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 2024年07月14日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实用文#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

      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三)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实验,巧妙设问,解决重点。

      2、通过引导正确思维,严格展示推理书写格式,明确方法来解决难点。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好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

      2、教学建议

      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

      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

      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11、3角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有及初步应用;

      2、本节课是在学完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的平分线性质为证明线段和角的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后面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了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已掌握了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猜想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对定理的灵活运用能力比较欠缺。

      2、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角平分线的

      性质定理的证明和运用性质定理证明线段相等。

      3、学生对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作法及运用性质定理证明线段相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角平分线定理及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证明、运用。

      教学难点: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运用。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折纸。画图等操作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结合图形,会用几何语言表述。

      2、会用工具准确地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二)经历的教学思考:

      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结合图形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所揭示的数量关系,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2、难点:(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

      (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工具:

      三角形纸片,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

      1、各组组长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2、师生问好。

      3、情境导入:【大屏幕显示】白雪公主有一块三角形的煎饼,她打算把煎饼分成面积相等的七块给小矮人,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分,你能帮助她吗?

      4、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

      5、学生自学课本p65—66内容后,完成导学案。(小组共同完成,组长组织)教师巡视全班。(导学案附后)

      6、通过题目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大屏幕显示】(学生抢答)

      7、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适当加以点拨。

      8、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完成后交给组长评分。(课堂练习附后)

      9、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10、共同完成课前设疑的问题。现在你能帮助白雪公主了吗?

      11、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互相补充。

      12、布置课下作业。

      【导学案和课堂练习题附后】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4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及它们的应用。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为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a、角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b、这两个定理的区别;c、写命题的逆命题。学生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证题时,不习惯直接应用定理,仍然去找全等三角形,结果相当于重新证明了一次定理。对于原命题和逆命题,学生对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特别是没有明显的提示语言时,更易找不准条件和结论,这就成了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整堂课围绕“以复习为基础,以过程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以训练为手段”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提问、板演、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做好铺垫

      新课引入前,作一个具体画图的练习:已知角画出它的角平分线;然后在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作出这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这样做一是复习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二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图形基础。

      (2)主动获取

      利用上面的图形,观察这两个距离的关系,并证明自己的结论。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会很容易得出结论并能用文字叙述出来。对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生得出结论并不难但让他们用文字叙述出来可能不是很准确,此时教师要做指导。这一环节的教学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主动提出此定理。

      (3)激荡思维

      在上面定理的基础上,让学找出此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并交换条件与结论得到一个新的命题,然后验证此命题的正确性如何?学生通过推理证明不难得到是一个真命题。此时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定理2。

      最后注意强调:两个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原命题与逆命题、原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及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方法步骤。这一环节完全是由学生给出定理的文字表述及证明过程。

      (4)推向深入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然后进行有层次阶梯性训练,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时让学生总结积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见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能够运用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3)能够判定两个命题是否为互逆命题,并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判断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

      a、角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b、这两个定理的区别;c、写命题的逆命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

      (1)画一个;

      (2)在这条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标出P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3)说出这两段距离的关系并证明。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出定理的内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

      强调说明:

      (1)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符号表示;

      (2)定理的作用:直接证明两线段相等。使用的前提是有,关键是图中是否有“垂直”。

      3、运用逆向思维,导出定理的逆定理

      问题:将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换位”得到一个新命题,说出这个新命题的内容,并判断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分析、讨论用文字叙述内容,老师作必要的提示。

      逆定理: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上。

      强调:a逆定理的作用:证明角相等

      b、二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性质定理说明了角平分线上点的纯粹性,即:只要是角平分线上的点,它到此角两边一定等距离,而无一例外;判定定理反映了角平分线的完备性,即只要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都一定在角平分线上,而绝不会漏掉一个。实际应用中,前者用来证明线段相等,后者用来证明角相等(角平分线)

      4、原命题与逆命题

      a、概念

      b、写出互逆命题的关键。

      c、原使命与逆使命的真假性并无一定的依存关系。

      5、定理的应用(投影四个例题)

      例1、已知:如图1,△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学生先分析,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投影显示学生的证明过程,师生共同纠正补充完善。

      投影规范的书写格式:

      (见书中例题)

      此题设想:

      (1)语言要规范。例“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为D、E、F”这一段话一定要在证明中写出。

      (2)几何证明中,常见“同理”二字,讲清“同理”适用的条件以免以后乱用。

      例2、已知:如图2,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

      求证:P在∠A的平分线上

      证明:(略)

      设想:(1)证明“点在线上”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一般解题方法”的运用

      (3)投影显示学生的书写步骤,检查学生数学语言是否规范。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

      (3)如果,那么;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例4、已知:如图3,PB⊥AB,PC⊥AC,PB=PC,D是AP上一点

