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大清河

中国海河流域中部支流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大清河,中国海河流域支流之一,一称上西河,因相邻的永定河滹沱河两河均为多沙河流,而居中的大清河,河水清澈,得名大清河。[1]
大清河系主要由南、北两支组成。凡流入西淀(白洋淀)的支流为南支,洪水在西淀蓄滞后由赵王河、枣林庄新道及赵王新河入大清河;流入东淀的支流为北支,北支主要为拒马河,在张坊又分成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纳小清河、琉璃河(大石河)后在东茨村以下称白沟河,南拒马河纳北易水、中易水后东流,在白沟镇与白沟河会合后叫大清河。[2]
南支自源头(唐河源头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3])至枣林庄枢纽长336公里;北支自源头(拒马河源头河北省涞源县西北涞山)至新盖房枢纽长303公里。南支稍长,故原以南支的源头为大清河的源头,现代地理一般以拒马河南支与北支白沟河汇合点为大清河干流起点,所以拒马河源头就作为大清河源头。[4]
大清河流经东淀第六堡与子牙河汇流称西河。少量洪水经西河通过西河闸枢纽入海河干流从海河闸枢纽入渤海,大量洪水通过进洪闸入独流减河经工农兵闸入渤海。河源至独流减河入海口工农兵闸(独流减河防潮闸)长483公里,流域面积43060平方公里(《河北省志·地理志》记为32700平方公里[4])。[2]
历史上,大清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多年治理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流量缩减,大清河成为保定、东淀农业区的主要灌溉水源。也是白洋淀补水的重要来源。1960年代以前,大清河是保定地区至天津的主要航道,航运价值很大。[5]
中文名
大清河
别    名
上西河
所属水系
海河
地理位置
海河流域中部
流经地区
山西、河北、天津
发源地
涞源县的涞山(拒马河源)
主要支流
拒马河白沟河唐河潴龙河
河    长
483 km
流域面积
43060 km²
河    口
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

名称由来

播报
编辑
大清河,因相邻的流域宙乃乎北部为永定河冲积辨劝扇,南部为滹沱河冲积扇,两河均为多沙河流,属浑水河,而阿雅腊讲居中的大清埋纹嘱河,河水清澈,得名大清河。[1][6]
《河北省志·地理志》载:大清河一称上西河,究其由来,当与天津市的西河有影旬户关,因为拔永乘西河为大清河、子牙河相汇后的元盼河段,西叠捆多河上段,呼“上西河”。[4]

干流概况

播报
编辑

河道走向

大清河的位置主要河道走向
大清河干流河道情况
大清河位于永定河以南、子牙河以北,处于海河水系的中部,跨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4省市。[6]
大清河系主要由南、北两支组成。凡流入西淀(白洋淀)的支流为南支,洪水在西淀蓄滞后由赵王河、枣林庄新道及赵王新河,于左各庄村西入东淀内大清河;流入东淀的支流为北支,北支主要为拒马河,在张坊又分成南、北拒马河,北拒马河纳小清河、琉璃河后在东茨村以下称白沟河,南拒马河纳北易水、中易水后东流,在白沟镇与白沟河会合后叫大清河。[2]白沟大桥以上汇流后下行到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盖房分洪道、大清河旧道泄入东淀与南支汇合为新大清河,至天津静海第六埠与子牙河汇流。[7]
南支自源头(唐河源头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3])至枣林庄枢纽长336公里;北支自源头(拒马河源头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至新盖房枢纽长303公里。南支稍长,故原以南支的源头为大清河的源头,即唐河源头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再计算北支下游干流大清河旧道至文安左各庄、南支下游赵王新河至左各庄,两支相汇点,估算长度相当。所以现代地理一般以北支为正源,即拒马河源头涞源县涞山。[4]
北支流域面积10151平方公里,山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69亿立方米。南支流域面积21054平方公里,山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88亿立方米。[6]
东淀大清河至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8](也有资料称天津市静海区第六堡)与子牙河汇流称西河。少量洪水经西河通过子牙河西河闸枢纽入海河干流从海河闸入渤海,大量洪水通过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独流减河经工农兵闸(后改称独流减河防潮闸)入渤海。河源(《海河志》以拒马河为源)至独流减河入海口工农兵闸(独流减河防潮闸)长483公里,流域面积43060平方公里(《河北省志·地理志》记为32700平方公里[4])。[2]
大清河干流起点白沟河、南拒马河汇合处
大清河旧道雄县县城一段
文安县大清河旧道
大清河文安左各庄段
大清河干流与子牙河汇合处天津静海第六埠

河道特征

京广铁路以西河流多为沙质河床,纵坡较陡,属宽浅型多沙河道,铁路以东纵坡渐缓,两岸筑堤束水,主要行洪河道13条,全长578.4公里,主次堤防总长1179公里(包括白洋淀、东淀围堤)。
中下游多连续性洼淀,河道在洼淀中穿行,成谷形盆地式淀河,白洋淀、白草洼、溢流洼、东淀、北大港等属于此种洼淀。位于河道两侧封闭洼淀有兰沟洼、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等。这些洼淀在调蓄洪水,滞洪滞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全水系河道设计防洪标准十年至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偏低,遇超标准洪水,为保证防洪安全则采取分洪滞洪非常措施。洪水传播时间上游每小时7~15公里,中下游每小时7~2公里。[7]

