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雍州

[yōng zhōu]
《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雍州,汉代时治所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凉州区)。是《禹贡》中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1-3]
雍州边界自古以来诸说不一。《禹贡》记载:“ 黑水西河惟雍州 ”;唐代孔颖达疏:“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 ,而西逾黑水 ;北魏王肃云:“西据黑水 、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 。即雍州东界抵晋陕二省分界的黄河,西界至黑水 (黑水或谓黑河,或谓党河,或谓喀喇乌苏河)。[4]
中文名
雍州
外文名
Yongzhou,Yongchow
所属地区
汉地九州之一
地理位置
陕、甘、青、宁部分地区

管辖区域

播报
编辑
雍州,是《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位于今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新疆部分、内蒙部分。[3]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先秦

禹贡九州图
辞海》地理分册有注:“黑水所指,自来说法不一,有张掖黑河酒泉党河(在今甘肃)。西河指黄河、天水藉(xi)河等诸说法不一,“禹贡所载《随山浚川图》”,古黄河分段标注名称:甘肃段标“河”,龙门段标“西河”,河南段标“南河”,山东段标“东河”,《禹贡》有载:“龙门,雍州之城也。“战国诸侯称雄图(公元前350年)”,均在古黄河分段标注名称:甘肃段“河水”,河套段“北河”,龙门段“西河”,山东段“河水”。”《汉书》虽记“使黄河发带,泰山如厉”。西河广义指的是黄河,狭义上讲古代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扬雄雍州箴》云:“黑水西河,横截昆仑”也有明确界定。主要是甘肃的河西地区为核心、青海东北部以及宁夏、内蒙部分。在《水经注》(北魏公元五世纪)时代称“黄河”为“河水”。西河指黄河以西的关中地区,孔子弟子子夏就曾在这里教学,《禹贡》有载:“龙门,雍州之城也。”
北方大河全流程称“黄河”,那是《水经注》(北魏公元五世纪)以后到唐宋时代,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所以雍州的西界可以确定为黄河,由于其初期姑臧凉州)在历朝历代屡遭浩劫,大量古代文物破坏流失殆尽,再者由于国家对雍州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造成雍州州界的界定模糊。同时又由于民国以后凉州的没落,导致很多对甘肃河西的雍州凉州重叠的历史研究不足,这方面未来需要亟待加强。
雍州境内有西岳华山及西镇吴山。

西汉

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的凉州本来是属於雍州的[5-6];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7];而司隶则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8]

新朝

新朝居摄元年(公元6年),设雍州,治张掖县(改姑臧县为张掖县)。雍州范围: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撤销张掖郡,并入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海郡乐都郡朔方郡等。

东汉

雍州∶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9]京兆尹冯翊郡扶风郡[8]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6]
东汉建安十八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全境[10]

晋代

晋代的雍州范围与汉代的雍州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11]所描述,西晋雍州州域如下:
雍州∶雍州、凉州、秦州

东晋 十六国

后赵时期,雍州仍治长安,前秦时期雍州治蒲坂县后秦时治安定郡。胡夏治长安。
东晋南迁建康以后,在荆州的襄阳设立侨州侨郡若干,招纳关中地区流民。南朝宋承袭东晋,在襄阳正式建立雍州。

南朝宋

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置雍州,治襄阳县。有襄阳郡(领县襄阳、中庐、邔)、京兆郡(领县邓城、杜、新丰)、扶风郡(领县筑阳、汛阳)、河南郡(领县蔡阳、襄乡)、广平郡(领县阴)、义成郡(领县义城、万年)、冯翊郡(领县鄀)、始平郡(领县酂)、华山郡(领县华山、蓝田、上黄)等。[12]南齐 南梁治所不变,辖地缩小。

北魏

雍州:下属京兆郡(治霸城县) 冯翊郡(治高陆县)扶风郡(治好畤县)咸阳郡(治池阳县)北地郡(治泥阳县)。辖五郡三十三县。西魏、北周两朝,定都长安,雍州治所也在长安。

隋代

按《隋书·地理上》所述,隋代的雍州州域如下:扶风郡(后魏秦平郡,西魏岐山郡)、岐山(周曰三龙县)、陈仓(魏曰宛川,西魏改曰陈仓)、虢县(魏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周置朔州)、郿县(平阳县,西魏改曰郿城,周废入周城县)、普闰、汧源(西魏置陇东郡及汧阴县,周又曰汧阴,开皇三年郡废,五年县改曰汧源)、汧阳。[13-14]

唐代

按《旧唐书·地理志一》记载,唐朝武德元年改隋京兆郡为雍州,开元元年,将雍州改回京兆府。下辖县:万年、长安 、蓝田、渭南、昭应、三原富平栎阳、咸阳、高陵、泾阳、醴泉、云阳、兴平、鄠、武功、好畤、盩厔、奉先奉天华原、美原、同官[15]

