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海河

[hǎi hé]
渤海入海河流、中国华北地区最大水系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海河(Haihe River)[13],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古时统称“九河”,宋朝时,海河干流为界河下游段,金、元时改称直沽河、大沽河。海河这个名字始见于明末。直到清代,直沽河等名称才逐渐被海河这个名字所取代。
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北运河(含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组成。以卫河为源,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全长1,050公里;以漳河为源,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全长1031公里。其干流,又称沽河,海河干流,自子北汇流口(大红桥东)至大沽口(海河防潮闸处)长度应为76公里;自三岔河口(或金钢桥)至大沽口应为73公里左右(有媒体显示72公里)。[1-3]
海河水系支流众多,各支流河床上宽下窄,进入平原后,又因纵坡减缓,河床淤塞,河道泄洪能力大减,两河道之间却形成封闭型的河间洼地。洪水季节,河堤也易溃决。河北平原也就成了洪、涝、旱、碱经常发生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根治海河,情况有所转变。[2][4]
海河流域,一般包括海河、滦河两大水系。流域总面积317753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5]
单指海河水系(扣除滦河水系,但包括徒骇、马颊河流域在内),流域范围:西起山西高原,北到内蒙古高原,东临渤海,南抵黄河北堤。[6]流域面积263353平方公里(《海河志》数据),[7]一说263631平方公里(《河北省志》数据)。[6]
中文名
海河
外文名
Haihe River[13]
别    名
直沽河大沽河
所属水系
渤海西岸水系
地理位置
华北地区
流经地区
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
发源地
山西省长治市或高平市
主要支流
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
河    长
1031 km
流域面积
263353 km²
入海口
天津市大沽口

名称演变

播报
编辑
海河干流地处“九河希寒主”下梢天津市汽谜迁,北宋时称为界河,亦称直沽河、大沽河、沽水、沽河等。“海河”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启写的《粪壅规寻犁则》中,直到清康熙中叶界酷谅懂员拳照局河、直沽河诸称才民辣驼为海河所替埋体喇代。海河干流之称,是1966年在编制的厚付《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中才首次这样使用。[1]

水系构成

播报
编辑
海河的位置
海河水系分布图1
海河水系分布图2
海河水系,是由海河干流及五大支流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共同组成。历史上,五大支流在天津附近汇合,然后经海河干流入海,构成一个典型的扇状水系。[2]
以漳河为源,发源于山西长治市,至海河防潮闸全长1031公里,流域面积26.33万平方公里。[3]卫河为源,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全长1050公里。[2]

海河干流

海河干流天津段
海河干流地处“九河”下梢天津市,北宋时称为界河,亦称直沽河、大沽河、沽水、沽河等,以沽多得名。河身迁回,类似羊肠,陆地三面临水,其突出部分曰沽,即相当于河曲中的凸岸,海河有七十二沽之称(如丁字沽、西沽、大直沽、咸水沽、葛沽、塘沽和大沽等)。“海河”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启写的《粪壅规则》中,直到清康熙中叶界河、直沽河诸称才为海河所替代。海河干流之称,是1966年在编制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中才首次使用。
海河干流横贯天津市区,东流至海河防潮闸。干流全长,《天津通志·地理志》记为73公里(红桥区三岔河口旧南运河与北运河汇流处,至大沽口)。[3]
《天津通志·水利志》记为73.65公里(三岔河口上游约3公里处、子北汇流口(大红桥东子牙河与北运河汇流处))至海河防潮闸。[8]
《河北省志·自然地理志》记为76公里(三岔河口(即旧南运河与西河汇流点))。[2]
《海河志》第一卷:海河干流横贯天津市区,西起子牙河与北运河汇流口(原三岔口、现金钢桥),东流至海河防潮闸,全长73公里。[1]
三岔河口在子北汇流口下游3公里处,以两者为不同的干流起点,长度应相差3公里。《天津通志·水利志》《海河志》都可能记录有误。综合三种方志资料,虽然记录有别,但总的来看,长者为76公里,短者为73公里左右。故,海河干流,自子北汇流口至大沽口(海河防潮闸处)长度应为76公里;自三岔河口(或大红桥、或金钢桥,都在一处)至大沽口应为73公里左右。
原为自然潮汐河道,在1953年以前是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北运河和永定新河的入海尾间,并承泄天津市区沥水;自1958年在入海口建防潮闸后,干流则成为泄洪、排涝、蓄洪、航运和改善城市环境的多功能河道,但汛期只承泄大清河、北运河(永定河)部分洪水,兼泄南运河少量洪水和子牙河及天津市区沥水。
海河干流范围,北以永定河右堤为界;西自屈家店闸再沿永清渠至西河闸;南自西河闸东经杨柳青镇、李七庄,再沿卫津河、赤龙河、东排干向南至万家码头沿独流减河左堤至工农兵闸;东自工农兵闸沿海岸线经海河防潮闸至北塘永定新河右堤,面积共2066平方公里。海河干流河道宽76~280米,两岸堤距100~350米,两岸堤高4.0~6.5米,堤顶宽为4米;经治理原设计行洪流量1200立方米/秒,实际海河防潮闸最大泄洪流量1689立方米/秒(1963年8月28日)。但多年来行洪机遇和上游正常来水显著减少,造成河道及海河防潮闸闸下河口严重淤积,加之两岸堤防受地面沉降影响而下沉,河道行洪能力已大为减少。据海河闸近年实测最大过闸流量在295~765立方米/秒之间(最大是1980年,最小是1983年);另据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理论分析计算,海河干流泄洪能力也大为降低,到1986年仅为400立方米/秒,但海河下游段远离加高堤防。[2]