河道变迁

大清河河道变迁
历代大清河受永定河侵扰变迁示意图
大清河水系,有记载的资料显示,历史上变化不大。但据史料记载大清河受永定河和滹沱河的干扰,中上游水域有多次变迁,下游影响到东淀。原东淀范围较大,由于永定河的干扰,东淀左岸的洼淀即被泥沙吞没。[9]
商周时期,黄河流经海河平原。今海河水系中大清河水系及其以南各水都曾流入黄河,属黄河水系;明末清初(1595~1698年),永定河在庞各庄、礼贤、旧州、旧安次县和金门闸、杨先务、南里、蒲落垡之间来回摆动。最南曾到过南里、蒲落垡、咎岗、张岗一带,夺今大清河河道东行(如顺治十三年,1656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决北二工堤(堤的异体字),溜注求贤村引河,至永定河下游入海。旋即断流,又漫南头工堤,水由老君堂、庄马头入大清河,凡筑南堤百余丈”(《清史稿·河渠志》)。
道光三年(1823年),永定河由南八工堤尽处决而南,直趋汪儿淀。十一年春,河流改向东北,迳窦淀,历六道口,注大清河,汪儿口始塞,水由范壅口新槽复归王庆坨故道。十四年,宛平界北中、北下汛决口,水由庞各庄循旧减河至武清黄花店,仍归正河尾闾入海。良乡界南二工决口,水由金门闸减河入清河,经白沟河归大清河。[10]
现代水利治理中,主要对大清河干流段进行改造。主要变迁情况是,开挖新盖房分洪道及白沟引河、赵王新河等一系列分洪河道。从而形成下游多分支的水系。而大清河原主河道自雄县境内新盖房枢纽,止于苏桥以下王圪垯村东的河段改为灌溉河(季节河)。入海口也由海河入海变为主要以独流减河入海。[11]
大清河旧道、新盖房分洪道自雄县东南流,进入东淀,东淀内大清河干流,1970年以前流向是从新盖房流经容城——雄县——在文安县西北角雄、文二县结合部入文安县,经兴隆宫、史各庄、新镇、苏桥(在崔家坊村东有赵王新渠水汇入)、左各庄等乡镇地域,向东于天津市静海区台头出境,达天津市。为文安与雄、霸二县界河。原为常年河,最大流量67立方米/秒,结冰期70天。1970年将该河起自雄县境内新盖房枢纽,止于苏桥以下王圪垯村东的河段改为灌溉河,名旧大清河,功能以灌溉为主,在一般情况下不承担泄洪任务,泄洪改由白沟引河和新盖房分洪道承担。
1970年,在文安县境内西码头增挖了与赵王新渠航道下口相接,长7公里东西流向的联接河段,在王圪垯村东与大清河衔接(王圪垯村以下至左各庄十间房的大清河道进行了开卡取直,向东经安里屯至静海台头出境)此段河道名新大清河(亦称东淀大清河),流程21公里,变为季节河。[11]

水文特征

播报
编辑
大清河水系之洪水主要由汛期的暴雨造成,暴雨中心经常出现在阜平、司仓及紫荆关一带。
由于暴雨中心位置不同,南北支洪水量各占全水系洪水总量的比例各年变化甚大,1963年全水系30天洪水总量79.98亿立方米,其中南支占78%,北支占22%;最大6天洪水总量64.27亿立方米,南支占80%,北支占20%。1929年全水系30天洪水总量38.36亿立方米,南支占42%,北支占58%,平均计算南支约占60%,北支约占0%,南支山区面积大于北支,遇全水系较大洪水时,南支的雨区笼罩面积较大,故一般南支洪水所占比例大于北支,北支洪水比南支洪水早些。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山区约600多毫米,平原约500毫米。年际间变化很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雨量常差1~2倍,最大达6.4倍(北京、保定)。
自有水文记载以来,曾发生较大洪水7次,有1917年、1924年、1929年、1939年、1954年、1956年和1963年,平均约7~8年一次,1963年8月暴雨以本水系为最大。本水系位于太行山北部、燕山西南部,地形适于形成暴雨。如1963年易县七峪7天降雨1329毫米,大良岗1117毫米。此外,定县、望都、唐县、曲阳、满城北管头等地都超过1000毫米。1963年8月上旬太行山共降雨302亿立方米,大清河水系占63%,因此,大清河水系洪水在海河流域占据重要位置。
1963年实测6天洪量为64.3亿立方米,相当于六十年一遇。全水系流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两省两市,其中山西省三个县占总流域面积的7.5%,河北省41个县(市),占77%,北京市两个县占4.9%,天津市四个区县占10.6%。地形走向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西部山区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左右(黄海高程、下同),京广铁路以西丘陵区高程在100~1000米,京广铁路以东平原区高程在10~100米,白洋淀以下低洼地区高程在10米以下,沿海尾闾地面高程在2米左右。[1]

主要支流

播报
编辑
大清河水系由于地势影响,自然分为南北两支。各支主要支流情况是:
大清河水系及流域示意图

北支支流

北支拒马河,发源于涞源盆地,在张坊西南铁锁崖分流为南、北拒马河。南拒马河在北河店以上有北易水、中易水汇入。北拒马河在东茨村以上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汇入,下称白沟河南拒马河白沟河在白沟大桥以上汇流后下行到新盖房枢纽,分别由白沟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盖房分洪道、大清河泄入东淀
白沟河末端高碑店东马营镇段
南拒马河定兴县北南蔡乡段
拒马河(含南、北两支),流经房山区境内,为北京市五大水系之一,大清河支流。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西北太行山麓,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套港村入市界,流经十渡风景区张坊镇大石窝镇。在张坊镇张坊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北拒马河,流经大石窝镇,于二合庄村东出市境,至东茨村以下称白沟河,在白沟村与南拒马河汇合入大清河,一般作为大清河干流的起点。拒马河干流长254公里,白沟村以上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12]
大石河涿州市码头镇高尔夫球场边一段
大石河(琉璃河),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马河支流。房山旧志称“圣水”,良乡旧志称“琉璃河”。发源于境内西部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西北。河道在山谷间曲折向东经霞云岭、长操、班各庄、河北等乡,在坨里乡辛开口村出山,进入平原。再折转向南,经坨里乡、城关镇、紫草坞乡、窦店镇石楼镇境内在琉璃河地区办事处转而向东,到祖村向南出境,入河北省涿州市码头镇与北拒马河汇合。境内河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243.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流域面积856.3平方公里,平原流域面积387.1平方公里。[13]
胡良河,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在该区境内称泉水河。泉水河分南北两支,南为主河道。两支于北良各庄流出市境,汇合于河北省涿州市夹河村,下称胡良河。市内河道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道有高庄泉、甘池泉等泉水补给,常年流量约1.1立方米/秒。源头水头村有佛教圣地云居寺[12]
北易水,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云蒙山南麓,自太宁寺向东南流至龙泉庄转为向东北,至梁格庄又转为向东南,经易县县城南侧,于石赛出境,于定兴县汇入中易水,易县境内河道长约39公里。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0条,主要有五里河、安河、黄蒿河、旺隆河、五道河等7条。梁格庄以上河床宽100~200米,为河卵石组成,纵坡1/100~1/300,以下河床宽400~1200米,为砂夹卵石组成。流域面积约510平方公里,干早年冬春两季无基流。
中易水下游定兴县仓巨村一段
中易水,南拒马河支流。占称武水、易水,俗称罗村河、白涧河。发源于易县西部蚍蜉岭东麓,自川角向东南流至良岗转为向东流,横穿中部和东部,至周任村出境入定兴县、于北河店汇入南拒马河,易县境内河道长约51.5公里,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2条,上要有大兰河、许家河、鸭子沟河等4条。安格庄以上河床宽300米左右,为砂夹卵石组成,纵坡1/100~1/200,以下河床宽2~3公里,为中细砂组成,纵坡1/500~1/1000,流域面积约829平方公里,旱年冬存季无基流。[14]