      求证:∠BDP=∠CDP

      证明:(略)

      设想:一般解题方法的教学。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2)二定理的关系;

      (3)一般解题方法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0#9

      (b)思考题: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

      求证:∠A+∠C=

      (2)求证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如图,公路南有一学校在铁路的东侧,到公路的距离与到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与两路交叉处O的距离为400米,在图上标出学校的位置,并说明理由(比例尺1:10000)。

      提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把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解决。

      解:把公路、铁路看作两条相交直线,画出它们交,在上,从顶点量出表示实际400米长的线段便可确定学校的位置。表示实际400米长的线段为:0.04米=4cm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5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回顾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出发,再通过折纸探索平分一个角,提出遇到不能对折的木板或钢板类角时如何平分的问题,引出角平分仪,进而类比介绍角平分线的作法。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我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进行,先让学生通过折纸,提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作出猜想,然后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而展开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

      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自己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显示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能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可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估计不足,前面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花时过多,造成后面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特别是验证猜想和归纳结论显得过于仓促。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教材分析

      重点:角平分线性质的探索。

      难点: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预学----探究----精导----提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预学角平分线的性质

      阅读课本P128-P129,并完成预学检测。

      二合作探究

      如图,OC为∠AOB的角平分线,P为OC上任意一点。

      提问:

      1.如何画出∠AOB的平分线?

      2.若点P到角两边的距离分别为PD,PE,量一量,PD,PC是否相等?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测量,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肯定它们的发现。

      归纳: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想一想,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

      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为更好的使公路得到维护,决定在三角区建立一个公路维护站,那么这个维护站应该建在哪里?才能使维护站到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

      三做一做,拓展课题

      如图,P为△ABC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且PE⊥AB,PD⊥AC,E,D分别是垂足,试探索BE与PB+PD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归纳:

      因为射线AP是△ABC的外角∠CAE平分线,

      所以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所以PB+PD=PB+PE

      又PB+PE>B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所以PB+PD>BE

      思考:若CP也平分△ABC中的∠ACB的外角,则射线BP有怎样的性质?点P又有怎样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

      课本P130练习

      五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到一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六作业

      1.课本P130习题A组T1,T2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

      3.选作拓展题。

      七课后反思:

      新旧教法对比:新教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对于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倒背如流,但就是容易把到角两边的距离看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强对距离的认识。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2并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预学检测:

      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 相等。

      2⑴如图,已知∠1=∠2,DE⊥AB,

      DF⊥AC,垂足分别为E、F,则DE____DF.

      ⑵已知DE⊥AB,DF⊥AC,垂足分别

      为E、F,且DE=DF,则∠1_____∠2.

      学点训练:

      1.如图,OP平分∠AOB,PC⊥OA,PD⊥OB,垂足分别是C、D.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PC=PDB.OC=OD

      C.∠CPO=∠DPOD.OC=PC

      2.如图,△ABC中,∠C=90°,AC=BC,

      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

      若AC=10cm,则△DBE的周长等于()

      A.10cmB.8cmC.6cmD.9cm

      巩固练习:

      已知:如图,在△ABC中,∠A=90°,AB=AC,

      BD平分∠ABC.求证:BC=AB+AD

      拓展提升:

      如图,P为△ABC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且PE⊥AB,PD⊥AC,E,D分别是垂足,试探索BE与PB+PD的大小关系。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7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3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七年级学

      习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科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则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教学对象分析:刚进入八年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弱,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3、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数学环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选择根据本节课的实际需要,我选择电脑及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借助几何画板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表示出来,发现变化中的不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以合作、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

      三、重、难点

      1、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实际应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2、 3—1的教具(几何画板)、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角平分线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投影显示)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方法

      老师总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把/ ABC平分

      活动2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学生仍讨论:对折的方法不可以,应当考虑使用工具了。

      如课本图12、 3 —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 , BC=DC ,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会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比较、猜想、论证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定理的发现及证明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3.通过师生互动以及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在角平分线上任意选取一点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角平分线的定义: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

      叫这个角的平分线.

      表达方式:

      如图1,∵ OC是∠AOB的`平分线,

      ∴ ∠1=∠2(或∠AOB=2∠1=2∠2或∠1=∠2= ∠AOB).

      2.角平分线的画法:

      你能用什么方法作出∠AOB的平分线OC?(可由学生任选方法画出OC).

      可以用尺规作图,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可以用TI图形计算器.

      3.创设探究角平分线性质的情境:

      用两个全等的30的直角三角板拼出一个图形,使这个图形中出现角平分线,并且平分出的两个角都是30.学生可能拼出的图形是:

      (拼法1)(拼法2)(拼法3)

      选择第三种拼法(如图2)提出问题:

      (1)P是∠DOE平分线上一点,PD、PE与∠DOE

      的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点P到∠DOE两边的距离可以用哪些线段来表示?