北运河

北运河包括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
北运河古称潞河,是中国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北运河上源为温榆河,发源于军都山东麓,流至通州区内河桥以下称北运河,在屈家店与永定河相汇,至天津市大红桥入海河。全长238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
海河支流潮白河北京市顺义区段
潮白河,原为北运河的上源。由潮河白河汇流而成。潮河、白河均发源于坝上高原南缘,流入密云水库。出库后称潮白河,在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牛牧屯附近入潮白新河,再流至宁车沽入永定新河
蓟运河,上源有二,即州河泃河,均发源于燕山山脉,两河流至宝坻县九王庄汇集后称蓟运河,东南流至江口洼,纳还乡河,南流至北塘入海。全河多流经平原洼地,河道弯曲平浅。河槽纵比降小,泄洪速度慢,极易泛滥。下游洼淀棋布,为缓洪滞洪区。
北运河、潮白河与蓟运河彼此有着密切联系。历史上的潮白河曾是济运主流。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潮白河在顺义李遂镇决口,大溜夺箭杆河经香河、宝抵入蓟运河,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开新引河,潮白河又经新引河入北运河。但洪水期仍有部分水流入蓟运河,至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新引河泄洪闸门被冲毁,因而淤废,潮白河遂由箭杆河排泄,从此蓟运河中下游经常处于潮白河洪水威胁之下。1950年开挖潮白新河。疏浚了东引河,将原来箭杆河河道堵塞,河水可经牛牧屯引河入北运河。又可沿潮白新河下泄,至郭庄附近,有一条由蓟运河上源的泃河引来的分洪道汇入。河水继续下泄入永定新河。以故,潮白河、蓟运河往往被归为一条河流称潮白蓟运河。[2]

永定河

永定河,为海河水系中一条较大支流。是由洋河桑干河两大支流组成。
海河支流桑干河张家口段
洋河,上源有三,即东洋河、南洋河和西洋河。东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四顶房村附近。西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西洲村附近,南洋河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三河于怀安县岸庄屯附近汇合后称洋河。洋河右岸纳洪塘河,左岸纳洗马林河、城西河、城东河、清水河、盘长河、泥河等,流至怀来县夹河村,又纳妫水河,至朱官屯与桑干河汇合。
桑干河,相传每年桑椹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发源于山西高原管涔山北麓,东北流经大同盆地,纳黄水河、浑河、御河及二道河,东北流入河北省境内,于钱家沙洼接纳壶流河,东北流至朱官屯与洋河汇合后入官厅水库,出官厅水库后才称永定河,再流经三家店进入平原,下泄至屈家店和北运河汇合。1970年自屈家店以下开挖永定新河后,永定河水由永定新河直接入海。
永定河上游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下游平原河道又经常摆动,历史上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与黄河下游河道相似,所以自元朝以后,人们常称它为“小黄河”及“浑河”。由于河身迁徙无常,原名无定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其名曰“永定河”。但河身并未因此而永定下来。[2]