南支支流

南支有潴龙河孝义河唐河清水河漕河瀑河府河萍河等河,均分别流入白洋淀。白洋淀是大清河水系中部的滞洪滞沥、蓄水灌溉、渔盐生产、综合利用的洼淀。白洋淀水经枣林庄枢纽分别泄入枣林庄行洪道和赵王河,在苟各庄北入赵王新河,到史各庄大桥以上入赵王新渠,于左各庄村西入东淀内大清河,至第六埠与子牙河汇流。
潴龙河,又名蟾河、杨村河、布里河,是大清河南支主要河道,上游称沙河,位于白洋淀南部,因颛顼时期“猪化龙而成河,故名猪龙河,后改猪为潴。发源于山西省灵丘县太白山南麓,东南流入阜平县界纳灵丘河水,至县城东,南西庄附近又纳鹞子河,至王快镇纳入胭脂河。沙河到安平县北郭村有磁河、小唐河、小清河、孟良河汇入,北郭村以下称潴龙河,向东北流经安平县博野县蠡县高阳县,至安新县高楼村北注入马棚淀入白洋淀。入淀口在千里堤与四门堤之间。全长250公里,是大清河南支中最大的行洪河道。[6][8][15]
府河,《水经注》称沈水,又名清苑河,明代1368年保定路改名保定府后称府河,位于白洋淀西部。府河上游有一亩泉河、候河、白草沟等支流。一亩泉河为主流,与众多支流汇合后称府河。府河在灵雨寺东分出一支护城河。主流向东有黄花沟金线河汇入。与唐河汇合后入藻杂淀,全长62公里。府河码头曾是保定城水路交通的枢纽。流经地区历史文化丰富。
唐河西胜口段
唐河,是大清河南支的一条主要干流,因流经唐县而得名唐河,位于白洋淀西部。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翠屏山,战国时期,在肃宁西入黄河,东汉至唐流经灵丘、涞源、唐县、定县、博野、蠡县、高阳入安新境内,流经安新镇南,东入雄县、霸县达天津入海。后又分别在1330年、1472年、1517年、1801年几次改道入淀,1966年又辟新道(唐河新道)由建昌改韩村入淀。全长273公里,流域面积4990平方公里。1966年将清水河并入唐河,新唐河按10年一遇设计流量2300立方米/秒进行了治理。1975年在唐河两侧开挖了深水河槽,并在河滩筑了新堤,建成南北两个蓄污水库,北库工程建成后即已运用,常年存蓄保定市排放的工业污水,南库尚未启用。[16]
孝义河,又名大西章河、段家庄乾河,位于白洋淀西南。为唐河口之间平原排沥河道,源于安国黄台村,经安国、定州大辛庄、入蠡县潘家营村汇月明河、万安村汇温仁分干河,再经高阳、安新同口村东流入马棚淀,全长90公里。
漕河,古称徐水,位于白洋淀西部,源于易县五回岭。漕河源于徐水县釜山曹河泽,清末,有古徐水和漕河汇流,经漕河铺而得名。漕河经管头村、再汇甘河净之水,经龙门峡谷、龙潭汇水峪沟、马连川河、白堡河、杨庄河、泥沟河入徐水到达安新县东马村南入藻杂淀,全长110公里。
瀑河,位于白洋淀西部,分南瀑河、北瀑河。又称为雹河、鲍河。北瀑河流经容城县河北庄村入萍河,到安新县三台入藻杂淀,后因於堵而废弃。南瀑河为泄水支流,由徐水大因东经安新县寨里村南入藻杂淀,全长73公里。
萍河,位于白洋淀西部,古称平水、萍泉河。源于定兴南幸村,流经徐水县田村铺汇十五级沟,经下河西汇鸡爪河,到容城县河北庄汇入北瀑河,至黑龙口萍河桥入安新县三台南藻杂淀,全长30公里。[4][15]

淀区支流

小白河,原是一条古河道,清乾隆以前为白龙河,经河间、高阳入白洋淀。因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河床变小,改称小白河。1951年利用天然沟河开挖而成。上游流经蠡县肃宁、高阳,至任丘沿白洋淀东侧北流转入文安洼。干流段全长71公里。
古洋河河间段
古洋河,是一条古河道,本作“羊河”。原为子牙河系下游河道,经过治理,成为大清河南地区的一条主要排水河道。上游分东西两支,东支上起献县西高坦闸下,西上支上起献县宋家房子西,东西支在河间城南八里铺汇流,以上河道长23.94公里,以下河道自任丘金桥至苏庄北小白河,长19.2公里。金桥至东庄店沥水经任文干渠入文安洼;以北沥水汇入小白河下段,流入文安洼。当小白河排水不畅时,经小白河中段入苟各庄排水站引渠,排入赵王河。[17]

