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刘弘

西晋名将
展开2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刘弘(236年-306年[1]),字和季(一作叔和[2])。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人[3]西晋名将,汉末扬州刺史刘馥之孙、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之子。
刘弘有治世之才,少年时与晋武帝司马炎私交甚厚。历任太子门大夫率更令、太宰长史等职,甚为张华器重。后出任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于任上颇有威名,以功封宣城公。太安二年(303年),迁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部将陶侃等击斩流民帅张昌,平定荆州。次年,进拜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陈敏反叛时,刘弘又率兵抵御。永兴三年(306年),进位车骑将军,同年于襄阳逝世。死后获赠新城郡公谥号“元”[4]。有文集三卷,今已佚。
刘弘在荆州时,劝课农桑,宽刑省赋,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都嗟吁痛惜,如丧考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赞他道“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5]
别    名
刘公
和季,一作叔和
所处时代
魏晋时期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日期
236年
逝世日期
306年
主要成就
张昌、拒陈敏;在荆州时劝课农桑,宽刑省赋
主要作品
文集三卷(已佚)
本    名
刘弘
爵    位
宣城县公
谥    号
追    赠
新城郡公
籍    贯
沛国相县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武帝之友

刘弘的祖父刘馥,在汉末任扬州刺史,任内兴修水利,并修造城垒以加强城池的守备,颇有功绩。其父刘靖,在魏历任黄门侍郎、庐江太守、大司农等职,他为政能给老百姓带来便利,有其父的遗风。[6]
刘弘有治事的才能与谋略及处理政务的能力,少年时家居洛阳,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居于洛阳的永安里[7],又同年出生,二人一起共同学习。后来刘弘因为与武帝是旧识,被任命为太子门大夫,经屡次升迁后担任太子率更令,转任太宰长史。[8]

出镇幽朔

张华很看重刘弘,于是推荐他出任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刘弘在边疆甚有威惠,使得寇盗绝迹,被北方的官民所称赞。朝廷因刘弘良好的功勋与德行,封其为宣城(县)公。[9]

击斩张昌

主词条:张昌起义
太安二年(303年),张昌起义爆发,朝廷下诏转任刘弘为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统领前将军赵骧等讨伐张昌,从方城至宛、新野,大军所向之地都被平定。[10]
同年,新野王司马歆在樊城被张昌击败,司马歆战死。朝廷于是任命刘弘代替他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其余官职如故。刘弘先以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参军蒯恒为义军督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命其率军进据襄阳。张昌合并军队围攻宛,败赵骧军,刘弘被迫退屯梁县。与此同时陶侃、皮初等人连续击破张昌,前后斩杀数万人。等到刘弘到任,张昌害怕而逃跑,他的部众全都投降,荆州被平定。[11]
当初,刘弘退保梁县的时候,范阳王司马虓派遣长水校尉张奕领荆州刺史。等到刘弘抵达州治,张奕率兵抗距。刘弘派军讨斩张奕,并上表请罪,为自己辩白。朝廷下诏安抚刘弘,推罪于他人。之后,张昌逃窜至下隽山,刘弘遣军进讨,最终将其斩杀,纳降张昌的余部。[12]

