲北部和东部,貉被引入欧洲后,曾在部分地区快速地扩散。日本数量较多,而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灭绝。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拉丁学名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别    名
貉子椿尾巴毛狗
外文名
英文 Raccoon Dog
法文 Chien viverrin
西班牙文 Perro Mapache
德文 Marderhund
同义学名
Canis procyonoidesGray, 1834
国际濒危等级
无危(LC)[3]
中国动物保护等级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动物界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目
犬型亚目
亚    纲
兽亚纲
亚    种
5亚种[5]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34)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民间认为貉炒轿枣达您阿可以与獾居住在同一个洞穴里,却各坑旬良自生篮您禁夜旬活互不干涉,故名。[9]
貉是犬科非常古老的一个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有六个公认的亚种:kor嫌翻eensisorestesprocyono酷应桨趋idesussuriensis燥墓艰 和 viverrinus。 有人建议,日本亚种(viverrinus)应该被归类为一个独立的物种"Nyctereutes viverrinus"(日本貉),它包括有两个亚种,即“日本貉指名亚种”(N. v. viverrinus)和“日本貉白色亚种” (N. v. albusSang-In et al. 2015)。 该分类基于日本和大陆族群之间的染色体、分子和形态学差异。[3]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头体长45-66厘米;尾长16-22厘米;后足长7.5-12厘米;耳长3.5-6厘米;颅全长10-13厘米;体重3-6千克。体型小,腿不成比例的短,外形似狐,但体小而粗,吻部及耳均短,两颊生有长毛,四肢短,尾短雨蓬松;头部面颊两侧有明显的“八”字形黑纹,吻部灰棕色;背棕灰色或略带桔黄色,中央杂有黑毛,故从头顶到尾部有不显著的黑色纵纹;体侧灰黄或棕黄色;四肢浅黑或咖啡色。头骨轮廓扁平;鼻骨接近1/3处尖锐,有骤然的凹陷;顶骨有褶皱,有一个脊接近头骨后部的矢状脊;成体有明显的人字脊;下颌有特殊的次角突;中翼骨孔延伸超过齿列。齿式:
(枚)。[1]
为了存储越冬所需的脂肪,貉在秋天会大量进食,使得体重在短期内暴增50%,其体型会变得比较臃肿。[6]
  • 貉
  • 貉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貉生活在亚寒带到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及部分山地,常栖息于堤埂、河滩和离水源较近的荒岗旷地的杂草疏林中。分布的最北区域位于北纬65°和北极圈之间(那里的年平均气温略高于0℃,积雪小于800毫米,积雪持续时间 小于175天,生长期大于135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貉在不断扩大它们的活动范围,已经向北扩大到北纬67°和北极圈之间,向南扩大到西班牙东南部。[3]
栖息地有两个典型特征:一、貉经常出现在水边;二、在秋季,貉或多或少地依赖水果和浆果,这会影响它们的栖息地选择。在日本,它们的栖息地包括落叶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农田以及从沿海到亚高山地带的城市地区。 在农村,该物种更喜欢草本栖息地并且全年使用较少的柳杉种植园,而经常使用河岸地区。 在城市地区,貉栖息在森林覆盖率低至 5% 的地区。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貉喜欢开阔的田野,尤其是潮湿的草地和农田,并避开阴暗的森林 。[3]
在引入的范围内,貉喜欢潮湿的草地和其他有丰富的灌木丛、混交林和河流和湖泊岸边的栖息地,尤其是在初夏。 在夏末和秋季,貉喜欢潮湿的荒地和丰富的浆果。 然而,在芬兰群岛,貉生活在贫瘠的松树林中,以岩高兰的果实为食。 在芬兰,通常貉最喜欢的栖息地是有丰富的灌木丛、潮湿的森林、潮湿的草地、花园和农业区的地块。 在大片针叶林中确很稀少。[3]
貉(犬科貉属)和浣熊(浣熊科浣熊属)外表很相似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集群

貉群居或独居。一般成群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有成对穴居的,还有成年公貉、母貉与幼貉同穴,有的还与其他穴中幼貉同居。[2]

行为

社交:貉性格比较温驯,胆子小,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对方,只有受到惊扰或感到有威胁时,才会出击。貉虽然是犬科动物,但不会像狗一样“汪汪”叫,它们叫声低沉,发出“呜呜”“咪咪”的叫声,表示友好;当它们咆哮时,则具有攻击性。另外,它们还通过尿液和粪便的气味进行识别交流。[2]
穴居:喜居穴洞,但自己往往不挖掘而利用其它动物的弃洞为巢。[2]
活动:貉是夜行性动物,昼间一般在穴中睡眠,夜间外出活动,时常弓曲腰部,行动不快,亦不灵活,但能攀高登树。[10]貉一般在离家5-1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活动,有固定的排泄场所,习惯于直线往返,常在洞口周围胡乱走动、造成足迹混乱不清,以此迷惑猎人的视觉。[2]
冬眠:在北方较高纬度生存的貉冬季有冬眠的习性,但这种冬眠跟真正的冬眠不同,会偶尔在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出来活动,这一现象在犬科动物中是貉特有的。[2]冬眠期在11月底到翌年8月初。[11]

食性

沿着河岸、湖边以及海边觅食。貉食性杂,主要以各种小型啮齿类为食,亦常在溪边捕食鱼、蛙、蟹等,此外还吃植物性食物如果实、谷物、菜等。貉比其他多数犬科动物更依赖植物,喜欢在有蕨类植物的林地中觅食,吃植物的根、茎、叶、芽、浆果、种子和坚果。[1-2]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世界