分洪河道

唐河新道,位于河北省保定以南、孝义河以北清苑区和安新县境内,起自清苑东石桥村,止于安新县韩村北入白洋淀口,长24公里,于1966年5月建成。
新盖房分洪道,位于大清河以北雄县境内,起自新盖房村东北,基本平行大清河东行,经高庄,穿卢僧河,经孤庄头,过封锁沟至洪城村东北,再经溢流洼入东淀,长25公里。[8]
独流减河上段天津静海区段
独流减河,因靠近独流镇而得名,以泄大清河系入东淀之水。始于第六埠,与海河平行走向,而后转向东北,于咸水沽南与海河汇流入海。减河全长43.3公里,设计流量1020立方米/秒。[9]
白沟引河白沟河为拒马河之下段,位于白洋淀东北部,古白沟河曾因流经白沟镇而得名。先由容城县至雄县西入黄湾河,又经安新县进淀入四角河,后因改道由雄县故贤村决河南逆流经安新县大阳村入烧车淀。白沟引河为人工河,在1970年开挖,沟通了白洋淀与大清河北支。位于容城县东部,起自新盖房村西北,南行经复兴庄、赵村和小先王之间,于昝村转向西南,经平王、三小王之间,至留通村东入白洋淀。河长11.9公里,设计流量500立方米/秒。运用原则为,将大清河北支中小洪水引入白洋淀,并根据各河洪水情况控制南支和北支洪水错峰,减轻洪水灾害。[8]
赵王河,《畿辅通志》记载,赵王河是同治十二年河道叶伯英所开。为使西淀(白洋淀)泄水畅通,自烧车淀(白洋淀北部)起,穿过十二连桥,至大港淀东南,顺千里堤至苟各庄,人工开挖的新河,称赵王河,后并入老赵王河。直到新中国成立,赵王河都是白洋淀唯一的泄水河道。1960年代又开辟赵王新河、枣林庄分洪道,分赵王河为上、中、下三段。[4][15]
赵王新渠,开挖于1956年,原为赵王河百草洼分流泄洪工程。该渠西起文安县韩各庄村西北,东行经二合庄村北,穿东羊疃、西羊疃之间,过王庄村南,毕家坊村北,至崔家坊东南入大清河,全长22.54公里。渠上首建有王村泄洪闸。1969年~1970年赵王新渠上首北移至史各庄公路桥以上750米处承接赵王新河,改道后的赵王新渠,东北流向,在西码头入大清河。从承接赵王新河处,至西码头蓄水闸共长22公里,主要于汛期引蓄农田灌溉用水,十年一遇设计流量2700立方米/秒。
赵王新河文安县段
赵王新河,始建于1960年,东西流向,西起文安县李场道口,东至兴隆宫,时称百草洼新河。1962年进行了浚深和延伸,上接赵北口的老滩,下至王村闸前,称赵王新河。1969~1970年春,扩建,上承任丘县枣林庄新道下口和苟各庄以上赵王河,下口改至史各庄公路桥以上750米处,与赵王新渠上口相接,全长11公里,十年一遇设计流量2700立方米/秒。[11]

治理开发

播报
编辑

河道治理

1950年代
大清河流域处河流域心腹地带,中下游是京、津、保三角地区,历来洪涝灾害严重。
大清河分南北两支,北支为白沟河系,南支为赵王河系。白沟以上控制面积10000平方公里,而下游河道狭窄,雄县南关的泄洪能力仅400立方米/秒,常造成泛滥。为解决北支上大下小,不相适应的矛盾,于1951年在白沟河下口新盖房村建起了新盖房分洪道,由新盖房至刘家铺,全长24公里,刘家铺以下汇入溢流洼,溢流洼沿大清河北岸东行至台山附近入东淀。分洪道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秒,其作用是将北支洪水绕过雄县卡口导入东淀。
最初建的分洪道口门宽400米,铅丝笼护底,高程11.4米(黄海)。1956年,拒马河紫荆关发生暴雨,大清河北支汛情严重,新盖房分洪道曾分洪3000立方米/秒。
大清河治理的另一项工程是开挖独流减河。大清河与子牙河在第六埠会合后,均经西河由海河干流入海,因海河泄量有限,常使东淀水位居高不下,影响脱地及周边沥水排入。日寇侵华时,曾在现独流减河以南预留二十五桥,以备紧急情况下使洪水东泄,以保障津浦铁路和天津市的安全,但亦未修泄水河道和控制工程。
为扩大东淀以下的泄洪能力,1952~1953年在良王庄开挖了独流减河。减河从第六埠经管铺头到万家码头汇入北大港,全长43.5公里,设计流量1020立方米/秒。两堤堤距从第六埠至管铺头为400米,管铺头到万家码头为1020米。减河除上段稍加挖深外,其余均为平地起堤,河底随地面起伏,以减少工程量。进洪闸位于第六埠村南,共8孔,每孔净跨13.6米,闸底高程2.26米。北大港是独流减河的入海通道,1953~1956年筑成了大港围堤,此后成为蓄水之处。
1954年减河最大泄量为1390立方米/秒,1956年最大泄量为1190立方米/秒,均超过了设计标准。
南支各支流均入白洋淀,洪水经白洋淀调蓄后,由十方院经赵王河下泄,南、北二支在舍兴合流。由于新镇附近河槽窄小,严重卡水,常使北支洪水由赵王河倒漾,影响南支洪水下泄。因而,1956年兴建赵王新渠,新渠由王村至崔家房,全长23公里。新渠两堤堤距约630米,一般为平地起堤,大部分无深水河槽,新渠设计流量1200立方米/秒。上口于王村建泄洪闸一座,共10孔,每孔净宽12米,闸底高程4.6米,设计流量1350立方米/秒。新渠的建成,对保证白洋淀水位不超过10.5米,并沟通东西二淀,使其洪水顺利经独流减河宣泄入海,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大清河三项工程的完成,虽然相对于后来的扩建来看,标准还是很低的,但在当时来说,上游尚未修建水库,利用洼淀调蓄和减河泄洪,已具备了解除普通洪水灾害的能力,并为以后的河系统一规划打下了基础。[18]
1960年代
大清河北支洪水含沙量较大,据白沟站统计,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约450万立方米。新盖房分洪道经1951~1965年15年的运用,分洪口门以下30公里范围内,估计淤积量达3260万立方米,一般已淤高1~2米,降低了过流能力。因此,1969~1970年,新盖房分洪道进行扩建,分洪道设计流量扩大至5000立方米/秒。同时,将白沟河的行洪标准提高到3000立方米/秒,还兴修了白沟引河,可引流量500立方米/秒入白洋淀。
白洋淀原仅有十方院一处泄水出路,1956年虽然在百草洼下口开辟了赵王新渠,但泄水不畅的问题仍未解决。根据白洋淀存在的问题,1964年底开始进行白洋淀开卡规划。1965年第一期工程,包括从枣林庄村南破千里堤另开新河,两岸筑堤,在苟各庄村北复破千里堤入百草洼,全长8.2公里,新道上口建4孔泄洪闸。新道设计泄洪能力2000立方米/秒,泄洪闸设计泄量460立方米/秒,河与闸泄量不相适应。为此,1968年冬至1970年春,枣林庄新道工程进行扩建,疏浚了河槽,在主槽左侧挖了宽15米的航道槽,在原4孔闸以南又修建25孔新闸,全河泄量由2000立方米/秒,提高到2300立方米/秒。同时,于1968~1970年修建了十方院溢流堰,设计过堰流量400立方米/秒。这样,当淀水位9.1米时,分洪能力2700立方米/秒。遇超标准洪水,当淀水位9.95米时,枣林庄分洪道可过流4260立方米/秒,可由王村闸分洪1350立方米/秒至文安洼。
1967年,在白洋淀分洪道扩建的同时,对赵王新渠进行了规划。在1969年将赵王新渠的设计流量扩大为2700立方米/秒,与上游的枣林庄分洪道相匹配。原王村闸改为向文安洼分洪的控制工程。进入赵王新渠的流量,则由上游的枣林庄闸控制。
1967年子牙新河建成后,子牙河洪水不再经独流减河或海河干流入海。1968年按50年一遇标准扩建独流减河,将原进洪闸设计流量由1020立方米/秒核减为840立方米/秒,在原闸南侧新建25孔进洪闸一座,设计流量2360立方米/秒。另于独流减河下口建成防潮闸一座,设计流量3200立方米/秒。整个工程于1969年6月完成。
经对大清河系中游的洼淀和河道进行了整修,下游扩建了入海尾闾之后,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洪体系,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南支各河汇入白洋淀,经调蓄后由枣林庄经王村至东淀,全线设计泄量均已达到2700立方米/秒;北支白沟河由东茨村至白沟镇,设计流量为3000立方米/秒,白沟引河设计流量500立方米/秒,可调北支洪水入白洋淀。新盖房分洪道由新盖房经溢流洼至东淀,全线设计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南、北支洪水经东淀调蓄后,由独流减河泄3200立方米/秒入海。设计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南支的校核标准达到50年一遇。[19]