治州有方

叛乱过后,荆州的守宰职位多有空缺,刘弘请求补选官吏,惠帝听从他的请求。刘弘于是以功劳德行为准,根据他们的才能而补授职务,颇受朝中舆论赞赏。[13]
他将自己任命的官职上报朝廷:以征士伍朝补任零陵太守、南蛮长史陶侃暂任镇南将军府的司马(并让陶侃论功行赏)、参军蒯恒为山都县令、牙门将皮初为襄阳太守、沶乡令虞潭醴陵县令、南郡郡吏仇勃为归乡县令、尚书令史郭贞为信陵县令。[14]朝廷认为襄阳是重镇,尽管皮初有功,但还是应该慎重,于是任命前任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其余的任命都听从。夏侯陟是刘弘的女婿,刘弘因此上表认为不应该任人唯亲,还是推荐皮初任襄阳太守。朝廷听从他的建议。[15]
刘弘在荆州时,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宽刑省赋,每年都有所积蓄,百姓非常爱戴喜欢他。刘弘曾在夜里醒来,听到城上持更的人在叹息,于是把他叫过来询问缘由。这个老兵已年过六十,身体瘦弱多病且没有短袄。刘弘很同情他,于是惩罚了管事的人,立即给了老兵皮袍夹帽,经辗转交付他手中。按照旧制,岘、方两处山泽中不允许百姓捕鱼,刘弘命令部下马上将山泽开放,让百姓捕鱼。又下令说:“酒中所谓的齐中酒、听事酒、猥酒,用同样的曲米,而显出优劣三等。饮酒应该与三军同样薄厚,从今以后不能再加区分。”[16]
永兴元年(304年),益州刺史罗尚为流民首领李特所败,遣使向刘弘告急,请求支援军粮。州郡的纲纪都认为荆州本身也很贫乏,只送零陵的米五千斛接济罗尚。但刘弘说道:“诸位都没有细想啊。天下一家,彼此都没有差别,我现在将粮食给他,那就没有西边的忧患了。”[17]
刘弘墓出土的玉樽[18]
当时有十多万户流浪的人在荆州,长期在异乡自身贫穷,大多都做了盗贼。刘弘于是给他们田种粮食,提拔其中的贤才,根据他们的能力逐级任用。[19]
还有乐官的伶人,为了避乱大多逃到荆州,有人劝刘弘可以让他们作乐。刘弘说道:“当年刘景升(刘表)因为礼坏乐崩,于是命杜夔为天子合乐,乐成之后,想让他在庭上奏演。杜夔说:‘为天子合乐而在庭上演奏,恐怕不是将军本意。’我常常为之叹息。现在主上蒙尘,我不能展效臣节,就算有家伎,还不适合听,何况是御乐呢!”于是下令郡县,让他们好生安慰,等到朝廷旋返,再送还本署。[20]
朝廷根据平定张昌的战功,应该封刘弘次子一人为县侯。刘弘上疏坚决推辞,惠帝同意,进授他为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21]

威行南服

永兴二年(305年)八月,刘弘在宛城驱逐了平南将军、彭城王司马释。[22]
在之前,张方挟惠帝至长安,河间王司马颙挟持了惠帝后,于十月下诏命刘弘为刘乔的继援,诛讨刘舆兄弟。刘弘先给刘乔及司空、东海王司马越去信,想让他们之间消解怨恨停止军事行动,共同辅佐王室,但双方都不理会。刘弘又上奏说:“自从近年战乱迭起,猜疑灾祸一起出现,疑忌仇隙在宗室之间出现,灾难祸患延续于宗室后代身上,今天是忠于王室的,明天就成了反叛王室,是非反复变化无常,轮流成为兴起战事的首领。有历史记载以来,骨肉相残的灾祸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臣对此感到十分悲伤!现在边疆没有预防发生变动的储备,中原却有相当的困厄,辅助王室的重臣,不考虑国家的命运,却以竞争长短为能事,自相残杀。万一四边夷人乘虚而制造变乱,这也正是两个猛虎相争斗而自然成为卞庄的猎物。臣认为应该赶快发布公开诏书,命司马越等人解除猜忌仇怨,各自保持自己所分管的职位和封地。从今以后,如果有不接受诏令,擅自动用军队挑起事端的人,天下共同来讨伐他。”当时司马颙刚刚进抵关东地区,要倚靠刘乔作为帮助,因而不采纳刘弘的进言[23][24]刘弘认为张方残暴,知道司马颙必败,于是派参军刘盘为都护,率领所辖各军队接受司马越的指挥[25][26]
当时时天下大乱,刘弘专督江汉地区,在南方很有威信。前广汉太守辛冉对刘弘说纵横割据之事,刘弘大怒,将其斩首。河间王司马颙遣张光为顺阳太守,南阳太守卫展对刘弘说:“彭城王(司马释)之前东奔,有不轨的言论。张光,是太宰的腹心,应该斩张光来表明自己的所属。”刘弘不听,说道:“宰辅的得失,怎么是张光之罪!危害别人求得自安,这不是君所做的。”卫展因此深以为恨。[27]
陈敏攻扬州时,引兵想要西上,刘弘于是解南蛮校尉职,将其授予前北军中候蒋超。自己则统领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率大军屯于夏口。又遣治中何松统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之兵,屯驻巴东,为罗尚的后继。再加南平太守应詹宁远将军,督三郡水军,作为蒋超的后援。[28]
陶侃与陈敏同郡,又是同年的举吏,有人在刘弘面前离间陶侃,刘弘却没有听信。于是以陶侃为前锋督护,委托以讨陈敏的任务。陶侃遣子及外甥为人质,刘弘安慰他们,将他们放回。陈敏因此不敢打荆州的主意。[29]

