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花鲈

花鲈属鱼类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同义词鲈鱼(真鲈科花鲈属鱼类)一般指花鲈
花鲈(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是花鲈科花鲈属鱼类。花鲈身体延长,侧扁,略呈纺锤形;吻较长,尖而突出;下颌比上颌突出,前盖骨后缘有锯齿;身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在侧线以上及背鳍上散布黑色斑点;体被鳞,不易脱落;各鳍灰白色或灰黑色,背鳍条部后缘黑色尾鳍浅叉形,边缘黑色[6]又名烂鲈、脆鲈、鲈鱼[7]
花鲈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及各大通海江河均有分布,常栖息于河口。暖温性底层鱼类,常溯河洄游到淡水水域觅食,秋末到河口产卵,冬季回到近海。花鲈性凶猛,摄食小鱼、甲壳动物等[8]产卵期为9月中旬―11月,但也有极少数个体在4月产卵,产浮性卵。产卵地点于河口相邻海区的近岸[9]
花鲈是次要经济鱼类,是近海重要渔业对象,其鱼肉鲜嫩,除鲜销外还可制成咸干品,但在港养中是主要敌害,能吞食大量对虾及梭鱼苗[10]花鲈性味甘、平,具有益脾胃,补肝肾,健筋骨,安胎之功效;适合慢性胃痛、脾虚泄泻、消化不良、消瘦及胎动不安者食用[11]
中文名
花鲈
拉丁学名
Lateolabrax japonicus
别    名
鲈鱼花寨板鲈鲈板中国花鲈鲈子鱼脆鲈[7]烂鲈七星鲈日本真鲈寨花日本花鲈
外文名
Japanese Sea Bass、Japanese Seaperch(英文)
スズキ(鱸)[17](日文)
同义学名
Holocentrum maculatum、Labrax japonicusLateolabrax japonicumLateolabrax maculatusPercalabrax japonicusPercalabrax poecilonotus[18]
动物界
花鲈科[6]
花鲈属
花鲈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目
鲈亚目
亚    纲
辐鳍亚纲
亚    科
常鲈亚科
亚    种
[3]
命名者及年代
Cuvier, 1828[3]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名称来源

求府鲈鱼备微,初见于《后汉书·左巩阿殃慈传》承蜜市寒遥谜。李时珍对鲈鱼的描述:“黑色曰卢;此鱼白质黑章微页,故名。”[2]在体两侧的背缘常有黑色斑点,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故称为花鲈。[1]

