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配享太庙

中国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礼遇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配享太庙指的是大臣凭借生前的勋业,去世后得以祔祀于帝王宗庙,功臣配享是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21]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关于功臣配祀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商王武丁以后的甲骨文中,仅记载着伊尹配享先公、先王,至武乙以后的卜辞不见有关功臣配享的记载,说明商代功臣配祀制度还不稳定。相对稳定的功臣配享于帝王庙堂制度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隋朝、元朝太庙未设有配享功臣。[21]
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中文名
配享太庙
分    配
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
东殿供
武功郡王礼敦
西殿供
超等英诚公赠王爵扬武勋古利
含    义
中国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21]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关于功臣配祀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尚书·盘戒归兰庚》载:“兹予大付厚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周礼》载:“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司勋诏之。”但商王武丁以后的甲骨文中,仅记载着伊尹配颂剃享先公、先王,至武乙以后的卜辞不见有关功臣配享的记载,说明商代功臣配祀制度还不稳定。
相对档剃嫌稳定的功臣配享于帝王庙堂制度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魏书》记载:“昔先王之礼,于功臣存则显其爵禄,没则祭于大烝,故汉氏功臣,祀于庙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著,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
建安十八年厦谅,曹操在邺城建立魏宗庙。曹丕立国后,将曹节、曹腾和曹嵩合为一庙,而让曹操独享一庙。魏明帝曹叡登基后,于229年将宗庙迁至洛阳,下诏将曹操、曹丕和自己的三祖之庙定为“万世不毁”,开创了帝王在位时为自己确立庙号并且“万世不毁”的先河。青龙元年魏明帝正式实施配享太庙制度。
隋朝、元朝太庙未设有配享功臣(元寒纸茅重朝实户精奔行皇后配享制,采用“一帝一后”原则钻催主)。[21]

名单

播报
编辑

曹魏

大将军夏侯惇[18]
大司马曹仁[18]
车骑将军程昱[18]
大司马曹真[19]
大司马曹休[19]
征南大将军夏侯尚[19]
太常桓阶[19]
司空陈群[19]
太傅钟繇[19]
车骑将军张郃[19]
左将军徐晃[19]
前将军张辽[19]
右将军乐进[19]
太尉华歆[19]
司徒王朗[19]
骠骑将军曹洪[19]
征西将军夏侯渊[19]
后将军朱灵[19]
后将军文聘[19]
执金吾臧霸[19]
破虏将军李典[19]
立义将军庞德[19]
武猛校尉典韦[19]
尚书令荀攸[19]
太傅司马懿[19]
军祭酒郭嘉[19]

晋朝

司空、钜鹿郡公,裴秀[1]
司徒、乐陵郡公,石苞
武悼皇后,杨芷
安平王,司马孚
齐王,司马攸
临淮公,荀顗
鲁郡公,贾充
羊祜[21]

后秦

皇后孙氏(姚兴母)[2]
丞相姚绪
太宰姚硕德
太傅姚旻
大司马姚崇
司徒尹纬

北魏

平文皇后,王氏
昭成皇后,慕容氏
献明皇后,贺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明元密皇后,杜氏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文成元皇后,李氏
献文思皇后,李氏
孝文文昭皇后,高氏
常山王,拓跋遵
陈留王,拓跋虔
安定王,拓跋休
太尉、宜都公,穆崇
宜城王,奚斤
白马公,崔宏
太尉、柱国大将军、北平王,长孙嵩
大司乐、柱国大将军、上党公,长孙绍远
平原王,陆丽
假黄钺、持节、侍中、相国、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天柱大将军、司州牧、太原王,尔朱荣(前废帝元恭时得此荣,后来被废)[3]

北齐

配享神武帝高欢庙庭
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窦泰
太师、尚书令、长乐王,尉景
假黄钺、太师、太尉、太原王,娄昭
假黄钺、太宰、章武王,厍狄干
使持节、都督冀定等五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太师、开府、录尚书事、咸阳郡公,孙腾
持节、侍中、都督、冀州刺史、尚书令、司空,蔡俊
太保、太尉、录尚书事,刘贵
太尉,段荣
太师,万俟普
太师,高乾
司徒,莫多娄贷文
太保,封祖裔
广州刺史,王怀
左丞相、赵郡王,高琛
太宰、太傅、太师、清河王高岳
太尉、河东王,潘乐
配享世宗高澄庙庭
太宰、太傅、太师、清河王高岳[4]
太师、假黄钺、太宰、录尚书事、扶风王,可朱浑元
太宰、安德王,韩轨
太师,高昂
大司马,刘丰
太师,万俟受洛干
太尉,慕容绍宗
配享世祖高湛庙庭
太尉、河东王,潘乐
司空,薛修义
太傅,破六韩常