深受追思

永兴三年(306年),朝廷下诏升任刘弘为车骑将军,开府及其余官职如故。[30]
每当有人事任免的调动,刘弘都亲自写信给荆州的守相,诚恳仔细地嘱咐,所以人们即感动又兴奋,争相归附他,说:“能够得到刘公一纸亲笔信,胜过做十个部从事。”当时刘盘已回师,刘弘自认为年老多病,准备卸下荆州刺史及南蛮校尉之职,把它们分授给自己的部属。还未及上表逊位,刘弘便在襄阳病逝,荆州的官民都感到嗟吁痛惜,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31]
当初,成都王司马颖南逃时,想要回到自己的封国,刘弘命人抵御。等到刘弘去世时,他的司马郭劢企图推举当时尚在新野的司马颖为主,刘弘之子刘璠追从其父的遗志,身着孝服率领州府的军队讨伐郭劢,在浊水将其斩杀,襄、沔地区得以安宁平定。起初,东海王司马越怀疑刘弘和刘乔对自己有二心,虽然对他们进行调度,但内心忐忑不安。等到刘弘抵御司马颖,刘璠又斩郭励后,朝廷赞赏他们的行为。司马越亲笔写信赞美刘璠,上表朝廷追赠刘弘新城郡公,谥号“元”[4][32]
后来,刘璠被征召入朝任越骑校尉,南夏地区便逐渐混乱。父老百姓追念刘弘,即使是《诗经·甘棠》中咏颂召伯,也不如荆州百姓对刘弘的怀念。[33]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刘弘出监幽州诸军事兼领乌丸校尉时,颇有威名。后镇荆州,治绩卓著,并任用部将陶侃等击斩流民帅张昌,抵御陈敏叛乱。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司马衷:将军文武兼资,前委方夏,宛城不守,咎由赵骧。将军所遣诸军,克灭群寇,张奕贪祸,距违诏命。将军致讨,传首阙庭,虽有不请之嫌,古人有专之之义。其恢宏奥略,镇绥南海,以副推毂之望焉。[34]
傅畅:于时天下虽乱,荆州安全。弘有刘景升(刘表)保有江汉之志,不附太傅司马越[35]
孙盛:自靖(刘靖)至弘(刘弘),世不旷名,而有政事才。[35]
房玄龄:①古者明王之建国也,下料疆宇,列为九州,辅相玄功,咨于四岳。所以仰希齐政,俯寄宣风。备连率之仪,威腾阃外;总颁条之务,礼缛区中。委称其才,《甘棠》以之流咏;据非其德,仇饷以是兴嗟。中朝叔世,要荒多阻,分符建节,并紊天纲。和季(刘弘)以同里之情,申卢绾之契,居方牧之地,振吴起之风。自幽徂荆,亟敛豺狼之迹;举贤登善,穷掇孔翠之毛。由是吏民毕力,华夷顺命,一州清晏,恬波于沸海之中;百城安堵,静寝于稽天之际。犹独称善政,何其寡欤!《易》云‘贞固足以干事’,于镇南见之矣。[34]② 和季承恩,建旟南服。威静荆塞,化扬江澳。戮力天朝,匪忘忠肃。”[34]
陈普:三纲政自诛辛冉,二盗清由识士行(陶侃)。江左百年半天下,曾知开辟是新城(刘弘)。[36]
王夫之:① 晋有天下,初并蜀、吴,二方之民,习于割据之余,未有以绥之也;而中朝内乱,故赵廞李特张昌石冰乘之以兴。乃特之子孙窃蜀者数十年,而江南早定,刘弘之功茂矣哉!故以知国有干城,虽乱而弗难定也。[5]② 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弘任陶侃、诛张昌、平陈敏,而江东复为完土。侃长以其才,而弘大以其量,唯弘能用侃,侃固在弘帡幪之中也。夫弘又岂徒以其量胜哉!弘无往而不持以正者也。司马越之讨颙(司马颙),颙假诏使弘攻越,弘不为颙攻越,亦不为越攻颙,而但移书以责其罢兵,正也,颙逆而越亦不顺也;恶张方之凶悖,不得已择于二者之闲而受越节度,亦正也;受越节度,终不北向以犯阙诛颙,亦正也;张光者,顒之私人,讨陈敏有功,不以颙故而抑之,亦正也;天下方乱,而一之以正,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当止,不为慷慨任事之容,不操偏倚委重之心,千载而下,如见其岳立海涵之气象焉。使晋能举国而任之,虽乱而可以不亡;惜乎其不能独任,而弘亦早世以终也!微弘,则周玘、顾荣、贺循无所惮而保其贞;微弘,则陶侃无所托以尽其才;微弘,则琅邪南迁,王导亦无资以立国。晋不能用弘,而弘能用晋。[5]③ 江东立国,以荆、湘为根本,西晋之乱,刘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数十年,民安、食足、兵精,刍粮、舟车、器仗,旦求之而夕给,而南宋无此也。[37]