蓄滞洪区

白洋淀安新县水域
白洋淀,是新生代以来,由于差异性断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坳陷中的天然洼淀。到西汉时期才大致形成了现代地理白洋淀的轮廓。《宋史》称为“白羊淀”,到清康熙年间改称“白洋淀”。在历史上,每到汛期,大清河南支诸路洪水倾注白洋淀,而白洋淀出口窄小浅涩,从而屡屡决溢成灾。为了防御洪水,宋朝唐介主持修筑“唐堤”,始筑千里堤。明、清也搞了些治理,但成效甚微。相反,由于明末清初大规模筑堤、隔淀围垦,使淀泊面积缩小。仅清顺治元年(1644年)~光绪七年(1881年)的237年间,白洋淀的水面积缩小了9/10。
建国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非常关心、重视白洋淀的治理。加固千里堤,开辟枣林庄新道,开挖赵王新渠,赵王新河,兴建枣林庄枢纽等工程,使白洋淀的出口泄洪能力由50年代初的130立方米/秒,提高到2700立方米/秒。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也为综合利用白洋淀的水土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白洋淀四周堤防环绕,东有千里堤,北有新安北堤,西有障水埝、马村小埝和四门堤,南有淀南新堤和龙化小埝,总长230公里,淀内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地跨安新、高阳、任丘、雄县、容城5县。它承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及白沟引河的洪沥水,设计入淀总流量6595立方米/秒。经淀调蓄后,由枣林庄下泄,经枣林庄新道、赵王新河、赵王新渠入东淀。淀底高程一般在4.1~5.1米,设计滞洪水位9.1米时,滞洪量10.38亿立方米。1963年8月4日最高滞洪水位10.18米,相应滞洪量为41.73亿立方米。[20]
东淀,古称雍妈薮,清代称三角淀,地跨河北省霸县、文安县和天津市西郊区,设计滞洪水位6.56米(第六堡),相应滞洪量9.52亿立方米,淹没面积345平方公里。淀底高程一般在3.1~3.6米,东部最低2.2米。东有子牙河右堤,南有千里堤(亦称隔淀堤),西以溢流洼与新盖房分洪道相接,北有中亭堤,周边堤防总长129公里。淀内南有大清河,行洪流量600~800立方米/秒;北有中亭河,以排沥为主,泄水能力约200立方米/秒。1963年8月31日最高滞洪水位7.06米,相应滞洪量为11.50亿立方米。[21]
文安洼,位于白洋淀以东,大清河、东淀以南,子牙河以西,文安和大城县境内,有村庄98座、人口7.11万人、耕地24万亩。低洼面积230平方公里,高程大部为2.3~2.6米,地势呈碟形,1949年前无泄水出路,积水靠自然消耗,常年积水。当地群众流传着“淹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的谚语。历史上承纳清南地区5200平方公里的沥水及大清、子牙两河决口的洪水。20世纪以来的60多年中,大清、子牙两河决口15次,文安洼积水37年之久。1954年、1956年和1963年3次向文安洼分洪。其中1963年8月31日最高滞洪水位7.19米,相应滞洪量为45.57亿立方米。[22]
兰沟洼,位于白沟河以西,北拒马河以南,南拒马河以北,京广铁路以东的封闭区,面积840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上游地面高程30~34米,下游地面高程13米。洼内除承纳本区沥水外,还须承纳白沟河及南拒马河的分洪水量。设计蓄洪水位17.0米时,相应蓄水量2.2亿立方米,淹没面积110平方公里,村庄131个,人口8.4万人,耕地14.1万亩。[23]
贾口洼,是千金泊、秀才泊、老尼泊的统称,位于子牙河下游以东,南运河下游以西,东淀东南静海县境内。地势低洼,小水时分成三泊,大水时连成一泊,历史上黑龙港地区沥水汇集于此,常年滞沥。1954年在规划治理黑龙港时,划定静(静海)、瓦(瓦子头)路以北为滞沥区,定名为“贾口洼”。贾口洼只在特殊情况下为确保子牙新河北堤的安全才做为临时滞洪区。其设计蓄洪水位为8.0米时,相应的滞蓄洪量为3.73亿立方米,淹没面积110.3平方公里,村庄111个,人口13.98万人,耕地16.55万亩。
团泊洼,地处天津市静海县和大港区境内,位于南运河、马厂减河和独流减河三河道围成的封闭区内,历史上是常年积水的低洼盐碱地,也是海河南系和西部特大洪水入海的必经之路。团泊洼的运用原则是:当大清河发生特大洪水在海河干流和独流减河充分泄洪及东淀、文安洼和贾口洼相继运用后,三洼水位均达到8.0米且第六堡水位继续上涨时,破南运河两堤,利用津浦铁路25孔桥分洪入团泊洼。分洪后,破马厂减河两堤下泄,最后经北大港南侧、子牙新河北侧夹道入海。[24]