大清河

大清河一称上西河,分南北两支。
北支拒马河,发源于涞源县的涞山,东北流经紫荆关涞水县,转向东流,过北京市西南部,又进涞水县,至落宝滩分为两支,北支名北拒马河,北流经涿县,接纳胡良河、挟括河、琉璃河、小清河,至东茨村转向南流,至白沟镇,叫白沟河。另一支自落宝滩南流称南拒马河,至北河店,接纳易水,至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以下才称大清河。
大清河南支称赵王河,为白洋淀东出之水道。汇入白洋淀的主要河流有唐河、潴龙河。
唐河,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境,沿途接纳通天河、界河,东北流经安新注入白洋淀
潴龙河,上源为沙河,发源于山西省平型关附近,东流纳胭脂河、曲河及郜河、桥南河、平阳河等,在安平县北郭村有磁河汇入后,始称潴龙河,东北流至白洋淀。除唐河、潴龙河外,大清河南支还包括萍河、瀑河、漕河、府河、方顺河及孝义河等,均发源于太行山东麓。这几条河源短流急,纵比降大,均以白洋淀为总汇。大清河南支经赵王河流至张青口以东汇入大清河。
大清河在历史上屡受永定河、子牙河干扰。由于永定、子牙两河挟带泥沙甚多,泥沙沉积在下游河槽内,使河道抬高,而中间的大清河河道较低,形成一些洼淀,又由于永定河、子牙河汛期洪水下泄不畅,易溃决成灾,大清河的洼淀也就成了泄洪、滞洪区。[2]

子牙河

子牙河是由滹沱河滏阳河两大支流组成。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在山西省纳云中河牧马河、清水河及南坪河,至平山县的大坪附近进入河北省,先后又有营里河、卸甲河、柳林河、险隘河、南甸河、松阳河及冶河汇入,东流至黄壁庄进入平原区,流至臧家桥与滏阳河相汇。冶河是滹沱河最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窑上村附近。自西南向东北流至井陉县北横河口附近有绵河汇入,后又接纳金良河、小作河。至平山县贾壁村附近注入滹沱河。
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市和村附近,先从西北流向东南,经磁县及邯郸市区后折回向东北流去。滏阳河支流很多,主要有铭河、沙河、牛尾河和白马河等,各支流在邢家湾会合后,构成一扇状水系,然后北流至宁晋孟庄桥附近(即古宁晋泊旧址),又纳入汦河、午河及洨河,至艾辛庄附近注入滏阳河。滏阳河东北流至献县臧家桥与滹沱河相汇后,称子牙河。子牙河向东北流至天津市郊的第六堡汇大清河后流入海河。由于开挖了滏阳新河和子牙新河,汛期河水可通过新河直接入海。

南运河

南运河(漳卫南运河),古称御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一部分,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河道,因位于天津之南得名。
南运河在临清以上称卫运河,是由漳河卫河汇流而成。漳河上源有二。即清漳河浊漳河。清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境内,至涉县污犊村入河北省。由于流经地区多变质岩,泥沙含量不多,河水清澈,故名。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襄垣县,流经下马塔后进入河北省,流经地区多黄土丘陵,河水混浊,故名。两漳河在涉县合漳村汇合后称为漳河。岳城水库以下进入平原,河槽平浅,东流至馆陶县万仓附近与卫河汇合。
卫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流至河南省纳淇河安阳河,至大名县北善村入河北省境内。又向东北流至馆陶县万仓与漳河汇合后称卫运河。卫运河流经冀鲁两省边界,成为两省的界河,再向东北流至四女寺,以下即称南运河。南运河是人工河道。河道弯曲,纵坡平缓,泥沙易于沉积,多以堤束水,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2]