北周

配享太祖宇文泰庙庭
定州刺史、太宰、录尚书事,贺拔胜[5]
使持节、侍中、都督雍华豳泾原三秦二岐十州诸军事、太尉、尚书令、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寇洛
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于谨
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侍中、太尉,刘亮
大行台左丞、大行台度支尚书、司农卿,苏绰
太保、太傅、大司徒、太师、赵国公魏国公李弼

刘宋

配享太祖刘义隆庙庭
骠骑将军、建昌公,到彦之[6]
卫将军、左光禄大夫、新建侯,王华
豫宁侯,王昙首

南齐

配享太祖萧道成庙庭
太宰,褚渊[7]
太尉王俭
司空柳世隆
骠骑大将军王敬则
镇军大将军陈显达
镇东将军李安人李安民

陈朝

配享高祖陈霸先庙庭
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杜僧明[8]
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侍中、司空,周文育
侍中、骠骑大将军、大司马、零陵郡公,侯瑱
都督、郢州刺史、重安县公,程灵洗
散骑常侍、吴兴太守、侍中、中护军,胡颖
使持节、车骑将军,总督步军、太尉,徐度
侍中、镇右将军、特进、护军将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杜棱
通直散骑常侍、中领军、领军将军、永修县侯,陈拟
度支尚书、侍中、中领军,蔡景历
配享世宗陈蒨庙庭
大将军、邵陵郡公,章昭达

唐朝

配享高祖李渊庙庭
开府仪同三司、淮安王,李神通
礼部尚书、河间王李孝恭
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
吏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
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空、工部尚书、河东郡公,裴寂
纳言、宰相、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刘文静
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应国公、赠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太尉、太子太师、太原王、魏王,武士彟武则天时期追加,后被取消)
配享太宗李世民庙庭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
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后因其子房遗爱谋反,被取消)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总管东宫兵马、尚书右仆射、蔡国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国公,高士廉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行军总管、门下平章政事、卫国公,李靖[9]
工部尚书、检校行台仆射、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
配享高宗李治庙庭
并州都督、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詹事、尚书左仆射、司空、英国公,李勣
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尚书左丞、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北平县公,张行成
监察御史、中书令、高唐县公,马周
吏部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宾客、尚书右仆射、河南郡公,褚遂良
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中书令、吏部尚书、蓚县公,高季辅
太子少傅、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郡公,刘仁轨
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右相、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开府仪同三司、高阳郡公,许敬宗
配享中宗李显庙庭
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文昌右相、赠司空、梁国公,狄仁杰
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司刑少卿、同平章事、汉阳郡王,张柬之
中台右丞、青光禄大夫、侍中、平阳郡王,敬晖
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侍中、扶阳郡王,桓彦范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己
天官侍郎、凤阁侍郎、中书令、博陵郡王,崔玄暐
凤阁侍郎、检校兵部尚书、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齐国公,魏元忠
驸马都尉、云麾将军、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王同皎
配享睿宗李旦庙庭
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子太傅、许国公,苏瑰
尚书右丞、侍中、尚书左丞、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徐国公,刘幽求
太常寺乐工、右武卫中郎将、右骁卫将军、代国公,安金藏
配享玄宗李隆基庙庭
尚书左丞、中书令、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燕国公,张说
配享肃宗李亨庙庭
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宪部尚书、韩国公,苗晋卿
左仆射、集贤院待诏、宰相、同平章事、兼东都留守、太尉、冀国公,裴冕(《新唐书》)
配享代宗李豫庙庭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尉、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
左仆射、集贤院待诏、宰相、同平章事、兼东都留守、太尉、冀国公,裴冕(《旧唐书》)
配享德宗李适庙庭
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太尉、西平王,李晟
泾原郑颍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检校礼部尚书、司农卿、太尉、张掖王,段秀实
左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徒、中书令、太师、咸宁王,浑瑊
配享宪宗李纯庙庭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晋国公,裴度
司空、同平章事、河中节度使、司徒、邠国公,杜黄裳
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史、魏博节度使、太子少保、太尉、凉国公,李愬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司徒、南平王,高崇文
配享僖宗李儇庙庭
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太子太傅、夏国公,李思恭
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畋[17]