拦蓄工程

大清河河系,建有横山岭、口头、王快、西大洋、龙门、安各庄6座大型水库(总库容32.35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9718.5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52.1%。
西大洋水库
西大洋水库,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唐县西包水村北1公里的唐河出山口处,是大清河南支唐河中游的一座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420平方公里(全部山区),占唐河山区流域面积的88.5%。1958年兴建,1970年续建。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副坝、输水道、正常溢洪道和泄洪洞。总库容10.7亿立方米,最大坝高54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灌溉、发电并重的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25]
王快水库
王快水库,是大清河南支沙河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曲阳县郑家村西1公里,距曲阳县城23.6公里。原称郑家庄水库,于1958年10月20日正式命名为王快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770平方公里,占沙河流域面积的59%。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坝、溢洪道、泄洪洞和发电站。总库容13.89亿立方米,最大坝高62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的大型水库。[26]
横山岭水库,位于大清河系磁河上游河北省灵寿县岔头乡冯沟村附近,控制流域面积44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等级为II级。1958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1960年6月除电站外主体工程全部完工,1970年3月至1972年10月水库进行了扩建,1980年至1984年续建渠首电站。1991至1992年水库又实施了加固工程。水库经过多年的运用,在防洪、灌溉、发电方面均发挥了较大作用。拦蓄了1963年、1967年、1968年、1975年、1996年大洪水,起到了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横山岭水库设计灌溉面积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年灌溉供水量7448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66万度。[27]
口头水库,位于大清河南支沙河支流郜河上, 控制流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 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水洞、岸边式正常和非常溢洪道及发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水库设计洪水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5月,1964年10月主体工程竣工。1970年~1973年进行了扩建,修建了发电站和正常溢洪道。总库容1.056亿立方米,调洪库容0.60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161亿立方米,死库容0.1599亿立方米。[28]
龙门水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境内的漕河干流上,漕河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Ⅱ)水利枢纽工程,工程等级为II级。始建于1958年2月,1959年11月至1960年6月中型水库的基础上扩建为大型水库,总库容1.18亿立方米,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1974年11月至1977年6月进行水库加固扩建工程,2002年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9]
安格庄水库
安格庄水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的安格庄村西,位于中易水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76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等综合利用的大(II)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等级为II级。始建于1958年6月,安格庄水库1958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1960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未经验收即投入了运用。枢纽并不完善和配套,一些工程项目遗留相当大的尾工,因此从1960年以后,水库长期处于边运用边施工中。2001年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除险加固后,总库容3.0339亿立方米,调洪库容2.013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45532亿立方米,死库容亿0.386立方米。[30]