形成演变

播报
编辑
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以及华北平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考古调查,在五千多年前,天津附近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以后的地壳变动,沿海大陆架逐渐上升为陆地,那时海河各支流及黄河均分流入海。这些河流发源于山区,从山区冲下来的大量泥沙,流至山前,由于河槽纵比降减少,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下来,逐渐在山前形成若干个冲积洪积扇。其中黄河的沉积作用最大。长期的沉积使各河冲积洪积扇不断加大,以后连在一起,形成了河北平原。各河顺地势流向最低的天津附近入海,于是扇状的海河水系的雏形逐渐形成。
海河水系形成的过程又是各河下游迁徙改道的过程。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河道曾多次南北迁徒,据史书记载,从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两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改道1500多次,其中重要改道26次,改道的范围,北经海河河道,南夺淮河河道入海,黄河每次变迁都对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变迁带来很大影响。
在春秋时期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从浚县改道,经河北省大名县交河县至天津东南入海。大致循现代的卫河清凉江、南运河一线。当时黄河以北的呼沲河(即后来的滹沱河)、泒河(后称沙河)、滱水(后为唐河)、治河(后为永定河)、沽水(后为北运河)都经天津附近的洼淀分流入海,海河水系尚未形成。
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又发生改道,南徙至山东利津入海。海河水系曾一度摆脱了黄河的影响。在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疏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几条运输渠道,把河北平原上几条大河连接起来,从而使分流入海的各河,在天津附近汇流入海。初步形成了海河水系。
后来,由于黄河的迁徙、改道,曾几次侵夺海河水系。如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从河南濮阳决口,改道北流。由青县、天津入海。从北宋以后,海河水系受黄河的影响逐渐减小,到明万历年初黄河夺淮入海。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又改道北徙,在山东利津入海,海河水系就很少受黄河的影响。
海河水系的形成除上述原因外,还与人类活动有重要联系。隋大业元年至六年(公元605~610年),在旧河道基础上,先后修建了通济渠、永济渠及江南运河,打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达余抗(今杭州),东北抵涿郡(今北京市)的隋代大运河。使东汉末期形成的海河水系又与人工河道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海河各支流在天津附近入海的形势长期固定下来。以后,为了防止水患,曾先后修建过不少减河,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根治海河工程实施中,逐年开挖了永定新河子牙新河滏阳新河漳卫新河滏东排河等多条人工河道,海河水系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过去各支流全在天津附近汇合后入海的形势,而分别由减河入海。[2]
由于20世纪末引滦入津工程的开通,将滦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也联系起来。海河水系成为中国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亦称海滦河水系(流域东缘海岸线大约为山海关至老黄河口)。海河水系分为滦河水系和海河水系,而滦河水系又分为滦河和冀东滦河以东诸河、冀东滦河以西诸河,这些河流都是独立入海的河流。[4]

水文特征

播报
编辑
海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降水又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全年降水量往往是几次暴雨的结果。海河干支流水量主要依据降雨补给(降雨补给的水量约占年径流量的80%以上),因此年径流量的时空变化与年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北部地区河流如潮白河、永定河等还有季节性融雪水补给,形成不太明显的春汛。
除降雨及融雪补给外、海河还受地下水补给。流经太行山、燕山区的河流。地下水多以泉水形式补给河流,如江滹沱河、滏阳河、漳卫河等均接受泉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一般占8~10%左右,但个别河段地下径流丰富的可达40%,地下径流少的仅占5~6%。流经平原区的河流,如海河干流及五大支流中下游,河槽多未下切至潜水位,洪水期水位常高于两岸地面,或补给河流极少(占年径流量的6%以下),或不能补给河流。