原产地: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阿穆尔河、赤塔、哈巴罗夫斯克)。
引进:比利时、波黑、保加利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捷克、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俄罗斯(欧洲区)、斯洛伐克和瑞典。
起源不确定:乌兹别克斯坦。[3]

中国

在中国,貉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江苏、云南、湖南、安徽、四川、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和广西。[2]
该物种的原生范围从印度支那北部(南至越南东北部、红河以东和中国云南省南部)延伸至中国东部省份和朝鲜半岛至东南部俄罗斯和蒙古的一角。在日本列岛,该物种遍布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淡路岛、佐渡岛和除九州以南的日本其他小岛(例如冲绳群岛、南西群岛、宫古群岛和小笠原群岛)。引入屋久岛。不存在于中国海南和台湾。[3]
貉分布图[3]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貉是一夫一妻制,一只雌貉和一个雄貉会组建永久稳固的配偶关系。在发情期,几只雄貉会因为想讨好一只雌貉而发生争斗,而雌貉几乎不会出现争夺雄貉的情况。当雄貉的尾巴呈倒U型时,则意味着它正在发情或捍卫领域。
2-3月间为交配期,妊娠期为 60-79 天,5-6月间产仔。一雄配多雌。每胎窝中有 5-12 只幼崽,据报道。幼兽当年秋天既可独立生活,天敌有狼、猞猁等。[2]

亚种分化

播报
编辑
貉(5亚种)
序号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貉高丽亚种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koreensis
Mori,1922
2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orestes
Thomas,1923
3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procyonoides
(Gray, 1834)
4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ussuriensis
Matschie,1908
5
貉日本亚种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viverrinus
Temminck,1839
[5]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3]
貉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4]

种群现状

在该物种常见的日本以外,没有关于其原生范围内丰富度的信息。2010年,貉在中国可能仍然存在于广西和广东部分地区的野外,但在其他地方可能会受到威胁。日本从未进行过数量估计,但间接指数(例如,国家高速公路每千米的道路死亡的貉数和每个县的收获密度)表明日本西南部地区(即九州和四国)的相对丰度较高,在北海道、中部和极端城市地区较低。 在越南,即它们分布范围的最南端,关于它们的状况的信息非常少。 2004 年在宣光省 Na Hang 县的五个地区进行的一项调查记录到,在 Na Vang 村有两只圈养的小动物,显然是从龙内地区的一个小洞穴(大概是一个巢穴)带走的(Le Trong Trai 等人 . 2004年),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近期信息。[3]

物种危害

播报
编辑
貉在20世纪初就已经被引入欧洲,在俄罗斯作为毛皮动物养殖,在英国则有人作为宠物。在2016年,在法国、荷兰、瑞典、芬兰、德国和波兰,都已经成为入侵种,对自然生态造成危害。为了控制野外族群,瑞典禁止饲养貉,并且正试图全面扑杀野外族群。[3]
该物种在引进地区很常见; 例如,在芬兰,成体数量由 110,000-120,000只组成(每年有 160,000-170,000 人)。 秋季数量 ,包括当年的年轻貉,约为32万。[3]

相关文化

播报
编辑

典故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禹谋反[12]杨恽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恽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8]
有一次,杨恽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单于被人杀了,杨恽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8]
自古君王勇於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恽仅被勉职,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前汉书》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貉。”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貉”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貉用来比喻那些臭气相投、不务正业的人。[8]

玩偶

日本旅游过的朋友应该都在神社、居酒屋或者当地比较有古韵的街头巷尾见过这样的雕像:一只胖胖的迷之生物戴着草帽,表情笑嘻嘻的看上去很喜庆,有一对圆圆的小耳朵,一只手拿着酒壶另一只手拿着烟袋或雨伞(神社门口的话可能是拿着念珠),鼓鼓囊囊的大肚子下面有两颗球状物摆在双脚之间,总体看上去给人一种憨态可掬、喜气洋洋的感觉。[7]
日本化狸(貉摆件及玩偶)
日本化狸(貉摆件及玩偶)
日本的商店以及普通人家里,都喜欢放一个貉的陶瓷玩偶,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貉玩偶造型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京都的陶艺家藤原銕造在瓷窑学习的时候,看到以肚皮为鼓敲打作乐的貉形象,突发灵感,构思了貉的造型,开始制作貉造型的装饰品。1951年,昭和天皇视察信乐町的时候,大批貉站在道路两旁,手持国旗欢迎天皇到来。天皇非常感动,他从小就喜欢貉饰物,于是吟咏了一首和歌,貉造型也因此闻名全国。[7]
貉在日本文化中的名字叫“化狸”,其原型就是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小型的貉的摆饰供游客挑选,跟达摩不倒翁一样,成为了日本的标志性纪念品。貉在日本妖怪传说中的地位很高、传唱度很广,类似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狐仙”、“黄大仙”。[7]
根据日本地域和文化传承不同,貉的形象、本领稍微有些差异,但大致上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传说貉是成了精的妖怪,它们拥有变身的本领,可以把树叶顶在头上变化成自己需要的形象。相传妖狐也有这个本领,但是不如貉厉害,而且妖狐变化是为了其不可言说的目的,而貉变化只是为了捉弄人,喜欢看人类被耍得团团转。从江户时代末期开始,貉因为具有灵力而在日本某些地区拥有了“神位”,被塑造在寺庙和神社门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