分类争议

传统观点认为,花鲈属辩拜劝于狼鲈科(Moronidae)日本真鲈属(Lateolabrax[13]
狼鲈科又名梦鲈科,为辐鳍鱼纲真鲈形系地位未定[15-16](或传统分类鲈形目[14])的其中一个科。依2017年《硬骨鱼支序分类法》,𬶮科(Sillaginidae)是狼鲈科的姐妹群[15]
狼鲈科分类存在争议,依据Nelson(2006)分为3属,包括狼鲈属(Morone,也称为梦鲈属)、舌齿鲈属(Dicentrarchus)和日本真鲈属(Lateolabrax)。其中,日本真鲈属有2种,分布于亚洲,但一些学者认为应将日本真鲈属独立于一科,称为花鲈科(Lateolabracidae),属于拟金眼鲷目(Pempheriformes)[15-16]
后来,普遍认为花鲈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花鲈夜赠兆炒科(Lateolabracidae)花鲈属Lateolabrax),然而也有部分分类将其归入狼鲈科(Moronidae)[12][19]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背鳍Ⅻ-Ⅰ-13,略分离;臀鳍Ⅲ-7~8;胸鳍Ⅱ-15~16;腹鳍Ⅰ-5;尾鳍Ⅵ-15-Ⅴ~Ⅵ。侧线鳞70~80。鳃耙外行7~8+15~16,内行6~7+12。椎骨16+19。
花鲈花鲈花鲈花鲈花鲈花鲈
花鲈
体长161~197.3毫米。体长梭状。中等侧扁,吻较长,尖而突出[6]略呈纺锤形[6];前背鳍始点处体最高;体长为体高3.7~4.2倍, 为头长3.1~3.2倍,为尾部长2.9~3倍。头亦侧扁;头长为吻长3.8~3.9倍,为眼径5.2倍,为眼间隔宽49~5.1倍,为口宽2.1~2.3倍。吻钝短。眼位于侧中线上方和头正中点稍前方。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前、后鼻孔紧互邻,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口大,前位,下颌较上颌略长,有辅颌骨。前上颌骨能伸缩。上颌骨前端细;后端宽截形且外露,达眼中部下方。两颔、犁骨腭骨有短绒状牙群。舌圆、薄、游离。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角处及下缘有4个辐状棘。鳃孔大,侧位,达眼后半部下方。鳃膜略连,不连鳃峡。鳃膜条骨7。有假鳃。鳃耙细长,最长的长于鳃丝,内行小突起状。角舌骨上缘有一深凹刻。腰带骨后腋突长大于宽。肛门位于臀鳍始点稍前方。前盖骨后缘有锯齿;身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在侧线以上及背鳍上散布黑色斑点[6]长体被鳞,不易脱落[6]
除口部与头腹侧外均被小栉鳞。模鳞长方形,后端稍圆凸且有椎状栉刺,鳞心距前端约为至后端3倍,向前约有6条辐状纹。背鳍基、臀鳍基有低鳞鞘。侧线1条,完整,前方高到尾柄为侧中位。
背鳍2,鳍基略连。前背鳍始于胸鳍始点略后方;第Ⅳ~V鳍棘最长,头长为其长2.3~2.7倍;后背鳍短,背缘斜形,头长为第3鳍条长2.2~2.5倍。臀鳍第2鳍棘最粗长,头长为其长2.4~2.5倍;第1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2倍。胸鳍侧下位,圆刀状,头长为第5~6鳍条长1.9~2.1倍,约达第7~8背鳍棘下方。腹鳍胸位,比胸鳍基位置稍靠后,左、右鳍间距约等于1眼径;头长为第l腹鳍条长1.8~1.9倍,远不达肛门。尾鳍钝叉状,微凹。各鳍灰白色或灰黑色,背鳍条部后缘黑色;尾鳍浅叉形,边缘黑色[6]
鲜鱼背侧灰绿褐色,稀疏散有不大于瞳孔的黑斑;向下色渐淡,腹侧白色。奇鳍灰黄色;背鳍有黑斑且上缘灰黑色。偶鳍淡黄色。虹彩肌灰色,内缘银色或黄色。
腹膜白色。胃发达。无幽门盲囊。肠有2个折弯,体长为肠长1.4倍。鳔圆锥状,前端钝圆而后端尖。[2]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花鲈
特征
身体延长,侧扁,略呈纺锤形;吻较长,尖而突出;下颌比上颌突出,前盖骨后缘有锯齿;身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在侧线以上及背鳍上散布黑色斑点
体侧扁,略呈卵圆形,特征是头部具黄色放射状细纹。雌鱼体为粉红色,雄鱼为鲜红色,近背部鳞片皆具黄色缘,尾鳍叉形
图片
花鲈
宽身花鲈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花鲈是近岸浅海鱼类,性情凶猛,能在浅水及河口[8]中生活。渤海的花鲈每年3月下旬至4月游到近岸及河口索饵,产卵后则到较深水域的海区越冬。孵出的幼鱼在海区越冬,翌年春天幼鱼成群进入河口、内湾及近岸。在自然水域中。花鲈摄食以吞食活体动物为主。故属于肉食性鱼类。花鲈摄食的种类很多,其中以游泳动物为主,故也称为游泳动物食性的鱼类。花鲈摄食种类在一年之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各月之间的变化也非常明显。花鲈性凶猛,摄食小鱼、甲壳动物等[8]。成鱼和幼鱼的食物组成有很大差异。早期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食性转变后以小虾、小鱼和等足类为食,成鱼食物组成中主要是鱼,其次是虾。[1]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花鲈分布于西北太平洋[8],北海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朝鲜到雷州半岛以西。中国沿海及各大通海江河均有分布[8],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在黄海流域仅见于济南以东黄河下游,沿长江曾见于江西省九江。[1-2]
花鲈分布图[3]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花鲈的雌鱼少数3龄性成熟,大部分4龄性成熟,平均怀卵量为768432粒。雌、雄比例为1.03:1。产卵期是9月中旬至11月,卵是浮性卵。产卵地点是河口相邻海区的近岸。[1]花鲈是暖温性底层鱼类,常溯河洄游到淡水水域觅食,秋末到河口产卵,冬季回到近海[8]