径流量

海河流域跨四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区(内蒙古)、二市(北京、天津),流域总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22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河北省境内者12.5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106.3亿立方米,其中山区76.6亿立方米,平原区29.7亿立方米。
径流地区分布
海河年径流的地区分布基本上与年降水一致。在太行山和燕山迎风坡,呈现一条与山脉弧形走向一致的径流深大于150毫米的高值地带。高值区的分布范围与多年平均年降水600毫米等雨线的多雨带基本吻合。在径流高值区内,由于局部地貌和水汽输送方向等影响,形成几个高值中心。如易县大良岗、灵寿县漫山及沙河县蝉房均为高值中心。
这些高值中心年降水750~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00~350毫米。其中以磁河横山岭水库上游的漫山一带为最高,年径流深达400毫米。自高值带两侧分别向西北和东南逐渐减小。向西北至桑干河、洋河上游年径流深降至50毫米以下,最小者仅25毫米。向东南为河北平原,有两个低值中心,一个在定兴县东部的十里铺,一个在冀县、南宫、衡水、束鹿周围,年径流深在25毫米以下,最小只有10毫米。其余地区年径流深大部在50~150毫米之间。
流经太行山区及山前洪积扇的河流,由于流域内多奥陶纪石灰岩,岩溶地貌发育。当流域不闭合(即地上、地下分水线不一致)时,年径流量的分布往往出现异常现象。如滏阳河的临洺关、韩村站漏水严重,年径流量只有59.1毫米,但相邻流域的东武仕水库站,由于有大量的外流域地下水的补给,年径流深高达1225.7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一倍多,外流域补给水量占自产水量的9倍。
径流年际变化
海河流域集水面积较小的支流,径流的年际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相类似,不同的是比降水的变化更剧烈,地区间的差异更大。而集水面积较大的支流,受流经气候区、下垫面及集水面积的影响,径流的年际变化比较复杂。
军都山、太行山山地及山前坡地,是海河流域年降水年际变化的高值区,也是径流年际变化的高值区。年降水变差系数为0.40~0.50,而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80~1.00。年径流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10~25。在军都山以北太行山以西的地区是年降水与年径流年际变化的低值区,年降水的变差系数为0.25~0.35,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40~0.60。年径流最大与最小值之比为3~5。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平原区是海河流域内降
水年际变化的次高值区,但径流年际变化却是海河流域最高的,年降水变差系数为0.35~0.45,年径流变差系数为1.0~1.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平水年和枯水年蒸发渗漏多,不易产生径流,而丰水年产水量却很大。
大行山南段,岩溶发育,径流年际变化出现两种反常情况,一种是漏水地区。变差系数高达1.50~1.75,年径流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可达70~80倍。如崔阳河临洺关站。另一种是有泉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很小,变差系数只有0.20~0.30。年径流最大与最小值之比一般仅3倍,如滏阳河东武仕及冶河地都等站。
海河各支流丰水年出现的年分有所不同。全流域同时出现洪水的机遇较小,一般南部几个支流为丰水年时,北部几个支流是平水年,相反,北部几个水系为丰水年时,南部几个支流都是平水年,例如1963年南系大水,而北系除北运河外,为平水年。
各支流枯水年出现的年份却比较一致。海河流域自民国6年(公元1917年)以来共发生变率小于0.4的特枯水年和变率为0.4~0.6的枯水年11年,其中民国9年、19年(公元1920年、1930年)全流域特枯,民国20年、25年(公元1931年、1936年)全流域枯水,1965年、1968年全流域偏枯,民国30年(公元1941年)南系特枯而北系枯水,民国34年(公元1945年)、1972年、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全流域枯水,而仅有1~2条河系偏估或特枯。1951年北系枯水,南系偏枯,而1~2条支流特枯。
径流年内分配
海河干支流径流年内分配主要受降水年内分配的制约,总的特点是径流年内分配较集中,全年水量的50~80%集中到7~10月(汛期)四个月内,但各河因径流补给形式,流域调蓄能力以及所处气候区的不同,各河径流年内集中程度有所不同。
发源于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的蓟运、大清、滏阳各河,流域调蓄能力较小。水量集中程度较大,汛期水量约占全年水量的70%~80%。
发源于黄土高原和盆地区,中游穿越山地,流域面积较大,又有相当比重的泉水补给的河流,如永定河、滹沱河、漳河、卫河等。汛期水量一般占全年水量的50%~60%。
平原地区及流经山前严重漏水区的河流,绝大部分属间歇性河流,汛期有水,非汛期干涸,全年水量往往是几次(甚至是一两场)暴雨的结果。
以泉水补给为主的某些河段,如桑干河马邑、绵河地都、滏阳河东武仕水库径流年内分配较均匀,汛期水量一般占全年水量的40%或更少。

含沙量

海河干支流的含沙量在全国各大河中仅次于黄河,由于各支流流经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含沙量又有差异。
发源于山西高原的支流如永定河、滹沱河、漳河等、流域内黄土分布广泛,加上植被覆盖度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永定河是海河各支流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永定河官厅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52.2公斤/立方米,上源桑干河石匣里站为25.0公斤/立方米,洋河响水堡站为21.0公斤/立方米,永定河上游侵蚀模数为1000~2000吨/平方公里·年。
滹沱河干支流多流经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含沙量仅次于永定河,小觉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3.9公斤/立方米,侵蚀模数900~1000吨/平方公里·年。
再次为南运河上源漳河,观台站多年平均含沙量9.07公斤/立方米,侵蚀模数700~800吨/平方公里·年。
发源于燕山、太行山的河流,流域内多石质山地,黄土性物质较少,水土流失较黄土高原轻,大清河支流拒马河紫荆关站多年平均含沙量2.92公斤/立方米。大清河新盖房站1.4公斤/立方米,潮白河苏庄站为4.14公斤/立方米,北运河屈家站为2.54公斤/立方米,在海河流域中含沙量都比较小。
海河各支流泥沙的年内分配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各河6~9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4%以上,其它各月输沙量很小。泥沙的年际变化很大,各河最大年平均含沙量与最小年平均含沙量的比值一般都在10~20倍以上,最高的可达45倍以上。

水温和冰情

海河干支流多年平均水温多在11~15℃。由于流域跨纬度较大,南北部河流水温有所不同。流经流域北部山区的潮白河、永定河上游为11~12℃,流径流域南部的南运河为14~15℃.全年以1月份水温最低,为0.1~2.5℃。潮白河、永定河为0.1~0.9%℃,南运河为2.0~2.5℃。7月份水温最高,为24~27℃[12],北部各河为24~26℃,南部各河为25~27℃,只有少数河流低于24℃。历年最高水温可达31~36℃,历年最低水温为0℃。
海河各支流冬季一般均结冰。平均初冰日期多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终冰日期为3月中、下旬,只有子牙河与南运河可提早至2月下旬。冰期三个月到三个半月。平均封冻日期多在12月中、下旬,解冻日期为3月中、上旬,平均封冻天数为50~80天。[2]