李慈铭: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刘弘之识量,江统之志操,周处之忠挺,周访之勇果,卞壸之风检,陶侃之干局,温峤之智节,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奥,贺循之儒素,刘超之贞烈,蔡谟之检正,谢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风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简,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38]
蔡东藩:弘父子以保境成名。[39]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据《全晋文》载,刘弘有文集3卷(《旧唐书·经籍志》载)传于世。另有《讨斩张奕上表》《补选缺吏表》《固请以皮初为襄阳太守表》《请诏东海王越等罢兵表》《用皮初下教》《下荆部教》《与督将教》《给赐巫卫教》《与刘乔笺》《与东海王越书》。[40]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刘弘喜欢熏香,在厕所常常放有香炉。主簿张坦对他说:“人们都说您爱做俗人的事,这话确实不假。”刘弘说:“荀令君(荀彧)到别人家,他坐的席中三日留香。我与令君比怎么样?您为什么不喜欢我的爱好呢?”张坦回答:“以前有一位美貌的妇人,生病而捧心皱眉,见到的都觉得赏心悦目;她的邻居一个丑妇效仿她,见到的就避之不及。您想要让下官向后退走吗?” 刘弘听后大笑,此后就了解了张坦的为人。[41]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 祖父刘馥,汉末扬州刺史[34]
  • 父亲刘靖,曹魏镇北将军。[34]
  • 兄长:刘熙,世袭刘靖爵位建成乡侯。[42]
  • 女婿:夏侯陟,曾任东平郡太守。[34]
  • 儿子:刘璠,刘弘去世后为顺阳内史,后为越骑校尉。[34]
  • 曾孙:刘安,后被陶侃辟为掾属。[34]
  • 外甥孙应詹,官至江州刺史,封观阳县侯。[43]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主词条:刘弘
刘弘墓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安乡黄山头主峰东南麓的南禅湾。1991年4月经省文物部门批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发掘出文物78件,出土的文物精美、完整、时代较为明确,为研究同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提供了断代标尺对西晋上层社会的研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实物佐。
但由于年久失修,墓室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为了让刘弘墓的出土文物重见天日,有关部门在保护好墓室遗址的前提下,开始修建刘弘文物展览馆。2010年开始刘弘墓申报国家级文物单位的准备工作,2011年正式申报,2012年通过争取国家投入,全面完成刘弘墓遗址保护和展览馆项目的建设工作。[44]
刘弘“车骑将军”印图册来源:[45]

文学形象

播报
编辑
在小说《两晋演义》中,刘弘形象与正史相同。在第十九回登场,陈敏作乱时,刘弘为镇南将军,遣陶侃、苗亮、应詹等迎战。随郡内史扈怀诬陷陶侃将要谋反,刘弘不信,更加信任陶侃,最终陶侃等击破陈敏。司马越至长安,刘弘遣参军刘盘为督护,前往与司马越会和。司马越迎惠帝东归,加刘弘车骑将军,余官如故。不久,刘弘病逝,百姓闻讯痛哭。朝议谥为元,追赠新城郡公。[39]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34]
襄阳耆旧记·卷五·牧守》[46]
《晋诸公赞》[42]
晋阳秋[42]
资治通鉴
《水经注》