      (3)PD、P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投影)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1.实验与猜想:

      引导学生任意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并在角平分线上任取一点,作出到角两边的距离.通过度量、观察并比较,猜想它们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用TI图形计算器实验的结果:

      (教师用计算机演示:点P在角平分线上运动及改变∠AOB大小,引导学生观察PD与PE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用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猜想:

      命题1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证明与应用:

      (学生写在笔记本上)

      已知:如图3,OC是∠AOB的平分线,P为OC上任意一点,PD⊥OA于D,PE⊥OB于E.

      求证:PD=PE.(投影)

      证明:∵ OC是∠AOB的平分线,

      ∴ ∠1=∠2.

      ∵ PD⊥OA于D,PE⊥OB于E,

      ∴ ∠ODP=∠OEP=90.

      又∵ OP=OP,

      ∴ △ODP≌△OEP(AAS).

      ∴ PD=PE

      三、作业设计

      反思: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本节课引入问题教学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投入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倡导同学们要学会用大脑去思考,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双手去操作,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到自觉调控的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不足之处的反思:通过看自己的录像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

      2.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和关系,会找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

      3.渗透角平分线是满足特定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是重点.

      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灵活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角平分钱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探求与证明

      1,复习引入课题.

      (1)提问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图3-86中的∠AOB的角

      平分线OC.

      2.画图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证明之.

      (1)在图3-86中,让学生在角平分线OC上任取一

      点P,并分别作出表示P点到∠AOB两边的距离的线段

      PD,PE.

      (2)这两个距离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并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证明,得出定理.

      (3)引导学生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定理1),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并根据相应图形写出表达式.

      3.逆向思维探求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1)让学生将定理1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并思考所得命题是否成立?如何证明?请一位同学叙述证明过程,得出定理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教师随后强调定理1与定理2的区别:已知角平分线用性质为定理1,由所给条件判定出角平分线是定理2.

      (3)教师指出:直接使用两个定理不用再证全等,可简化解题过程.

      4.理解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

      (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运动显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渗透集合的纯粹性).

      (2)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运动显示)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而不在其它位置,渗透集合的完备性).

      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二、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练习1填空:如图3-86(1)∵OC平分∠AOB,点P在射线OC上,PD⊥OA于D

      PE⊥OB于E.∴—————————(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PD⊥OA,PE⊥OB,——————————∴ OP平分∠AOB(—————————————)

      例1已知:如图3-87(a), ABC的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F.

      (l)求证:F到AB,BC和 AC边的距离相等;

      (2)求证:AF平分∠BAC;

      (3)求证:三角形中三条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而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4)怎样找△ABC内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5)若将“两内角平分线BD,CE交于F”改为“△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BD,CE交于F,如图3—87(b),那么(1)~(3)题的结论是否会改变?怎样找△ABC外到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多少个?

      说明:

      (1)通过此题达到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第(1)题)和判定定理(第(2)题)的目的.

      (2)此题提供了证明“三线共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先确定两条直线交于某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

      (3)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进行类比联想(第(5)题),观察结论如何变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练习2已知△ABC,在△ABC内求作一点P,使它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练习 3已知:如图 3-88,在四边形 ABCD中, AB=AD, AB⊥BC,AD⊥DC.求证:点 C在∠DAB的平分线上.

      例2已知:如图 3- 89,OE平分∠AOB,EC⊥OA于 C,ED⊥OB于 D.求证:(1)OC=OD;(2)OE垂直平分CD.

      分析:证明第(1)题时,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OEC=∠OE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到 OC=OD.这样处理,可避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练习4 课本第54页的练习。

      说明:训练学生将生活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的能力.

      三、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1.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的题设、结论,使学生看到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得出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并举出学过的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例子.教师强调“互逆命题”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做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就是它的逆命题.

      2.会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它是真、假命题.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1)~(5)中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5)如果|x|=|y|,那么x=y;

      (6)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7)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说明:注意逆命题语言的准确描述,例如第(6)题的逆命题不能说成是“两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有关结论.

      例4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错误的命题没有逆命题;

      (2)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3)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4)一个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错误的;

      (5)每一个定理都一定有逆定理.

      通过此题使学生理解互逆命题的真假性关系及互逆定理的定义.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条件内容分别是什么?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怎样找三角形内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3.怎样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与逆命题是否同真、同假?

      五、作业

      课本第55页第3,5,6,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角平分线是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集合,因此,利用教具,投影或计算机演示动点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更能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观察,探索新知识,从中提高兴趣,以充分培养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