水质

2002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53.6亿吨,其中工业排污量占60%,城镇生活排污量占40%。对全流域7151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为:Ⅰ、Ⅱ类水质河长占21%,Ⅲ类水质河长占22%,Ⅳ、V类水质河长占10%,超Ⅴ类水质河长占47%。全流域受污染的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水)达408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7%,水体污染严重。[9]

治理开发

播报
编辑
海河流域,公元3世纪人们就已开始利用漳河水发展灌溉,以后历代在引用河水和外水灌溉方面,在开辟人工运河通航方面都不断有所发展。到隋朝已开通了长达1000公里的水济渠,成为后来形成的中国京杭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至明、清时,流域治理侧重十维持漕运。为分泄大运河洪水,使漕运畅通,从德州附近向北,先后开辟有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青龙湾减河和筐几港减河等。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首先整修加固了各河堤防,恢复原有河道泄洪能力;开始修建山谷水库和分洪道;1963年大水后,重新安排了各河的防治措施,除继续修建山谷水库外,侧重于中、下游河道的治理,开挖了4条新的大型入海洪道,并将原有几条排洪河道进行了扩挖,基本上改变了海河子水系的5大河系集中从天津入海的被动局面;1965午后,流域内少雨偏旱,而工农业用水又急剧增加,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在吸取和克服1950年代后期引黄灌溉出现次生盐碱化的教训后,又恢复和扩大引黄灌区;兴建了引滦入津、入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957年11月编制了《海河流域规划(草案)》。规划中明确了以防洪除涝为主,并结合发展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1966年11月提出厂《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认识到前-段时期“以蓄为主”的方针片面地强调水库的拦蓄作用,没有处理好蓄泄关系,而忽视了中下游河道的治理,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并且以排为主,洪涝兼治。于1988年12月编制厂《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规划中明确了要继续贯彻“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并以“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为指导,根据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和已暴露出来的问题,应把治理重点放在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恢复标准、工程配套和经营管理下,以巩固完善防洪体系,增强防洪能力。
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约30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0座,总库容24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48亿立方米。这些水库已控制山区面积的83%。此外,在建和拟建水库还有4座。
这些水库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供水、发电等作用。新辟和整治的主要排洪排涝河道有30多条。新辟的大型排洪排涝河道有;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滏阳新河、子牙新河、潮白新河等;扩挖和整治的大型河道卫河、卫运河、漳卫新河、滹沱河等,使各河系的排洪入海能达到24680立方米/秒,为整治前的10倍。但是这些河道因淤积等原因,现有泄量比设计泄量降低了28%~79.2%,需要再进行整治。被纳入防洪体系的蓄洪区有30处,总蓄水量191.5亿立方米,总面积8788平方公里。这些蓄洪区都是一些自然蓄滞洪水和沥水的洼淀,绝大部分已得到初步整治。在乎原低洼易涝地区先后开挖、疏浚了黑龙港、运东地区的南排河、北排河,鲁北地区的徒骇河、马颊河,修建和加固堤防。新建堤防4000多公里,使现有堤防达到约20000公里。修建提引工程1.83万座,机电井118.5万眼,调水工程2处(引滦入津,引滦入唐),抽水蓄能工程4处。
经多年开发治理,海河子水系南区各河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50年一遇),北区各河可防御1939年洪水(20~50年一遇),滦河可防御1962年洪水(50年一遇)。据统计各水库共拦蓄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100多次,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对下游广大平原的危害,特别是战胜了1963年特大洪水,保住了天津市及津浦铁路。平原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涝标准,大部分地区已达到3-5年一遇,个别地区达10~20年一遇。
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达680.2万公顷,城市供水能力每年为100亿立方米。1993年海河流域总供水量为410.21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地下资源量,造成严重超采;地表水利用率达75%,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流域内已建水电站约200座,总装机容量66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约18亿千瓦·时,其中有4座水电站装有抽水蓄能机组,总容量107.2万千瓦。流域内已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区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4]