防洪工程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筑起永定河左右大堤,将永定河水引入三角淀后,并修筑南堤,使大清河与永定河隔离。乾隆十年(1745)加筑千里堤,外筑隔淀堤,将千里堤延长到富官营,并另筑新堤由富官营到坝台将文安洼与淀河彻底隔开,成为独立洼淀。因此,大清河有南堤而无北堤,中亭河有北堤,而无南堤,永定河下游南堤为西河左堤。东淀左岸和三角淀为永定河侵吞,故东淀面积缩减为345平方公里。
滹沱河对大清河干扰也很严重,古代迁徙不一,秦汉时期,为阻挡南水北侵始修千里堤,宋、明朝以后,不断重修,到清代初期已连接成型。据《直隶河渠志》记载“千里长堤,迄献县之臧家桥,围四顺天、保定、河间三府、长千里有余,沿河绕淀,为数十州县民生之保障”,对西淀和东淀洪涝灾害相对减轻,光绪七年(1881)间挖朱家口引河后,始由臧家桥入子牙河,光绪二十年(1894)兴筑滹沱河北大堤方减少对大清河的干扰。
为了配合独流减河工程治理防止堤埝决口,1953年4月至6月由原大清河河务局组织施工,对大清河两堤进行择险培修。
1954年、1956年洪水,大清河右堤秃尾巴堤段被水毁,后经两次复修。1954年复修堤总长7.95公里,合计土方41941立方米。1956年自任丘、雄县界至汇流点长18.37公里进行修复,顶宽5米,内坡比1∶2,外坡1∶3,完成土方70492立方米。
为降低白洋淀水位,减轻中下游水患,解除洪水对千里堤威胁,保证天津市及津浦铁路的安全。1955年2月河北省水利厅提出《大清河中游整理赵王新渠工程初步设计书》,1956年2月又提出《大清河中游整理赵王新渠渠道工程技术设计(包括白草洼泄洪道)》,同年在王村以东开辟赵王新渠。该工程在天津专区水工委员会领导下,由津、保两个专区组织施工,参加施工的24个县,6.15万人,4月2日开工,7月24日竣工。新渠左堤长21.42公里,右堤长23.21公里,自闸底板中心以下1.1公里起两堤内肩距620米,新渠长22.54公里,完成土方772.4万立方米,石方3138立方米,用工540.1万工日。
1963年至1964年堤防恢复工程,自肖神庙至坝台长35.09公里,由于1963年洪水有的堤段被冲刷只剩1米多高,必需修复,由保定、天津两个地区编制工程恢复计划,由河北省水利厅审批,1963年秋至1964年6月由保定地区雄县、天津地区文安两县施工共完成土方809832立方米,顶宽7米,内坡1∶2,外坡1∶3。
1968年由邯郸、邢台两地区组织施工完成:1.大清河疏浚和改道工程:自崔家房以东2.5公里处始,止于与子牙河汇流口,全长34.6公里。起点高程—0.18米,纵坡1/20000,河底宽20~38米,边坡1∶4。其中十间房以上3.41公里为原大清河疏浚;安里屯至台头村以东长12.1公里是改道工程;台头村以东至老龙湾以西长4.6公里为河道疏浚;老龙湾西至子牙河口长3.7公里为改道工程。河槽距左护麦埝90米。
2.河槽左护麦埝:自崔家房村以东至台头村以东长28.2公里。顶宽4米,边坡1∶4,背河坡1∶3。堤距120米。
1974年东淀大清河治理工程:本工程为解决东淀大清河深水河槽过量小,中亭河泄水能力不足,小水东淀淹地的问题。中亭河开挖计划72公里,其中小庙至杨芬港6公里河底宽20米,上口宽120米。中亭河南面填筑小埝,设计流量270米3/秒;大清河计划开挖长33公里,由王疙瘩至进洪闸堤埝距220~400米,底宽90~75米,设计流量650~850米3/秒;当年10月25日由廊坊地区(原天津地区)文安、霸县、固安、永清四个县动员3万余名民工进行施工。由于行政区划变革静海县归属天津市,因此,东淀大清河治理工程止于省市交界处台头村西耳濠沟,形成上大下小卡水的局面。
1976年,因耳濠沟以上已治理,以下段没治理,汛期虽经静海县抢险队抢护,但台头西耳濠沟仍决口。1979年又决,台头东河道上大下小,人界水流急湍造成堤埝决口,而且冲毁台头桥。
1980年,天津市投资200万元,由静海县依邻县治理标准提出设计,经协商由霸县根治海河指挥部负责施工,进行大清河左岸展堤度汛工程。全段长15.83公里,完成土方116.62万立方米,纯土标工65.23万工日,从3月23日进场,5月10日竣工,编排19个连队3800人,40台拖拉机,实完成段长12.7公里(余下部分进入原西郊界后由西郊区水利局完成)。该河加筑北堤,以肖家堡小河为界,以西,堤顶宽8米,以东,堤顶宽6米,边坡均为1∶3;文安、静海交界处顶高7.06米,终点进洪闸,顶高5.56米。并由静海县重建台头桥,加固右堤穿堤建筑物。
1985年5月29日至6月15日基本完成台头围村埝,埝长2659米,埝顶高7.56米,土方16.8万立方米,汛后进行扫尾工程共用资金23.37万元。[9]

枢纽工程

枣林庄枢纽25孔闸
枣林庄枢纽,位于河北省任丘市枣林庄村南、枣庄分洪道进口,是白洋淀泄洪的控制工程,由4孔闸、船闸、25孔闸和赵北口溢流堰(位于赵王河古十二连桥旧址)组成。1965年、1970年建成。运用原则是:汛期,当白洋淀十方院水位6.6米时,视情况提闸泄洪;当水位超过7.6米时,溢流堰溢洪;当达到防洪保证水位9.1米(10年一遇)时,枢纽工程设计总泄量2700立方米/秒,校核水位9.95米(50年一遇)时,总泄量4140立方米/秒。当北支遇超标准洪水,东淀第六堡水位6.56米,枣林庄闸上水位在9.1米以下,闸下水位在7.1米以上,预报白洋淀上游无洪水时,枣林庄闸控制泄量与北支错峰。汛后控制淀内最高蓄水位为7.4米。
新盖房枢纽七孔分洪闸
新盖房枢纽白沟引河进水闸
新盖房枢纽,位于南拒马河与白沟河汇流点以下2公里,雄县新盖房村东北,由分洪闸堰结合建筑物、白沟引河进水闸与大清河原河道灌溉引水闸组成。白沟引河闸分泄洪水入白洋淀,分洪闸堰分泄洪水入东淀,灌溉闸根据大清河下游灌溉用水要求引水。建于1970年6月。运用原则是:当新盖房闸上水位超过12.5米时,启闸通过新盖房分洪道和溢流堰泄洪,保证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当新盖房闸上水位降至12.5米以下时,关闭新盖房分洪闸,洪水经白沟引河下泄。当十方院水位超过9.1米时,关闭白沟引河闸,全部洪水由新盖房分洪道下泄,“穿拒”停止向白沟引河排沥。大清河灌溉闸根据下游用水要求放水,一般不用于泄洪。
王村闸,座落在河北省文安县韩各庄村北。初建时目的是控制白洋淀泄水量,减轻大清河中下游水患,维持白洋淀一定水深,以便发展渔苇生产。自1955年建成到1970年称“赵王新渠泄洪闸”。1955年6月3日开工,年底竣工。运用原则是:自建成至1970年,汛期一般不加控制,充分泄洪;当东淀第六堡水位达到6.56米时适当控制泄量。1971年以后,闸门一般关闭。当东淀第六堡水位达到6.56米,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达到9.1米,水势继续上涨时,由河北省防汛指挥部决定,提开王村闸向文安洼分洪。当白洋淀十方院水位降到9.1米以下,南支、北支入东淀总量小于东淀泄量时,关闭王村分洪闸。
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扩建后的北闸
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堡村南,大清河与子牙河交汇处。主体工程包括旧闸、新闸和公路桥,其主要功能是汛期宣泄洪水入海。旧闸设计闸上水位6.56米,闸下水位6.25米,过闸流量1020立方米/秒,1968年建新闸时核减为840立方米/秒。新闸设计闸上水位6.56米,闸下水位6.36米,过闸流量2360立方米/秒。新闸位于旧闸右侧,两闸中心线相距450米,联合运用。1952年10月开工,1953年7月竣工。运用原则是第六堡水位在3.5~4.0米以上时充分发挥其泄洪排沥的最大能力,保证东淀实行一水一麦,汛后利用独流减河河槽蓄水。旧闸自建成到1985年,曾3次超设计洪水标准运用。
西河节制闸
西河闸枢纽子牙河西河闸枢纽),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西北,大清河与子牙河汇流处以下15公里东淀下口西河上。由拦河堵坝、节制闸和船闸组成,工程任务是:拦蓄大清、子牙、南运河洪水,运用东淀调节,在“三河”洪水与永定河洪水遭遇时,控制泄量,适时错峰,保证海河干流洪水不超过安全泄量;还可利用东淀、文安洼、贾口洼及独流减河河槽蓄水,发展灌溉、航运和供天津市用水。
工农兵挡潮闸独流减河防潮闸),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塘家河独流减河入海口处。工程任务以排洪、蓄水为主,并具有综合效益。在防洪排涝方面,近期保护大港油田及塘沽盐场,减少大清河洪水对天津市及津浦铁路的威胁;在上游河道配套工程全部完成后,可使大清河系白沟河及十方院以下遇20年一遇洪水不向文安洼分洪,遇50年一遇洪水只淹没文安洼土地90万亩,使天津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在蓄水灌溉方面,可拦截大清河、南运河水入北大港水库;同时拒咸水倒灌,改良土壤,发展水稻,养鱼植苇。1967年11月竣工。[31]
独流减河进洪闸扩建后的北闸
独流减河进洪闸枢纽。位于天津市西郊区第六埠村南,大清河与子牙河汇流处独流减河上口。包括进洪旧闸、进洪新闸、低水闸、扬水站、低水渠、公路桥的渠首引水枢纽等。分别于1952年10月开工,1953年7月竣工;1968年11月开工,1969年6月竣工。主要目的是控制大清河洪水出路,兼顾灌溉。[32]