养殖技术

播报
编辑

池塘条件

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5亩为宜,沙壤土底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米,排灌水系统完善,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水质良好。池塘经干塘暴晒,在放养前10~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80~100千克,隔天另加漂白粉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4]

饵料投喂

花鲈掠食性强,可用鱼糜或冰鲜小杂鱼、野杂鱼肉块喂养,经过驯化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料之前先泼浇几下水,以形成条件反射,再投以颗粒饲料,经过数次调驯,只要听到泼水声花鲈就会群游而至取食。选择位置居中地方,用竹、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7米,搭设投饵点,这样的投饵点饵料投撒面积大,鱼摄食时不易浑水,而且可容纳较多的鱼均匀摄食。日投饵量在前期鱼体较小时,可按鱼体重8%~15%投喂,每天3~5次,后期随鱼体长大,可按鱼体重的3%~5%投喂,日投2次,投饵量应根据鱼摄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根据花鲈不喜强光的习性,日出和日落时,摄食旺盛,中午几乎不摄食,所以应注意早晚2次投喂。投时应掌握“慢、快、慢”的原则,开始时少投,将鱼引诱聚集后再快投,并及时扩大投饵面积,使鱼群均匀吃饱,等鱼快吃饱,抢食不激烈后再少投,一直喂到多数鱼离开投饵点为止。一般每次投喂时间在30分钟左右,防止饵料沉底浪费并污染水体。[4]

苗种放养

花鲈苗种经淡化处理,培育成体长达10厘米左右,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放养规格力求整齐,以免相互残食,放养密度以每亩1000~1500尾为宜,同时搭配养殖大规格鳙鱼种40尾、鲢鱼种20尾及彭泽鲫200尾,以充分利用水体,调节水质,增加产量。[4]

水质调节

花鲈属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清洁、溶氧量较高(4~6毫克/升)、透明度在30~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在成鱼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及时加注新水。前期,由于鱼小,温度低,水质容易控制,加水、换水周期可长一些。随着鱼体的生长和鱼塘生物量增加,应做到勤巡塘,经常注入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9~10月温度适宜,是花鲈快速育肥阶段,不可忽视水质调节。[4]

捕捞

花鲈极易捕捞,池塘中养殖的花鲈经1~2次拉网可以捕获90%以上的成鱼。但需注意两点:一是在拉网捕捞前应停止投饵1天,因为饱食的鱼胃容量大,被其他鱼冲撞后,极易引起受伤;二是花鲈性凶猛,拉网时由于惊吓也易产生碰伤及相互刺伤。故拉网时尽量选择网目较小的网捕鱼,按量取鱼,尽量不整池拉网。起网时做到网不离水,分段在网中不离水取鱼,这样可使未销售的商或被采捕的商品鱼少受损伤。拉过网的池塘,应该进行1次以预防水霉病为主的水体消毒。[4]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5]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食用

花鲈肉嫩味美,其肉常做成生鱼片,余下部分则可炖汤,向来是上等的食用鱼类。除鲜销外还可以制成咸干品。[1]
花鲈自古为中国人民所喜食。宋范仲淹(989-1052)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2]

药用

花鲈鱼肉鲜嫩,营养丰富,滋补强身,并具药用价值。花鲈的鳃、肉都可入药。其鳃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用以治疗小儿百日咳。其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痛、脾虚泄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若手术后食用还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
明李时珍:“补五脏,益筋骨,治水气,多食宜人。作鲈尤良。曝干甚香美,安胎补中,作脍尤佳。”[2]
花鲈性味甘、平,具有益脾胃,补肝肾,健筋骨,安胎之功效;适合慢性胃痛、脾虚泄泻、消化不良、消瘦及胎动不安者食用[11]

经济价值

花鲈是次要经济鱼类,是近海重要渔业对象,其鱼肉鲜嫩,除鲜销外还可制成咸干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