流域特征

播报
编辑

地形地貌

海河是河北省第一大河。也是华北区重要河流之一。流域范围:西起山西高原、北到内蒙古高原,东临渤海,南抵黄河北堤。总面积263631平方公里(包括徒骇、马颊河流域)。在河北省境者12575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48%。
流域内北有燕山东西横贯。西有军都山、太行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三山形成一弧形屏障,环抱着海河平原。由于大地构造的断裂和沉降作用。在山区形成若干山间盆地。海河平原按成因可分为山前冲积洪积扇平原、中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海河各支流由山地流向平原,由于坡度骤减,流缓沙沉。河床越淤越高。不得不依靠大堤束水,久而久之,河床即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半地上河”或“地上河”。河道泄洪能力日益减小,两河之间形成河间洼地,每遇洪水,易决口泛滥,沥水往往积于洼地,无处可排,成为河北省洪、涝、碱极易发生的地区。
海河平原又称河北平原,地势南部由西南倾向东北,北部自西北倾向东南,海河各支流由北部和西部的山地流向河北平原,在地势最低的天津附近汇集,然后经海河干流东流入海。[2]

地质构造

流域内地质构造可分北、西、东南三部分。
流域北部大部位于阴山燕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西段的阴山山地多由前震旦纪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等组成,部分地区有中生代碎屑岩及大量的火山岩。东段的燕山山地广泛分布着震旦纪石英岩和矽质灰岩,下古生代浅海相沉积页岩和灰岩以及上古生代含煤构造。阴山及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地面长期隆起上升。岩石受到风化剥蚀,形成了平缓的丘陵山地。
流域西部的太行山,属新华夏第三条隆起带的一部分,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平缓复式褶皱组成,东与河北平原以断裂带接触。北部小五台山脉的岩石为片麻岩、片岩及花岗岩,南部则由震旦纪及下古生代沉积的石英岩、砂页岩及灰岩组成,为永定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在桑干河上游、冶河井陉盆地以及漳河的涉县一带岩溶发育,泉水丰富。
流域东南部的河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新华夏第二沉陷带。基底由一系列北北东及北东向的隆起和拗陷相间排列而成,其上有深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积,厚达数千米。这里的沉积物除山麓有洪积扇堆积,滨海地带夹有薄层海相沉积外,大部分为河湖相沉积物。沉积层中局部地区尚夹有第四纪玄武岩喷发夹层。[2]

气候条件

海河流域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虽濒临渤海,但渤海为一内海,对气温影响不大,因此大陆性气候显著,气温变化较急骤。
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4~14℃,10℃等温线大致自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绕北京市北侧,再转向西南,穿过流域,1月平均气温为-2~-9℃,7月平均气温除较高山地外,都在20℃以上。大部为23~27℃。
海河流域年降水在中国东部沿海各流域中是最少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在400~700毫米。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降水最多,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形成一个弧形的多雨带。多雨带内又有几个多雨中心,如蝉房、獐(犭么)、漫山、铁岭口、坡仓等地均位于多雨中心处,年降水约在700毫米以上。燕山以北,太行山以西距海较远,又处于背风坡,年降水仅400~600毫米。如蔚县、张家口均在400毫米左右。河北平原各地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但在冀县、衡水、深泽、束鹿一带仅400~500毫米,是海河平原降水最少的地方。
海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水量较多,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中又以7、8两个月最多,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降水的集中程度,在东部沿海各省中也是最突出的。
夏季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降落,大暴雨(日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与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毫米以上)多出现在太行山东麓与燕山南麓。例如1939年1月9~15日的一次暴雨,北部中心在昌平,降水量318.4毫米,南部中心在石家庄,降水量为351.7毫米。1963年海河流域出现特大暴雨,其中心是在内丘县的獐么,7天降水量为2051毫米,相当于该地正常年降水量的3倍,一日最大降水量竟达865毫米。造成了巨大灾害。
海河流域降水的另一特点是降水年变率大,平均年变率一般在20%以上。最大年变率可达70~80%,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一般为2~3倍,个别站可达5~6倍。如1963年夏季太行山东麓广大地区降水量普遍在900毫米以上,而1972年夏季只降120~150毫米,相差6倍多,个别站甚至达到10倍。
海河流域春季降水量只占全年10%左右,春季降水变率又大,这时正值作物需水时期,有的年份4~5月份滴雨不下,春旱现象经常发生。
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以及春旱秋涝等现象直接影响到海河的水文特征。[2]

水生生物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海河流域有鱼类100余种,底栖动物72种(属)。目前,海河流域已建立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5处。[10]