后唐

配享庄宗李存勖庙庭
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侍中、卢龙节度使、燕王,周德威[10]
昭义节度使、司徒、太保、侍中、中书令、太师、陇西郡王,李嗣昭
汴州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符存审
配享明宗李嗣源庙庭
平卢节度使、太师,霍彦威

宋朝

配享太祖赵匡胤庙庭
太师、尚书令、真定王、韩王,赵普[11]
枢密使、赠中书令、济阳郡王,曹彬
配享太宗赵光义庙庭
懿德皇后,符氏
司空、太尉、中书令,薛居正
忠武军节度使、中书令、韩国公,潘美
尚书右仆射、侍中,石熙载
配享真宗赵恒庙庭
右仆射、太尉、中书令,李沆
太师、尚书令、魏国公王旦
忠武军节度使、中书令,李继隆
配享仁宗赵祯庙庭
尚书右仆射、尚书令,王曾
太尉、尚书令,吕夷简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玮
配享英宗赵曙庙庭
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国公韩琦
太师、中书令、鲁国公,曾公亮
配享神宗赵顼庙庭
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国公,富弼(后被取消,靖康年间恢复)
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国公、舒王,王安石(后被取消)
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太师、温国公,司马光
配享哲宗赵煦庙庭
左仆射、门下侍郎、太师、汝南郡王,蔡确(后被取消)
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太师、温国公,司马光
配享徽宗赵佶庙庭
尚书左丞、同治枢密院事、知院事、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左仆射、仪国公,韩忠彦
配享孝宗赵昚庙庭
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太保、太师、魏国公、会稽郡王、越王,史浩
左丞相、赠太师、鲁国公,陈康伯
配享光宗赵惇庙庭
右丞相、赠太师,葛邲
配享宁宗赵扩庙庭
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右相、宁远军节度副使、太师、沂国公、福王周王赵汝愚

辽朝

配享圣宗耶律隆绪庙庭
太尉,乌者
北边拽剌,耶律欲稳[12]

金朝

配享世祖完颜劾里钵庙庭
代国公,完颜欢都
特进,完颜劾者
仪同三司,完颜拔达
配享太祖完颜旻庙庭
国论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封燕国王、陈国公、金源郡王,完颜撒改
阿舍勃极烈、开府仪同三司、曹国公、金源郡王,完颜习不失
国论昊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辽越国王、辽王,完颜杲
郑国王,完颜斡鲁
太子太师、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源郡王,完颜忠
勃堇、特进,完颜斡鲁古
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蜀王,完颜银术可
太师、齐国王、秦汉国王、太傅、楚王,完颜宗雄
太师、辽王,完颜宗干
开府仪同三司、隋国刚宪公,完颜阿离合懑
开府仪同三司、邢国公、豫王,完颜希尹
配享太宗完颜晟庙庭
晋王、秦王,完颜宗翰
太师、右副元帅、魏王、许国王、晋国王、辽燕国王、宋王,完颜宗望[13]
元帅、左都监、吴国王、谭王、鲁王,完颜阇母
保大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蜀王,完颜银术可
太师、太傅、都元帅、沈王、梁王、越国王,完颜宗弼
西京留守、尚书左仆射、侍中、楚国公、尚书右丞相、濮王韩企先
配享世宗完颜雍庙庭
参知政事,完颜宗叙
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平章政事、尚书右丞、中书令,张浩
太尉、尚书令、太保、广平郡王,李石
平章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广平郡王、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
开府仪同三司、左丞相、沂国公,仆散忠义
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定国公,徒单合喜
右丞相、莘国公,石琚
右丞相、申国公,唐括安礼
太师、尚书令、淄王,徒单克宁
仪同三司、左丞相、崇国公,纥石烈良弼
配享章宗完颜璟庙庭
太师、尚书令、淄王,徒单克宁(先配享世宗,后改章宗)
平章政事、尚书右丞相、左丞相、左副元帅、萧国公、常山王、南阳王,完颜襄
参知政事、平章政事、银青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寿国公,张万公
配享宣宗完颜珣庙庭
平章政事、右丞相、尚书左丞相、枢密使、申国公、延安郡王,仆散端
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平章政事、右丞相、寿国公,高汝砺
丞相、广平郡王,完颜福兴