灌溉工程

大清河除雄县、文安、霸州、静海等引用大清河旧道灌溉外,上游的主要灌区有:
沙河灌区。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修建的,1941年于沙河左岸塔山山麓钓鱼台,环绕山坡蜿蜒下行,尾水退入孟良河。当时取名“荣臻渠”,计划灌溉面积7万亩。到1949年,浇地面积达到2.4万亩。建国后,国家投资对渠道进行了整修、扩建,延长了支渠,修建了闸、涵等建筑物,完善了灌溉条件,并加强了管理工作的领导,到1955年,灌溉面积发展到近5万亩,较建国前翻了一番,到1957年灌溉面积扩大到8.5万亩。1957年夏,中共曲阳县委书记杨志敏进京向聂荣臻元帅汇报曲阳县的水利建设情况,按照聂帅的指示,改“荣臻渠”为“抗战渠”。1959年随着王快水库的修建,取名为“沙河灌区”,抗战渠的控制面积包括在沙河灌区的范围之内,纳入了沙河灌区灌溉系统。
唐河灌区。的前身是广利渠,据唐县县志记载,广利渠始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年),初期受益面积仅1000多亩。灌区由凤山脚下引水,到1945年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1946~1947年改建了渠口。到建国前夕,浇地面积发展到5.5万亩。1954年,灌溉面积扩大到9.02万亩,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957年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1958年受益范围扩大到望都、定县、唐县三县,灌溉面积达到了20.7万亩。随着西大洋水库的兴建,灌区改为由水库引水,改名为唐河灌区。
沙河灌区于1959年兴建,1961年发挥效益,设计灌溉面积150万亩。包括了原来的三处中型灌区,即抗战渠、跃进渠和群众渠。于1959~1960年间建成。
唐河灌区由1959年开始从西大洋水库发电后引水,1962年生效,1963年广利渠并入唐河灌区。设计最大引水流量6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5万亩。
易水灌渠由安格庄水库引水。安格庄水库是按拒马河紫荆关水电站的反调节水库设计的,在电站未建前,通过五一渠引拒马河水入安格庄水库调节,发挥灌溉效益。设计灌溉面积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33]

航道航运

河北省内河航局客运航线示意图(1937年6月)
历史上,保定经白洋淀到天津是有水路联通的。保定至天津的内河航运始于明清时期,从保定经府河至史称“九河入淀”的白洋淀,再向东经大清河汇入天津海河。《河北省航运史》中明确提到“大清河航程200公里”,《河北省志·交通志》也提到大清河航线天津至保定为200公里。
自明清至1960年代,府河、白洋淀、大清河构筑起津保之间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据统计,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进出天津的民船59604只,来自大清河的船只有21236只,占总量的35.6%。1860年《北京条约》签署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津保之间航运贸易量与日俱增。直到20世纪60年代,津保之间的内河航运才因干旱、上游修建水库等原因逐渐干涸荒废。[5]

流域概况

播报
编辑
大清河水系位于海河流域中部,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北界永定河,南至滹沱河、子牙新河,东西长约275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流域面积4306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1865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占流域面积的43.3%。平原、洼地2440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6.7%;地理构造概况为北是永定河冲积扇,南是滹沱河冲积扇。全流域耕地面积约2300万亩,人口约1300余万人。[1]

蓄滞洪区启用

播报
编辑
2023年8月1日,根据洪水预报,海河流域大清河上游新盖房枢纽流量加大,大清河水位持续上涨,大清河东淀蓄滞洪区达到启用条件,东淀蓄滞洪区启用。[34]
2023年8月6日17时,独流减河进洪闸下泄流量582立方米/秒,大清河第六堡水位4.46米,东淀蓄滞洪区已经启用,大清河河道将超过保证水位,依据《天津市洪水预警发布管理办法》(津水综[2022]19号),天津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2023年8月6日17时发布大清河洪水红色预警,请市民远离大清河河道、东淀蓄滞洪区,确保自身安全,注意防范,远离上述地区。[35]截至8月13日16时,大清河台头段水位5.72米,大清河继续保持高水位运行,行洪总体安全可控。截至8月13日16时,大清河已累计向独流减河行洪8.81亿立方米。[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