植被生态

海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不大,但流域各部分也有差异,永定河、滹沱河及浊漳河上游,山势陡峻,盆地内黄土广布,这里除高山地区有零散的森林分布外,植被覆盖度较小,再加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成为海河流域几个主要的泥沙源地。
大清河及滏阳河上游地区为太行山迎风坡,山高坡陡,降水丰沛。原来森林茂密。植被覆盖度高。这里黄土分布虽较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几被破坏殆尽,致使60%以上的面积成为光山秃岭,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采取了封山育林等一系列保护植被的措施,山上残存的次生林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新植林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水土流失现象逐渐减轻。
潮白、蓟运河中、上游在燕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黄土分布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有成片森林,1000米以下地区为次生林和灌丛草坡、植被生长情况较好。其中长城以北的植被覆盖度大于长城以南,下游燕山丘陵坡地区多灌草丛,植被较差。由于海河流域植被援盖度较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海河也因此成为一条多沙的河流。[2]

流域文化

海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并在元、明、清三代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远在200万年前的洪荒时代,海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流域发现了小长梁遗址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60-70万年以前,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生活着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北京人”。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海河流域从永定河的上中游到漳卫河的上游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至前3000年,海河流域内,新石器遗存主要有:山西鹅毛口石器遗址,河北磁山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和山西蔚县三关等遗址,分别分布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子牙河支流滏阳河、漳卫南运河支流卫河上。磁山遗址,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前,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桑干河流域的涿鹿是黄帝部落的定居点,并在此驯养牲畜,种植农作物,逐渐发明了畜牧业和农业。相传,黄帝令羲和占日、常羲占月、臾区占星气,于是有了原始的天文学;令仓颉造字、大挠作干支,于是有了最初的文字和历法;令伶伦制乐器,开始有了音乐的最初创作。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帛。同时,黄帝时代开始建造“宫室”,开我国原始建筑艺术之先。另外,在古代文献中,还有黄帝族同炎帝族、黎族、苗族、夷族在涿鹿一带争战并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的传说。据记载,大禹治水活动主要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也就是今河北平原。
相传,商朝的始祖曾在漳河下游一带活动,以后又在大清河支流易水河畔放牧。西周王朝建立。西周初,周公平定了东方叛乱,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全国封藩建卫。在重要的封国中,海河流域有两个:卫,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淇水一带是其统治中心;燕,都蓟(今北京市),永定河下游一带是其统治中心,势力远及滦河支流青龙河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兴修,海河流域的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达,形成了一些经济都会。赵国的邯郸、中山,燕国的蓟以及卫国的濮阳,都是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特别是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沟通了中原南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区内外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反映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相互展开激烈的论战。他们竞相办私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思想家慎到、公孙龙和荀子,政治家燕昭王和赵武灵王,军事家鬼谷子和孙武,名臣赵胜和蔺相如,名将乐毅、廉颇和李牧,水利专家西门豹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河流域社会动荡不安,战火连绵不绝,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缓慢。西晋时,许多文人以避世的态度隐逸山林饮宴谈玄,研经作赋,其中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据考证,他们的活动地方就在卫河上游(今河南博爱境内)。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其中,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等国均定都于海河流域内。北魏时玄学盛极一时,佛教获得进一步传播,文学、史学、艺术、地理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海河流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画家杨子华、书法家卢谌、崔悦等。这一时期,雕塑和民歌大放异彩,兴盛一时。随着佛教的传播,海河流域内大兴石窟,其中云岗石窟举世闻名。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海河流域人口增多,水利大兴,农业发达,手工业(以丝织业、制瓷业和造纸印刷业为主)兴盛,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隋朝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它的开凿对巩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南北朝时,南北方的经学已经产生区别。《隋书·儒林传》说:“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朝继承北朝的治学风气,发扬光大。在桥梁建筑上,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位于河北交河上)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朝建立后,海河流域文化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成果辉煌,造就出魏征、李百药、李吉甫、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孔颖达、僧一行等杰出人物。
北宋一代,宋辽以界河为线把海河流域分成两部分。靖康之难后,海河流域处于金朝统治之下。宋辽时期,海河流域制瓷业和寺塔建筑业十分发达。在制瓷业方面,河北曲阳的定窑以其精细的制作、惊人的装饰技巧和优雅的风致冠绝当世,一时之间引得各地瓷窑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定窑瓷系以白瓷为代表,在宋代各窑中出类拔萃,独领风骚,“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可略表其优雅韵致之一二。 与其齐名的,还有磁州窑系。它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重要窑口有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鹤壁窑、修武当阳峪窑等。在寺塔建筑业方面,以 山西应县木塔闻名于世。此外,还有建于宋代的我国砖木结构最高的古塔—河北定州开元寺塔以及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净众院塔基地宫,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山西大同华严寺的辽金殿阁以及天津蓟县独乐寺部分建筑等。金朝时期,流域内产生了元好问、赵秉文等著名文学家。
从元朝起,海河流域的北京成为历代都城,海河流域便成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