元朝

配享武宗海山庙庭

明朝

配享太祖朱元璋庙庭
正殿:[15]
中山王徐达
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宁河武顺王邓愈
东瓯襄武王汤和
黔宁昭靖王沐英
西序:
越国武庄公胡大海
梁国公赵德胜
巢国武壮公华高
虢国忠烈公俞通海
江国襄烈公吴良
安国忠烈公曹良臣
黔国威毅公吴复
燕山忠愍侯孙兴祖
东序:
郢国公冯国用
西海武壮公耿再成
济国公丁德兴
蔡国忠毅公张德胜
海国襄毅公吴桢
蕲国武义公康茂才
东海郡公茅成
其他増减:
永义侯桑世杰
郧国公廖永安
配享成祖朱棣庙庭
河间王张玉
东平王朱能
荣国公姚广孝(后,取消)
诚意伯刘基替代姚广孝[21]
营国公郭英
配享忠臣庙庭
泉州知府,熊尚初
晋江主簿,史孟常
阴阳训术,杨仕弘
配享旌忠祠
万安县令、赠太常少卿,黄宏
万安县主事、赠光禄少卿,马思聪

清朝

清朝历史上,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是因为死后无子、绝嗣,故顺治将他们供入太庙。铁帽子王也并非都能入选太庙。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
武功郡王礼敦
宣献郡王界堪
通达郡王雅尔噶齐
礼烈亲王代善
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睿忠亲王多尔衮
豫通亲王多铎
肃武亲王豪格
克勤郡王岳托
怡贤亲王胤祥
超勇襄亲王策凌
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
恭忠亲王奕訢
西殿供
超等英诚公、赠武勋王爵,扬古利
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直义公,费英东
一等大臣、赠公爵、宏毅公,额亦都
内大臣、二等果毅公、谥忠义,图尔格
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昭勋公,图赖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谥文襄,图海
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16][20]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谥文襄,兆惠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谥文忠,傅恒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谥文成,阿桂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谥文襄,福康安
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清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和珅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

名单特点

播报
编辑
配享太庙历代入选人数少
从曹魏至清朝,各朝代配享太庙功臣人数总体较少,曹魏、西晋、唐朝、宋朝、金朝、明朝、清朝共7朝配享太庙人数不足200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唐朝也仅44人,而西晋、明代人数则不足20人。明洪武二年设立功臣庙,用大臣的功绩大小作为排序标准,共有21人入庙,但其中配享太庙的仅为10人,可见入选太庙标准之严格。与此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皇帝均有功臣配享,曹魏、西晋、金国、明代有功臣配享的皇帝数量比例不足50%。[21]
大多为建立功勋的开国功臣
配享太庙的基本要求为建立重大功勋,而开国大臣都跟随皇帝建立新皇朝,因此也是配享太庙的主要选择对象。各朝代中,开国功臣入选太庙除了唐代、宋代外,比例均大于50%,魏、晋两代配享太庙功臣全部来自开国功勋。从时间上看,配享太庙的大臣主要集中于王朝前期,中后期入庙大臣较少。[21]
多数朝代配享功臣以武臣为主
由于配享太庙大臣多为开国功臣,因此入庙武臣比例较高,除唐、宋二代因重文治而文臣占主导外,其余各朝代武臣比例明显大于文臣,明代甚至有“太庙专以武臣配享”之制,明清两代配享太庙的文臣寥寥可数,明代1名文臣,清代3名文臣(含1名亲王)。[21]
配享功臣增补迁入多,被罢黜或替换者少
纵观历朝,不少大臣去世多年后被后继皇帝增补入庙,例如唐玄宗天宝六年即追授11人入太庙,明嘉靖皇帝追授4人入太庙。但也有少数大臣入庙后因各种原因被罢黜或替换,例如唐代武士彟(武则天父亲)于唐高宗时期入庙,武则天死后唐睿宗将武士彟迁出;许敬宗于武则天时期入庙,在中宗时期被迁出;房玄龄于唐太宗时期入庙,唐高宗时因受次子谋反牵连而被迁出;明代姚广孝于仁宗时期入庙,嘉靖时期以和尚不适宜立于太庙而被迁出,由刘基替代。[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