明代

洪武帝认为雍州(秦陇)是“中国封疆”(汉地)组成的一部份[16]
雍州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部分[17]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庆阳府、延安府、宁夏卫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靖虏卫、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府部分[18]

行政区划

播报
编辑

两汉设立

曹魏雍州
十三州刺史部时,官方初设雍州就设在甘肃境内,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只不过被凉州所覆盖,该地区以西属凉州,东归司隶校尉新朝时期,王莽设雍州治姑臧。东汉时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治所姑臧(凉州),但是不久取消。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雍州再度成为正式行政区,李傕控制下的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分凉州河西的武威(凉州)、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设立雍州,治所在姑臧武威凉州区),东汉末年的治所一直都是姑臧凉州)(《后汉书孝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西凉),与司隶校尉部三辅一起并入雍州。治所就在长安。
东汉末始置刺史部,汉献帝兴平元年,诏分凉州河西四郡置雍州,治武威姑臧,从此遂正式改十三州为十四州,这是官方第一次设立雍州的明确记载。

魏晋时期

雍州
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唐时仅有关中的一部。开元时升京兆府。东晋南朝时侨置雍州以襄阳为中心,有今湖北北部与河南的一小部。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分河西8郡复置凉州,曹魏时期的雍州其范围固定在原凉州黄河以东和司隶校尉部的长安及附近的三辅,后曹魏名将雍州刺史车骑将军郭淮率领陈泰邓艾等名将阻挡蜀将姜维多次北伐。曹魏、西晋不变。十六国的前秦、后秦一度将雍州迁至安定郡(今甘肃镇原)和蒲坂(今山西永济),北魏西魏北周仅将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设为雍州,治所在长安。
雍州,中国五胡十六国时设置的州。在今陕西省境。后赵置雍州,治所在长安,即曹魏、西晋时雍州刺史部旧治。北魏、西魏、北周时所置的雍州为长安及其附近地区。
雍州
东晋和南朝将雍州侨置襄阳。东晋大元中在襄阳(今属湖北)侨置,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割荆州北部为境,治所在襄阳,辖境相当今湖北均县南漳以东,钟祥北境以北,大洪山枣阳以西和河南浙川内乡、方城以南、泌阳以西地区。梁以后缩小。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为襄州。南朝时控扼南北,为汉水上游重镇。

隋唐时期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以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复置雍州。大业三年(607年),天下改州为郡,改京兆郡
唐朝初年,天下郡改为州,复为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改京兆府

雍州之战

播报
编辑
南北朝时,南朝宋镇压蛮夷反抗的作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十二月,沔北诸山蛮起兵反宋,宋以建威将军沈庆之等率军2万镇压。宋军八路俱进,出其不意,伐木登山,群蛮惊恐溃逃。宋军斩杀蛮兵3000人,俘2.8万,降2.5万户。蛮余众筑城凭险固守,宋军连营山中。蛮众夜间以火烧宋营,宋军以所修蓄水池中之水灭火,以弓弩夹射,蛮兵败退。蛮人山寨坚固难攻,宋军乃长久围困。蛮众食尽,逐渐降服,宋将蛮众全部迁往建康(今江苏南京)为营户
沔北诸山蛮攻雍州。沈庆之随刘诞至襄阳,奉命率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振威将军刘颙、司空参军鲁尚期、安北参军顾彬、马文恭、左军中兵参军萧景嗣、前青州别驾崔目连、安蛮参军刘雍之、奋威将军王景式等2万余人前去征讨。宗悫自新安道入大洪山,柳元景均水据五水岭,马文恭出蔡阳口取赤系邬,王景式由延山下向赤圻阪,八道俱进。各路讨伐兵马皆营于山下以迫之,诸蛮凭借山势居高临下,连发矢石击打宋军,宋军不断受挫。沈庆之乃会诸军于茹丘山下,对诸将说:“今若缘山列旆以攻之,则士马必损。去岁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卒难禽剪。今令诸军各率所领以营于山上,出其不意,诸蛮必恐,恐而乘之,可不战而获也”(《宋书·沈庆之列传》)。于是命诸军斩木开道,八道并进,鼓噪登山。群蛮首尾难以兼顾,十分震恐。宋军乘机直捣腹心,占据险要,诸蛮崩溃。沈庆之自冬至春,屡破雍州蛮,并用诸蛮所聚之谷以充军食,前后斩首3000级,俘蛮民2.8万余口,降 者2.5万余户。

相关诗词

播报
编辑
岑参《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平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孟浩然《登安阳城楼》:县城南面汉江流,江嶂开成南雍州。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